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山伯爵」在「江左梅郎」沒出現之前,曾經是我最喜歡的角色。
《基督山伯爵》和《琅琊榜》大體上都是以「復仇」為主題的故事。最後的結局也都是主人公通過自己高超的智慧和計謀,大仇得報。但倆位主人公的人物設定卻大有不同。
法國作家大仲馬塑造的「基督山伯爵」這個人物,魅力值爆棚,簡直是「霸道總裁」初始版。他具有聰明的頭腦、豐富的常識、強健的體魄、精準的射術、還是個富可敵國的大富翁,他幾乎無所不能。他恩怨分明,死裡逃生以王者身份歸來後,有仇的報仇,有恩的報恩。最後還收穫了愛情,帶著可愛的海黛公主浪跡天涯,似乎是個圓滿的結局。
但是,他所得到的,遠遠不能補償他所失去的。他僅僅完成了復仇,他的父親再也不會活過來,他的未婚妻再也不會嫁給他,他的十四年青春也一去不復返了。
他在監獄裡放棄自殺的念頭後,他所有的等待和希望就是復仇。他豐富的常識、強健的體魄、精準的射術都是為了讓自己變得強大,既能自保也為了更順利的復仇。當大仇得報後,他也沒有多開心,日日煎熬著他的東西也並沒有變少,他的人生似乎也一下子失去了方向。雖然在小說的最後,與初戀情人的和解,使他放下了仇恨,重新有了愛人的能力,也和海黛「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但相比江左梅郎來說,他的這種完美「硬漢」形象,給人的感覺就是強大無敵,就是為了讓復仇過程酣暢淋漓,讓人覺得過癮,除此之外,似乎再也賦予不了其他意義了。另外他的格局還是有點小了,與他無關的人,他從不關心,報了仇就甩手離開,無論如何都沒有跳出個人恩怨的小圈子。少了一種「胸懷天下」的家國情懷。
相對於「基督山伯爵」那麼完美的人設,《琅琊榜》裡「江左梅郎」梅長蘇的人設,卻是個手無縛雞之力的病弱書生形象,可以說是「身殘志堅」的代表了。他沒有強健的體魄。那場殘酷的戰爭與大火,嚴重摧毀了他的身體,事後雖然也死裡逃生,卻變得面目全非,成了只有半條命的病人,在大夏天裡,也得穿著厚厚的衣裳,如風燭殘年的老人,稍一勞累,就體力不支。
記得有一集裡,梅長蘇望著自己的雙手,傷感地說:「我的這雙手也曾挽過大弓,降過烈馬的,如今卻只能在這陰詭地獄裡,攪弄風雲」。聽來讓人也無限唏噓。
梅長蘇忍受著病痛,做了長達十二年的臥薪嘗膽式復仇準備,他的希望是雪洗祁王、父帥、赤焰軍的沉冤,助靖王登上王位,扶植個好皇帝,為天下百姓謀個現世安穩。他所圖謀的,從來都不只是他個人的事。
他以一介布衣之身重返帝都,雖武藝盡失,卻憑著滿腹奇詭,算無遺策的「最強大腦」,殫思竭慮,成功復仇,掃清奸佞,為靖王成功上位鋪好了路。不料在功成身退,要歸隱江湖好好休養之際,邊境告急。眼看著朝廷無將可用,為了天下太平,百姓不至於受戰亂之苦,本來已經命懸一線的他服下冰續丹換得三個月的壽命,自願請命,重披戰甲奔赴沙場,以監軍身份運籌帷幄。最後雖以戰神的天賦為邊境贏得長久的太平,卻也耗盡心血,無法避免「馬革裹屍還」的悲壯結局。
正因為他看上去的「弱」跟他骨子裡的「剛」,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才會讓人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時不時地為他操心:既擔心他病弱之軀支撐不到革命成功,又心疼他擔當太多苦了自己;既為他不能和心愛的戀人相守白頭難過,又為他忍辱負重卻被誤解覺得委屈。情緒總能被他輕易地掌控。
特別是在最後,梅長蘇艱難地再披重甲,被人扶上馬,弱不禁風卻一臉堅毅,為了蒼生百姓,義無反顧向著宿命狂奔而去時,誰又能不為他的大義所感動流涕呢?
單憑這一點,基督山伯爵就被比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