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巍代表:在北京小湯山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小鎮

2020-12-15 澎湃新聞

王巍代表:在北京小湯山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小鎮

2020-05-29 11: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中國文物報記者 李瑞

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委員王巍

「作為世界幾大原生文明中唯一未曾間斷,延續至今的中華文明,目前保留下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多達87萬項,佔全球90%以上。進入國家、省、地市、縣四級非遺保護目錄的有8萬項左右,其中國家級、省級的共達2萬項左右,國家級非遺項目1372項(不含擴展性目錄)。」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委員王巍告訴記者,「這些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保存至今,是得益於各地一大批非遺項目的傳承人,正是這些傳承人世代傳承,才使世人得以親眼目睹這些中華民族的祖先們祖祖輩輩傳襲下來的無比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然而,王巍發現,我國的非遺保護與傳承存在著一些困難和問題。多年來,國家相繼確定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共計3068人中,已去世的有400多人。有些項目後繼無人,瀕臨失傳的境地。同時,這些非遺項目分散在祖國各地,受到的重視程度和保護傳承的力度,各地存在很大不同,部分非遺項目沒有得到妥善的保護和有序的傳承。有些非遺項目本來是很好的旅遊資源,但由於分散在各地,遊客到一個地方只能看到一兩種,沒有形成集群效應。

為此,王巍提交了關於在北京小湯山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小鎮的議案,他提出,應當儘快選擇一處地方,創建一個非遺特色小鎮,作為非遺作品展示、非遺基因傳承、非遺項目保護、非遺物化體驗平臺和載體,考慮到很多非遺傳承人年事已高,每年都有一些傳承人去世,創辦非遺小鎮需立即著手實施。

王巍告訴記者,他提出的關於在北京小湯山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小鎮的建議得到了他所在的山東代表團42位代表的贊同。

如何把中華文明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從狹義上理解的「手工藝製作」提升到「沿襲中華五千年文明的表現形態」,真正讓人們從中感受、感知、感悟中華文明的活態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彩與神奇?王巍表示,非遺作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文化特質」,其表現形態只有「見人見物見生活」,才能充分展示其文化之精彩。這就需要選擇一個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豐富的文化內涵,且在全國乃至世界極具影響力和輻射力的城市,建設一個集非遺研究、保護、展示、傳承、體驗於一體的非遺特色小鎮,使之成為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師的聚集地和項目的展示區。經過分析、對比、調研、論證,王巍認為,北京具有這種底蘊、內涵和條件,是建設非遺特色小鎮的首選城市。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是北京城市戰略定位,文化中心建設正是北京「四個中心」功能建設之一,北京應當成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保護、傳承和弘揚的龍頭。

那麼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小鎮應該選址在北京哪個位置呢?經過調研、比較,王巍認為,北京小湯山是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小鎮的最佳位置。小湯山屬北京市昌平轄區,而昌平是首都北京打造長城文化、西山文化、大運河文化三大文化帶的匯集地,歷史積澱深厚,堪當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展示、傳承、保護和體驗的重任。而且,小湯山鎮位於沙河高教園和未來科學城之間,距北京市區25公裡,以歷史溫泉「古水金湯」著稱,於2016年被國家批准為第一批特色小鎮。

此外,昌平區最新構建了「一軸一帶一廊、兩城一區多點」的空間結構,明確中軸線北延長線是傳承和展示北京中軸線文脈意象的集中區域,要求完善空間秩序,提升空間品質,強化文化展示和國際交往功能。而小湯山鎮域包括其南側一公裡的講禮村恰在北京中軸線的北延長線上,一旦在此建成非遺特色小鎮,正好以非遺為軸,不僅接續了大北京中軸申遺理念,而且與北京市昌平區最新城市空間規劃吻合。

「在北京小湯山建設非遺特色小鎮,將為佔世界90%以上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一個展示、傳承、保護和體驗的平臺,成為弘揚文化,帶動旅遊的一個典範,而且對小湯山及周邊區域生態環境產生積極的提升和保護作用,徹底改變當地的生產、生活、生態環境。」王巍補充道,「與此同時,還能為當地村民提供3000個左右的就業崗位,提高村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解決當地村、鎮可持續和高質量發展問題,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一,將成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示範區,成為傳承中華文明,增強文化自信,服務首都功能,擴大國際影響的文化產業工程。」

因此,王巍希望將北京市小湯山非遺特色小鎮項目作為北京市文化中心建設的重要課題,寫入北京市「十四五」發展規劃,納入昌平區城市及土地空間規劃,儘快完成立項,全面推進實施。

文章來源:《中國文物報》2020年5月29日2版

編輯:李瑞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2020首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論壇大會落戶黃山
    2020首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論壇大會落戶黃山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世界文明的結晶9月19日上午,2020首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論壇大會新聞發布會在屯溪舉行。2020首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論壇大會落戶黃山籤約儀式
  • 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你知道嘛?——北京(第一彈)
    關於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你們了解的有多少,知道我國現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一共有多少項嗎?自己的家鄉又有多少項?接下來的幾篇我將依據相關資料,對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做一個詳細的介紹與歸納,作為一個擁有上下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非常豐富的,現如今一共分為: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民俗共十項,一共有1372項,子項有3145項,從今天開始將依據省份對我國現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分門別類的介紹。
  • 鹿原鎮啟動特色文化旅遊小鎮建設,一起看看全景效果圖~
    8月5日,炎陵縣鹿原鎮特色文化旅遊小鎮建設項目的子項目——文化旅遊特色商品市場建設工地,挖掘機正揮舞長臂清理雜草,施工人員揮汗勞作。「諾,你看左側遠處是農耕體驗區,今後可以讓遊客在那裡親手耒耜、種植藥材、製作陶藝品等,體驗一把炎帝文化……」站在鹿原鎮特色文化旅遊小鎮的制高點,該鎮黨委書記賀勇興致勃勃地說。▲鹿原鎮特色文化旅遊小鎮全景效果圖。
  • 2020首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論壇大會盛大開幕!
    11月的黃山 霜紅遍野 萬樹鎏金 今天(11月19日)上午 2020首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論壇大會
  • 特克斯縣:舉辦江格爾說唱表演 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
    為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進一步弘揚優秀傳統文化,6月2日,呼吉爾特蒙古鄉開展了《江格爾》說唱表演活動。  據了解,《江格爾》是蒙古族英雄史詩,與藏族的《格薩爾》、克爾克孜族的《瑪納斯》並稱為中國三大英雄史詩,2006年,國務院批准《江格爾》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 湘潭「巫家拳」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12月21日,文化和旅遊部公示了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項目名單,在公示的337個項目中,湖南共有19項入選,其中湘潭巫家拳入選。文化和旅遊部關於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項目名單的公示為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加強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建設,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2019年,文化和旅遊部開展了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推薦申報工作
  • 「天工開物」全國工藝美術暨非物質文化遺產精品展上海開幕
    「 天工開物 」2019全國工藝美術暨非物質文化遺產精品展在上海開幕作為2019上海東方美谷藝術節的重要內容之一,「天工開物」2019全國工藝美術暨非物質文化遺產精品邀請展12月1日在上海市奉賢區博物館開幕。
  • 社論:新加坡小販文化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的多重意義
     《聯合早報》12月18日報導:經過新加坡全國上下兩年多的申遺努力,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新加坡小販文化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這是新加坡第一個被列為非物質世界文化遺產的項目,也是繼新加坡植物園後第二次申遺成功。雖然小販文化是一種無形的存在,但入遺的意義重大。
  • 上海楓涇打造中醫藥特色健康小鎮,中醫藥文化也融入小學教育
    未來,楓涇將以更快步伐,打造中醫藥特色鮮明的健康小鎮,讓優勢更優、特色更特、強項更強。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楓涇小學四年級二班學生陳思源(右一)展示「五色荷」標誌的新校徽。今後,上海中醫藥大學、金山區教育局、楓涇鎮人民政府三方攜手合作,將中醫藥文化融入小學基礎教育。同時,以發展中醫藥科普教育基地為落腳點,通過開闢中醫體驗館、試驗種植區等方式,把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楓涇小學建設成為一所「高品質、高質量、高水平」具有中醫藥文化元素的上海市特色小學,與千年古鎮的文化底色相互交融、相互促進。
  •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銅山北派少林拳
    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體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一類重要表現形式,它是在漫長的歷史中創造和積澱下來的傳統體育文化資源。 江蘇擁有豐富的傳統體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包括像江南船拳,泰興鬥金葉子以及徐州的武術、拳類等,尤其具有江蘇的地方特色。
  • 中國太極拳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北京時間2020年12月17日晚,我國單獨申報的「太極拳」項目,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評審通過,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一套拳法,怎麼就成了非遺?這個在中國幾乎隨處可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運動,除了已經成為人們強身健體的重要選擇之外,還有著更為深厚的文化內涵。
  • 「太極拳」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以下簡稱「委員會」)第15屆常會於2020年12月14日至19日在線上召開。本屆常會共評審57個國家申報的50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 福州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工作 留住文化根與魂
    (鼓樓區委宣傳部供圖)    作為閩都文化的發源地,福州鼓樓在2200多年歷史長河中,沉澱出許多璀璨的文化瑰寶,包括閩劇、花燈、香店拳、閩派古琴等60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更好地迎接第44屆世界文化遺產大會,近年來,福州鼓樓區在更大範圍、更高層次展開保護和傳承工作,讓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合時代特色,用這些傳統文化基因展示閩都文化、講述鼓樓故事。
  • 米脂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羅氏根藝」展開展
    12月16日,非物質文化遺產「羅氏根藝」展正式開展。本次展覽活動由米脂縣文旅局主辦,米脂縣文化館、圖書館承辦,展出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羅氏根藝」作品共300餘件。展覽將持續1個月。「羅氏根藝」於2015年被納入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以陝北常見樹種的樹根為主要原料,經過精心篩選、設計,化腐朽為神奇,成為精美的藝術品。羅氏根藝造型自然、古樸、美觀,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米脂羅氏創作的根藝作品有十二生肖,梅、蘭、荷、菊,把玩擺件等300餘件,神形各異、意境深邃、活靈活現。
  • 木偶情深,「非遺」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走進湘鄉...
    (通訊員:劉芳 、李春輝、沈文科)12月14日,湖南省木偶皮影藝術保護傳承中心「非遺進校園」活動走進湘鄉市第二中學初中部,為全校師生送來一份獨特的文化大餐。 此次活動共表演四個木偶戲節目。二中師生通過此次活動與木偶戲零距離接觸,直接深入地了解寶貴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感受到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藝術的魅力。學校負責人表示,將推廣非遺校園文化建設,將非遺融入各科教學與活動中,繼承與發揚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促進湘鄉二中特色學校教育的建設。
  •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史式八卦掌
    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體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一類重要表現形式,它是在漫長的歷史中創造和積澱下來的傳統體育文化資源。 江蘇擁有豐富的傳統體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包括像江南船拳、徐州的武術、拳類等,尤其具有江蘇的地方特色。
  • 非物質文化遺產巴哈力在霍爾果斯饢產業園做強做優
    位於饢產業園的霍爾果斯荼蘼花事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主營新疆特色食品的企業,很多產品的智慧財產權已申請註冊國家專利,其中對特色食品巴哈力更是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大力傳承。該企業充分利用霍爾果斯的區位、政策、開放優勢,將產品銷往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省市,得到了廣大消費者的青睞,目前該企業正積極拓寬外銷渠道,準備將巴哈力出口到中亞市場。
  •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鬼谷子傳說」揭牌(圖)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鬼谷子傳說」揭牌(圖) 2015-05-06 10:27:25來源:燕趙晚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宋宇晟   本報記者 王彬 通訊員 王俊平 攝  本報訊(記者 王彬)昨日上午,邯鄲市鬼谷子文化研究院、臺灣鬼谷文化發展委員會在鬼谷子誕生地臨漳縣鹽食村,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鬼谷子傳說」正式揭牌。來自海峽兩岸的近百位專家、學者就鬼谷文化的源流與分布,及鬼谷子文化景區建設規劃等問題進行了廣泛的學術交流與研討。
  • 非遺:穿在身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橫織豎行的民族文化
    少數民族一直都是能歌善舞的,在歌舞儀式上同樣需要能夠代表民族特色的服飾。少數民族服飾顏色豔麗,圖案古樸,帶著濃鬱的民族風味,在我們的共同生活的土地上,有五十六個民族,五十五個少數民族,每個民族都有完整的發展體系,從語言到文字再到服飾,他們的服飾裝扮尤其具有民族特色。
  • 文化盛宴 動容盛京!中國紡織非物質遺產大會「旗袍之都」啟幕
    強強聯合 紡織非遺攜手中國旗袍節本次中國紡織非物質遺產大會由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中共瀋陽市委宣傳部主辦,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非物質文化遺產辦公室、遼寧省紡織服裝協會、瀋陽盛京滿繡文化產業集團有限公司承辦,桐視界(遼寧)非遺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協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