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合併
作者|霈霖
責編|Thomas
法國是歐洲最重要的國家之一,在歐洲歷史上,從伏爾加河到英吉利海峽,法國人的影響力無所不在。法國人的殖民地同樣遍布全球,直到今天,法國對非洲許多地區仍然保持著巨大影響力。
法國還是北約集團中除了美國以外,唯一保存著較完善軍事工業和武器研發體系的國家,不需要任何人為自己提供核保護傘,這才是法國人敢於特立獨行的底氣所在,因而能夠保持相對獨立的國防和外交政策。
▲法國第一代戰略核潛艇「可畏」級,1971年服役,是法國早期核力量的中堅
然而,在20世紀,法國居然提出要與英國合併成一個國家,而且還是兩次!向來標榜自己是世界一極的法國,為什麼會提出如此奇特的要求?
一、從世仇到戰友
英法關係是歐洲歷史上最為重要的雙邊關係,尤其是近五百年來,英法兩國既是歐洲政治秩序的主導者,又是全球殖民地爭奪的主要競爭對手。
摧毀西羅馬帝國後,日耳曼人建立起法蘭克王國,隨後又分裂成三塊,其中的西法蘭克王國演變成為後來的法蘭西王國。當時英國人的主體也是日耳曼的一支,也就是常說的盎格魯·撒克遜人。
9世紀時,一部分來自北歐的日耳曼部落諾曼人抵達法國。憑藉出色的武力和戰績,這些諾曼人在10世紀受封於法蘭西王國,建立起諾曼第公國。
1066年,諾曼第公爵跨越英吉利海峽,徵服了英格蘭,成為金雀花王朝的開創者威廉一世。英格蘭的統治階層完全更換為諾曼第貴族,連他們說的語言也是法語,英語是「下層人士」才說的。
▲諾曼徵服是英法歷史上最為重大的事件之一,兩國關係頗為微妙
從這個角度來看,當時的英國和法國可以算是同屬於法王的治下,這大概也是兩個國家在法律關係上最為密切的一段時期。
金雀花家族此時的身份有點尷尬,既是英格蘭的國王,又是法王的封臣。當法王腓力六世要求金雀花家族的愛德華交出阿奎坦(法國南部)的土地時,愛德華不但不肯,反而聲稱自己才是法國王位的合法繼承人。
從血緣上講,愛德華的要求是有道理的,但法國貴族無法容忍英國國王又同時兼任法國國王,於是他們推舉老法王的侄子為新法王腓力六世。如果當年法國人同意愛德華的要求,英法兩國可能早就合併了。
於是,為了爭奪法國的王位,一場持續百年的戰爭把兩個國家打成了世仇。法國雖然最後贏得勝利,把金雀花家族的勢力基本趕出了法國,但代價也是極其慘重的。
▲英法百年戰爭形勢圖,戰後雙方都完成了中央集權,奠定歐洲一流強國的基礎
百年戰爭結束了,英國人徹底斷了在歐洲大陸上發展的念想,開始走上海洋強國的道路。而法國則在歐洲大陸上縱橫捭闔,成為維持歐洲政治秩序的重要基石。
上百年的血仇加上又是歐洲霸權的競爭對手,使兩個國家在後面的幾百年裡始終保持著對立。大航海開啟後,英法兩國又幾乎同時走上了殖民擴張的道路。從北美洲到東南亞,兩國之間的競爭無處不在。
因為土地廣闊而又肥沃,人口多於英國,所以法國的國力更強一些,但法國還要分心於歐洲事務,投入海洋和殖民的資源始終不足。英國人心無旁騖,充分發揮出海島國家的優勢。
起步階段的些許差距,經過時間的不斷放大,最終成就了日不落的大英帝國。而法國的殖民勢力僅僅局限於非洲和其他地區的一些孤島。幸好法國人正確地幫助美國獨立,插了英國人一刀,才算出了這口惡氣。
▲法國在北美的殖民地一度超過英國,讓法國人遺憾的是,最終獨立的不是新法蘭西
除此以外,英國人一直奉行離岸平衡政策,維持著歐洲大陸上的均勢。法國只要每次有希望擴張時,英國人便不遺餘力地予以打壓,比如拿破崙的法蘭西帝國。
總之,英國人千方百計地打斷法國的崛起,法國人則想拼命擺脫英國的羈絆,拿破崙甚至集合全歐洲之力,企圖一舉徵服英國,可惜仍是功虧一簣。
法國人對英國人的仇恨化在骨子裡,法國人曾經編了很多笑話,用來嘲諷英國人的粗俗和古板。這一切直到另一個國家的崛起,終於戛然而止——普魯士人來了。當更加強大的敵人出現時,曾經的敵人也可以成為朋友。法國人望向同樣被德國崛起困擾著的英國人,這對糾纏了千年的國家終於走到了一起。
▲一戰前的各國實力對比,英德是一檔次,法俄更低一檔次,權力轉移已初露端倪
1904年,英法兩國籤訂協約,完成了對埃及、摩洛哥等殖民地特權的瓜分,兩國之間原本存在的主要矛盾得到解決,這標誌著兩國達成了歷史性的和解。五百年的世仇變成了最堅不可摧的盟友,共同對抗虎視眈眈的德國人。
緊隨而來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英法並肩作戰,雖然最後取得了勝利,但兩國都已經耗盡了國力,不得不依靠另一個新興大國美國的幫助。明眼人都可以看出,英法兩國主宰世界秩序的時代即將結束。
不管怎麼樣,英法兩國已經放下了宿怨,成為最親密的戰略夥伴。只要德國人的威脅還存在,這種關係便會維持著。果然,沒過多久,德國人又捲土重來了。
二、第一次提出合併
1940年6月16日下午,戴高樂將軍從倫敦發電報給法國總理保羅·雷諾,建議組成「英法聯盟」,所有公民同時享有兩國的公民權。也就是說,兩國並一國。
這個建議超出了雷諾總理的認知範圍,他根本無法獨自給予答覆,只好提交給內閣會議,讓他們去裁決戴高樂將軍的這個瘋狂建議。戴高樂將軍顯然沒有瘋,他之所以提出這個建議,是因為法國馬上就要亡國了,戰場形勢極度不利於法國。
▲德國坦克進入法國邊界小鎮,閃電戰再次讓法國「閃電」般失敗
法國人原以為憑藉馬其諾防線可以把德軍擋在國境線之外,哪知,德軍坦克軍團穿越被認為不可能穿越的阿登森林,突然出現在馬其諾防線以及數十萬英法聯軍的背後。
戰局急轉直下,英軍拼命跑向海邊逃回英國,大量的法軍被圍殲,德軍的先鋒已經逼近了法國最大的榮耀——巴黎。擺在法國政府眼前的只有兩條路:投降,或建立流亡政府,繼續抵抗到底。而英法合併是戴高樂將軍給出的第三條道路,不投降,也不需要流亡,英法聯盟的政府共同領導戰爭,繼續跟德國人幹。
這樣做的好處是明顯的,法國可以避免戰敗的名聲,以及接受極其苛刻的投降條件,德國人肯定會報一戰的仇,好好地羞辱法國人一番。只是這個建議太過於大膽,此時距離1904年兩國和解還不到40年,一下子很難讓人接受。
16日當天下午,法國內閣的大部分成員便否決了英法合併的動議,誰的腦筋都不會轉得像戴高樂將軍那樣快的。不過這裡有個細節,似乎並不是所有內閣成員一致否決,至少有人是不反對的。
▲法國淪陷後形勢,大部分法屬非洲殖民地一開始聽命於維希政府
戴高樂將軍是怎麼會有這個想法的?是讓·莫內說服了他。讓·莫內是當時的「戰爭通力協調委員會」的主席,負責協調兩國共同作戰的事務。他後來有個外號叫「歐洲之父」,還創立了歐共體,也就是現在歐盟的雛形。
戴高樂將軍本來只是奉命到倫敦協調政府遷往北非的事情,卻被讓·莫內給逮住。也許是出於對法國前途的共同擔憂,戴高樂將軍被讓·莫內說服了,隨即把英法合併的建議公開提了出來。
那麼,英國方面知道這個建議嗎?顯然是知道的,邱吉爾首相只是對此事的可行性表示擔心,但並沒有提出反對。
▲戴高樂將軍(右)和邱吉爾首相(左),一起檢閱部隊
在戴高樂將軍的回憶錄裡面,也提到了他和邱吉爾並沒有對兩國合併抱有幻想。也許他們只是想通過此事,來表明兩國共同抗敵的決心吧。
接下來的事情我們都知道,德軍高歌猛進,以貝當元帥為首的法國臨時政府決定向納粹德國投降,然後組成維希政府,在德國人的履帶下苟延殘喘。戴高樂將軍則組織「自由法國」運動,代表真正的法國政府和人民,繼續與德國人進行戰鬥,直到解放整個法國。
英法合併的建議仿佛從來沒有存在過,也許這只是法國在投降之前提出的、諸多大膽或不切實際的設想中的一個而已。除了政府高層外,世人根本無從知曉。
▲二戰中的邱吉爾和戴高樂
三、第二次提出合併
戴高樂將軍的合併建議雖然沒有通過,但已經在更多人的心裡埋下了種子,等到法國面臨下一次危機時,這顆種子便會再一次竄出地面。這一回是在1956年,法國陷入了一場打贏戰爭,卻輸掉國際地位的危機。
1956年7月,埃及宣布將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這下子英法兩國炸了鍋,埃及曾是英國殖民地,運河又是法國人修的,兩國在運河上都有特殊權益,光是過河費每年就可以分不少。
▲俯瞰蘇伊士運河,50年代的過河費是一億美元/年,2023年預計將達到150億美元
再加上覬覦運河已久的以色列,三國悍然發動了第二次中東戰爭,企圖奪回蘇伊士運河的控制權。三國軍隊雖然很好地完成了作戰目標,奪取各個預想的目標。可當他們抬起頭來時卻發現,全世界都在反對自己。
尤其是蘇聯為了爭取阿拉伯國家的支持,以插手中東事務,來擴大自己的國際影響力,聲稱要對英國實施核打擊。而美國同樣沒有站在英法以三國這一邊,反而要求三國停火撤軍,甚至威脅要停止對英國的經濟援助。
最後三國不得不從埃及撤軍,作為老牌帝國,英法兩國用盡政治、外交和軍事手段,不但沒能達到戰略目標,反而連殖民時代遺留下的影響力也一同喪失,從此失去了中東問題的發言權,這裡變成美蘇兩國的角逐場。
▲第二次中東戰爭形勢圖,英法兩國贏了軍事,卻輸了政治
蘇伊士運河危機讓法國人發現,自己在國際政治舞臺上越來越力不從心。經濟上,二戰的嚴重摧殘和破壞,使法國不得不依賴美國的援助;政治上,前兩年剛剛打輸了越南戰爭,在國際政治舞臺上灰頭土臉,阿爾及利亞受此鼓舞,獨立呼聲越來越高漲。
更重要的是,法國人意識到,美國人的核保護傘完全靠不住,美國不可能為了保護法國,冒著自身毀滅的代價,對蘇聯使用核武器。
而法國的核武器還沒有研製成功,在美、蘇、英三個僅有的核國家面前,法國總是矮人一頭。要不蘇聯怎麼會只威脅對英國實施核打擊呢,法國沒有核武器,連被威脅的資格都沒有。
於是這才有了法國總理居伊·摩勒,在訪英期間,私下裡向英國總理艾登提出要與英國合併,這是法國政府領導人第二次提出這個建議。摩勒總理把身段放得很低,願意承認英國女王為共同的國家元首,英國國王代替法國國王變成了兩國共主。雖然國王已經沒有實權,但象徵意義仍然是巨大的。
▲英首相艾登(左)和法總理摩勒(右),兩國領導人相談甚歡
英國人對於送上門的這樁好事,當然不可能無動於衷。經過紳士們的激烈討論,回答得很乾脆:NO!摩勒總理不死心,進一步說:「只要願意合併,法國的地位等同於加拿大和澳大利亞,也不是不可以,我們組成一個更大的大英國協吧。」
數百年的國際戰略底蘊,讓英國人確定事情絕不會像摩勒總理說的那樣簡單。當年法國面臨亡國時,內閣都沒有同意,現如今的國際環境下,摩勒總理能否說服內閣和法國人民,是非常值得懷疑的。
英國人依然像十七年前一樣冷靜,既沒有輕易答應,也沒有出於炫耀而公之於眾,給法國人留了顏面。
▲艾登和摩勒在討論中東局勢
四、另一種形式的合併
摩勒總理滿懷失望地離開了英國,但法國人並沒有放棄自己的夢想。法國也就是從那一年開始,致力於推動歐洲一體化進程,把昔日的死敵德國人拉到了身邊。
法國人兩次暫時擱下骨子裡的驕傲,想與英國合併,既是危機面前的無奈,也彰顯出法國在頹勢下爭取自我拯救的一種靈活性。正是這種靈活性,讓法國人去推動另一種形式的合併。
1957年,《羅馬條約》籤署,歐洲六國組成了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1958年,戴高樂重返政壇,實行獨立於美國的戴高樂主義。簡單地說,就是堅持獨立自主,維護法國的大國地位,建立以法國為核心的歐洲,對抗美國的控制。
1960年,法國第一枚原子彈試爆成功,開始表現出追求防務自主的傾向。1966年,法國宣布退出北約,法軍不再服從北約的指揮。
▲法國核爆試驗,核武器是作為安理會五常的基石
直到今天,法國在西方的地位依然是獨一無二的,經常在國際舞臺上發出與美英不一樣的聲音,作為曾經的一流強國,法國從來沒有停止過追求重返世界一極的步伐。
不過,法國兩次提出與英國合併的細節,都是英國方面後來披露出來的,真相至今仍未完全解密。也許這只是某些政治家的私人想法,並不能代表官方政策,更不可能經過全民討論。所以,這種想法無論看來如何不可理喻,都不需要去指責。即使是從些許已經公開的文獻裡,仍然可以看到法國人對追求大國地位的執著。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法國人甚至願意讓渡一部分國家主權和經濟利益。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