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廳的聾人員工正在工作
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王曉慧 麗江報導
雲南麗江,那裡有白雪皚皚的玉龍雪山,有犬牙交錯的古城街巷,那是彩雲之南最具魅力的都市名片,是多少人嚮往的人間天堂。
花馬街,距離麗江古城不過幾百米的距離,是麗江市區著名的餐飲一條街,餐飲店眾多。其中,位於花馬街中段,一家掛著「和一家無聲餐廳」招牌的門店尤為顯眼。與其他餐廳不同的是,這裡沒有「歡迎光臨」的問候聲,取而代之迎接顧客的是一張張燦爛的笑臉和熟練的手語。同時,走進餐廳,走廊、牆上、餐廳的小舞臺等地方,都有一些關於關愛聾啞人元素的文字、圖片。此外,與別的餐廳相比,餐桌上多了手語牌、呼叫器、小本子和筆。因為,這裡除了廚師、老闆以外,其他的員工大多都是聾人。
據記者了解,這是雲南省第一家無聲餐廳,在網絡平臺上評分很高,不少遊客慕名前來「打卡」,在旅遊旺季,餐廳一天能接待數百人。
「開這家餐廳的初衷是想幫助更多的聾人就業,然而,這麼多年過去了發現,我改變他們的同時,他們也在改變著我。」餐廳老闆張玉壽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稱,殘疾人需要尊重和關愛,這種關愛是精神上的關愛,與金錢無關。
愛心叩響「無聲世界」的大門
據記者了解,張玉壽早年做導遊時接觸過一些聾人,便產生了幫助他們的想法。「偶爾的一兩次幫助,對於殘障人士起到的作用有限,而給他們一份工作,可能會徹底改變他們的生活和家庭。」張玉壽稱。
「不可能完成的工作。」餐廳老闆張玉壽這樣形容餐廳建立前的構想。然而,隨著餐廳開業前期的各項充足準備工作的推進,這項工作由「不可能」變為了「可能」。2015年4月,麗江市殘聯、古城區殘聯舉辦了針對聾啞人餐飲服務的45天培訓,培訓內容為手語規範、餐飲擺臺等工作。培訓結束後,又到餐廳又進行了實地培訓15天。
餐廳桌子上擺放著的手牌
2015年7月8日,在雲南省麗江市古城區玉龍縣各級殘疾人聯合會及社會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下,雲南首家集中安置聽力、言語殘聯人士就業單位「和一家無聲餐飲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張玉壽就是這家餐廳的創始人。
「針對殘疾人朋友的實際問題,改變他們本質的生活狀況,這是餐廳建立的初心。當他們有了一份工作,可能會解決他們的生活和家庭問題,會改變他們的命運,讓他們可以更好地融入到社會。」張玉壽告訴記者,早在餐廳建立之初,除了對餐廳殘疾人員工進行必要的餐飲規範培訓,還組織一些針對性的心理訓練的活動,以此來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
「取名為和一家無聲餐廳,寓意是在這裡大家都是和和睦睦的一家人。」張玉壽說,他和員工交朋友,把他們當做家人。同時,顧客得知服務員都是聾人,也格外地寬容。
餐廳內隨處可見的手語示意圖
「孤僻、退縮、缺少主動性,害怕與外界交流,也不參加群體活動。」這是殘疾人的普遍生活特點。基於此,「無聲餐廳」不僅僅是殘疾人的一個就業平臺,也在極力創造一個交流平臺。在這裡,大多數員工的性格都發生了變化,這裡不僅僅給了他們一個平臺,展現自己,慢慢打開心扉,還讓他們聚在一起,大家都在一天天往好的方面改變,這或許就是無聲餐廳存在的意義。
「來這裡工作以後,他們不再需要向家裡要生活費,過年過節還可以買些東西寄回家裡。」據張玉壽介紹,現在餐廳員工的平均工資在2700元左右,一些員工的工資最高可以達到3500元。同時,餐廳管吃管住,如果他們選擇自己在外面住,則會收到相應的住房補貼。
餐廳員工自食其力,讓他們更加自信。而通過與殘疾人長期接觸,張玉壽也收穫了很多的感動。
就此,張玉壽提到2019年5月發生的一件事。那時,一位臺灣人到餐廳用餐,給了其中一個員工900元的小費,但是「可愛」的員工並沒有收下,雖然不能用話語來表達自己的意思,但是她用紙筆寫了下來,說:「我有工作,請把它給予比我更需要幫助的人。」
一件又一件的小事,讓張玉壽和這些員工們都在潛移默化的發生著改變。
無聲世界裡創造有聲色的生活
據記者了解,餐廳創立以來,不斷有聽力言語殘障人士在這裡找到工作,來來去去五年多,員工換了一批又一批,有的員工選擇留下繼續為餐廳服務,也有的員工找到其他工作,甚至還開起了自己的小餐館,過上了屬於自己的安穩生活。
34歲的楊菊花,便是無聲餐廳裡的元老級員工,主要負責收銀、招新人、服務員培訓、大廳接待等工作,各項工作做得井井有條,餐廳成就了她,她同樣見證了餐廳的成長。
1986年11月,楊菊花出生於大理州劍川縣農村,由於是先天失聰,她的出生給家庭帶來了嚴重負擔,父母為了給她尋醫問藥,讓這個本來就貧困的家庭更加困難。到了入學年齡,由於是聾啞人,求學之路,異常艱難。2004年中專畢業後,楊菊花四處找工作,但很多工廠和企業都因為她是聾啞人而將其拒之門外,為了擁有一份工作,楊菊花甚至去過新加坡、泰國等地方工作,但由於種種原因時間不長。
2014年,楊菊花結婚生子,為了孩子上學,她回到了大理劍川老家,並且在麗江找到了無聲餐廳。
「這裡安置的都是聾人就業,我先從服務員做起,一度做到現在的店長位置,我學到了很多怎麼與健全人交流、與客人交流,當然了工資也在不斷的上漲。」這是一次特殊的採訪,楊菊花與《華夏時報》記者的溝通都是通過一個小本子完成,楊菊花的字清秀溫婉又不失剛勁挺拔,一看就是專門練習過的樣子。
而那筆尖划過本子的聲音,是記者在麗江那個溫暖的午後,聽到的最美妙的天籟之音。
張玉壽告訴記者,為了讓她們充分與顧客交流,練字就是她們平時的休閒項目之一。同時,雖然現在的點餐形式智能化、多樣化、便利化,但是無聲餐廳依舊保持著使用紙質菜單點單的習慣,而不使用二維碼點餐。目的就是讓這些聾人員工們能有更多的機會與客人交流。
談及未來,楊菊花「告訴」記者,她想更加努力的工作,不給家人、社會增加負擔,現小孩在幼兒園上學,等小孩再大一些,她想帶著孩子回到老公的家鄉北京,在北京開一個屬於自己的小店,靠自己的努力,為孩子創造更美好的生活。
而這個未來,與張玉壽所想不謀而合。
「未來的目標不是擴大店面,而是讓他們自己去創業,讓他們自己能開個小門店。現在也在讓他們實際在嘗試,比如有些時候吃早點,就會讓他們自己做著試一試。他們慢慢做好這些事情後,可以著手自己開個小店,通過殘聯政策上的幫扶和餐廳技術上的幫扶,他們可以獨立經營。」張玉壽說,等到時機成熟,就會讓他們這樣去做。
得到實現自我價值的工作,然後進一步融入社會,這樣的機會對於聾人來說彌足珍貴。據記者了解,麗江市有4萬多持證殘疾人,對於如何幫助聽力語言障礙人士就業,無聲餐廳無疑是個有意義的探索。
責任編輯:方鳳嬌 主編:文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