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29 11: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中國文物報記者 李瑞
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委員王巍
「作為世界幾大原生文明中唯一未曾間斷,延續至今的中華文明,目前保留下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多達87萬項,佔全球90%以上。進入國家、省、地市、縣四級非遺保護目錄的有8萬項左右,其中國家級、省級的共達2萬項左右,國家級非遺項目1372項(不含擴展性目錄)。」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委員王巍告訴記者,「這些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保存至今,是得益於各地一大批非遺項目的傳承人,正是這些傳承人世代傳承,才使世人得以親眼目睹這些中華民族的祖先們祖祖輩輩傳襲下來的無比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然而,王巍發現,我國的非遺保護與傳承存在著一些困難和問題。多年來,國家相繼確定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共計3068人中,已去世的有400多人。有些項目後繼無人,瀕臨失傳的境地。同時,這些非遺項目分散在祖國各地,受到的重視程度和保護傳承的力度,各地存在很大不同,部分非遺項目沒有得到妥善的保護和有序的傳承。有些非遺項目本來是很好的旅遊資源,但由於分散在各地,遊客到一個地方只能看到一兩種,沒有形成集群效應。
為此,王巍提交了關於在北京小湯山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小鎮的議案,他提出,應當儘快選擇一處地方,創建一個非遺特色小鎮,作為非遺作品展示、非遺基因傳承、非遺項目保護、非遺物化體驗平臺和載體,考慮到很多非遺傳承人年事已高,每年都有一些傳承人去世,創辦非遺小鎮需立即著手實施。
王巍告訴記者,他提出的關於在北京小湯山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小鎮的建議得到了他所在的山東代表團42位代表的贊同。
如何把中華文明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從狹義上理解的「手工藝製作」提升到「沿襲中華五千年文明的表現形態」,真正讓人們從中感受、感知、感悟中華文明的活態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彩與神奇?王巍表示,非遺作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文化特質」,其表現形態只有「見人見物見生活」,才能充分展示其文化之精彩。這就需要選擇一個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豐富的文化內涵,且在全國乃至世界極具影響力和輻射力的城市,建設一個集非遺研究、保護、展示、傳承、體驗於一體的非遺特色小鎮,使之成為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師的聚集地和項目的展示區。經過分析、對比、調研、論證,王巍認為,北京具有這種底蘊、內涵和條件,是建設非遺特色小鎮的首選城市。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是北京城市戰略定位,文化中心建設正是北京「四個中心」功能建設之一,北京應當成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保護、傳承和弘揚的龍頭。
那麼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小鎮應該選址在北京哪個位置呢?經過調研、比較,王巍認為,北京小湯山是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小鎮的最佳位置。小湯山屬北京市昌平轄區,而昌平是首都北京打造長城文化、西山文化、大運河文化三大文化帶的匯集地,歷史積澱深厚,堪當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展示、傳承、保護和體驗的重任。而且,小湯山鎮位於沙河高教園和未來科學城之間,距北京市區25公裡,以歷史溫泉「古水金湯」著稱,於2016年被國家批准為第一批特色小鎮。
此外,昌平區最新構建了「一軸一帶一廊、兩城一區多點」的空間結構,明確中軸線北延長線是傳承和展示北京中軸線文脈意象的集中區域,要求完善空間秩序,提升空間品質,強化文化展示和國際交往功能。而小湯山鎮域包括其南側一公裡的講禮村恰在北京中軸線的北延長線上,一旦在此建成非遺特色小鎮,正好以非遺為軸,不僅接續了大北京中軸申遺理念,而且與北京市昌平區最新城市空間規劃吻合。
「在北京小湯山建設非遺特色小鎮,將為佔世界90%以上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一個展示、傳承、保護和體驗的平臺,成為弘揚文化,帶動旅遊的一個典範,而且對小湯山及周邊區域生態環境產生積極的提升和保護作用,徹底改變當地的生產、生活、生態環境。」王巍補充道,「與此同時,還能為當地村民提供3000個左右的就業崗位,提高村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解決當地村、鎮可持續和高質量發展問題,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一,將成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示範區,成為傳承中華文明,增強文化自信,服務首都功能,擴大國際影響的文化產業工程。」
因此,王巍希望將北京市小湯山非遺特色小鎮項目作為北京市文化中心建設的重要課題,寫入北京市「十四五」發展規劃,納入昌平區城市及土地空間規劃,儘快完成立項,全面推進實施。
文章來源:《中國文物報》2020年5月29日2版
編輯:李瑞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