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2年進入中國後,戴森迅速風靡,有人把戴森比作百貨界的「愛馬仕」,均價4k的單品突破人們對家電的想像。71歲的創始人詹姆斯·戴森由於戴森品牌在全球的熱銷,以138億美元的淨資產榮登英國首富寶座,也成為了目前世界上最有錢的一位發明家。
出色的市場業績,離不開中國市場的給力支持,戴森超過50%的利潤來自於亞洲,甚至有網友戲稱「戴森被中國人買成首富」。更多吃瓜群眾,在戴森頻繁刷屏的同時,不僅提出疑問:戴森為什麼這麼火,戴森又憑什麼這麼貴?那麼我們來聊聊戴森的營銷故事。
技術控還是營銷大師?
戴森,這個來自英國的家電品牌,早已成為中國消費市場的一個特殊存在。戴森的高管一直傾向於在公開場合強調其科技屬性,創始人更以「發明家」自詡。
戴森在公司總部擺了一堆稀罕玩意,停車場就有一輛噴氣式戰鬥機,能在40秒之內竄上一萬米高空。其廣告宣傳,多以功能性為主,數碼馬達、主動控溫管理技術、氣流倍增技術等普通人聽不懂的詞彙頻繁出現。
讓戴森在中國一炮走紅的產品是戴森吹風機。為了這個吹風機,戴森用了4年時間,花了近5000萬英鎊的研發費用,設計了600個原型機。戴森聲稱每年拿出超過15%的收入用於研發,目前累計投入超過了25億英鎊。無論是捲髮棒,還是吹風機或吸塵器,戴森都顛覆了傳統品牌的刻板印象。如此「骨骼清奇」的形象,的確降維打擊了不少競品廠商。
加上這種不計成本的研發,讓山寨戴森的產品幾乎不可能模仿,外觀都難以模仿,更何況是技術。戴老對技術的執念,最終成就了戴森的底色,「黑科技」就是它的護城河。
相比起那些喜歡請大牌明星代言的"真大牌"們,戴森的營銷,專注於「科技」屬性,牢牢的抓住了中國消費者的喜好。那麼到底是什麼人在買戴森呢?
誰買走了戴森?
戴森不一定是在中國最會營銷的公司,但一定是最會定價的公司。貴,是你對它的第一印象,然而再貴,依然有人來買單。阿里大數據顯示,在戴森(中國)的購買者中,超過93%是較高消費水平人群,77.5%居住在上海、北京、大連等一二線城市,而學歷更是研究生及以上居多。難怪戴森被稱為「中產收割機」,它是消費升級中最成功的案例之一。
除了消費者的「給力」,戴森自身的品銷讓其「網紅」屬性得到極大的爆發。爆發點就是天貓、京東等電商平臺的營銷加持。2012年,正值中國網際網路創業大潮,戴森就率先採用「線上+線下」的模式,為其打造爆款產品搭建了必須的基礎設施。
當然了,僅借著經濟的東風,還不能讓戴森走得如此平坦。它還做出了很多本土化調整,比如在春節推出中國紅吹風機,定製版的無葉淨化風扇等,戴森可謂適逢其時。
戴森在中國市場的定位是精準而深刻的。在這個消費升級的年代,價廉物美可能只是一個「假象。」就像腦白金售賣的並非禮品,而是面子,拼多多利用用戶佔便宜的心理,早已飛奔上市。
陸喜梅:一個公司,轉型升級無非是圍繞「錢怎麼賺」、「貨怎麼賣」、」錢怎麼花「這3個問題螺旋上升的,縱觀戴森的商業模式創新,從產品設計、市場需求、價值主張、品牌定位,到定價、營銷渠道和推廣的策略,再到產品升級、技術門檻的建造,戴森的成功是有跡可循的。
它翻紅的背後既有淺層的營銷因素,更多的是複雜的社會經濟背景,以及消費心理的共同作用。最重要的一點,是它的獨特性就是它的無法複製性,起碼到目前為止,有且只有一個戴森。
(文章部分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