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為什麼在20世紀兩度提出與英國合併?

2020-11-26 騰訊網

英法合併

作者|霈霖

責編|Thomas

法國是歐洲最重要的國家之一,在歐洲歷史上,從伏爾加河到英吉利海峽,法國人的影響力無所不在。法國人的殖民地同樣遍布全球,直到今天,法國對非洲許多地區仍然保持著巨大影響力。

法國還是北約集團中除了美國以外,唯一保存著較完善軍事工業和武器研發體系的國家,不需要任何人為自己提供核保護傘,這才是法國人敢於特立獨行的底氣所在,因而能夠保持相對獨立的國防和外交政策。

▲法國第一代戰略核潛艇「可畏」級,1971年服役,是法國早期核力量的中堅

然而,在20世紀,法國居然提出要與英國合併成一個國家,而且還是兩次!向來標榜自己是世界一極的法國,為什麼會提出如此奇特的要求?

一、從世仇到戰友

英法關係是歐洲歷史上最為重要的雙邊關係,尤其是近五百年來,英法兩國既是歐洲政治秩序的主導者,又是全球殖民地爭奪的主要競爭對手。

摧毀西羅馬帝國後,日耳曼人建立起法蘭克王國,隨後又分裂成三塊,其中的西法蘭克王國演變成為後來的法蘭西王國。當時英國人的主體也是日耳曼的一支,也就是常說的盎格魯·撒克遜人。

9世紀時,一部分來自北歐的日耳曼部落諾曼人抵達法國。憑藉出色的武力和戰績,這些諾曼人在10世紀受封於法蘭西王國,建立起諾曼第公國。

1066年,諾曼第公爵跨越英吉利海峽,徵服了英格蘭,成為金雀花王朝的開創者威廉一世。英格蘭的統治階層完全更換為諾曼第貴族,連他們說的語言也是法語,英語是「下層人士」才說的。

▲諾曼徵服是英法歷史上最為重大的事件之一,兩國關係頗為微妙

從這個角度來看,當時的英國和法國可以算是同屬於法王的治下,這大概也是兩個國家在法律關係上最為密切的一段時期。

金雀花家族此時的身份有點尷尬,既是英格蘭的國王,又是法王的封臣。當法王腓力六世要求金雀花家族的愛德華交出阿奎坦(法國南部)的土地時,愛德華不但不肯,反而聲稱自己才是法國王位的合法繼承人。

從血緣上講,愛德華的要求是有道理的,但法國貴族無法容忍英國國王又同時兼任法國國王,於是他們推舉老法王的侄子為新法王腓力六世。如果當年法國人同意愛德華的要求,英法兩國可能早就合併了。

於是,為了爭奪法國的王位,一場持續百年的戰爭把兩個國家打成了世仇。法國雖然最後贏得勝利,把金雀花家族的勢力基本趕出了法國,但代價也是極其慘重的。

▲英法百年戰爭形勢圖,戰後雙方都完成了中央集權,奠定歐洲一流強國的基礎

百年戰爭結束了,英國人徹底斷了在歐洲大陸上發展的念想,開始走上海洋強國的道路。而法國則在歐洲大陸上縱橫捭闔,成為維持歐洲政治秩序的重要基石。

上百年的血仇加上又是歐洲霸權的競爭對手,使兩個國家在後面的幾百年裡始終保持著對立。大航海開啟後,英法兩國又幾乎同時走上了殖民擴張的道路。從北美洲到東南亞,兩國之間的競爭無處不在。

因為土地廣闊而又肥沃,人口多於英國,所以法國的國力更強一些,但法國還要分心於歐洲事務,投入海洋和殖民的資源始終不足。英國人心無旁騖,充分發揮出海島國家的優勢。

起步階段的些許差距,經過時間的不斷放大,最終成就了日不落的大英帝國。而法國的殖民勢力僅僅局限於非洲和其他地區的一些孤島。幸好法國人正確地幫助美國獨立,插了英國人一刀,才算出了這口惡氣。

▲法國在北美的殖民地一度超過英國,讓法國人遺憾的是,最終獨立的不是新法蘭西

除此以外,英國人一直奉行離岸平衡政策,維持著歐洲大陸上的均勢。法國只要每次有希望擴張時,英國人便不遺餘力地予以打壓,比如拿破崙的法蘭西帝國。

總之,英國人千方百計地打斷法國的崛起,法國人則想拼命擺脫英國的羈絆,拿破崙甚至集合全歐洲之力,企圖一舉徵服英國,可惜仍是功虧一簣。

法國人對英國人的仇恨化在骨子裡,法國人曾經編了很多笑話,用來嘲諷英國人的粗俗和古板。這一切直到另一個國家的崛起,終於戛然而止——普魯士人來了。當更加強大的敵人出現時,曾經的敵人也可以成為朋友。法國人望向同樣被德國崛起困擾著的英國人,這對糾纏了千年的國家終於走到了一起。

▲一戰前的各國實力對比,英德是一檔次,法俄更低一檔次,權力轉移已初露端倪

1904年,英法兩國籤訂協約,完成了對埃及、摩洛哥等殖民地特權的瓜分,兩國之間原本存在的主要矛盾得到解決,這標誌著兩國達成了歷史性的和解。五百年的世仇變成了最堅不可摧的盟友,共同對抗虎視眈眈的德國人。

緊隨而來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英法並肩作戰,雖然最後取得了勝利,但兩國都已經耗盡了國力,不得不依靠另一個新興大國美國的幫助。明眼人都可以看出,英法兩國主宰世界秩序的時代即將結束。

不管怎麼樣,英法兩國已經放下了宿怨,成為最親密的戰略夥伴。只要德國人的威脅還存在,這種關係便會維持著。果然,沒過多久,德國人又捲土重來了。

二、第一次提出合併

1940年6月16日下午,戴高樂將軍從倫敦發電報給法國總理保羅·雷諾,建議組成「英法聯盟」,所有公民同時享有兩國的公民權。也就是說,兩國並一國。

這個建議超出了雷諾總理的認知範圍,他根本無法獨自給予答覆,只好提交給內閣會議,讓他們去裁決戴高樂將軍的這個瘋狂建議。戴高樂將軍顯然沒有瘋,他之所以提出這個建議,是因為法國馬上就要亡國了,戰場形勢極度不利於法國。

▲德國坦克進入法國邊界小鎮,閃電戰再次讓法國「閃電」般失敗

法國人原以為憑藉馬其諾防線可以把德軍擋在國境線之外,哪知,德軍坦克軍團穿越被認為不可能穿越的阿登森林,突然出現在馬其諾防線以及數十萬英法聯軍的背後。

戰局急轉直下,英軍拼命跑向海邊逃回英國,大量的法軍被圍殲,德軍的先鋒已經逼近了法國最大的榮耀——巴黎。擺在法國政府眼前的只有兩條路:投降,或建立流亡政府,繼續抵抗到底。而英法合併是戴高樂將軍給出的第三條道路,不投降,也不需要流亡,英法聯盟的政府共同領導戰爭,繼續跟德國人幹。

這樣做的好處是明顯的,法國可以避免戰敗的名聲,以及接受極其苛刻的投降條件,德國人肯定會報一戰的仇,好好地羞辱法國人一番。只是這個建議太過於大膽,此時距離1904年兩國和解還不到40年,一下子很難讓人接受。

16日當天下午,法國內閣的大部分成員便否決了英法合併的動議,誰的腦筋都不會轉得像戴高樂將軍那樣快的。不過這裡有個細節,似乎並不是所有內閣成員一致否決,至少有人是不反對的。

▲法國淪陷後形勢,大部分法屬非洲殖民地一開始聽命於維希政府

戴高樂將軍是怎麼會有這個想法的?是讓·莫內說服了他。讓·莫內是當時的「戰爭通力協調委員會」的主席,負責協調兩國共同作戰的事務。他後來有個外號叫「歐洲之父」,還創立了歐共體,也就是現在歐盟的雛形。

戴高樂將軍本來只是奉命到倫敦協調政府遷往北非的事情,卻被讓·莫內給逮住。也許是出於對法國前途的共同擔憂,戴高樂將軍被讓·莫內說服了,隨即把英法合併的建議公開提了出來。

那麼,英國方面知道這個建議嗎?顯然是知道的,邱吉爾首相只是對此事的可行性表示擔心,但並沒有提出反對。

▲戴高樂將軍(右)和邱吉爾首相(左),一起檢閱部隊

在戴高樂將軍的回憶錄裡面,也提到了他和邱吉爾並沒有對兩國合併抱有幻想。也許他們只是想通過此事,來表明兩國共同抗敵的決心吧。

接下來的事情我們都知道,德軍高歌猛進,以貝當元帥為首的法國臨時政府決定向納粹德國投降,然後組成維希政府,在德國人的履帶下苟延殘喘。戴高樂將軍則組織「自由法國」運動,代表真正的法國政府和人民,繼續與德國人進行戰鬥,直到解放整個法國。

英法合併的建議仿佛從來沒有存在過,也許這只是法國在投降之前提出的、諸多大膽或不切實際的設想中的一個而已。除了政府高層外,世人根本無從知曉。

▲二戰中的邱吉爾和戴高樂

三、第二次提出合併

戴高樂將軍的合併建議雖然沒有通過,但已經在更多人的心裡埋下了種子,等到法國面臨下一次危機時,這顆種子便會再一次竄出地面。這一回是在1956年,法國陷入了一場打贏戰爭,卻輸掉國際地位的危機。

1956年7月,埃及宣布將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這下子英法兩國炸了鍋,埃及曾是英國殖民地,運河又是法國人修的,兩國在運河上都有特殊權益,光是過河費每年就可以分不少。

▲俯瞰蘇伊士運河,50年代的過河費是一億美元/年,2023年預計將達到150億美元

再加上覬覦運河已久的以色列,三國悍然發動了第二次中東戰爭,企圖奪回蘇伊士運河的控制權。三國軍隊雖然很好地完成了作戰目標,奪取各個預想的目標。可當他們抬起頭來時卻發現,全世界都在反對自己。

尤其是蘇聯為了爭取阿拉伯國家的支持,以插手中東事務,來擴大自己的國際影響力,聲稱要對英國實施核打擊。而美國同樣沒有站在英法以三國這一邊,反而要求三國停火撤軍,甚至威脅要停止對英國的經濟援助。

最後三國不得不從埃及撤軍,作為老牌帝國,英法兩國用盡政治、外交和軍事手段,不但沒能達到戰略目標,反而連殖民時代遺留下的影響力也一同喪失,從此失去了中東問題的發言權,這裡變成美蘇兩國的角逐場。

▲第二次中東戰爭形勢圖,英法兩國贏了軍事,卻輸了政治

蘇伊士運河危機讓法國人發現,自己在國際政治舞臺上越來越力不從心。經濟上,二戰的嚴重摧殘和破壞,使法國不得不依賴美國的援助;政治上,前兩年剛剛打輸了越南戰爭,在國際政治舞臺上灰頭土臉,阿爾及利亞受此鼓舞,獨立呼聲越來越高漲。

更重要的是,法國人意識到,美國人的核保護傘完全靠不住,美國不可能為了保護法國,冒著自身毀滅的代價,對蘇聯使用核武器。

而法國的核武器還沒有研製成功,在美、蘇、英三個僅有的核國家面前,法國總是矮人一頭。要不蘇聯怎麼會只威脅對英國實施核打擊呢,法國沒有核武器,連被威脅的資格都沒有。

於是這才有了法國總理居伊·摩勒,在訪英期間,私下裡向英國總理艾登提出要與英國合併,這是法國政府領導人第二次提出這個建議。摩勒總理把身段放得很低,願意承認英國女王為共同的國家元首,英國國王代替法國國王變成了兩國共主。雖然國王已經沒有實權,但象徵意義仍然是巨大的。

▲英首相艾登(左)和法總理摩勒(右),兩國領導人相談甚歡

英國人對於送上門的這樁好事,當然不可能無動於衷。經過紳士們的激烈討論,回答得很乾脆:NO!摩勒總理不死心,進一步說:「只要願意合併,法國的地位等同於加拿大和澳大利亞,也不是不可以,我們組成一個更大的大英國協吧。」

數百年的國際戰略底蘊,讓英國人確定事情絕不會像摩勒總理說的那樣簡單。當年法國面臨亡國時,內閣都沒有同意,現如今的國際環境下,摩勒總理能否說服內閣和法國人民,是非常值得懷疑的。

英國人依然像十七年前一樣冷靜,既沒有輕易答應,也沒有出於炫耀而公之於眾,給法國人留了顏面。

▲艾登和摩勒在討論中東局勢

四、另一種形式的合併

摩勒總理滿懷失望地離開了英國,但法國人並沒有放棄自己的夢想。法國也就是從那一年開始,致力於推動歐洲一體化進程,把昔日的死敵德國人拉到了身邊。

法國人兩次暫時擱下骨子裡的驕傲,想與英國合併,既是危機面前的無奈,也彰顯出法國在頹勢下爭取自我拯救的一種靈活性。正是這種靈活性,讓法國人去推動另一種形式的合併。

1957年,《羅馬條約》籤署,歐洲六國組成了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1958年,戴高樂重返政壇,實行獨立於美國的戴高樂主義。簡單地說,就是堅持獨立自主,維護法國的大國地位,建立以法國為核心的歐洲,對抗美國的控制。

1960年,法國第一枚原子彈試爆成功,開始表現出追求防務自主的傾向。1966年,法國宣布退出北約,法軍不再服從北約的指揮。

▲法國核爆試驗,核武器是作為安理會五常的基石

直到今天,法國在西方的地位依然是獨一無二的,經常在國際舞臺上發出與美英不一樣的聲音,作為曾經的一流強國,法國從來沒有停止過追求重返世界一極的步伐。

不過,法國兩次提出與英國合併的細節,都是英國方面後來披露出來的,真相至今仍未完全解密。也許這只是某些政治家的私人想法,並不能代表官方政策,更不可能經過全民討論。所以,這種想法無論看來如何不可理喻,都不需要去指責。即使是從些許已經公開的文獻裡,仍然可以看到法國人對追求大國地位的執著。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法國人甚至願意讓渡一部分國家主權和經濟利益。

—(全文完)—

相關焦點

  • 英法合併:法國為什麼在20世紀兩度提出與英國合併?
    ▲法國第一代戰略核潛艇「可畏」級,1971年服役,是法國早期核力量的中堅然而,在20世紀,法國居然提出要與英國合併成一個國家,而且還是兩次!向來標榜自己是世界一極的法國,為什麼會提出如此奇特的要求?當時英國人的主體也是日耳曼的一支,也就是常說的盎格魯·撒克遜人。9世紀時,一部分來自北歐的日耳曼部落諾曼人抵達法國。憑藉出色的武力和戰績,這些諾曼人在10世紀受封於法蘭西王國,建立起諾曼第公國。1066年,諾曼第公爵跨越英吉利海峽,徵服了英格蘭,成為金雀花王朝的開創者威廉一世。
  • 「英國出人法國出地」眾籌出的國家,應歸屬英國,還是納入法國?
    從8—10世紀裡,布列塔尼人不僅要向丹麥海盜數度稱臣納貢,還受到過北歐諾曼人的殘忍屠殺。僅僅在874年這一年裡,從布列塔尼逃往不列顛島的主教就高達7人,聽著不多,但當時布列塔尼的教區一共才9個。
  • 被「英國人」佔據的一塊土地,最後納入法國,這是歷史的選擇嗎?
    從8—10世紀裡,布列塔尼人不僅要向丹麥海盜數度稱臣納貢,還受到過北歐諾曼人的殘忍屠殺。僅僅在874年這一年裡,從布列塔尼逃往不列顛島的主教就高達7人,聽著不多,但當時布列塔尼的教區一共才9個。
  • 法國領土上為什麼有塊如此「英國範兒」的土地?
    法國的諾曼人進入英國建立了中世紀英國的第一個封建王朝——諾曼王朝,由此帶來的複雜繼承關係則讓英國在法國享有巨大的附屬領地,直接導致了後來的英法百年戰爭,英國人險些讓法蘭西亡國滅種。在相互糾纏的歷史戰爭中,這對冤家也逐漸迸發出近代的民族國家意識,也在兩國的歷史發展中彼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記。
  • 認識20世紀法國設計大師(一)
    創立於1989年的Galerie Patrick Seguin(巴黎賽金·20世紀法國設計大師藝廊),位於法國巴黎著名的巴士底區。藝廊在巴黎展廳的面積為300平方米,由2008年普利茲克獎得主、法國當代著名建築大師Jean Nouvel(讓·努維爾)設計,裡面布滿了眾多20世紀法國設計大師的藝術品,其中包括:Jean Prouvé(讓·普魯維)、Pierre Jeanneret(皮埃爾·讓納雷)、Jean Royère(讓·羅耶爾)、Charlotte Perriand(夏洛特·貝裡安)、Le Corbusier(勒·柯布西耶
  • 20世紀福斯正式走進歷史
    巧合的是,20世紀福斯是1934年12月28日通過福斯電影公司與20世紀影業合併而成,當初合併後發行的第一部影片也是《野性的呼喚》。  此番恢復成20世紀影業,改名倒是其次,外媒認為最讓人擔憂的是這個廠牌的定位。
  • 體感都45度了:法國為什麼熱死人也不裝空調
    從上個星期四開始,法國開始了長達一星期的canicule,也就是酷暑天氣,從上午11點開始就會熱到不行,下午氣溫上升到38度,到晚上20點都有30多度。 今天終於下了暴雨了,終於可以打開電腦了,終於理清楚為什麼法國熱死人也不裝空調了。來,小編一一道來。
  • 法國本欲入侵英國,不想英國海軍全殲法國海軍,成就英國世界霸主
    一、入侵英國本土 自18世紀上半葉的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結束以後,歐洲各國雖然迎來表面的和平,但彼此暗地裡都不滿現有利益的分配。然而它的盟友英國為了對付法國,竟然將普魯士拉入了它們的聯盟,此舉自然令奧地利十分不滿。與此同時,不滿的還有俄國和法國,一方面英國讓普魯士結盟不符合它向西擴張的利益;另一方面,普魯士背叛法國,讓法國在東西兩面都極其被動。 出於各自利益的考量,歐洲各國形成了新的聯盟。
  • 18世紀「雙元革命」:解讀英國工業革命和法國大革命的前因後果
    15世紀末到16世紀,歐洲人為了探尋新的貿易路線,開闢了橫渡大西洋到達美洲、繞道好望角牴達亞洲的新航線,拉開了大航海時代的序幕,並初步將全球各地區連為一體,形成了世界秩序的雛形。到了18世紀下半葉,歐洲爆發了兩場影響深遠的革命,進一步推動了歐洲乃至世界人類文明的發展進程。這兩場革命分別是18世紀60年代從英國發起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和1789爆發的法國大革命。
  • 從法國元帥到公眾之敵——十八世紀英國諷刺漫畫中的拿破崙
    據說貝多芬就曾在法國大革命時期為拿破崙創作了一首交響曲,命名為《英雄》。後來拿破崙當了皇帝,他又憤而毀了手稿。除了音樂家,他在漫畫家的作品裡也時而高大,時而卑賤。那麼同樣是一個人,為什麼評價和印象卻又大相逕庭呢?
  • 《尤利西斯》和《北回歸線》為什麼在20世紀被列為禁書?
    《尤利西斯》和《北回歸線》為什麼在20世紀被列為禁書?是因為這兩本書的內容不符合當時的思想主流!下面,小冰砸將對這兩本書的內容做個簡介:《尤利西斯》是英國作家詹姆斯·喬伊斯的意識流小說。此書被禁27年,在20世紀60年代解禁。
  • 夏季奧運會為什麼在20世紀被停辦了三次?
    罕見的關注度和重視度,是其能夠一直傳承下來的根本保證。但即便是這樣,歷史上也有過三次奧運會被迫中止的情況發生。直到1892年,法國教育家顧拜旦,才重新將奧運會的概念重新傳播到全世界。他致函世界各國體育組織,提議每四年舉辦一次全球性的綜合體育盛會,促進各國之間的友好往來。1896年,第一屆現代奧運會在希臘雅典成功召開。創建伊始的現代奧運會影響力還比較有限,前兩屆甚至還沒有獎牌頒發制度。
  • 18世紀的法蘭西,稱霸歐洲的一搏
    某個時期的法國殖民地但歷史並沒有按照這個趨勢進行下去,究其原因還是法國沒有能夠把握好整個18世紀這關鍵的100年。為什麼說其沒把握好,之後會談到。戰爭的起因簡單地解釋,就是當時西班牙的上一任君主駕崩,但是沒有王位繼承人,這時候有兩個國家都宣稱對王位有繼承權,一個是奧地利,另一個就是法國。這下好了,如果法國王室如願以償繼承西班牙王位,甚至直接兩國合併,法國的國力不又得上升幾個百分點?這樣一來那英國一定不願意呀,於是便加入了反法大聯盟。
  • 19世紀初,農業技術的進步在英國最為明顯
    到19世紀初,農業技術的進步在英國最為明顯,比如首次使用蒸汽動力的犁。不過這些技術已經從英國傳播開去,到達了更遠的地方。除去那些和過去幾個世紀相比基本不變的以外,變革的來源無疑有很多,而有時候進步也是緩慢的。在卡拉布裡亞(Calabria)和安達盧西亞(Andalusia)的部分地區,可能一個世紀以來基本沒什麼變化。
  • 18世紀末英國工人階級激進主義運動
    18世紀末既是英國工業化走向高潮時期,也是光榮革命所確立的貴族寡頭統治面臨危機的時代。法國大革命爆發前後,倡導自由、民主、人權的激進主義思想開始在英國社會廣為傳播,由此促發一場英國社會各階層廣泛參與的以議會改革為目標的激進主義運動。激進主義運動的參與者,主要是工業化社會中的兩大階級——中等階級與工人階級。
  • 《革命心理學》:法國大革命為什麼會有那麼多非理性現象?
    華東師範大學政治學系榮休教授蕭延中法國大革命提出了自由、平等、博愛,勒龐認為自由和博愛太抽象,沒有得到很大發揮,真正發揮作用的是平等,法國大革命平等第一。法國大革命既然以人為中心,強調平等,那麼理所應當其中的著名領袖羅伯斯庇爾強調美德,但是他為什麼一邊強調美德一邊又導致暴政呢?
  • 法國藝術家喬治·魯奧,他的畫悲憫世人,是20世紀偉大的宗教畫家
    為什麼說他是最特殊呢?喬治·魯奧雖然是馬蒂斯、馬爾凱等人的同學,也參加了1905年野獸主義者聯展,但是,從他的藝術實質上看,他與絕大多數的野獸主義者太不同了。喬治·魯奧從藝術實質來看,法國的野獸主義畫家大多不怎麼關心作品的社會內容、無意去觸及人世間的苦難和鬥爭。他們往往專注於那些純繪畫的題材和形式的探索,喜歡表現生活中那些美好、令人愉快的事物。
  • 20世紀福斯改名換logo啦,不過可不是更新為21世紀福斯哦~
    進入21世紀已經整整20年,就連公司也被迪士尼收購,20福斯影業終於捨得更換logo了。而新福斯則與迪士尼無關,被併入迪士尼旗下的部門則進行了名稱的修改,去掉福斯二字,以20世紀影業的新名稱示人。同時,為了方便工作,20世紀影業連員工郵箱的後綴也進行了修改。
  • 科西嘉島:原本不是法國領土,義大利熱那亞為什麼要出賣給法國?
    ▲ 法蘭西第一帝國締造者拿破崙,1769年出生於科西嘉島其實,這與科西嘉島的歷史密不可分,在歸屬法國前,它是義大利歷史上的國家-熱那亞共和國的一部分。直到拿破崙出生前一年的公元1768年,法國才通過一樁交易,花錢購買了科西嘉島。那麼,熱那亞共和國為什麼要把科西嘉島賣給法國,法國又是怎麼對這裡進行統治的呢?
  • 【新作評介】No.23 18世紀法國與西班牙帝國的黃昏
    財政危機代替美洲金銀的外部衝擊成為現代化的前提與背景,拉丁歐洲的君主國不約而同地尋求改革以渡過財政危機。隨著教權的沒落和啟蒙運動的興起,先進的政治、經濟理念通過思想家們的著作在各國上層社會流傳。英國作為現代化的典範開始讓其他君主國的統治集團意識到了差距所在,後者開始學習和借鑑英國和其他強國的經驗來謀求富國強兵之道。學習他國的長處就意味著改革,改革成為啟蒙時代的主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