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咱就來聊聊越來越卡通化、臉譜化的乾隆皇帝。
(回顧:
《清宮宇宙|太后都是老佛爺嗎》 《清宮宇宙|緋聞、醜聞和私生子》)
《如懿傳》劇照,霍建華飾乾隆乾隆如今的藝術形象,一定是他生前不想要的:乾小四、乾三歲、大豬蹄子、腹黑男,然而如此面目,都要怪現在的影視工作者嗎?
在本系列第一篇裡,我就曾提到過相聲大師劉寶瑞的單口相聲《官場鬥》,很可惜的是,由於種種原因,劉大師的這部作品並未錄完。但從現有的錄音資料裡,還是能了解一個大概。在劉寶瑞鋪陳的故事裡,聰明的劉墉一直在用智謀來警醒糊塗的乾隆、戲耍奸臣和珅,只是劉墉就算贏得了一場智鬥,也無法扭轉清廷腐敗昏庸的事實。
《官場鬥》所展現的,便是自晚清以來,乾隆一朝在民間曲藝裡的形象,而且如果剝離具體情節,這種小臣戲君王的套路,完全可以追溯到漢武帝時期的東方朔。
但大清十二帝,為何民間藝人偏愛將各種故事編排在乾隆身上呢?因為乾隆具備旁人所不具備的優勢。
首先,乾隆在位時間長,他當了60年皇帝,又以太上皇身份統御大清三年有餘。其次,康雍乾三代盛世,到了乾隆朝可謂海晏河清、國泰民安,康熙的故事裡平三藩、收臺灣等以武戲居多,雍正則因九龍奪嫡等事拖累,長期當著反派,唯獨到了乾隆這裡,雖然他自號「十全老人」,可他的武功真的不如文治來得出彩。此外,乾隆還愛出巡,光是六下江南就為京杭大運河沿岸的各種戲劇提供了取之不竭的養料。
《宰相劉羅鍋》劇照,張國立飾乾隆說回《官場鬥》,以這樣一個故事為母本,衍生出形形色色的影視作品來,其中最為知名的有《宰相劉羅鍋》《鐵齒銅牙紀曉嵐》等。
無論是張國立飾演的乾隆,還是張鐵林飾演的乾隆,他們演繹的君王本質上,都偏向的是醜行而非是生行。這樣的乾隆皇帝被奸臣蒙蔽、被忠臣戲弄、與俠女發生情愫、與草民義結金蘭,他心中有著大清江山,想要勵精圖治,又不得不無奈接受「貪官是殺不完,還得靠貪官治國」的現實。
也就是說,「官場鬥」類型的影視劇裡,乾隆已不再是傳統戲曲裡君王形象,在戲曲舞臺上的皇帝大多是最後及最高的裁判者。可在《宰相劉羅鍋》《鐵齒銅牙紀曉嵐》等作品裡,就算乾隆最後下旨殺了貪官,他仍然只是棋子而不是棋手。
《鐵齒銅牙紀曉嵐》劇照,張鐵林(左二)飾乾隆由於大多數「官場鬥」類型的影視劇都被包裝成喜劇的形式,所以那種身為皇帝的錯位感和無奈感並不明顯。而假設去掉了喜劇的表殼,用正劇的形式來演繹這類故事,觀眾就有可能不適應了。
舉兩部以和珅為視角的電視劇為例,一部是2002年播出的《夢斷紫禁城》,另一部則是2003年播出的《乾隆王朝》。這兩部都有點為和珅翻案或者說正名的意味,但在播出後的評價大相逕庭。而且由於播出間隔很短,兩部劇當年就有人拿來比較,很有點像現在《延禧攻略》和《如懿傳》的局面。
《夢斷紫禁城》中,乾隆(張勇手飾演)與和珅(王剛飾演)初遇先來說說《夢斷紫禁城》,這部劇裡的和珅是由王剛飾演,故事從和珅如何一步步發跡開始講起。在這個版本裡,青年和珅曾勵志做個好官,但最終卻被官場這個大染缸吞噬。張勇手老師在劇中扮演乾隆。
由於此前王剛在《宰相劉羅鍋》《鐵齒銅牙紀曉嵐》等劇中扮演的和珅,是一個醜態百出的角色,一些觀眾一開始可能無法適應王剛在《夢斷紫禁城》裡一本正經地表演,不過隨著劇情的發展,王剛版和珅逐漸變回了丑角模樣。
有意思的地方就在於張勇手老師扮演的乾隆,他一出場就是位老年皇帝,與此前觀眾印象中的中青年乾隆有所不同,更妙的是,全劇裡,其他人都顯得很滑稽,只有張勇手老師的表情是一直繃著的。
《夢斷紫禁城》仍然稍稍蒙上了一層喜劇的色彩,《乾隆王朝》卻從一開始就立志不戲說。
《乾隆王朝》劇照,焦晃飾乾隆抄錄一下現在仍能在網上搜索到的該劇「創作背景」:
《康熙王朝》《雍正王朝》都是以二月河小說為劇本原型的。這一次製作方為《乾》劇定下的基調是兩條:一、置於現代社會的審視角度,乾隆王朝是一個耐人尋味的積弱過程,即國家由盛轉衰,乾隆手裡既成就了一代盛世,也敗落了一個國家,因而對乾隆不能像對康熙、雍正那樣一味歌頌;二、乾隆與和(珅)關係不是簡單的主與奴,劉墉、紀曉嵐與和珅也不是簡單的忠與奸,從而《乾》劇不是只簡單地展現宮廷鬥爭,而是展示王朝命運,一種更大的政治文化。這與二月河小說是有區別的,因而製作方在劇本上另起爐灶。十幾年後的今天,很多人大概已經看不懂劇組出的通稿裡這段話的含義,我以我的理解來說明一下,《乾隆王朝》裡飾演乾隆的演員是焦晃老師,當年他在根據二月河同名小說改編的《雍正王朝》裡飾演康熙,一躍成為最受國人歡迎的康熙扮演者,以至於後來根據二月河同名小說改編的《康熙王朝》電視劇還出了一個官司,即有投資方後來起訴劇組「未按約定」邀請焦晃飾演老年康熙。
所以《乾隆王朝》劇組聲明的畫外音是說:來看呀,我們請到了焦晃老師,但這個劇跟二月河的同名小說沒關係。至於為什麼不能用二月河的小說,各位如果讀過二月河的《乾隆王朝》就能理解,很多地方按照相關規定沒法拍,拍不了。
《乾隆王朝》之所以在播出後遭到劇評界和史學界的非議,就在於它雖號稱正說,實質仍然是戲說。裡面有一個關鍵問題就在於陳銳飾演的和珅,太正了。
在《如懿傳》裡,霍建華飾演的乾隆在那拉氏出了冷宮之後曾說,「朕首先是前朝的皇帝,然後才是後宮的皇帝」,這句臺詞很妙,在《乾隆王朝》裡,同樣展現了乾隆前朝後宮的兩樣皇帝。
繼後那拉氏因何而廢,清史稿裡諱莫如深,一種被民間廣泛接受的說法是,乾隆下江南時跟名妓好上了,惹得娘娘吃醋了。《乾隆王朝》裡就採用了這種說法,而解決這件事情靠的是和珅。在《延禧攻略》裡則成為那拉氏及弘晝等人的陰謀。至於《如懿傳》裡是否會有相似演繹,尚未可知。
在我看來,當年《乾隆王朝》有點兩面不討好,既想要「官場鬥」又想要「宮鬥」,相當於要通吃「男頻」「女頻」,顯然這是做不到的。
《延禧攻略》劇照,聶遠飾乾隆《延禧攻略》《如懿傳》也基本展現了乾隆「情種」「風流皇帝」的一面,不過說到「痴情」,我遍觀影視劇驚覺一點,他的「痴情」被他老子佔去了,《甄嬛傳》裡雍正對於純元皇后的痴情,難道不更應該發生在乾隆與富察皇后之間嗎?
相對而言,「女頻」裡的乾隆就簡單許多,他們只需要放大一個面。聶遠版本的孩子氣、霍建華版本的腹黑,都是建立在「女頻」網文邏輯之上,一個故事裡需要有一個男主,但他只是襯託女主而存在的,他可以很有意思,也可以很氣人。只要讓人印象深刻就成功了,比如說聶遠和張鐵林版本的大型雙標現場。
《還珠格格》劇照,張鐵林(左四)飾乾隆這種印象深刻,當然也包括《還珠格格》前兩部裡的皇阿瑪,張鐵林自從演了這樣一位乾隆之後,便自帶卡通氣質。而《還珠格格》第三部裡狄龍飾演的乾隆為何不出彩,不全是因為張鐵林版本的珠玉在前,也有瓊瑤阿姨編排的故事裡,到了第三部回歸到了慣有的敘事節奏。
《還珠格格》第三部中,狄龍飾演乾隆插句題外話,清宮戲裡除了我之前說的「老佛爺」大多說錯外,「皇阿瑪」這個稱呼也是不對的,應該叫做「汗阿瑪」。
說回卡通氣質,充滿喜感的乾隆形象其實更多出現在乾隆微服私訪的影視劇裡,最初應該源自港臺,在1990年代之後傳入了大陸。
說一部邵氏老片《乾隆下江南》,1977年由李翰祥執導。這部電影裡所有的梗,其實都出自劉寶瑞的相聲,從大結構上說是《官場鬥》,裡面全部的對對子都出自《解學士》。當然你可以說,這一切都源自民間曲藝。
《乾隆下江南》中,劉永飾演乾隆。大陸觀眾對他比較熟悉的角色應該是1986年的《秦始皇》。《乾隆下江南》可以看到許多後來者的影子,該片裡的乾隆鬥劉墉,不就是《宰相劉羅鍋》嗎,該片裡的微服私訪,不就是《戲說乾隆》《康熙微服私訪記》《鐵齒銅牙紀曉嵐》嗎?
《戲說乾隆》劇照,鄭少秋飾乾隆本文最後,要向1992年在大陸播出的《戲說乾隆》致敬,這部電視劇可謂是開創了兩岸電視劇的「戲說時代」,這部劇給了大陸影視工作者許多靈感,讓他們跳出了以往的桎梏。各位不妨把大陸的清宮劇做個年代排序,本文提到的大陸清宮劇沒有一部是早於《戲說乾隆》的。
而且,如今數以百計的乾隆形象裡,鄭少秋版的乾隆依然是最瀟灑的。
《戲說乾隆》主題曲《問情》裡唱道:「山川載不動太多悲哀/歲月禁不起太長的等待/春花最愛向風中搖擺/黃沙偏要將痴和怨掩埋/一世的聰明情願糊塗/一身的遭遇向誰訴/愛到不能愛聚到終須散/繁華過後成一夢啊……」
不正是「戲說」的箇中三昧嗎。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