老子在《道德經》第十二章告訴我們要靜處觀心,冷眼觀世界

2020-12-14 滄海頌韜chst

老子在《道德經》第十二章中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大自然,五顏六色,色彩繽紛絢麗,過於沉迷,會使人眼花繚亂;音樂可以調心,但過於嘈雜,會使人心煩意亂,聽覺失靈;食物是用來充飢的,食物過於豐盛,會使人傷胃乏味;狩獵可以陶冶情志,過於縱情,會使人心情放蕩發狂;物品是滿足日常需求的,過於追求難得的稀有之物,會誘使人行為不軌。因此,聖人只求溫飽而不過於追逐聲色之欲,所以提倡摒棄物慾的誘惑而保持寧靜知足的生活。

歷史在發展,社會在進步。物質的發展,是物慾的展現。物質與精神是相輔相成的,物質的發展為精神的提高奠定了基礎。人要有定力,過度的放縱,物慾就會像脫韁的野馬,人會被拖得無影無蹤,成為落地塵埃。

所以,老子在此告訴我們要靜處觀心,冷眼觀世界,不為外欲所惑,保持內心的寧靜,真正地品味生活。

相關焦點

  • 國學經典《道德經》,老子對「觀」的表達,天道的領悟方式
    他們智慧哲思,至今在我們的生活各方面裡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其中有一部著作,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它只有短短的五千字,但是它的智慧,幾乎可以用包羅萬象來形容,令人不得不佩服。這部著作就是老子的《道德經》,五千字,五千年華夏歷史,政治之理,哲學蘊涵,美學哲思,所能想像到的,在這裡都會有體現。《道德經》是一本人生的大書!
  • 老子:世界不是「無主之城」,《道德經》告訴你誰才是宇宙的主宰
    老子的《道德經》中,將宇宙稱為天地,將宇宙萬物稱為天地萬物。道就是萬物之母,它優先在天地存在,並且還生出了天地萬物。因此,老子會在道德經的開篇就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 《無門檻讀懂<道德經>簡帛版》第一章解讀
    (又恐讀者執著於「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的玄妙境界,不能達到第十三章所說的「滌除玄鑒」,故而)要在有無同觀的玄妙境界的基礎上,不要執著此境界,又進一步遠離此玄妙境界,才會無往而不妙,才能打開萬物和大道的奧妙之門。【若水中觀】這一段需要注意的幾點:1.道德經開篇即說「道可道,非恆道」,說明老子五千言均是「非恆道」。
  • 唐耀坤文集:讀老子《道德經》啟示之一
    唐耀坤《道德經》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據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釋者、傳抄者的集合體)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 老子想用《道德經》告訴我們什麼
    老子在《道德經》的第一章中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老子曾做過周朝的「守藏室之官」,以職務之便,老子肯定讀過《周易》,並且深有研究。這一點,從《道德經》的內容中就可以體會出來。所以,也可以這樣說,《道德經》是老子對《周易》的感悟和心得。在這裡,老子借「道」之名,提出了一個千古命題,並提出了一個「有」與「無」相互轉化的問題。「道」是可以講得,「名」是可以叫的。
  • 《道德經》第十章: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上章闡述了聖人功成事遂身退乃為天之道。聖人要能拋棄人道之奇,復歸抱守天道以治理天下。如何去人道而用天道治國呢?這是本章的主旨。載,《說文》註:乘也。上覆之而下載之,引申為之謂所載之物曰載。營魄,指一己之身。載營魄,指的是人承載著他的形質,才能去抱一。抱一,指抱神。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 道德經第38章下:從海底撈和胖東來的成功,看現代德治企業的典範
    大家好,我是雅風,今天我們繼續學習道德經第38章。上一期我們講了上德和下德在思想境界和行為方式上的不同;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老子把有為的上仁、上義和上禮歸入下德的範疇,並且老子說: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老子為什麼把刻意標榜自己不失德的行為稱為無德呢?
  • 《道德經》「五音」令人盲是怎麼回事?老子告訴我們要把握一個度
    《道德經》第十二章第一句話是「五色令人目盲」,接著老子又講「五音令人耳聾」,我們先來認識一下五音是什麼。我國古人把音階分成了宮、商、角(jué)、徵(zhǐ)、羽這五個音,這和《易經》的五行學說相對應,五行要配五音。宮和土,商和金,角和木,徵和火,羽和水。
  • 《道德經》第十六章,致虛極,守靜篤
    道德經第十六章:(1)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2)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3)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 《道德經》:做宇宙之王,愛宇宙子民,守護宇宙之心
    今天說說《道德經》裡很重要的兩句: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老子《道德經》第一章欲是什麼?首先,《道德經》不是普通的文字,是聖賢,也就是證道者書寫的。證道者書寫的文字,就像洋蔥一樣,剝開一層,裡面還有很多層。因此,我們在解說的時候會就著其中一層意思說,但我們心裡應當明白,同一段文字其實包涵了很多內涵。
  • 讀老子《道德經》啟示之二
    (第五章)其意是:天地不理會世上的仁,在其看來,萬物就是祭神用的稻草狗。聖人若不理會世上的仁,在他眼裡,百姓猶如祭神用的稻草狗。「仁」是老子《道德經》裡的核心價值觀,「仁」的真諦即是愛物愛人!「仁」是中國人自古以來的一種倫理觀念,是中國古代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範疇,在老子以後,以及道家、儒家將其發展成為中國古代重要的道德標準、人格境界及哲學概念。
  • 《道德經》|聖人老子眼中的「道」:天地之始,萬物之母
    《道德經》原名《老子》,是聖人老子歸隱前途徑函谷關時,為守將尹喜所留。《道德經》分為上下兩篇,上篇為《道經》37章,下篇為《德經》44章,故有《道德經》之名。《道德經》在我國傳統文化中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這是我國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 《道德經》第23章第2句話,告訴我們:什麼是強者思維
    歷史學家任繼愈老先生認為:《道德經》是寫給弱者的哲學慰藉。但白巖松在《白說》書中,說道:我認為,《道德經》是掌權者、君王們的一部經典。白巖松認為《道德經》並不是寫給弱者的,而是寫給強者的。白巖松曾經給研究生上課,他們都是來自於清華、北大、傳媒大學、人大這四所學校。
  • 《道德經》不同的斷句,截然不同的意思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靜境,ID:FM18848】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論版本最多的古籍,莫過於老子《道德經》了。從戰國到1949年建國前,坊間流傳的版本大約有300種。雖然世傳本很多,但說到原始版本,我們並沒有發現最早的老子,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道德經》都是傳抄本,沒有一個是所謂的《道德真經》。至於傳抄本,內容有沒有被刪減,甚至有沒有抄錯,這都不好說。就拿王弼本來說吧,有的注文引用是正確的,原文卻在後世流傳中抄錯了。
  • 讀老子《道德經》啟示之三
    讀老子的《道德經》,其中,「道」在只有五千餘字的經文裡就出現過七十多次,在《道德經》三十二個篇章裡都有表述。可見「道」是《道德經》最精髓的部分,是老子最要向世人揭示「道」的內涵和外延的道理。 「道」究竟是什麼? 《道德經》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即是頭一個道是「道」,可道的第二個道作為說來解釋;非常道,解釋為不是通常所說的道。老子開宗明義告訴我們讀者,道不是我們常見常說的道,裡面內含非常繁雜的道道。
  • 悟畫道德經——第六十二章《美言可市》
    道德經第62章第六十二章 美言可市 原典 道者,萬物之奧①,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常持一份道德之力,保一分智慧清明。善人是對得道人的稱呼,不善人是未得道人的稱呼,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都屬於「不善人」一類的。
  • 道德經第37章:諸葛亮敗給司馬懿的真正原因是什麼?是無為而治嗎
    大家好,我是雅風,今天,我們來學習道德經第37章。按照通行本所做的分章,這是道經的最後一章,從第38章開始,就是德經的內容了。我們在開篇第一講老子其書一文中講過,道德經傳世通行本分為81章,《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 ,而1973年中國考古界在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中出土的兩組老子帛書則不分章,而且是德經內容在前,道經內容在後;所以老子一書也有人稱為德道經,說德是人的安身立命之本,道是德的升華,所以說德在前,道在後;而通行本認為,道為體,德為用,遵道而行才叫有德。
  • 讀書筆記之《道德經》——道經01章
    因此,小子雖狂悖又大膽,無知兼少智,但亦是有一顆向道之心的,所以決定無論如何也要拜讀先賢巨著《道德經》,然而此經太過深奧啊,查了不少解釋也是很不好理解,所以小子妄圖在此用自己的話胡亂解釋一番,然後書寫下來我到底讀出來了些什麼,所謂:怕什麼真理無窮,進一寸有進一寸的歡喜。
  • 老子用《道德經》警戒世人:話多的人,記住這2點,福氣將至
    很多時候,說多錯多,若是我們口拙嘴笨,說話總是讓人嫌惡,那最好的辦法就是,寡言慎語。有時候反覆用眼睛觀察,用腦裡思考,再說出的話才能讓自己和別人信服。《道德經》告訴我們:話多的人,要牢記這2點,福氣就會降臨到身邊。
  • 《道德經》中「常使民無知無欲」,說明老子的「道」無所不在!
    老子的《道德經》對我國古代的政治,有十分深刻的影響。據史學家研究,被我們稱道的漢初的「文景之治」,以及唐初的「貞觀之治」,都是受老子《道德經》中治國之道影響的結果。 老子《道德經》中「常使民無知無欲」這句話,更被歷代帝王奉為治國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