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道德經》第八章
固定布局 工具條上設置固定寬高背景可以設置被包含可以完美對齊背景圖和文字以及製作自己的模板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在《道德經》第八章中,老子用水打比方,道出了最高境界的善(上善)是何等狀態。
老子說,至高的善,就像水一樣,總是利益、成就萬物,卻從不與萬物相爭。而且甘於處低,所以接近於道,因為道就在低處。江海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切河流的歸宿,是因為善於處在下遊的位置上,所以成就大海的格局和深邃。
「人往高處走」,這裡的人是常人,常人往往希高慕大,喜歡站在高位、站在聚光燈下。然而,有道之人恰恰相反,他們像水一樣,「水往低處流」,甘心居於低處,匍匐在地、成就他人。
世間擁有至善品格的人,應該像水一樣,造福萬物,滋養萬物,卻不與萬物爭個高下,這就是仁者無敵——仁者不與人爭,所以沒有敵人、沒有對立。仁者,為人民服務,託起他人、成就他人,而自己並不顯山露水。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這段話是第八章的精髓。
接下來,老子接連舉了7個例子,展現一個上善若水之人在待人接物方面的表現。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居善地:善於選擇所居之地。
心善淵:心善於保持沉靜。
與善仁:與人交往,善於仁愛。
言善信:說話善於守信。
政善治:處理政務能夠保持良好的治理成績。
事善能:善於發揮所長,圓滿地完成事情。
動善時:行動善於把握時機。
以上7個方面,每個人都可以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相應的人或事,進而加以體會。而一個擁有上述品德的人,毫無疑問,時時處處都能夠結下善緣,贏得他人更多的支持和讚許,從而有機會取得更大的成就。
比如「言善信」。
一個有道之人,願意謙卑地伏下身子去支持他人,那麼這樣的人一定是言而有信的,不僅不會說一句善意的謊言,而且還能「言必信,行必果」,這就是「言善信」。與這樣的人交往,你會感覺特別踏實;把事情交給這樣的人,你會覺得特別放心。
如果一個年輕人在事業的起步階段就能夠做到「言善信」,堅決「不說一句善意的謊言」,那麼他的事業在起步階段就打下了牢固的根基。
為什麼要反覆強調「不講一句善意的謊言」呢?
因為謊言就是謊言,不管是善意還是惡意,都是在往人的心中摻入水分,都在降低和染汙著人的心靈品質。短期內,可能會讓我們與人相處更自在或者讓他人更舒服,但長期來看,謊言將會以驚人的速度侵蝕著你與他人之間的信任關係。
不僅是嘴上不能說謊,連說謊的念頭都不能有。因為「一念發即是行」(陽明先生語),有這樣的惡念在,早晚會有相應的惡言與惡行。
所以,平時應該加強自己的觀照能力,一旦不好的念頭升起來,及時覺察、反省和引導,如此,就能逐漸涵養一份真誠的品德,構築起值得信任的能量場。
再比如「動善時」。
「動善時」意味著一個人在處理事情時總能夠做到契理契機、中正平和、不偏不倚、恰到好處;該快的時候就快,該慢的時候就慢,當行則行,當止則止——這就是「動善時」。
聽起來好像很難,但對於有道之人而言,這是自然而然、舉重若輕的事情。原因何在?
當一個人的心靈品質足夠深沉厚重時,他的心就會極度柔軟、敏銳,因而不僅能夠深入洞察人心,對於事情的發展趨勢也能洞察地入木三分、乃至入木九分。
就好像去旅行一樣,如果你提前就看清了路線圖,還會擔心迷路嗎?
當你的心中去除了不明和貪慾,心如明鏡,能夠準確洞察周遭的人與事的本質與趨勢,自然也就明白了什麼樣的人該以什麼樣的方式去引導,什麼樣的事該以怎樣的方法去應對——這正是老子在《道德經》中所說的「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的境界。
但是,這種境界又不同於一般人所謂的「世故圓滑」,而是源於像水一樣、「利而不害,為而不爭」的深沉厚重的心。
正是因為有這樣一顆深沉厚重、甘於匍匐在地、成就他人的心,一個人才能夠與這個世界建立起良善且持久的連結,從而總是能夠明察秋毫,契理契機地待人接物。
古希臘神話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巨人安泰是大地女神蓋亞之子,只要站在大地上,他就能獲得無窮無盡的力量,無人能敵。但他也有一個致命弱點,就是不能離開地面,否則就會迅速失去力量。
他的敵人抓住了這個弱點,趁其不備將他抱離地面,無力反抗的巨人最終被敵人勒死了。
其實,你與世界之間的連結,就是你的「大地」,你的能量源泉。如果離開這個「大地」,生命就會像無源之水一樣,逐漸枯竭。而一個厚道之人,總是能夠與他人建立起良善且持久的連結,因而能夠「天長地久」。唯有深深紮根人民,才能無往而不勝。
夫唯不爭,故無尤。
在最後,老子用7個字來教誨我們,「夫唯不爭,故無尤」。不去和他人爭名奪利,所以才不會有過錯、不會有煩惱、也不會有禍患。
在《易經》六十四卦中,唯獨「謙卦」是六爻皆吉。謙謙君子,卑以自牧。「謙卦」的「謙」,也就是不爭。因為不爭,所以沒有禍患。因為處下,所以才能海納百川。
特別要強調的是,這裡的「不爭」,指的是「不去爭名奪利」,而不是失去奮鬥精神、得過且過、庸庸碌碌、漂蕩奔逸——對於生活、工作中那些能夠更好、更快、更多地利益他人、以及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目標和任務,該擔當就得擔當,該拼搏就得拼搏,該全力以赴時就得全力以赴——這樣激情燃燒的人生,才是真正值得度過的!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
因而,「上善若水」,不僅僅是學習水的謙卑處下,更要學習水的那份深沉厚重、百折不撓、澎湃不息的能量!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兩千年前,面對奔湧不息的河水,孔子發出了時不我待的感慨:時光像流水一樣,一去不復返、晝夜不停息。孔子觀水而悟人生之道——生命不息,奮鬥不止,過去的已經過去,未來的還沒有來,唯有把握當下,自強不息、永不懈怠,才能不負韶華、不負時代、不負此生!
這正是「上善若水」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