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歷史上經歷了幾次大革命?

2020-12-19 ZG龍宇好先生

眾所周知,法國歷史上湧現出了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狄德度羅等一大批問思想開明的人物,天賦人權(人人平等)、君主立憲、三權分立等思想應運而生,深入人心,所以這個國家很有意思,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

攻佔巴士底獄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法國歷史上幾次比較有名的革命。

波旁王朝時期的法國,劃分有三個等級,由教士組成的第一等級,貴族組成第二等級,其他公民如農民和城市平民、商人組成第三等級。第三等級在地位屬於被統治的階層。

1789年5月5日路易十六在凡爾賽宮召開三級會議,企圖對第三等級增稅,以解救政府財政危機。議會投票第三等級勝出,可是路易十六就不願意了,強行要求加稅。直接企圖解散議會。

法國大革命

路易十六這下可好,事情鬧大了,他的這一行為徹底激起法國民眾反抗,憤怒的群眾直接把巴士底獄給佔了,統治法國幾百年的波旁王朝及其統治下的君主制在三年內土崩制瓦解。路易十六聯繫外援企圖扼殺革命,結果被送上了斷頭臺,法國大革命歷經了君主立憲派、雅各賓派、熱月黨人執政,直到拿破崙發動霧月政變,結束了督政府的統治,建立起臨時執政府,自任執政。法國大革命才宣告結束。

「叛國罪」路易十六被處刑
霧月政變—拿破崙上臺

第二個就是七月革命,拿破崙在滑鐵盧慘敗之後,1830年7月法國推翻復闢波旁王朝,擁戴菲利普登上王位的革命。建立的新王朝也就是「七月王朝」。波旁王室的專制統治讓經歷過法國大革命崇尚自由人權的法國人民難以忍受,法國人民群起反抗。

七月革命後法國基本走向是保障個人財產、公共秩序及維護民主自由,波旁王朝的專制勢力基本被消滅乾淨。

上面所說的七月革命勝利後,資本主義在法國的發展了,但是卻使廣大工人農民和小資產階級更加貧困。資本家財富越來越集中,大量的手工業者和民眾卻由於大資本家的壟斷競爭而紛紛破產,可是他們還得擔負著國家稅收的各種苛捐雜稅。

1848年2月,法國「二月革命」終於爆發。起義群眾和政府軍展開了激戰,工人們組織開展大罷工,菲利普逃亡英國,2月25日革命臨時政府宣布成立共和國,也就是法蘭西第二共和國。

也許很多人會說,法國人太理想化了,生活裡任何事情都想做到完美與極致,其實不然,法國曆次革命的爆發其實是有著原因的,但整體而言,這也許是思想革命和工業革命共同作用的結果吧。

相關焦點

  • 初中歷史知識點: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帝國
    · 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帝國 拿破崙·波拿巴,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執政、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出生在法國科西嘉島,是一位卓越的軍事天才。他多次擊敗保王黨的反撲和反法同盟的入侵,捍衛了法國大革命的成果。他頒布的《民法典》更是成為了後世資本主義國家的立法藍本。他執政期間多次對外擴張,形成了龐大的帝國體系,創造了一系列軍事奇蹟。
  • 法國大革命造就拿破崙?
    法國大革命是歐洲歷史上,最重要的歷史事件之一。其率先拉開了歐洲反對王權的民主化進程,震驚了當時還普遍採用君主制的西方世界。而在這場震驚世界的革命中,有一個人脫穎而出。他就是後世著名的戰神拿破崙,法蘭西人的皇帝。然而法國大革命造就了拿破崙,那沒有法國大革命,拿破崙的命運又會如何呢?
  • 新版| 弗朗索瓦·傅勒《思考法國大革命》
    下篇是對兩份歷史文獻(託克維爾和古參)的解讀。傅勒提出結束對歷史記憶中大革命所包含的虛幻性東西的崇拜:法國大革命結束了,應當給法國大革命打上日期並收進檔案。此論一出即引發史學界地震一般的連鎖反應。該書重評二百年來史學界對法國大革命的研究闡釋,有力論證了時代變遷與對法國革命的評價的微妙關係,推動法國史學界轉向對法國大革命的實證研究,摒棄從意識形態角度對法國大革命所採取的全盤否定或肯定態度。
  • 影響了法國兩百多年的一次大革命,領頭人竟然紛紛被送上了斷頭臺
    都知道法國大革命結束了法國上千年的封建專權統治,這場革命始於1789年,在三年的時間內就摧毀了法國的君權專制。不過,對於這場革命何時才算真正結束,史學界還存在爭議。法國大革命被冠以「大」字,可見這場革命的意義非同一般,同時也體現出了它的特點:法國大革命是人民的力量廣泛參與的一場革命。
  • 法國大革命,其歷史的歷程究竟是什麼?革命究竟是怎樣變成了暴亂
    前言法國大革命是法國歷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它本身並不代表著法國的資產階級完全掌控了整個國家的權利,但它卻是法國未來數十年資產階級革命的開始。那麼這場影響了法國,後來歷史走向的革命,又是怎樣爆發的呢?為什麼,有很多人都說這場革命,在最後去演變成了一場大暴亂呢?
  • 《革命心理學》:法國大革命為什麼會有那麼多非理性現象?
    勒龐固然懂一些歷史知識,也讀一點歷史著作,比如說17世紀法國著名歷史學家泰納的作品《現代法國的起源》。但是高毅教授指出,法國史學大家喬治·勒費弗爾說過泰納的歷史書不靠譜,因為他主要是做文學和哲學研究的,他談歷史根本不專業,個人情感和偏見太多。
  • 尋訪法國大革命遺蹟:最宏偉的「實驗劇目」
    同樣是在大革命之中,黨派、暴動、平等、自由、暗殺、斷頭臺……諸多頗引人注目的字詞與事件,被兩百餘年的歷史烈焰燃燒殆盡,仿佛只剩下喧譁與騷動——早在革命之火最為熾烈的1793年,法國政治家、歷史學家多努(Pierre Daunou)就宣稱大革命是「平庸之作肆意泛濫的無政府時代」;的確,這個充滿血與火的命運轉折點,在人心深處激起恐懼的風暴,並帶給法國之後近一個世紀的社會動蕩
  • 《革命心理學》:法國大革命為什麼會有那麼多非理性現象?|文化客廳
    《革命心理學》是從心理學來研究法國大革命的經典學術著作,跟其他從歷史學角度或用歷史學方法進行研究的同類著作相比,它提供了很多獨到的見解。近日,新京報文化客廳舉辦了以「法國大革命中的群眾及其心理」為題的《革命心理學》線上讀書會。
  • 法國大革命是「資產階級革命」嗎——資產階級興起史
    很多人會想到「資產階級革命」,特別是法國大革命,畢竟「資產階級」或者「布爾喬亞」(Bourgeoisie)這個詞語就來自法語。我們很熟悉這樣一個教科書式的定義:「法國大革命是世界近代史上一次規模最大、範圍最廣的資產階級革命」,「法國大革命由法國資產階級領導,意味著歐洲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這些定位源於傳統的馬克思主義史學敘事①。
  • 大革命後的法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政局的激蕩變化
    導語:1789年,法國本土爆發了法國大革命,這不僅是一次反對波旁王朝的戰爭,也是一場反抗君主制制度的革命。代表著法國大革命開端的三級會議熱月政變前後的法國社會法國大革命後期,法國歷史上第一個民主制國家「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粉碎了第一次反法同盟,雅各賓派威望大增,政權也因此得到了鞏固。
  • 為何歷史學家如此難以解釋法國大革命?
    如何解釋法國大革命一直是歷史學的難題,不同流派的歷史學家給出了不同解釋,但是沒有一種解釋是完美的。面對法國大革命,歷史學家給過什麼解釋?法國大革命中最受爭議的恐怖統治,又是如何出現的?以下經出版社授權,摘選自《法國大革命思想史》,略有刪減。
  • 我們欠1789年法國大革命的10件事
    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比歷史上任何一次革命都具有更大的政治、知識和文化影響。它開創了一個世界性的轉變,從在幾乎所有有記錄的歷史上統治了大部分人類的專制君主政體,到民主政體、共和國和現代國家。除了美國以外,1789年大革命的原則為此後幾乎所有的政治運動定義了政治辯論的術語,無論是支持還是反對法國革命的概念。
  • 《刺客信條》中的著名歷史人物:大革命篇(5)
    上期,我盤點了著名軍事家、政治家、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拿破崙·波拿巴;拿破崙的未婚妻、瑞典國王卡爾十四世的妻子德茜蕾·克拉裡;法國元帥、後來成為瑞典國王的讓·伯納多特,共三位遊戲中出現的著名歷史人物,簡單感受了他們的生平和成就。  本期,本甜筒將繼續盤點《刺客信條:大革命》中的著名歷史人物,與盒友一起感受18世紀末法國大革命時期的法國巴黎。
  • 法國語言政策中民族性的體現:從高盧羅馬時期到法國大革命
    從語言政策的角度來看,在強勢語言英語的衝擊下,法國目前確實積極規劃並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來推廣法語,意圖鞏固和提升法語的地位。如果追溯歷史,還可以發現其實語言政策還表現著一定的連貫性和穩定性。語言及語言的應用發展不僅是構建國家民族身份認同的重要內容,從根本上來說,反映和代表著國家民族文化的本質。
  • 《馬拉之死》——法國大革命最著名的繪畫
    《馬拉之死》於 1793年完成,即法國大革命爆發四年後。就像大衛在這十年中創造的大部分繪畫作品一樣,《馬拉之死》是一部政治性的作品,涉及當時發生的的重大事件。而當時正是發生了一件轟動的大事,1793年7月13日夜晚,法國大革命激進派的代表人物——保爾·馬拉遇刺身亡,他是法國大革命的關鍵人物,也是大衛的摯友。
  • 18世紀「雙元革命」:解讀英國工業革命和法國大革命的前因後果
    大航海時代:兩場革命的歷史淵源英國革命和法國大革命之所以能夠產生如此巨大的力量,是因為它們開啟了一種全新的制度模式,促使這兩個國家率先步入到一種更為先進、高效的社會和政治秩序中,領先於其他國家。在英國和法國降維打擊的壓力面前,其他歐洲國家也被迫陸續跟進,逐漸演化成為全新的近現代歐洲秩序體系。那麼導致英國工業革命和法國大革命爆發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麼呢?
  • 資本主義勢力的偉大勝利——法國大革命,到底因何爆發?
    尤其是1789年發生的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甚至瓦解了當時奉行專制主義的波旁王朝,推翻了法國上百年的封建制度,是歷史上較為徹底的一次革命。這次革命的勝利,使法國的資產階級從此成為國家新的領袖。與其他西方國家不同,這是革命時代規模最大、也是最為徹底的一次革命。而且這時候的資產階級,並沒有像如今時代那樣充滿著剝削和壓迫,相對於當時的專制階層,他們反而是正能量滿滿,得到著全國人的擁戴。
  • 拉瓦錫:法國大革命中落下的最昂貴的一顆頭顱
    這句話是被腓特烈大帝稱作「歐洲最偉大的數學家」的拉格朗日在拉瓦錫即將被送上斷頭臺的時候為他痛哭的陳詞。可這一番哭訴並沒有讓劊子手軟下心腸,在1794年5月8曰,十八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現代化學之父拉瓦錫,在法國國王路易十六和他的瑪麗皇后被送上斷頭臺之後,這位偉大的科學家隨即在轟轟烈烈的法國大革命中被狂熱的法國人民送上了絞刑架。
  • 意識形態轉型與法國大革命:Sewell(1985)批評斯考切波
    原標題:意識形態轉型與法國大革命:Sewell(1985)批評斯考切波
  • 楊靖︱法國大革命的「厭女症」
    法國歷史學家埃馬紐埃爾·德·瓦雷基耶爾的近著《審判王后:1793年10月14-16日》在很大程度上可謂填補了這一空白。 對王后之死,革命者無不拍手稱快,而一班文人雅士卻為之痛心疾首。英國著名作家霍拉斯·沃爾波爾盛讚王后「亭亭玉立時,她是美的塑像;翩翩起舞時,她是優雅的化身」。言下之意,不勝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