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再也沒有一位作曲家的去世,能引發從古典到流行、從音樂到電影界的集體惋惜與哀悼。
當地時間7月6日,據外媒報導,義大利作曲家埃尼奧·莫裡康內因摔傷股骨引發併發症,在羅馬一家醫院去世,享年91歲。
當晚,大提琴家馬友友在社交網絡上演奏了一段《天堂電影院》配樂,並撰文悼念:「我珍視與大師共度的時光,珍視他指揮的權威。我永遠不會忘記他把音樂描述為『能力、空間和時間』,這或許是關於音樂最簡潔、準確的表述。我們會非常想念他。」
導演王家衛則以一句「往事長存,心中有過」表達心中遺憾。王家衛監製的莫裡康內傳記電影《ENNIO:THEMAESTRO》(中譯名《音魂掠影》)原計劃今年公映,卻因新冠肺炎疫情而擱置。
從《海上鋼琴師》《美國往事》《天堂電影院》《西西里的美麗傳說》《荒野大鏢客》到《一代宗師》,莫裡康內在半個多世紀以來,以每年最高20多部配樂的驚人數量,為世界各國的電影貢獻了500多首電影配樂。算上非官方的影片數量,更達到近700部之多。
2016年2月29日,莫裡康內憑電影《八惡人》捧走第8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配樂獎。87歲高齡的作曲家在攙扶下顫顫巍巍走上領獎臺時,在場的明星和電影人歡呼沸騰,全體起立鼓掌。
人們將莫裡康內視為世界電影配樂之神,用音樂創造電影的靈魂詩人。他6次提名奧斯卡,卻5次失之交臂。這曾是他的遺憾和無奈,以至於4年前拿到眾望所歸的奧斯卡時,忍不住落淚。
2009年5月23日,時年81歲的莫裡康內攜匈牙利管弦樂團第一次到北京,舉行「電影往事交響音樂會」,並曾接受第一財經專訪。那一次被很多影迷比喻為「朝聖」,包括吳宇森、周迅在內的文藝圈人士幾乎傾巢而動。當《天堂電影院》的音樂奏響,無數人溼了眼眶。
2010年上海世博會期間,莫裡康內為義大利紅館演出的「電影中的音樂」再次到訪中國。去年,國內有演出公司曾提案做一場「莫裡康內90大壽致敬演出」,再次邀請作曲家赴中國,卻因多種原因未能執行,成為遺憾。
很多電影漸漸被遺忘,留下來的只有音樂
在莫裡康內唯一一本訪談錄《莫裡康內:50年一瞬的魔幻時刻》中,15次採訪作曲家的傳記作家安東尼奧·蒙達將他描述為「一個具有神秘光環的人」。
1928年,莫裡康內出生於義大利羅馬,父親是一位小號手。他6歲開始創作音樂,12歲就被當地媒體稱為「6個月就掌握音樂學院所有知識」的天才少年。
在上世紀60年代投身電影界之前,莫裡康內一直從事管弦樂和室內樂創作,也曾在義大利國家廣播網工作。在他職業生涯的早期,曾與一些義大利西部片導演合作,但直到1964年跟導演塞爾喬·萊翁內合作電影《一把金幣》才聲名鵲起。
莫裡康內與萊翁內聯手開創了「義大利西部電影」黃金時代。他曾對第一財經回憶,兩人時隔20多年沒聯繫,萊翁內突然來訪,他從導演嘴唇嚅動的小動作發現這是小學時的玩伴,「我們三年級就認識,玩過很多遊戲。通過我的敘述,他也慢慢想起,我們確實在羅馬曾共讀過一所學校。」兩人之後合作了包括1964年的《荒野大鏢客》在內的7部電影,讓「義大利西部電影」獲得璀璨重生,成為一個時代的記憶。
莫裡康內在《荒野大鏢客》中使用吉他、口哨、猶太豎琴和手鼓,電影對話很少,音樂烘託了一個令人嚮往的西部世界。在他的作品中,有口哨聲、教堂鐘聲、狼嚎、鳥鳴、槍聲、鐘聲,以及女人的囈語,這些與典型的錄音棚布置無關的聲音,為電影配樂增添了豐富的質感。他說,「各種聲音都可以傳達情感,它們是由現實聲音構成的音樂。」
因為「對電影音樂藝術的傑出貢獻和多方面的貢獻」,莫裡康內於2007年獲得奧斯卡終身成就獎。他曾對第一財經回憶自己如何從克林特·伊斯德伍德的手上拿到這個獎,現場看到席琳·迪翁演唱《美國往事》,用「榮幸、感動」來形容當時的心情。但事實上,很多影迷當時就為他抱不平,認為奧斯卡獎項來得太晚。莫裡康內自己則說,「能夠得到奧斯卡終身成就獎是比獲得任何一個單獨電影配樂獎還要棒的事情,因為這不僅僅是對你某個作品的肯定,而且是對你整個職業生涯進行嘉獎。」
他曾謙遜地對第一財經坦言:「我那些被認為最成功的電影音樂並不一定是我所有作品中最好的,它們也許只是碰上了一部成功的電影而已。」
安東尼奧·蒙達寫道,「很多電影漸漸被遺忘,而留下來的只有他的音樂」。
被擱置的傳記紀錄片
莫裡康內對電影史的貢獻,絕不僅僅是那些聞名世界的配樂。人們早就認為,奧斯卡欠他一座小金人。最終,因為與美國鬼才導演昆汀·塔倫蒂諾合作《八惡人》,莫裡康內才拿走早就屬於他的榮耀。
昆汀從不掩飾自己對莫裡康內配樂的摯愛,在1994年拍《低俗小說》和2009年拍《無恥混蛋》時,昆汀兩度邀請作曲家為他創作,均被回絕。甚至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多次邀請,也都被作曲家拒絕。
2015年拍攝《八惡人》時,昆汀把劇本翻譯成義大利語,再次登門,終於以誠意說服作曲家。
莫裡康內的創作方式與眾不同,他總是把配樂視為電影創作的一部分,在電影還未拍攝時,他就能根據故事與人物創作。他曾告訴第一財經,「對於電影配樂來說,沒有什麼標準方法必須遵循的。最重要的元素,就是直接與導演本人對話,並且去聆聽他對影片的描述、意圖,他的想法、需要以及對人物的定義。」
《八惡人》的配樂是先鋒、怪誕而實驗的,充滿黑暗懸疑的氣氛和情緒化段落,是作曲家在87歲高齡時,在兩周內完成的。他甚至親自指揮捷克國家交響樂團進行錄音,一舉奪得第73屆金球獎以及第88屆奧斯卡最佳原創配樂。
他一生榮獲奧斯卡終身成就獎、最佳原創配樂獎,三次葛萊美獎、三次金球獎、六次英國電影電視藝術獎、兩次歐洲電影大獎、威尼斯影展金獅榮譽獎,以及11項義大利最高的電影榮譽戴維·多納泰羅獎。
他為世界電影留下的500多部配樂,都源於終日勤勉如一的創作。他很認同美國畫家查克·克勞斯的觀點,「根本沒有靈感這回事,要捲起袖子才有藝術。」也曾說自己一個月完成一部電影配樂根本算不上什麼,「我總是舉巴赫的例子,他一個星期就可以寫一首清唱劇,還在教堂演唱。我跟他比的話,根本是無業游民。作曲家就該寫曲,跟作家就該專心寫作一樣。」
王家衛擔任監製的傳記紀錄片《音魂掠影》,由莫裡康內的摯友、義大利導演託納多雷執掌,他採訪了70多位世界頂級的電影人和音樂家,其中包括王家衛、昆汀、貝納爾多·貝託魯奇、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等大導演,用作曲家與他們的故事,探索其職業生涯鮮為人知的側面。
因採訪人數眾多,電影的拍攝歷程長達5年。儘管預告片在2016年就已經面世,但紀錄片遲遲沒能公映。
託納多雷曾說,他希望這部紀錄片能向世界各地熱愛莫裡康內配樂的觀眾展現他的人生,「我們想讓所有觀眾都愛上這位20世紀首屈一指、廣為人熱愛的音樂家。」
安東尼奧·蒙達曾問莫裡康內,「假設一百年後,你的名字出現在一本百科全書上,你希望如何被定義?」莫裡康內沉默了一會兒,微笑著說了一句:「作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