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雙元革命」:解讀英國工業革命和法國大革命的前因後果

2021-01-12 有魔氣歷史

15世紀末到16世紀,歐洲人為了探尋新的貿易路線,開闢了橫渡大西洋到達美洲、繞道好望角牴達亞洲的新航線,拉開了大航海時代的序幕,並初步將全球各地區連為一體,形成了世界秩序的雛形。

到了18世紀下半葉,歐洲爆發了兩場影響深遠的革命,進一步推動了歐洲乃至世界人類文明的發展進程。這兩場革命分別是18世紀60年代從英國發起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和1789爆發的法國大革命。這兩場革命的方式雖然不盡相同,但卻都摧毀了各自國家原有的社會秩序。同時英國工業革命和法國大革命都產生了巨大的擴散效應,後來波及到整個歐洲乃至世界。

大航海時代:兩場革命的歷史淵源

英國革命和法國大革命之所以能夠產生如此巨大的力量,是因為它們開啟了一種全新的制度模式,促使這兩個國家率先步入到一種更為先進、高效的社會和政治秩序中,領先於其他國家。在英國和法國降維打擊的壓力面前,其他歐洲國家也被迫陸續跟進,逐漸演化成為全新的近現代歐洲秩序體系。那麼導致英國工業革命和法國大革命爆發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麼呢?這其實與大航海時代密切相關,因為大航海遠洋貿易和殖民帶來了巨額財富,促使既有體系出現利益不均衡。

其中英國在大航海時期獲益最多的是商人群體和經商的新貴族,而法國在海外貿易中獲益最多的卻是國王。因此從大航海時代孕育而出的這兩場革命也就表現出截然不同的形態。英國率先爆發了工業革命,而在法國發生的則是政治革命。之所以大航海時期,英法兩國新的利益均衡出現差異,其背後也是有很深的歷史背景的。經過英法百年戰爭和紅白玫瑰戰爭以後的英國,國內可以對君主構成嚴峻挑戰的大貴族勢力損耗殆盡,這使得中小貴族必須聯合起來與國王博弈,才能達成一種權力均衡。其標誌性事件就是1688年的光榮革命,威廉三世籤署了限制王權的《權利法案》,從此議會制度逐漸走向成熟。從中我們可以看出英國從封建割據走向統一的過程是一個自下而上的聚合過程,這就導致英國君主在力量上不足以壓制整個社會,社會力量的強大、尤其是商人群體的發展促使英國經濟非常有活力。這才是大航海時期,英國商人群體和經商新貴族能夠獲益豐碩的原因,也是英國率先發生工業革命歷史淵源。

與英國相比,法國的情況大不相同。在英法百年戰爭中法國曾長期處於劣勢,這是因為中世紀的法國長期處於支離破碎的狀態,國王的直屬領地只有巴黎和奧爾良兩處。英法百年戰爭期間,聖女貞德曾協助奧爾良軍民擺脫了英軍的包圍,這其中就有奧爾良是國王直屬領地,所以不會像法國其他地區那般輕易向英國投降的原因。巴黎和奧爾良並不接壤,當時的法王甚至不敢輕易往來於兩地,就是擔心途中被大貴族綁票,那樣就必須支付一大筆贖金。英法百年戰爭的勝利,極大的凝聚了法蘭西民族的情懷,但法國內部大貴族割據的情況並沒有明顯改善,法王的領地甚至比一些大貴族還要小,財政和軍事實力落入下風,無法打擊他們。但大航海時代的來臨帶來了一種全新的財富形式,商人們並不需要佔領土地就可以聚攏起巨額財富。於是法王開始以國家信用作為擔保從商人那裡貸款,去瑞士僱傭大量僱傭兵,終於有能力擊敗大貴族領主們了。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雙方反覆拉鋸了差不多一百年時間以後,到了17世紀下半葉,也就是太陽王路易十四時期,法國終於結束了格局狀態。差不多同時期,英國也度過了光榮革命。

不同於英國從封建割據到統一、自下而上的聚合過程,法國採取的是一種自上而下的徵服過程。這期間鍛造出了法國強大的軍隊,國王也因此獲得了針對國內社會秩序強大的壓制能力。法國社會精英、尤其是資產階級長期受到官府壓制,必定會產生強烈的反抗欲望,最終在政治層面迸發出大革命的火花。法國大革命和英國工業革命雖然外顯形式截然不同,但卻具有同一根源,那就是大航海時期造成國內新利益分配的不均衡,並由此影響到各自國內政治力量格局。

制度化優勢:兩場革命的歷史結晶

雖然英國工業革命發生於經濟層面,而法國大革命則是政治層面的變革,但它們對當時的歐洲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英國和法國各自獲得了針對其他歐洲國家的制度優勢,能夠對別國形成降維打擊。在此之前的歐洲傳統社會秩序中,政府並不需要考慮民眾就業失業、產業發展等問題,也沒能力動員大量民眾參軍、養活那麼多脫產者。但這兩場革命之後,英法兩國均出現了許多制度化特徵,開始追去經濟層面和國家管理層面的效率問題,通過設立一套制度辦法來應對層出不窮的問題。

英國方面,在工業革命的大背景下,制度化主要體現在工廠制度上。工廠組織結構是一種全新的、高效的模式。早期的手工作坊並不追求大規模生產,這在工廠制度建立以後發生了改變。工人們不再需要像原先的學徒那樣將師傅的手藝全部學會,只需要在特定工序重複固定機械動作就可以了。因此,工業的管理規則也發生了變化,一切以效率為先。在工業革命中,追求經濟高效的制度創新和技術革新是相得益彰的。高效的工廠制度需要更高效的技術發明、高效的發明需要工廠制度的運用。最終在制度化工廠面前,傳統手工作坊完全沒有辦法與之競爭,英國也因此具備了針對其他國家經濟層面的降維打擊能力。

實際上隨著全球貿易的深入發展,工業革命以後的英國人財富呈現指數級上升,支持戰爭的財政能力(英國當時的金融制度、技術專利制度、徵稅制度均獲得進一步發展)和支持戰爭的技術都發生了質的飛躍。不僅如此,由於國家競爭規則的變化,英國在軍事競爭之外也在經濟領域展開競爭,迫使其他國家不得不跟進工業革命,否則將永遠被英國壓制。不僅是英國,法國當時也出現了制度化升級,從而產生了某些制度化優勢。

法國的制度化主要體現在官僚體系的建立,這實際上在路易十四時期國王統一法國後就已經完成了。當國王的控制區域從少量直屬領地擴展到整個法國之後,其所需要管理的事務迅速增加,因此不得不在全國範圍內設立官僚機制。這些官僚往往選拔於平民或其他沒有貴族背景的人才,因此不得不依附於君主權力,難以對王權構成威脅。但法國的君主制度是有歷史包袱的,國內貴族勢力依然存在,所以官僚機制在運轉過程中處處掣肘,其效率並未得到充分發揮。到了大革命以後,這些歷史報復都不復存在了,官僚制度的效率大幅度提升,法國政府對社會的控制能力也變得更高了。在此背景之下,法國調動和整合社會資源的能力更強,並在此基礎上執行了普遍徵兵制,極大地提高了法國軍事實力。

同時,法國大革命對當時的歐洲人產生了一個觀念層面的衝擊。由於大革命推翻了君主制舊秩序,顛覆了歐洲人心目中傳統的王朝正當性,引發了歐洲其他君主的恐慌,激發了其他各國民眾對法國大革命的巨大熱情。在這種情況下,大量歐洲君主國幹涉法國革命、大量歐洲其他國家民眾加入法國軍隊,法國大革命也就從內政演變成為遍及歐洲、並且持續幾十年的大規模戰爭,即法國革命戰爭和拿破崙戰爭。法國大革命在政治正當性、政治組織模式、軍事組織模式上都對其他國家形成了降維打擊的優勢,迫使其他歐洲國家也逐漸跟進,在歐洲形成新的政治生態。

綜上所述,18世紀下半葉發生於歐洲的兩場革命,即英國工業革命和法國大革命,其背後的歷史淵源均可追溯至大航海時代。由於英法兩國本身的社會秩序不同,遠洋貿易中英國收益最大的是商人和新貴族群體,法國收益最大的則是國王。最終英國發生了經濟層面的工業革命,而法國則由於君主制的壓制最終爆發了政治革命。雖然這兩場革命的進行路徑迥異,但英法兩國都不約而同地通過一系列制度化機制,形成了對其他歐洲國家的降維優勢,迫使歐洲乃至世界上其他國家陸續跟進,形成了新的世界秩序體系。

相關焦點

  • 法國大革命是「資產階級革命」嗎——資產階級興起史
    他在《法國大革命的神話》(The Myth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及其他著作中指出:一方面,在專制傳統強大的法國,所謂的封建主義,在18世紀早已「失去了所有歷史上的意義」,「封建貴族不僅不再統治著國家,他們佔有的全國土地份額也不多」。
  • 《革命心理學》:法國大革命為什麼會有那麼多非理性現象?
    勒龐固然懂一些歷史知識,也讀一點歷史著作,比如說17世紀法國著名歷史學家泰納的作品《現代法國的起源》。但是高毅教授指出,法國史學大家喬治·勒費弗爾說過泰納的歷史書不靠譜,因為他主要是做文學和哲學研究的,他談歷史根本不專業,個人情感和偏見太多。
  • 《革命心理學》:法國大革命為什麼會有那麼多非理性現象?|文化客廳
    勒龐固然懂一些歷史知識,也讀一點歷史著作,比如說17世紀法國著名歷史學家泰納的作品《現代法國的起源》。但是高毅教授指出,法國史學大家喬治·勒費弗爾說過泰納的歷史書不靠譜,因為他主要是做文學和哲學研究的,他談歷史根本不專業,個人情感和偏見太多。
  • 【新作評介】No.23 18世紀法國與西班牙帝國的黃昏
    以邦奇的理論作為出發點,則國家的組成包括統治集團的構成和階級構成;結構則由物質和觀念結構組成,主要包含初始制度和觀念;環境則包括國際環境、經濟形勢和殖民地等改革所面臨的外部環境;機制則為改革的具體過程。前人對18世紀法國和西班牙改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前三個方面。 首先,早期的研究側重於強調國家的組成對改革失敗的影響。
  • 為何歷史學家如此難以解釋法國大革命?
    目前大多數歷史學家都指出,大革命並非由一個大因素造成,而是源自眾多小刺激的推動。一位歷史學家曾強調,大革命沒有任何可以確定的壓倒性起因,他將其起源比作「五顏六色的因果元素相互交織而成的掛毯」。社會史和經濟史學家對「新的社會解讀」敞開懷抱,他們發現了各種各樣的麻煩,這些麻煩可能使18 世紀的法國社會——至少在某些層面上——比早先的法國社會更加脆弱和充滿風險。
  • 《刺客信條:大革命》阿爾諾手辦鑑賞:重溫法蘭西18世紀舊夢
    在《刺客信條:大革命》結束30年後,法國再度爆發推翻波旁王朝復闢的七月革命,並誕生了著名油畫《自由引導人民》。看到油畫主體位置那位手持三色旗的女子克拉拉·萊辛,我有足夠的理由相信,育碧是借阿爾諾手辦向這幅偉大的作品致敬。
  • 離岸平衡、海上霸權、工業革命,闡述英國策動頻繁反法同盟的動因和...
    在七年戰爭之中,英國曾經通過巨額資助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大帝,牽制住了法、奧、俄等國的大量精力,並導致法國在南亞和北美殖民地後退連連,然而這並不代表其失去了與英國在海外殖民擴張中一較高下的底蘊。彼時的英國正在經歷工業革命的洗禮,卻猛然需要面對法國勢力在歐洲大陸的迅速擴張,這不啻是一次巨大的挑戰。畢竟隨著生產力的提高,英國對原材料和市場的需求十分迫切,實在無法接受法國在拿破崙統帥下成為歐陸霸主的現實。
  • 法國歷史上經歷了幾次大革命?
    法國大革命路易十六這下可好,事情鬧大了,他的這一行為徹底激起法國民眾反抗,憤怒的群眾直接把巴士底獄給佔了,統治法國幾百年的波旁王朝及其統治下的君主制在三年內土崩制瓦解。路易十六聯繫外援企圖扼殺革命,結果被送上了斷頭臺,法國大革命歷經了君主立憲派、雅各賓派、熱月黨人執政,直到拿破崙發動霧月政變,結束了督政府的統治,建立起臨時執政府,自任執政。法國大革命才宣告結束。
  • 18世紀末英國工人階級激進主義運動
    18世紀末既是英國工業化走向高潮時期,也是光榮革命所確立的貴族寡頭統治面臨危機的時代。法國大革命爆發前後,倡導自由、民主、人權的激進主義思想開始在英國社會廣為傳播,由此促發一場英國社會各階層廣泛參與的以議會改革為目標的激進主義運動。激進主義運動的參與者,主要是工業化社會中的兩大階級——中等階級與工人階級。
  • 新版| 弗朗索瓦·傅勒《思考法國大革命》
    下篇是對兩份歷史文獻(託克維爾和古參)的解讀。傅勒提出結束對歷史記憶中大革命所包含的虛幻性東西的崇拜:法國大革命結束了,應當給法國大革命打上日期並收進檔案。此論一出即引發史學界地震一般的連鎖反應。該書重評二百年來史學界對法國大革命的研究闡釋,有力論證了時代變遷與對法國革命的評價的微妙關係,推動法國史學界轉向對法國大革命的實證研究,摒棄從意識形態角度對法國大革命所採取的全盤否定或肯定態度。
  • 18世紀的法蘭西,稱霸歐洲的一搏
    三十年戰爭結束後,法國確實是強大了,強大到了成為歐洲的陸軍霸主。可漂浮在大西洋上的那個島國——英國自己也沒閒著。在三十年戰爭的時候,別看英國和法國是站一個隊的,英國在戰爭中並沒太多表現,只是僅僅出了一點力而已,那麼英國到底去幹嘛了?三十年戰爭的後期以及結束後的50年裡,英國國內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並在18世紀初確立了君主立憲制。
  • 我們欠1789年法國大革命的10件事
    法國革命政權在幾年內瓦解成一片混亂,革命被拿破崙劫持。然而,拿破崙是革命的產物。他在拿破崙法典中鞏固了其核心成果,並在士兵們行進的地方傳播其原則。1789年以後,世界上幾乎每一次革命和進步運動都是從法國大革命中產生的。自由主義、世俗主義、民族主義、激進主義、社會主義、女權主義:都源於法國大革命。社會民主?可以追溯到法國大革命。社會主義?同樣地。英國自由主義?
  • 尋訪法國大革命遺蹟:最宏偉的「實驗劇目」
    (張亞萌供圖/圖) (本文首發於2019年7月11日《南方周末》) 發生在230年前的法國大革命,並不僅僅是法國的變革,在接下來的兩個世紀中,從殖民地獨立運動到歐洲民族解放運動,乃至1917年的俄國十月革命,無數的政治運動繼承了這筆革命遺產。而在巴黎留下的遺蹟與作品裡,這場大革命向世人展示的自身形象也逐漸清晰。
  • 初中歷史知識點: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帝國
    · 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帝國 拿破崙·波拿巴,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執政、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出生在法國科西嘉島,是一位卓越的軍事天才。他多次擊敗保王黨的反撲和反法同盟的入侵,捍衛了法國大革命的成果。他頒布的《民法典》更是成為了後世資本主義國家的立法藍本。他執政期間多次對外擴張,形成了龐大的帝國體系,創造了一系列軍事奇蹟。
  • 從自由平等到高壓政策,為何法國大革命的革命精英態度截然相反?
    法國大革命之初,革命精英推翻了封建王朝,通過一系列法令去維護鞏固勝利果實,在此背景下,革命精英熱情飽滿,態度十分積極大革命之初,人民和革命精英通過武裝鬥爭,掌握了軍政立法大權,隨之而來的便是要去制定一系列的法令去維護大革命的成果。首先是立法權。
  • 18世紀英國和歐洲大陸紡織業的貿易大戰,誰更勝一籌?
    引言在整個18世紀的大部分時間,甚至在進入1780年代之後,法國和西班牙棉紡織品的產量與英國都相差不大。以1784年為例,巴塞隆納生產的印花棉布比整個不列顛群島還多。其產業的發展多虧了法國的資金,從1730年代末開始,有不少重要的企業出現,比如著名的埃斯特韋·卡納爾斯公司(Esteve Canals)就成立於1738年。到1750年代,巴塞隆納至少擁有二十家棉紡織廠,它們都享有皇家特權,最初在國內市場和地中海銷售,18世紀中葉之後,它們的生意擴大到西班牙帝國在拉丁美洲的殖民地。
  • 18世紀白人因何崛起?不是歐洲工業革命!真正的主角躺在盤子裡
    這淪為了笑談,但是在歐洲近代,"土豆卻等於工業革命"。這又是怎麼回事?在工業革命前,歐洲的中心是法國,薩拉丁等中東強者也都把法國作為基督教世界的頭號勁敵。法國的強大來自於人口,因為法國佔據了歐洲最富庶的土地,糧食自給率達到了300%,更是葡萄、橄欖等經濟作物重要產區。所以中世紀法國的人口最多,兵力也就冠絕整個歐洲。
  • 回顧辛亥上下300年:專家稱系超法國大革命變局
    第1頁:一場革命的三百年因果 第2頁:辛亥革命超越了法國大革命  「百年銳於千載」。這是孫中山先生在《民報》發刊詞中對19世紀的描述。而20世紀初由孫中山直接領導的那場革命及革命後至今的一百年,更何嘗不「銳於千載」?
  • 影響了法國兩百多年的一次大革命,領頭人竟然紛紛被送上了斷頭臺
    都知道法國大革命結束了法國上千年的封建專權統治,這場革命始於1789年,在三年的時間內就摧毀了法國的君權專制。不過,對於這場革命何時才算真正結束,史學界還存在爭議。法國大革命被冠以「大」字,可見這場革命的意義非同一般,同時也體現出了它的特點:法國大革命是人民的力量廣泛參與的一場革命。
  • 恩格斯誕辰200周年特輯丨唐正東:工業革命的社會歷史意義與恩格斯...
    一在《英國狀況十八世紀》中,恩格斯並非專論英國工業革命的社會效應,而是把由工業革命所帶來的英國社會革命之歷史作用放在人類歷史進程中,即放在人類自我認識及自我解放的徵程中來加以考慮。在此時的恩格斯看來,18世紀的歐洲(主要是指英、法、德三國)開啟了反對基督教抽象主體性的鬥爭,因而註定會在人類自我解放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