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宮廷飲食禮俗是集歷代宮廷飲食禮俗為大成,最具有代表性。宮廷飲食禮俗發展到清代已相當完備了,了解清宮飲食禮俗,對於認識中國宮廷中的飲食禮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根據清宮的膳食檔案記載,清代皇帝每日進膳時間有一定的規定,到時務必開膳。皇帝每日進膳時間一般在卯正至辰正進早膳,在未正進晚膳。也就是說在早上七點前後進早膳,晚膳則在下午兩點。如果皇帝在清晨或是傍晚想吃食物,則隨時吩咐,也就是俗話說的「點心」。現以乾隆年間的《江南節次照常膳底檔》為據,錄之如下,以見乾隆每日的飲食時間及早、晚膳的區別。
乾隆三十年(1765年)正月十八日卯正(六點),請駕伺候,冰糖燉燕窩一品。
卯正二刻(六點二刻),涿州行宮進早膳,用摺疊膳桌擺。皇太后賜:「炒雞大炒肉燉酸菜熱鍋一品,燕窩鍋燒鴨子一品,豬肉餡侉包子一品,燕窩肥雞掛爐鴨子熱鍋一品,羊肉片一品,羊烏叉燒羊肚攢盤一品,竹節卷小饅頭一品,烤祭神糕一品,銀葵花盒小菜一品,銀碟小菜一品。上傳叫馮鼎(廚師)做鴨絲肉絲粳米麵膳一品,鴨子豆腐湯一品。」
未正(午後兩點),「上至宮門升座,進晚膳,用摺疊膳桌擺:蓮子八寶鴨子熱鍋一品,肥雞火燻燉白菜一品,羊肉他他士一品,蓮子豬肚一品,青筍香覃燉肉一品,水晶丸子一品,奶酥油鴨子一品」;後送「青筍爆炒雞一品,攤雞蛋一品,蒸肥雞炸羊羔攢盤一品,象眼棋餅小饅首一品,葷素餡包子一品,烤祭神糕一品,銀葵花盆小菜一品,銀碟小菜四品,鹹肉一品。」隨送「粳米膳一品,雞湯一品。額食六桌:餑餑奶子十二品一桌,內管領爐食八品一桌,盤肉二桌(每桌八品),羊肉四方二桌。」「上要:餑餑二品,二號黃碗菜二品一盒。」
酉時(午後五點),「上至看燈樓,看花炮盒子,放盒子時隨送上用,豐燈寶盒一副,元宵一品,三號黃碗膳房麵筋,茶房叉子」;「看花炮畢,還行宮伺候;炸八件雞一品,醋溜脊髓一品,火燻豬肚一品,小蔥拌小蝦米一品,涿州餅子一品。」
閏二月十一日,卯初「請駕伺候:冰糖燉燕窩一品。」辰初二刻(午前七點二刻),「虎跑泉(杭州)進早膳,用摺疊桌擺:燕窩火燻鴨絲一品,雞冠肉燉雞軟筋一品(系宋元做),羊肉絲一品,煳豬肉家雞卷攢盒一品,孫泥額芬白糕一品,蜂糕一品,竹節卷小饅頭一品,銀葵花盒小菜一品,銀碟小菜四品。」「上傳:攤雞蛋一品」;隨著送「清蒸鴨子湯膳,粳米膳一品,金銀豆腐湯、額食二桌」。
未正(午後兩點),「西湖行宮進晚膳,用摺疊膳桌擺:燕窩膾糟鴨子一品,鹿筋酒燉羊肉一品(張成做),肥雞豆腐片湯一品,燕窩肥雞燒狍肉攢盤一品」;後送「春筍爆炒雞一品,棗爾糕老米麵糕一品,象眼棋餅小饅首一品,火燻豆腐餡包子一品」,「高恆進:酥油野雞爪一品,糟鹿筋糟豬腰一品,銀葵花盒小菜一品,銀碟小萊一品;」隨送:「肉丁炒粳米老米膳一品,燕窩芙蓉湯,鴨子豆腐湯一品,額食四桌。」
晚晌伺候:「爆肚子一品,燕窩拌雞一隻,青韭鮮蝦一品(宋元做),拌老虎菜一品。」
從以上食單中可以看出,乾隆皇帝在南巡期間,進食時間也是與宮中一致的。
清代皇帝在進膳時程序是:御前侍衛傳膳,尚膳正即令大小太監去布置膳桌,並從御膳房將早已準備好的膳饈抬出來,按照傳膳規定布菜。皇帝此時並不立即用膳,而是先看銀牌是否有毒性反應,然後再令隨侍的太監把每樣飯菜各嘗一點,即嘗膳。如果飯菜有毒,太監就會被毒死。進膳之嚴及皇帝防範、猜忌之心可見一斑。
清代皇帝及其皇室成員在進行筵宴時,不僅精於美食,而且重視美器,通過精美的食品和精巧的食器來體現政治上的至尊至榮地位。所用食器多為金銀、玉石、象牙器皿,並由專門的工匠精工製作。瓷器則由江西景德鎮「官窯」燒造,再由專門派遣之官送到紫禁城。這些食器上一般都有專名,如「大金盤」、「青白玉無蓋葵花盒」、「上交三陽開泰碗」、「雙鳳金碗蓋」、「綠龍白竹金碗蓋」、「大紫龍碟金蓋」。每一件餐具都從外形到內觀,充分體現出皇家獨有的氣派和權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