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麗彩瓷──乾隆洋彩(圖)

2021-01-13 中國新聞網

  清宮琺瑯彩瓷分兩類,一是磁胎畫琺瑯(琺瑯彩),一是磁胎洋彩,兩者均是盛清宮廷工藝的曠世傑作,深受清高宗寶愛,藏之於幹清宮,供皇帝幾暇賞玩,傳至今日已是極其珍貴稀有的藝術精品了。「華麗彩瓷」特展以磁胎洋彩為主,為了說明磁胎洋彩與磁胎畫琺瑯的不同,也選展磁胎畫琺瑯,以供觀眾比對。

  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乾隆朝琺瑯彩系瓷器多達五百件以上,大多完成於乾隆六至九年(1741-1744)之間。清高宗即位之初,意氣風發,充滿自信,文治武功與藝術創作,皆亟思有所作為。在他的鞭策下,督陶官唐英(1682-1756)每年春秋兩季,親自前往江西景德鎮監造御用瓷器。為了博得君心,他不斷推陳出新研究新技法,絞盡腦汁設計新樣式,燒制出一批被譽為「鬼斧神工」奇巧的鏤空轉旋器;他又開創「錦上添花」剔刻技法,將洋彩的華貴絢麗臻於極致。「洋彩」是他創新運用的名詞,從「洋彩」的「洋」字,便知與西洋有關,製作時用了西洋繪畫技法。洋彩器上充滿了代表清高宗個人的印記,例如御製詩、「乾隆宸翰」、「惟精惟一」、「乾隆」等款印,充分說明清高宗對洋彩的重視,或可解讀為清高宗認為洋彩足以代表乾隆盛世創新工藝。

  洋彩與畫琺瑯,都是採用琺瑯彩釉,因而長期以來被混為一談,其實兩者之間從製作地點、繪法、紋飾、題詞、印章、款式等都有所不同;民國以後洋彩又被誤稱為粉彩。在「華麗彩瓷」特展中,除選展百餘件洋彩外,並均依照清宮檔案訂定品名,藉展覽釐清洋彩與畫琺瑯的不同,並糾正「粉彩」一辭之謬誤。成對洋彩與成對畫琺瑯

  幹清宮所藏磁胎洋彩與磁胎畫琺瑯大多成對製作,但二者表現手法有所不同,磁胎洋彩的形制、紋飾、構圖與處理細節,幾乎完全一樣;磁胎畫琺瑯,外形雖一樣,紋飾卻不盡相同。這種完全相同與同中有異的特徵,則為辨識磁胎洋彩與畫琺瑯的基本重點。

  西洋元素的應用與融合

  根據檔案與實物,唐英所說洋彩必須符合下列四要件:

  一)使用了西洋明暗光點裝飾圖案,主要以光點呈現圓狀物體。

  二)花卉葉紋上大多以白料渲染,表現出枝葉的光影明暗,此一繪法幾乎未使用於磁胎畫琺瑯上。

  三)人物紋飾明顯採用了西洋明暗陰影透視技法。

  四)西洋花卉的使用,如洋菊與洋蓮等洋花;部分紋飾應用了西洋花草藤蔓紋飾圖案設計構圖。

  宮廷繪畫與皇帝的詩印

  乾隆洋彩器上傳統山水與花卉紋飾,多為四季山水及寫生折枝花卉,以琺瑯白料渲染出花卉的濃淡與層次,設色妍麗,風格上與同時代院畫家相似。洋彩與畫琺瑯器上的山水或折枝花卉紋飾雖然相近,但兩者所飾詩文與章印完全不相同,畫琺瑯以隋唐以來的詩文為主,洋彩則完全採用清高宗御製詩及鈐印代表皇帝身份的款記,如「乾隆宸翰」、「惟精惟一」、「乾隆」與「御製」等。

  錦上添花紋飾與技法

  所謂錦上添花,就是在密布錦紋的隙處,再添紋飾。乾隆六年(1741)開始,大量使用於畫琺瑯與洋彩瓷器上。錦上添花紋飾,分剔地錦紋與描畫錦紋二種,剔地錦紋,紋飾微凹,描畫錦紋則略凸。二者皆精雕細琢,筆觸細膩,將各式錦地紋如:鳳尾形卷草紋,卍字紋、繡球花紋、八角龜甲紋、方形柿蒂紋、花葉紋,以及修飾邊沿的蓮瓣紋、回紋、雲紋等,剔工精妙,一絲不苟,將錦上添花工藝美學推到極致。

  鬼斧神工:玲瓏轉旋器

  配合清高宗藝術創作旺盛的企圖心,身為御窯廠監造官的唐英費盡巧思,屢屢開創新樣,博取君心。乾隆七年(1742),磁胎洋彩製品益趨精細,講究鏤空、穿透、旋轉、層層相套、紋飾多樣,製作工序困難、複雜、奇巧,極富挑戰性,選展的「玲瓏鏤空轉心瓶」被後世譽為鬼斧神工。乾隆八年(1743)四月二十一日唐英在《恭進奉發及新擬瓷器折》中提到燒造得九種新樣式進呈,這些新樣皆可從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洋彩瓷器中一一對照出來。

  檔案所見洋彩

  院藏此批幹清宮洋彩瓷器,在唐英奏摺、《造辦處各作成做活計清檔》與《琺瑯玻璃宜興磁胎陳設檔案》中皆有記錄,只要仔細比對,便能查考出實物的製作時間、地點、名稱、裝匣與訂定等級紀錄。送入幹清宮陳設與典藏之前,又配製木匣收藏,修飾名稱,刻載於木匣上,成為本次展覽名稱的來源。乾隆七年《造辦處各作成做活計清文件》內記載的「幹清宮頭等」瓷器亦多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摘自《大公報》)

相關焦點

  • 臺北故宮裡的乾隆洋彩欣賞
    「洋彩」,顧名思義便知是與西洋有關。清朝的御用瓷器燒制督陶官曾這樣表述,「洋彩器皿,本朝新仿西洋琺瑯畫法,圓琢白器,五彩繪畫,摹仿西洋,故曰洋彩。人物、山水、花卉、翎毛無不精細入神,所用顏料與琺瑯色同。」 清宮琺瑯彩瓷分兩類,一是瓷胎畫琺瑯(琺瑯彩),一是瓷胎洋彩。
  • 晶哥聊古玩:此尊當為清代御窯彩瓷巔峰之作!
    如此構圖,如此畫意,堪為清代御窯彩瓷巔峰之作。清朝以騎射開國,武奪天下。自康熙時,清廷常在北京以北四百餘公裡的皇家獵場木蘭圍場中,舉辦大規模圍獵活動,名為「木蘭秋獮」。「木蘭」是滿語,意「哨鹿」,是圍獵之法,歷史可上溯至遼代。
  • 天津博物館鎮館之寶,一件乾隆親自挑選的瓷器,買它才花了一萬多
    天津博物館裡,有這麼一件由乾隆皇帝親自甄選的瓷器,是該館的鎮館之寶其一,它就是琺瑯彩芍藥雉雞紋玉壺春瓶。這件瓷器高16.3釐米,小巧精緻,釉面瑩潤如玉。瓶身的芍藥雉雞圖繪製精巧生動,那是宮廷畫師蔣庭錫設計的畫稿,再由西洋畫師用西洋技法,使用琺瑯彩料繪畫而出的,顏色可愛清麗。空白處還有題詩「青扶承露蕊,紅妥出闌枝」,在質地、構圖和用色上,這件瓷器都做到了完美結合,集詩、書、畫、印於一身,是當之無愧的精品。
  • 洋彩、粉彩與琺瑯彩三者有何區別?(中)
    具有鮮明的地域色彩,又稱「織金彩繪」工藝(圖1)。圖1 乾隆 廣彩仕女圖魚盤業界普遍認為,廣彩產生於康熙年間,由於早期廣彩藝人基本在抄襲景德鎮的工藝和紋飾,甚至有景德鎮工匠參與其中,並沒有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圖2 1765年 英國查理諾製作白瓷歐式奶杯並在廣州彩繪描金 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藏圖2是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收藏的乾隆「廣彩」器。
  • 清乾隆御製《雞雛待飼圖》詩文插屏:精美華麗 意境高遠(屏風品鑑)
    到了明清,屏風發展至頂峰,造型更為精巧,製作工藝更為高超,裝飾更為華麗,觀賞性和藝術性也都有所增強。到了明清,屏風發展至頂峰,造型更為精巧,製作工藝更為高超,裝飾更為華麗,觀賞性和藝術性也都有所增強。今天,咱們來欣賞一件來自皇家的精品——清乾隆御製《雞雛待飼圖》(上圖)詩文插屏。  集乾隆詩、書於一體  清乾隆御製《雞雛待飼圖》詩文插屏,高0.63米,寬0.58米,厚0.025米。
  • 粉彩到淺絳彩:封建桎梏下的彩瓷沿革,打破藝術興衰輪迴的方法論
    故宮藏雍正粉彩玉蘭牡丹大盤乾隆朝是粉彩發展的轉折期。筆者卻認為,這種「大雜燴」式的手法,正體現了乾隆後期瓷器創新能力的日漸衰竭。而造成這種現象的首要原因,則是統治者過度追求粉彩豐富的裝飾性,而從根本上忽視了材料、工藝的創新,自我滿足於前人的窠臼,阻礙了粉彩的長遠發展。
  • 陸軍士官秘藏乾隆珍品驚現法國300年老牌拍行 Ader
    封面拍品清乾隆洋彩花卉紋螭耳瓶,其形尊貴秀挺,裝飾雍容華麗,施彩富麗濃豔,紋飾繁縟細膩,實為乾隆御窯難得之精品。此外,十九世紀硬木雲龍紋角櫃一對、清光緒青花歲寒三友紋盌、清乾隆剔紅倭角方盒、十九世紀玉雕仕女擺件等亦值得關注。
  • 欣賞|乾隆皇帝畫畫,可愛極了!
    黃筌擅繪宮廷園囿中的珍禽異鳥、奇花怪石,畫風華麗精妙,故有「黃家富貴」之說——這正是乾隆皇帝所追求的審美情趣。 乾隆御筆《寒山別墅圖》 自娛自樂、陶冶性情,是乾隆皇帝作畫的目的。
  • 沈銓花鳥驚豔絕俗盛名海外,歸國以《百鳥朝鳳圖》贊乾隆盛世
    沈銓畫風遠師五代黃筌畫派,有黃家富貴,華麗之格;近承明代呂紀色彩富麗,法度謹嚴。沈銓工寫花卉翎毛、走獸,以精密妍麗見長,也擅長畫人物仕女。早年沈銓在國內名氣不大,出國三年在日本名聲鵲起,歸國後聲譽大震,傳至京城,朝廷便下旨命沈銓作畫上貢。乾隆7年作《花蕊夫人宮詞意》受到賞識,成為宮廷畫家。晚年他寓居於古城蘇州,一生於書畫孜孜不倦,暮年81歲還能作《花鳥圖》。
  • 天津博物館三大「鎮館之寶」——「周鼎」、「宋圖」、「清瓷」
    「天津博物館」有三大「鎮館之寶」,「西周太保鼎」、「北宋範寬雪景寒林圖軸」和「清乾隆款琺瑯彩芍藥雉雞圖玉壺春瓶」。這三件國寶級文物,都是來自民間。其中「太保鼎」和「雪景寒林圖」都是由收藏家捐贈。「玉壺春瓶」則是收購而得。
  • 《清宮藏密瑜伽圖典》揭乾隆御用秘籍
    《乾隆的秘籍:清宮藏密瑜伽圖典》書封。故宮出版社供圖  中新網北京4月29日電 (記者應妮)自詡為「十全老人」的乾隆帝在位60年,活到了89歲,是中國古代帝王中最長壽的。故宮出版社日前推出的新書《乾隆的秘籍:清宮藏密瑜伽圖典》,或許可以從另一個角度揭開乾隆瑜伽健身方面不為人知的「秘籍」。  《清宮藏密瑜伽圖典》一書源自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一部與瑜伽有關的圖典《大乘喜金剛各佛秘密脈相圖》。這是一部傳統形式的冊頁,共計119頁,版心橫25釐米,縱24.4釐米。經板上裱有綾面,圖案由六邊形和方形組成,六邊形中有龍紋,方形中為「萬」和「壽」字。
  • 銅紅釉彩瓷再出精品——《東方如意尊》
    長沙銅官窯——世界銅紅釉彩陶瓷發源地長沙銅官窯,始於初唐,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是世界銅紅釉彩和釉下多彩陶瓷發源地,享有「中華彩瓷第一窯」之美譽。唐代長沙銅官窯是我國陶瓷發展史上具有重要裡程碑意義的窯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