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白人因何崛起?不是歐洲工業革命!真正的主角躺在盤子裡

2020-12-22 看北朝

前蘇聯領導赫魯雪夫有過一個著名的段子,那就是"土豆加牛肉"等於共產主義。這淪為了笑談,但是在歐洲近代,"土豆卻等於工業革命"。這又是怎麼回事?

在工業革命前,歐洲的中心是法國,薩拉丁等中東強者也都把法國作為基督教世界的頭號勁敵。法國的強大來自於人口,因為法國佔據了歐洲最富庶的土地,糧食自給率達到了300%,更是葡萄、橄欖等經濟作物重要產區。所以中世紀法國的人口最多,兵力也就冠絕整個歐洲。到了18世紀初,路易十四統治下的法國有2000萬人口,佔了歐洲總人口的五分之一;有30多萬軍隊,佔到了全歐洲總軍力的三分之一。而同時期的英國人口是378萬;德意志地區也因為三十年戰爭的緣故,人口從3000萬暴跌到1200萬。

而對於歐洲的工業革命前來說,人口是最重要的資源。因為在工業化時代,有了人口,才有工廠裡的大量廉價的工人,去生產更廉價的商品;有了人口才有大量可以消耗的兵源,去用槍炮開拓全世界的市場,銷售工業化生產出來的商品。

讓英、德等國,人口倍增、國力倍增,並在工業革命中後來居上的神器就是土豆。土豆可以在鹽鹼地之外的所有類型土壤中生長,可以適應從 8 攝氏度至 30 攝氏度的日均溫度,土豆所需的水和熱量只是小麥的一半。在18世紀的技術條件下,土豆畝產就已經達到了小麥的6倍。更重要的是,土豆的生長周期是4個月,不擠佔小麥等作物的種植時間,更耐儲存,是青黃不接時節,最好的種植作物。同時,因為種植土豆對人力要求較少,可以減少農業勞動力,增加城市人口,這就意味著多種土豆,可以擁有更多的工業勞動力。

從18世紀開始,英國農業工人們最重要的任務就是種植土豆,甚至有很多農場主願意讓農業工人們在農閒時節,自己種植土豆當酬勞。因為大種土豆,英國的人口在1700年到1900年間,暴漲了7倍。在更加看重土豆的愛爾蘭,人口則從17世紀初的50萬,暴漲為19世紀中期的850萬,增加了足足17倍。17世紀以後,從愛爾蘭的綠色土地到東歐的肥沃黑土,土豆遍地開花,出現了一條3200多公裡的土豆種植帶。歐洲不少地區的土豆種植量遠遠超過了小麥。到了1910年,窮山惡水的瑞士僅收穫了7.5萬噸小麥,卻收穫了65萬噸土豆。

土豆在讓歐洲人口激增的同時,也大量節省了耕地,為貪婪的企業主們提供了大量工業用地。1870年,英國小麥種植面積從原來的363萬英畝下降為142萬英畝。小麥產量也從1884年的2916萬噸,暴跌到1906年的168萬噸。在此期間,土豆也成為歐洲工業人口的主食。19世紀的英國產業工人,每周要吃掉11.4磅麵包,還要吃掉4.6磅土豆。

結果,土豆和小麥的產量對比成為了歐洲各國工業化的重要指標。在小農經濟發達的法國,土豆並沒有贏得對小麥的優勢。1815年法國小麥產量是296萬噸,土豆產量是163萬噸;1850年法國小麥產量變成了6660萬噸,而土豆的產量是562萬噸;到1865年以後法國的土豆產量才贏得了對小麥的微弱優勢,小麥產量被固定在700到900萬噸之間,而土豆產量則常年保持在800萬到1000萬噸。這個比例和義大利等國相當。

而在羅馬尼亞等純農業國,小麥則繼續對土豆保持著壓倒性優勢,1905年羅馬尼亞的小麥產量是364萬噸,土豆產量是10.2萬噸。

和法國相反,德國和沙俄這些工業化發展迅速的國家,土豆產量則是一路暴漲。土豆節省下來的農業勞動力迅速變成了工業人口、工業產值。1846年德國的小麥產量是141.6萬噸,土豆產量卻是705萬噸;1870年德國小麥產量是240.9萬噸,土豆產量是2036萬噸。

這就意味著法國依舊要有大量的農業人口,在產業工人數量上遠低於德國。比如1906年法國製造業工人人數是316萬人,1907年德國製造業人數是595萬人,在人口數量相差不大的前提下,德國工人人數超過法國近一倍。最終,在普法戰爭中,吃著土豆的德國軍人擊敗了吃麵包、喝葡萄酒的法國軍人。

沙俄的工業化也和土豆增長成正比,到了1895年前後,沙俄土豆產量超過了2000萬噸,此後一路上漲,在工業化成績最好的1913年,變成了3800萬噸。蘇聯建立後,紅色政權的土豆產量也一路飆升。二戰中,蘇聯陣亡了一半20歲到30歲的男人,蘇聯女人們則靠著每年收穫3000萬到5000萬噸土豆,幫助男人們打贏了戰爭。在1973年,蘇聯土豆產量達到了驚人的1.08億噸。這一時期蘇聯的工業增長也逐漸達到了最高峰,鋼鐵產能達到了1.4億噸左右。

可以說,土豆給多個歐洲國家的工業革命打下了堅實基礎,改變了西方世界格局,也改變了歷史。

還要提及的是,很多國人卻對土豆又愛又恨,愛它是因為土豆絲等菜餚非常可口,恨它就是因為高熱量增肥。但這其實是錯誤食用土豆的結果。土豆的熱量只有每百克76 大卡,而每百克大米是110大卡。每百克土豆還有2.6克蛋白質和大量的維生素等有益成分,是健康又美顏的食品。所謂土豆高熱量增肥的,是因為很多人把土豆當成副食,而土豆特別能吸收油脂,比如薯條中的熱量與脂肪其實來自於油脂。如果把土豆當主食蒸著、烤著吃,它自然就是健康食品。

總之,土豆能讓國家強大,也能讓人健康,這樣的食物誰能不愛呢?

相關焦點

  • 18世紀「雙元革命」:解讀英國工業革命和法國大革命的前因後果
    15世紀末到16世紀,歐洲人為了探尋新的貿易路線,開闢了橫渡大西洋到達美洲、繞道好望角牴達亞洲的新航線,拉開了大航海時代的序幕,並初步將全球各地區連為一體,形成了世界秩序的雛形。到了18世紀下半葉,歐洲爆發了兩場影響深遠的革命,進一步推動了歐洲乃至世界人類文明的發展進程。這兩場革命分別是18世紀60年代從英國發起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和1789爆發的法國大革命。
  • 工業革命的廉價燃料,十九世紀的愛爾蘭人
    到十七世紀,護國公克倫威爾剛砍下查理一世的腦袋就馬不停蹄,帶著他的新模範軍來徵服這個鄰國,然後一口氣把這個國家一半以上的土地充公拍賣,狠賺了一筆。十九世紀開始的1801年,愛爾蘭正式併入英國。 19世紀開始時的愛爾蘭是個什麼樣的國家呢,一處在白人世界核心最方便掠奪的殖民地。
  • 經濟決定勝負:公元16世紀至18世紀歐洲軍事變革的成果與影響
    20世紀英國最有名的歐洲軍事歷史專家查爾斯·奧曼爵士曾經在他的著作《中世紀戰爭藝術史》中闡述過這樣一個觀點:「16世紀的歐洲軍事是一個萬馬齊喑的時代。」誠如他所言,在工業革命到來之前,歐洲軍事發展的腳本沉重而且緩慢,但是這並非意味著當時的軍事技術已經陷入停滯。
  • 移民歐洲的土豆,遭嫌棄吃了會得麻風病,卻給了工業革命臨門一腳
    前言18世紀開始的工業革命中,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進入工業化的國家。它之所以能率先進入工業化,也有著諸多因素。從16世紀末期開始,製造業的發展使英國對煤礦的開採逐漸規模化。而蒸汽機動力也從對礦井的抽水,被逐漸運用到更多的工業方面。這兩者相輔相成,是促使英國工業革命成功的重要角色。
  • 工業革命在歐洲和歐洲以外其他地區的擴展情況是什麼樣子的?
    引言在歐洲其他國家和世界其他地區,工業現象在不同的時代、略有不同的經濟下出現了。雖然如此,歷史從總的說來每一次似乎都在重複自身,儘管涉及的是不同的社會、不同的經濟和不同的文明。事實上,經濟學家會說,僅就其經濟要素而言,每一次工業革命都遵循著同樣的相當簡單的「模式」。
  • 18世紀開始的亞洲,大清帝國曾與俄羅斯帝國、大英帝國三分天下
    從全面的歷史進程來看,這沒有問題,但1500年的世界,西方其實並沒有任何優勢,這一年也只是西方崛起的元年,而不是說從這時開始西方人便已經領先東方世界了。 然而,歷史的車輪行進到18世紀,一切都開始改變了,18世紀才是東西方文明強弱轉變的真正的分水嶺。
  • 18世紀的法蘭西,稱霸歐洲的一搏
    同時,法國在威斯特伐利亞體系下,也是歐洲大陸上的一個強國的存在。因此這場戰爭也差不多標誌著法國開始稱霸歐洲的進程。法國作為戰勝國,逐漸開始佔據歐洲霸權的制高點。似乎從17世紀到18世紀,乃至19世紀,法蘭西民族都有稱霸歐洲,稱雄世界殖民地,成為全球第一強國的潛質。
  • 為什麼兩次世界大戰都爆發在歐洲?白人為什麼異常好戰?
    這正是白人軍隊最典型的戰術。在18至19世紀,西方的少量軍隊經常以極其微小的傷亡擊潰數十萬大軍,直到二戰後這一現象才改變。我們再來看看美國。據統計,美國立國240多年來,對外發動戰爭超過200次,平均一年多一點兒一次,幾乎每年都在進行侵略戰爭,這一數字不包括美國對印第安人發動的上百次種族滅絕性質的屠殺戰爭。
  • 為何工業革命會出現英國,而不是在亞洲?
    歐洲有什麼特別之處?發生工業革命的為什麼是1760年人口只有600萬的小小英國,而不是有3100萬人生活於複雜市場經濟的日本,或是2.7億人的中國? 18世紀擁有百萬人口的江戶(今東京)可是當時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呢。
  • 從經濟和「民族國家」層面看,為何歐洲在19世紀迅速掌握世界霸權
    (一)什麼是產業革命你可能不太熟悉「產業革命」這個詞,但是你肯定知道「工業革命」。工業革命最早開始於18世紀的英國,後來擴展到歐美各國。工業革命最核心的內容是,機器大工業生產逐步取代家庭手工業。換句話說,「工業革命」的核心就是工業化。作者特別說明,「產業革命」的表述要比「工業革命」更準確。
  • 18世紀「中國熱」帶給歐洲什麼?
    這幅孔子畫像是當時歐洲人見到的第一幅孔子的畫像。孔子畫像後面是傳教士柏應理所編纂的《中華帝國年表》和《中國地圖》。這份年表在歐洲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在17、18世紀200年間,在華傳教的耶穌會士共計456人,他們大多數成為了御用的數學家、地理學家、畫家、園林設計師等,出版了成百上千部中文著作。
  • 18世紀歐洲棉布貿易戰爭下的那些唯利是圖的商人們
    引言蘭開夏並不是歐洲唯一發展紡織產業滿足非洲和大西洋市場的地區。在18世紀下半葉,法國每年從魯昂出口到非洲的貨物價值為750000裡弗,其中三分之一為棉紡織品。繼蒙哥馬利(Montgomery)和沙薩尼(Chassagne)之後,帕塔薩拉蒂近年來也認為,魯昂棉紡織業的發展晚於曼徹斯特。有足夠的證據可以證明這一點。魯昂的產品質量不如曼徹斯特,不過它們較為便宜。
  • 18世紀歐洲貴族的煩惱:今天穿什麼
    當然真正讓小印震驚的,當屬古代歐洲貴族們的奢華生活,畢竟那些貴族是真正的富可敵國。對歷史服飾感興趣的inker們,想必平時見過不少舊時貴族穿的華美而精緻的衣裳。這些奢華精美到「人神共憤」的衣物更是讓人好奇:貴族太太們的衣櫃裡,都有哪些常備衣物?
  • 為什麼工業革命率先發生在英國,而不是中國、印度或日本?
    有幸生在富裕社會,如18世紀英國或荷蘭的民眾,物質生活水準大致與石器時代相同;但為數眾多的東亞及南亞居民,特別是中國人、日本人和印度人,則只能勉強維持生計,各方面的條件可能還不如穴居人。不論從哪一方面看,生活品質均毫無進展。人們在1800年的平均壽命不比狩獵採集時期長:只有30至35歲。石器時代人類的身高(一種衡量飲食品質及兒童患病率的指標)甚至高於1800年。
  • 歐洲黑人女議員:歐洲不屬於白人,更不屬於白人男性
    文|米君,專欄原創作者、自由撰稿人未經授權請勿進行任何形式的轉載歐洲黑人女議員說:歐洲不屬於白人4月14日在歐洲議會上,一位黑人女議員演講說道:「歐洲不屬於白人,更不屬於白人男性。沒有少數族裔的歐洲是不民主的。
  • 18世紀世界盡吹「中國風」,19世紀我國落後,中間發生了什麼?
    18世紀對整個世界來說都非同尋常,西方主要國家經歷著由商業資本主義向工業革命的過渡;而我國經歷了封建社會的最後一個鼎盛時期——康乾盛世;在18世紀,我國在中西貿易交流中還是處於出超地位,中國的生絲、茶葉、瓷器等在世界上十分暢銷;而眾所周知,中國近代史是落後挨打的屈辱史;歷史關鍵的轉折就在18世紀;從18世紀到19世紀這一百年裡
  • 18世紀英國和歐洲大陸紡織業的貿易大戰,誰更勝一籌?
    引言在整個18世紀的大部分時間,甚至在進入1780年代之後,法國和西班牙棉紡織品的產量與英國都相差不大。以1784年為例,巴塞隆納生產的印花棉布比整個不列顛群島還多。到1750年代,巴塞隆納至少擁有二十家棉紡織廠,它們都享有皇家特權,最初在國內市場和地中海銷售,18世紀中葉之後,它們的生意擴大到西班牙帝國在拉丁美洲的殖民地。
  • 從「東亞病夫」到「歐洲病夫」,短短百年,英國因何跌落神壇?
    在這種威脅下,歐洲其餘各國為了自保,不得不緊跟變革,瘋狂開展工業革命,其中屬德國追得最緊。英國一看,歐洲這地爭了幾千年都沒個結果,於是乾脆去開墾新的殖民地,於是美洲,澳洲,印度,甚至是清朝的地盤都成了他們的目標。
  • 嗜血成性是歐洲白人的「傳統美德」?
    事實上,我們都把問題想複雜了,嗜血成性本就是歐洲白人的「傳統美德」,而且幾乎是鐫刻在基因當中不可磨滅的特性。沒錯,胖兵今天就是要掏出洛陽鏟,挖這些白人祖宗十八代的黑料。咱這一記洛陽鏟下去,直接挖到了15世紀的地理大發現時代。
  • 漢學家包華石:18世紀歐洲啟蒙思想的源頭在中國嗎?
    不可否認,唐以後至18世紀前,中國與歐洲社會的確大不相同,無論政治制度還是文化價值,都存在很大差異,這一點也是中國和歐洲知識分子的共識。然而,當歷史的指針開始轉向18世紀,這個被世人稱為啟蒙時代的百年;當我們把視線稍稍從啟蒙思想的火炬上偏移,細細向前追溯火種的由來,我們會驚訝地發現,這啟蒙的種子裡亦有中國的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