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的惜物記:親自下命修復殘器

2020-12-19 中國日報網

呂子遠

作者簡介:中山大學歷史學博士。主要從事區域地方史研究。現任職廣東崇正拍賣有限公司古器物部,從事研究鑑定工作。

乾隆一朝,天子文治武功,嗜好風雅,於瓷作尤為講究。耿寶昌《明清瓷器鑑定》稱:「此時,景德鎮薈萃了一代名師巧匠,在總結和發揚康熙雍正瓷器藝術的基礎上,把清代制瓷業推向創造性的階段,無論數量或質量都達到了歷史的頂峰。」至於當時的皇家收藏,也是集古今天下之大成,皇帝甚至為自己收藏的古窯名品,編制了《珍陶萃美》和《精陶韞古》圖冊,以炫耀自己驕人的藏品。

乾隆年間,朝廷在景德鎮置御窯廠,設督陶官,專責燒造各色器皿雜玩,供奉內廷。遙想當年,御廠窯火長明,潯關轉運無間,殿闕陳設日用,其物必取用不竭,其器必臻美盡善。但若仔細翻閱清宮流傳下來的內務府造辦處檔案,則會發現宮中用於擺設的瓷器,損傷殘壞、粘補接焊者實不在少數。

造辦處《活計檔》所記器物,凡有座匣,品相有差者,夾帶他物者,悉以小字另加註明。而每記一條,必先註明經辦之人,再記其「交」到或「持出」的狀態,可知當時器物出入庫房,造辦處必與經辦人員當面交割,載明原委,釐清責任,以備日後查考。檔冊記錄瓷器品相,自雍正朝已然,但用語較為含糊。到了乾隆朝,品相描述愈見規範,且有了固定的用語,計其常見者,有傷、破、璺、毛、缺、磕、柳、煅、粘、補等。

乾隆一朝,天子雖尚奢豪,然亦頗知強本節用,靳惜百工製作。如遇好物損壞,未必旋將捨棄,而是時有諭旨,命將殘器認真處理。如乾隆二十三年六月二十七日造辦處收到「均釉破爐一件」,並同時得到諭旨,命其「俱各收貯有用處用」。而宮中遇到瓷器損壞,亦素有修復之例,如雍正十年二月二十五日造辦處奉旨對一口「均窯缽盂缸」,於「缸底有滲漏處著粘補收拾」。此處所謂的粘補,是指用蠟、漆等材料修補瓷器。

多數情況下,皇上會親自下命修復殘器,甚就修補細節給予指示。如乾隆十三年七月十二日,造辦處收到「填白拱花磁白衣觀音一尊、二色磁白衣觀音一尊」,觀音的髮髻和手指有磕損,於是皇帝下旨「交造辦處著喇嘛認看裝髒,將手與髮髻或用漆泥子,或另想辦法粘好,要與本來的一樣」。又如乾隆二十一年五月十八日,皇帝下旨為一件汝釉洗用補蠟修復。工作於兩天後完成,皇帝過目後,再下旨為器物鑲銅口。

可見有破損的汝釉洗,從補蠟到鑲銅口,均有皇帝親自過問。所謂鑲銅口,大多因器物口沿崩磕,待磨平整之後,再以銅圈包邊,以復美觀。今藏臺北故宮博物院的一隻著名清宮舊藏北宋汝窯紙槌瓶,即因磕損而磨口鑲以銅扣。有時,磨口位置如何選擇,皇帝也會親自過問,如乾隆二十三年二月十二日,皇帝就一件口耳有缺的瓷爐下旨: 「依口上缺處札去,先畫墨道呈覽,準時再札,另鑲銅口,底足亦鑲銅口,耳上之缺隨好。」次日,內臣將畫好墨道的器物呈覽,皇帝再下旨意:「準照墨道札做,其底足留五分高,將飛沿札去,著好手玉匠札做,耳下缺處隨好,用黑色做舊意。」直到六月,始見完工。御覽之後,又有旨為瓷爐配上「蓋座玉頂」。皇帝為一件器物可以被重新利用,可投入了不少心思。

瓷器粘補之外,還有鋦補、燒補。如乾隆三十三年五月初五日,皇帝下令造辦處為一件「有透璺」 的「廠官釉魚缸」在「缸內釘鋦子」。乾隆四十年二月初十日,一件陳列在保和太和殿的青花白地三足朝冠耳鼎爐的一支腿不慎被磕斷成兩截,皇帝於是下旨派人把瓷鼎爐帶到江西,囑咐「想法將爐腿燒好送來,如不能,照樣燒造一件」。然而瓷器復燒,未見牢固,而且九江路程遙遠,皇帝隨後更改旨意,讓「壞腿磁鼎爐……著造辦處想法往結實裡粘好呈覽」。次日造辦處回奏稱,他們查檢到庫房原來還同款瓷鼎爐二件,於是馬上差人入庫調出。然無獨有偶,運送期間,匠役不小心失足,以致抬箱墜地,又摔壞鼎爐腿一支,而這支爐腿被發現也曾經過燒補。結果押送的匠役連同涉事官員都挨了板子,官員則還要罰俸三個月,並承擔瓷鼎爐修補和之後九江關重新燒造鼎爐的費用。這次意外透露了瓷器燒補焊接效果往往並不如意,而且動輒要千裡跋涉運到江西處理,而宮中的瓷器在不斷地更換陳列和搬送過程中極易受到損壞。

修補除了讓器物恢復原狀,還得注意掩蓋粘處的接痕和缺補的顏色。該項工序技術要求較高,非經名手不可完成。而高宗之於古窯遺珍,尤加愛護,對古窯修復,更是吹毛求疵。乾隆十三年四月二十九日,皇帝下旨將一件「足壞」的官窯三足爐粘好(此物應是古窯器,若是仿古器,檔案會稱「官釉」,它者亦然)。爐足修復後,似乎效果不佳。五月中,皇帝有諭:「著送上京去往細緻裡結實粘補,如若再不好,斷不輕恕。」到了五月底,再有旨將該爐「著郎世寧按破處找補顏色」。為修一爐,前後三度降旨,督責甚切。而據此可知,殘器粘補之後,需經宮廷畫師填補顏色,乃能使龍顏怡悅。按郎世寧卒於乾隆三十一年。此後或補色乏人,故乾隆四十年的一件哥窯雙耳爐要特別發往蘇州粘修。當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一件從壽安宮撤下的哥窯雙耳爐,因「爐耳磕破一處」,皇帝下旨「著發往蘇州,交舒文將爐耳破處粘好送來」,並叮囑「不要顯露粘縫」。次年, 「粘補哥窯雙耳爐一件」由蘇州織造舒文送到呈覽,並奉旨留下。若是一般磕破,蠟漆鋦補可在京師,若燒補則應發往景德鎮,如此周折帶到蘇州修補,必是當地才有奇技令粘縫隱藏。

如今世人每拿乾隆喜歡題跋蓋章說事,要不是宮中檔案記錄,我們會很容易忽略這位十全武功的九五至尊,是如此愛物惜物,和當年任性砸爛珊瑚的石崇相比,其區別不在於財富珍寶高下,而是讓我們看到一位收藏家該擁有的責任和態度。

來源:羊城晚報

相關焦點

  • 「戲迷」乾隆:乾隆皇帝不僅在宮中大修戲臺,還親自編寫「劇本」
    它使古代的皇帝們如痴如醉,很多皇帝都非常喜愛戲曲。尤其是清代的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光緒等皇帝大都很喜歡戲劇。這裡我們主要說的是說的「戲迷」乾隆帝,他的「迷」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愛聽戲據傳乾隆皇帝一生巡幸避暑山莊多達五十一次,在此看戲多達一千四百八十二處,其數目之多、戲癮之深確實達到了令人震驚的地步。
  • 王朝政治至上,論乾隆六次南巡,木塘改石塘需要皇帝親自監督嗎?
    乾隆皇帝最早治水——包括他頭四次南巡——在行政上和政治上的結果,已在別處進行了討論,這裡無需贅言。與當前討論更密切相關的,是在1776和1777年成功開挖了陶莊引河,在《南巡記》中,乾隆皇帝對這一工程的歷史有詳細說明:向來清口每慮黃水倒漾。嗣以黃水倒灌,舍開陶莊引河更無善策。乾隆丙申春,諭河臣薩載詳悉履勘繪圖貼說,往返指示。即於是年秋興工,至於丁酉仲春蕆事。
  • 乾隆皇帝曾組建中國第一個西洋管弦樂隊
    據史料記載,康熙皇帝不僅十分欣賞西洋音樂,有時還要親自演奏。對此,傳教士費迪南德·維比斯特在他的傳記中也有詳細記載:「清朝康熙皇帝演奏起西洋音樂來十分嫻熟,就像演奏中國樂器那樣,清新流暢。」  乾隆皇帝在音樂方面的造詣,雖不及康熙,但他卻積極推廣了西洋音樂。
  • 天津博物館鎮館之寶,一件乾隆親自挑選的瓷器,買它才花了一萬多
    天津博物館裡,有這麼一件由乾隆皇帝親自甄選的瓷器,是該館的鎮館之寶其一,它就是琺瑯彩芍藥雉雞紋玉壺春瓶。這件瓷器高16.3釐米,小巧精緻,釉面瑩潤如玉。這是一件中西結合式作品,瓷器的形狀即玉壺春是中國典型的瓷器器形,是宋代瓷器中的典型,是一種裝酒的器具,也可作陳設器,外形十分雅麗端莊。基本形制是細頸垂腹圈足,最美的就是它的輪廓線了,從瓶口、頸到壺身,呈一條流暢的弧線,曲線變化圓緩,這種線條真的特別動人,這也是我最愛的一種器形了。
  • 對大樹「封官進爵」的乾隆皇帝
    要說有一年,乾隆皇帝無聊了,帶著幾個小太監悄悄到皇宮外溜達,不想來到了團城這地方。他從圍牆外一眼就看到那棵繁茂高大的松樹,將枝葉從鋸齒狀的圍牆內伸了出來,生機盎然。乾隆皇帝乾隆這時的歲數已經很大了,看到這棵老樹能煥發出盎然生機,羨慕不已,為了表示敬意,他當下便為這棵老松賜爵為「白袍將軍」。自此,這棵樹身份無比尊貴。
  • 殿試,由皇帝親自主持的考試
    下面就聊聊清代的殿試,讓大家了解一下由皇帝親自主持的考試,到底是什麼樣子。在古代,科舉考試一般分為三級,鄉試、會試和殿試。殿試在會試之後舉行,一般只有用一天的時間。在清代早期,殿試一般是四月舉行,偶爾也會挪到五月進行。之所以定在春天舉行考試,是因為氣候原因。如果天氣太熱,舉行大規模考試會引發衛生安全問題,也會影響考生成績。到了乾隆年間,殿試被確定在四月舉行,並且成為定製。
  • 歷經三朝的張廷玉,為何被雍正皇帝器重,而被乾隆厭惡?
    張廷玉如同康熙帝的臂膀,多次參與重大決策,後來雍正皇帝特設軍機處,任命張廷玉為首席軍機大臣,更是在病危彌留之際,留下遺詔應允張廷玉將來死後可配享太廟的殊榮。可在乾隆繼位後,卻時不時打壓張廷玉,而張廷玉也是經常惹怒乾隆皇帝,最後還被乾隆以結黨營私罪抄家,這麼被乾隆厭惡的張廷玉,究竟做了什麼?
  • 欣賞|乾隆皇帝畫畫,可愛極了!
    郎世寧《 乾隆皇帝 朝服像》 乾隆皇帝, 著名的「文人 乾隆為祝賀母親八十壽辰而創作的《多祿圖》 乾隆皇帝學習繪畫起點很高。
  • 清宮宇宙|乾隆皇帝萌萌噠
    小子不才,借著戲說清宮劇,梳理一下大清幾百年間,各位皇帝、太后、阿哥、格格等形象流變。我姑妄說之,您姑妄聽之,純當一樂。第三篇,咱就來聊聊越來越卡通化、臉譜化的乾隆皇帝。因為乾隆具備旁人所不具備的優勢。首先,乾隆在位時間長,他當了60年皇帝,又以太上皇身份統御大清三年有餘。其次,康雍乾三代盛世,到了乾隆朝可謂海晏河清、國泰民安,康熙的故事裡平三藩、收臺灣等以武戲居多,雍正則因九龍奪嫡等事拖累,長期當著反派,唯獨到了乾隆這裡,雖然他自號「十全老人」,可他的武功真的不如文治來得出彩。
  • 乾隆皇帝晚年昏庸到什麼地步?
    乾隆作為年號,寓意是「天道昌隆」,而清朝的巔峰確實在乾隆皇帝時期,乾隆皇帝在位時間長,也做出很大的歷史功績。歷史上有明君晚年昏聵的例子有不少,比如唐太宗李世民、清朝康熙皇帝,在乾隆皇帝晚年,也不可避免地做出昏庸之事,導致乾隆晚期吏治敗壞,農民多次起義,採取的閉關鎖國政策與世界拉開差距,為中國近代史上的黑暗埋下伏筆。
  • 乾隆皇帝的第二個皇后烏拉那拉氏,為何遭到乾隆皇帝討厭厭惡?
    相比較前兩位烏拉那拉氏的皇后來說,第三任皇后就有些悽慘了,不僅沒有受到皇帝的寵愛,還遭到皇帝的厭惡,這位便是乾隆的第二個皇后那拉氏。那拉氏在乾隆還是寶親王的時候就嫁給了乾隆,不過此時的乾隆已經有了嫡福晉富察氏,所以當時的那拉氏只是一個側福晉。
  • 乾隆皇帝說天朝地大物博還真不是吹,從草原到海洋,應有盡有
    乾隆皇帝曾自豪驕傲地曉諭首次來北京的英國馬嘎爾尼使團:「天朝撫有四海……奇珍異寶,並無貴重……其實天朝……種種貴重之物,梯航畢集,無所不有,爾之正使等親見。然從不貴奇巧,並無更需爾國制辦物件。」其實乾隆的話還真不是吹噓,不信你往下看。
  • 乾隆皇帝的御用金碗:造型精緻獨特,但缺少唐朝金碗的美感
    知道是金碗就已經了不起了,但前面還需要另上御用兩個字,大家就明白這是皇帝用的碗,別人不能用。既然是專用的金碗,而且還有御用這兩個字,可想這一隻金碗不僅僅只是純金打造而成的,而且連製作工藝,水準肯定也是最高的。
  • 她是乾隆最寵愛的貴妃,未生一子,卻死於難產,乾隆親自祭奠!
    今天筆者要講的是乾隆最寵愛的一位貴妃,不過這位貴妃卻著實死得蹊蹺。乾隆十八年,一位出身高貴的滿洲女子在八旗選秀中脫穎而出,被封為忻嬪,她就是戴佳氏。戴佳氏出身於滿洲鑲黃旗,鑲黃旗乃上三旗之首,由皇帝親統,妃嬪直接出身鑲黃旗的一般很少見,乾隆的結髮妻子孝賢皇后就是來自鑲黃旗,可見戴佳氏是一個出身高貴分女子。
  • 乾隆皇帝為什麼,討厭他的第二個皇后?
    乾隆皇帝一生共有兩位正式冊封的皇后,排在首位的是乾隆皇帝第一個皇后富察氏,同時皇后富察氏也是乾隆皇帝一輩子最愛的那個人,在乾隆皇帝心中是白月光的存在,在皇后富察氏去世後,乾隆皇帝從此之後性情大變,從之前的寬仁的君王變成了後來嚴苛的君王。
  • 乾隆皇帝的收藏寶盒,全世界獨此一件,造型獨特又有創意
    乾隆皇帝玩的東西都不會差,甚至可以用珍寶來形容,記史料記錄,乾隆爺當年愛玩,而且有很多寶物是工匠們精心為他打造的。記得上一次佳士得拍賣過乾隆爺的一桿獵槍,最後成交價格高達1.2億元。而下面這一件也是乾隆爺當年所喜歡的玩具,名叫多寶盒。
  • 「乾隆皇帝」特展在鄭州博物館新館展出
    本次「清高宗乾隆皇帝展」是鄭州博物館新館試開放的第一展。圖為乾隆皇帝的寶座。 中新社記者 王中舉 攝  1月9日,《清高宗乾隆皇帝展》在鄭州博物館新館持續展出。該展覽設置兩個展廳,分為「密詔即位,君臨天下」「稽古崇文,靖邊宣武」「怡情樂志,物阜工巧」「龍袍袈裟,興黃安蒙」「觀風問俗,出巡中州」五大單元,詳實地回顧了乾隆皇帝登基以後的政治生涯和私人生活。
  • 紀曉嵐為什麼稱乾隆皇帝為老頭子
    紀曉嵐的畫像正好這天乾隆來到紀曉嵐他們這裡。有人說皇上來了。紀曉嵐一聽皇上來了,穿衣服是來不及了,就順勢鑽進桌子下面。沒成想桌子下面更熱,紀曉嵐熱得是渾身大汗。一邊人不敢說話,乾隆皇帝說,紀曉嵐你出來吧。紀曉嵐只得硬著頭皮從桌子下面出來了,趕緊叩頭請安。乾隆皇帝看見一個只穿著大褲衩子的紀曉嵐,不高興地問紀曉嵐,怎麼稱呼朕老頭子
  • 年輕乾隆太狂妄,認為史上合格的皇帝僅3人,父親雍正不在其中
    前言乾隆我們都不陌生,無論是史書中還是後來的影視作品中,總有這位皇帝的身影。一、歷史幸運兒,一生功績斐然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湧現出無數皇帝,但是要說最幸運的還屬乾隆皇帝。為什麼說他是最幸運的呢?雍正在位期間特別喜歡祥瑞之物,下面的官員也都有機會就編一個祥瑞之象上報雍正。
  • 乾隆65歲生的十公主,受到三朝皇帝寵愛,待遇如同親王
    她就是乾隆在65歲時所生下的小公主,這可謂是乾隆老來得女,乾隆對這個十公主那是相當寵愛。人家都說是爸爸的寵愛,乾隆應該算是爺爺般的慈愛了吧。十公主生的乖巧可愛,古靈精怪,經常逗得乾隆合不攏嘴,十公主嘴巴也格外的甜,總之是把乾隆哄得一日不見就非常想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