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四合院」上善若水:謙卑與能量|《道德經》第八章

2020-12-14 知行合一陽明教育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道德經》第八章

固定布局 工具條上設置固定寬高背景可以設置被包含可以完美對齊背景圖和文字以及製作自己的模板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在《道德經》第八章中,老子用水打比方,道出了最高境界的善(上善)是何等狀態。

老子說,至高的善,就像水一樣,總是利益、成就萬物,卻從不與萬物相爭。而且甘於處低,所以接近於道,因為道就在低處。江海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切河流的歸宿,是因為善於處在下遊的位置上,所以成就大海的格局和深邃。

「人往高處走」,這裡的人是常人,常人往往希高慕大,喜歡站在高位、站在聚光燈下。然而,有道之人恰恰相反,他們像水一樣,「水往低處流」,甘心居於低處,匍匐在地、成就他人。

世間擁有至善品格的人,應該像水一樣,造福萬物,滋養萬物,卻不與萬物爭個高下,這就是仁者無敵——仁者不與人爭,所以沒有敵人、沒有對立。仁者,為人民服務,託起他人、成就他人,而自己並不顯山露水。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這段話是第八章的精髓。

接下來,老子接連舉了7個例子,展現一個上善若水之人在待人接物方面的表現。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居善地:善於選擇所居之地。

心善淵:心善於保持沉靜。

與善仁:與人交往,善於仁愛。

言善信:說話善於守信。

政善治:處理政務能夠保持良好的治理成績。

事善能:善於發揮所長,圓滿地完成事情。

動善時:行動善於把握時機。

以上7個方面,每個人都可以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相應的人或事,進而加以體會。而一個擁有上述品德的人,毫無疑問,時時處處都能夠結下善緣,贏得他人更多的支持和讚許,從而有機會取得更大的成就。

比如「言善信」。

一個有道之人,願意謙卑地伏下身子去支持他人,那麼這樣的人一定是言而有信的,不僅不會說一句善意的謊言,而且還能「言必信,行必果」,這就是「言善信」。與這樣的人交往,你會感覺特別踏實;把事情交給這樣的人,你會覺得特別放心。

如果一個年輕人在事業的起步階段就能夠做到「言善信」,堅決「不說一句善意的謊言」,那麼他的事業在起步階段就打下了牢固的根基。

為什麼要反覆強調「不講一句善意的謊言」呢?

因為謊言就是謊言,不管是善意還是惡意,都是在往人的心中摻入水分,都在降低和染汙著人的心靈品質。短期內,可能會讓我們與人相處更自在或者讓他人更舒服,但長期來看,謊言將會以驚人的速度侵蝕著你與他人之間的信任關係。

不僅是嘴上不能說謊,連說謊的念頭都不能有。因為「一念發即是行」(陽明先生語),有這樣的惡念在,早晚會有相應的惡言與惡行。

所以,平時應該加強自己的觀照能力,一旦不好的念頭升起來,及時覺察、反省和引導,如此,就能逐漸涵養一份真誠的品德,構築起值得信任的能量場。

再比如「動善時」。

「動善時」意味著一個人在處理事情時總能夠做到契理契機、中正平和、不偏不倚、恰到好處;該快的時候就快,該慢的時候就慢,當行則行,當止則止——這就是「動善時」。

聽起來好像很難,但對於有道之人而言,這是自然而然、舉重若輕的事情。原因何在?

當一個人的心靈品質足夠深沉厚重時,他的心就會極度柔軟、敏銳,因而不僅能夠深入洞察人心,對於事情的發展趨勢也能洞察地入木三分、乃至入木九分。

就好像去旅行一樣,如果你提前就看清了路線圖,還會擔心迷路嗎?

當你的心中去除了不明和貪慾,心如明鏡,能夠準確洞察周遭的人與事的本質與趨勢,自然也就明白了什麼樣的人該以什麼樣的方式去引導,什麼樣的事該以怎樣的方法去應對——這正是老子在《道德經》中所說的「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的境界。

但是,這種境界又不同於一般人所謂的「世故圓滑」,而是源於像水一樣、「利而不害,為而不爭」的深沉厚重的心。

正是因為有這樣一顆深沉厚重、甘於匍匐在地、成就他人的心,一個人才能夠與這個世界建立起良善且持久的連結,從而總是能夠明察秋毫,契理契機地待人接物。

古希臘神話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巨人安泰是大地女神蓋亞之子,只要站在大地上,他就能獲得無窮無盡的力量,無人能敵。但他也有一個致命弱點,就是不能離開地面,否則就會迅速失去力量。

他的敵人抓住了這個弱點,趁其不備將他抱離地面,無力反抗的巨人最終被敵人勒死了。

其實,你與世界之間的連結,就是你的「大地」,你的能量源泉。如果離開這個「大地」,生命就會像無源之水一樣,逐漸枯竭。而一個厚道之人,總是能夠與他人建立起良善且持久的連結,因而能夠「天長地久」。唯有深深紮根人民,才能無往而不勝。

夫唯不爭,故無尤。

在最後,老子用7個字來教誨我們,「夫唯不爭,故無尤」。不去和他人爭名奪利,所以才不會有過錯、不會有煩惱、也不會有禍患。

在《易經》六十四卦中,唯獨「謙卦」是六爻皆吉。謙謙君子,卑以自牧。「謙卦」的「謙」,也就是不爭。因為不爭,所以沒有禍患。因為處下,所以才能海納百川。

特別要強調的是,這裡的「不爭」,指的是「不去爭名奪利」,而不是失去奮鬥精神、得過且過、庸庸碌碌、漂蕩奔逸——對於生活、工作中那些能夠更好、更快、更多地利益他人、以及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目標和任務,該擔當就得擔當,該拼搏就得拼搏,該全力以赴時就得全力以赴——這樣激情燃燒的人生,才是真正值得度過的!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

因而,「上善若水」,不僅僅是學習水的謙卑處下,更要學習水的那份深沉厚重、百折不撓、澎湃不息的能量!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兩千年前,面對奔湧不息的河水,孔子發出了時不我待的感慨:時光像流水一樣,一去不復返、晝夜不停息。孔子觀水而悟人生之道——生命不息,奮鬥不止,過去的已經過去,未來的還沒有來,唯有把握當下,自強不息、永不懈怠,才能不負韶華、不負時代、不負此生!

這正是「上善若水」的精神。

相關焦點

  •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滋養萬物,順應一切,故上善若水
    大家好我是舜緣文化的張詩苓,我是傳統文化的受益者和傳播者,希望古聖先賢的智慧,可以利益到更多的朋友、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道德經》,一起走進道德經的第八章。首先我來為大家誦讀道德經的第八章,我的誦讀是以王弼版道德經為底本,經顧瑞榮先生校注並重點注音。「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今天呢我們就先來學習道德經第八章的第一個要點,上善若水。
  • 詩苓說《道德經》:居善地,心善淵,上善的人都有這七種能力!
    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道德經》的第八章。首先我來為大家誦讀道德經的第八章,我的誦讀是以王弼版道德經為底本,經顧瑞榮先生校注並重點注音。「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 做人的最高境界是什麼——上善若水
    老子《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最高的善像水那樣。水善於幫助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樣安於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樣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樣相親,言語要像水那樣真誠,為政要像水那樣有條有理,辦事要像水那樣無所不能,行為要像水那樣待機而動。正因為他像水那樣與萬物無爭,所以才沒有煩惱。生活五味雜陳,人生高低起伏,總有些時刻讓你興奮難眠,總有些時刻讓你愁容滿面。做人,難;相處,難;向上,難。
  • 《道德經》不爭第八(上):上善若水,為而不爭,故而無尤
    【原文】(泰和本)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靜,居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矣。【淺釋】水之道,最近於自然之道。本章由水之道,擬象自然之道,聖人則之,則有聖人之道。上善若水,為而不爭,故而無尤。尤,是指過失和災咎。所謂「上善若水」,是說,最高境界的善,大概就是水所表現的那個樣子。
  • 以經解經之《道德經》:五,天長地久,上善若水
    第七章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天長地久不僅解釋了天地不仁的原因,同時也強調了道本自然的特點。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憂。「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聖人之無私(無欲無求),具體言之又該如何去做呢?老子的答案就是「上善若水」。
  • 《道德經》:道法自然,知常曰明,上善若水
    道家心目中的聖人沒有佔有的欲望,「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第64章)。老子認為,管理者的心境、修養與能否把握管理之道密切相關。「致虛極,守靜篤。」(第16章)虛與實、動與靜相對相關。我們整天忙於太多實務與應酬,疲憊不堪,不如抽一點時間讀書、反思、打打坐,適當「守中」也就是「守虛」、致虛、「守靜」,即保持閒靜的、心平氣和的狀態,排除物慾引起的思慮之紛擾,實實在在地、專心地保持寧靜。這也是要排斥外在之物的追逐,利慾爭鬥等引起心思的波動。
  • 《道德經》第八章一語道破天機
    要理解這《道德經》第八章,有一個關鍵詞:善。這也是這一篇出現頻率最高的詞,怎麼理解呢?善有兩層含義。一個是名詞,比如開篇「上善若水」中的「善」,這裡可以理解為「道」。「上善」是什麼善?相當於「道可道,非常道」中的「常道」。
  • 解密《道德經》:「上善若水」真實的含義是什麼,你真的了解嗎
    他認為上善的人,就應該像水一樣。水造福萬物,滋養萬物,卻不與萬物爭高下,這才是最為謙虛的美德。江海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切河流的歸宿,是因為他善於處在下遊的位置上,所以成為百穀王。世界上最柔的東西莫過於水,然而它卻能穿透最為堅硬的東西,沒有什麼能超過它,例如滴水穿石,這就是「柔德」所在。所以說弱能勝強,柔可克剛。「上善若水」,是說水具有滋養萬物生命的德性。
  • 人生低谷之時,不妨讀讀《道德經》
    《道德經》被譽為「萬經之王」。唐玄宗李隆基說:「《道德經》其要在乎理身、理國」。魯迅先生說:「不讀《道德經》一書,就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上善若水,為而不爭《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 致良知四合院:宅心仁厚、厚德載物。「厚」字何以如此重要?
    陪伴你成長的 致良知四合院 今天黃碧蓉,是一位來自深圳的校長。曾經是留守兒童的經歷,讓她的內心藏著一份對父母很深的怨恨,也從此把自卑烙在了心上。正如道德經第26章裡所講的「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我們一起來學習《道德經》第二十六章原文。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 《道德經》|水上善如母愛,利萬物而不爭,人心向善自具水德
    《道德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利萬物而不爭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
  • 女寶寶名大全:道德經不易重名的女孩名字,每一個都乾淨好聽
    一、《道德經》中不易重名的女孩名字1. 善若出自《道德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上善若水是最高境界的善行,淡泊明志,寧靜致遠,惟靜惟柔,水能滋潤萬物,能曲能直。善若一名就是希望孩子擁有一顆善良之心。2. 有巧出自《老子·道經·第十九章》: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 原來,「上善若水」是這個意思!
    「上善若水」語出老子【道德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意思是說,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 人的品格應該像水一般,做事情行雲流水,靜止如水。人的最高境界要像水一樣,能屈能伸。
  • 上善若水,做人處事的最高境界
    《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 道德經,至柔唯水,攻堅強者莫之能勝
    大家好,歡迎學習道德經!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我們對道德經的學習也接近了尾聲。今天我們來看第七十八章,以下為本章原文,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也。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
  • 以古漢字重讀《道德經》3:第二十章 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再結合老子西去隱匿,最初版的《道德經》不過是被強邀而作。所以文中大篇幅的論述如何治國其實很不合理。再有,從第一章「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來看,《道德經》八十一章中,解說世界演變方面(世界觀)最能與第一章接續的,是通行本第二十五章。
  • 上善若水的真正含義和現實解讀
    眾所周知:上善若水是一種最高境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其真正含義是什麼?有什麼現實意義?於是,水,在成就別人的時候,落得個自由自在。入杯即杯,入罐即罐。貌似沒有原則,實則瀟灑自如。並且,無論社會有多複雜,都永遠為自己為他人保留一份善良和童真。何其幸哉!「上善若水」出自於老子的《道德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 名言名句欣賞,上善若水,你知道它的意思嗎?
    老子著作《道德經》裡上善若水章中寫過這麼一段話: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憂。水呢是最善的,人應該向水學習。
  • 鼠寶寶名精選:《道德經》甜到掉牙的女孩名字,太唯美了
    飄飄老子《道德經》:希言自然。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寶寶名字寓意:「飄」表示飛揚、灑脫、飄拂。名字意義吉祥、優美。2.時唯出自《老子·道經·第八章》: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解釋:最善的人,居處最善於選擇地方,心胸善於保持沉靜而深不可測,待人善於真誠、友愛和無私,說話善于格守信用,為政善於精簡處理,能把國家治理好,處事能夠善於發揮所長,行動善於把握時機。
  • 「上善若水」是什麼善什麼水,你知道嗎?
    那「上善若水」是什麼意思一、不是心靈雞湯的善,不是水貨的水,是大道之水。「上善若水」是寫《道德經》的老子對水之道的感悟,原句是: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有人以為這個善是尋常意義的善良,其實這是以偏概全的誤解,不止如此。老子的《道德經》講的是「道」,水之道無處不在,就好象老子穿越千年,望見千百年的生活。當此浮躁上火時代,水之道德,實在太需要它來解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