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球大戰》裡的光劍和死星能成為現實嗎?

2021-01-09 澎湃新聞

如果要評出人類歷史上最優秀的科幻電影,《星球大戰》系列必定能夠榜上有名。

從1977年《星球大戰:新希望》上映以來,幾代影迷被這一系列宏大而充滿想像力的故事吸引,走入「很久以前,那遙遠的銀河系」,據不完全統計,星戰系列在全球擁有超過一億的影迷。迄今為止,星戰電影已經有七部問世,戰爭和動作元素,始終是其最大的賣點。在令人眼花繚亂的視覺特效以外,影片中出現的武器裝備,越來越多地影響現實中的武器裝備的研發,從大銀幕走向了真實的戰場。

阿納金·天行者(左)與歐比旺(中)的藍色光劍,以及梅斯·溫杜大師的紫色光劍

光劍莫名其妙

說起《星球大戰》系列電影中的炫目的單兵武器,應該要數絕地和西斯武士手中上下翻飛的光劍了。這種平時可收起攜帶,作戰時便可以放出色彩斑斕劍刃的武器,幾乎是每一位「星戰迷」夢寐以求的武器。不過,如果從技術角度考慮,「光劍」這個名稱本身就顯得名不副實,幾十年過去了,有關「光劍」的原理,始終讓不少「星戰迷」感到一頭霧水。

杜庫伯爵的彎柄光劍

外形上來看,「光劍」的劍刃是一道長度和直徑均恆定的光束,但這明顯不符合光束的特性。星戰官方解釋,顏色千奇百怪的劍刃實際是由等離子體構成的,依靠強大的磁場維繫形狀。本來,等離子態下的物質近似於氣體的出色擴散能力,同時又具有極為良好的導電性、導熱性。等離子體划過空氣時候,產生了電離作用,這就是「星戰迷」津津樂道的「嗡嗡」聲的成因。由於磁場的約束,能量強大的等離子體僅僅在切割物體時才會產生極小的能量。除此之外,僅有的能量損失就是有限的光輻射。

達斯·摩爾(右)的雙頭光劍

當然,現實中科學家仍然沒有能力製造出光劍,這主要是因為人工磁場技術的限制。等離子體的特性倒是引起了各國軍事技術人員的廣泛關注。應該說光劍的破壞原理,實際上與已經得到廣泛運用的等離子切割十分接近。在進行等離子切割時,高溫等離子體攜帶高壓電流,迅速將被切割工件表面金屬氣化,這一特性使得它特別適用用於破壞敵方裝甲目標。但另一方面,等離子體的強擴散特性,又限制了它的軍事應用。所以在現實中,等離子體主要被用於隱身和電化學火炮等領域。

《原力覺醒》中凱洛·倫自製的十字光劍

單兵武備各有千秋

1977年《星球大戰:新希望》上映開始,觀眾就開始迷上片中外形各異的光槍。當然,很多人在對DL-44、E-11等型如數家珍的同時,也會提出疑問,為何光槍發出的「雷射束」飛行速度如此之慢?

實際上,星戰系列電影中的「光槍」的正式名稱是「爆能槍」。這種武器發射的「彈丸」並不是雷射,而是高能等離子束和粒子束。根據設定,每一次扣動扳機,一股高壓氣體便會衝入槍膛釋放到轉換槍膛中,然後吸收能力形成電子激發態(電子被激發到較高能級但尚未電離的狀態)。然後處於激發態的氣體又被壓縮和校準,最後出膛形成脈衝能量束。

DL-44爆能手槍

爆能槍的原理,相較於「光劍」,似乎更為科學一些。但是,與真正意義上的定向能武器,例如粒子武器和雷射武器相比,爆能槍的精確度較低。

這一方面是由於氣體產生的後坐力,另一方面是氣體激發態後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會使得脈衝能量束在飛行中會出現偏移。

不過,在星戰系列電影中,爆能槍的原理卻大行其道,不光是單兵手中的槍枝,連各種口徑不同大小的雷射炮,實際上都採用了與爆能槍大同小異的設計。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是因為爆能槍能夠產生威力比一般雷射炮強數倍的高能量束。這也不難理解,為什麼小到索羅手中的DL-44,大到星際戰艦上的渦輪加速線圈炮,都會採用這樣設計。

此外,隨著創作的深入,逐漸出現了將爆能發射所需的氣體和能量整合在單一彈殼中的設計,這一設計在《星戰前傳3:西斯復仇》中,大口徑爆能炮被設計成後膛舷炮的樣式,每次發射後還能自動退出彈殼。

E-11爆能步槍

在現實中,各國技術人員基本研製重點放在定向能武器上。從去年開始,美國海軍已經在「龐塞」號兩棲攻擊艦上對LAWS固態雷射器機型測試。包括中國在內的各國也紛紛推出非致命性單兵雷射槍。但是粒子束武器的發展卻較為緩慢。應該說,限制定向能武器發展的主要因素在於功率不足以及供能問題,這些問題在未來十年到二十年之中,必然會得到解決。

星戰系列電影中讓人印象深刻的單兵武器裝備,還用很多。例如賞金獵人費特父子鍾愛的單兵火箭背包,已經逐漸走入現實。2014年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實驗室設計了一款單兵火箭背包 4MM。所謂 4MM,就是「四分鐘一英裡」的意思。根據設計人員測試,裝備火箭背包、負重20千克的士兵在理想條件下能在四分鐘跑完一英裡(1.609千米)。

賞金獵人博巴·費特背後的火箭背包

機器人步履蹣跚

除了讓人眼花繚亂的單兵武器裝備外,星戰系列電影中機器人步兵、大型作戰車輛乃至星級戰艦的設計,同樣在影響著現實中的軍用機器人設計人員。例如綽號「步行者」的AT-AT全地形裝甲運輸車,就引領了軍用多足機器人的發展。

AT-AT全地形裝甲運輸車

在電影中AT-AT是一款高度超過15米的龐然大物。這款全地形四足機器人是貿易聯盟和銀河帝國最重要的裝甲運輸車輛。它能夠攜帶40名全副武裝的帝國複製人士兵以及多部軍用摩託在各種地形環境中進行。正是因為有了靈活而平穩的四足,AT-AT才能真正做到「全地形」。

事實上,現實中大部分機器人採用了履帶或輪式行走系統,履帶/輪式系統的優點是結構成熟,技術門檻較低,同時行駛速度較快。但是這些系統的通過性有限,在複雜崎嶇地形中寸步難行。相比之下,多足機器人的設計和實現難度較大,卻是包括美國在內的各國設計人員近年來重點攻關的方向。

AT-ST全地形偵察步行機

美軍的「大狗」四足機器人,依靠靈活的四足,能攜帶重達181千克的物資,以每小時12千米的速度行走在高低不平的山區。儘管行走時的動作顯得略顯笨拙,也不太雅觀,但在戰場上作為機械騾馬使用是非常有效的。而另一款「野貓」機器人體型更輕巧、動作更迅捷,已經能夠在不太崎嶇的地形上做到連蹦帶跳。

而美軍的 「Petman」的雙足機器人,它的外形有點像科幻電影中的「終結者」。雖然還沒有為它安裝頭顱,但它的體形已經堪稱魁梧———身高1.83米,體重83 公斤,裸露的複雜金屬骨架看起來有一點猙獰。依靠全身的30個液壓裝置,它可以靈活控制自己的四肢和體態。它的雙腳用高強度碳纖維材料製作,能以每小時8千米的 速度行走。

估計在不久的將來,Petman機器人必定能夠發展到在星球大戰前裝三部曲中大放異彩的機器人步兵的水平,到那時,也許在戰場上唱主角的就不再是有血有人的士兵了。

美軍的「大狗」的四足機器人

護盾固若金湯

除了各種各樣的機器軍隊外,《星球大戰》電影出現的一些與機器人作戰有關的技術,也正在逐漸走向真實戰場。在《星戰前傳1:魅影危機》中,納布星的剛根人憑藉偏轉護盾,與具備裝備優勢的貿易聯盟機器人軍團展開混戰。

實際上,這僅僅是星戰系列電影中各類護盾多次發威的其中一次而已。據統計,現有的星戰六部曲中,每一部的臺詞都提到了「護盾」,《星戰前傳:複製人的進攻》是唯一一部沒有讓護盾露臉的星戰電影。

納布星的剛根人展開了偏轉護盾。

根據編導設定,偏導護盾包括能量和粒子兩類。能量護盾、或者稱為稱射線護盾用於防禦能量束的攻擊,粒子護盾用於抵禦其他攻擊。偏導護盾的存在,為星戰系列電影原本貧乏的戰略戰術體系增加了無限的可能。在《新希望》和《帝國反擊戰》中,偏轉護盾都成為正邪雙方戰術想定的核心。

當然,就像星戰系列中設想的其他一些武器一樣,電影中出現的眾多偏導護盾,其中某些並不符合現有的物理學定律。例如前面提到的剛根人護盾,既可以抵擋敵方的定向能武器襲擊,又允許低速目標通過。

那麼,在現實中,武器設計人員是否能夠製造出偏導護盾呢?答案是肯定的。2014年,英國萊斯特大學物理系的三位學生,經過研究後提出一個假設:如果將高能等離子體用強大的磁場束縛在宇宙飛船四周,就能夠攔截各種電磁波,這之中自然也包括雷射的通過。研究人員認為,其實地球電離層外就有一層溫度高達750攝氏度的等離子體,它們是地球抵禦太空垃圾碎片和輻射侵襲的天然護盾。

當然,技術人員也提出了一個難題,那就是等離子護盾在反射雷射的同時,同樣會將可見光擋在護盾以外,因此護盾以內的人員,會失去與外界的視覺接觸。即便如此,各國的軍事技術人員仍然執著地研究等離子護盾技術。

去年年中,美國波音公司就公布一款「利用弧形電磁力場來有效衰減攻擊產生的衝擊波的等離子護盾設計」,考慮到等離子體不穩定易於擴散的特性,波音選擇設計一種轉瞬即逝的護盾。當護盾系統的傳感器檢測到附近有爆炸發生時,便會立刻在衝擊波和防護目標之間製造一個等離子體屏障,憑藉等離子體的特性吸收爆炸產生的衝擊波。

這一技術現在還處於實驗室實現階段。波音公司表示暫時無法製造出能夠抵消大口徑爆彈爆炸等大威力爆炸的等粒子護盾。即便如此,考慮到以雷射武器為代表的定向能武器的發展勢頭,近年來,各國軍方都加大了在偏轉護盾方面的投入。前年年初,香港媒體通過採訪中科院力學研究所的有關研究人員,推測中國正在研究針對雷射武器的力場護盾系統。

2號死星的偏導護盾

「死星」有點不靠譜

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在星球大戰系列電影中,護盾雖然能夠抵擋敵方渦輪雷射炮等大口徑火炮的襲擊,但如果碰上死星主炮之後,只能與被保護目標一起灰飛煙滅。所謂「死星」,正式的名稱是DS-1戰鬥空間站,是星戰系列電影中威力最大的空間作戰武器。

在編導設定中,這座超級空間站的直徑達140千米,表面散布著數千個武裝炮臺:總共有1,000門渦輪雷射炮、2,500門雷射炮、2,500門離子炮和468個牽引波束髮射器。死星上有265,675個工作人員、52,276個炮手、607,360個步兵、25,984個帝國衝鋒隊隊員、42,782個戰艦補給人員和167,216飛行員及補給人員。死星上還載著7200艘星際戰鬥機、四艘防衛巡洋艦、3,600艘進攻穿梭機、1,400輛AT-AT、1,400輛AT-ST、1860艘投送艦等等。

1號死星的主炮攻擊

這樣一個龐然大物同時兼具可怕的破壞力和星際機動的能力。死星的主炮實際上是八座威力巨大的雷射發射器,八座一起以最大功率發射時,能夠達到恆星核心級別的溫度,一舉將行星大小的目標擊毀。

超級雷射炮需要大量的能量,因此死星的大部分空間都被用於容納聚變反應堆,這使得死星在表面護盾被摧毀後顯得十分脆弱。而數百個超大型等離子推進器則賦予了死星不可思議的機動能力。

應該說,死星這樣的空間站,是在宇宙維繫恐怖統治的最好工具。但反過來說,其龐大的規模和天文數字般的投入,所產生的效費比相當有限,反而容易成為敵方摧毀的目標。

正在建造中的2號死星

也許是因為死星的魅力太大,不斷有人試圖將這種效費比有限的武器從銀幕走入現實。2012年,25000名美國人聯名要求美國國會開始建造死星。但有人算了一筆帳,以現在全球的生產力,大約需要投入852000萬億美元才能建造一顆140千米直徑的太空站。

2015年,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的首席工程師穆裡希德再次提出了一個現實版死星製造方案——改造一顆合適尺寸的小行星。穆裡希德 認為,如果能夠有效利用小行星現有的金屬、有機化合物和水,那麼死星建造的成本將大大降低。同時,作為發動機專家,穆裡希德認為星球大戰中司空見慣的等離子推進器,必然會成為未來宇宙飛船和飛彈武器的普遍配置。

除了不靠譜的死星之外,星戰系列電影中出現的很多航天技術,卻被證明是有相當現實意義的。例如從X戰機到巡航艦都要用到的牽引光線系統。過去,一般認為牽引光線完全是星戰系列杜撰出來的技術,但從2010年開始,多家研究單位成功將牽引光束引入了分子生物學領域,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以霍斯特·普滋曼為首的團隊,製造出了能夠在水上推動漂浮物體朝光波反方向移動的特殊光波。

隨著科技的進步,牽引光波和等離子推進器等技術將真正為人類開啟星際戰爭時代。到那個時候,誰又能保證星球大戰系列中的X戰機和鈦戰機不會從銀幕中飛向那遙遠的銀河系呢?

原文刊登於《兵器》2016年第2期,經作者授權轉載。原文標題為:銀河系並不遙遠——《星球大戰》系列電影中的軍事科技。略有刪節。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盤點《星球大戰》兵器漫談,「十佳武器」不虛浪名
    《星球大戰》系列自上映以來,裡面不乏出現各種與現實生活中存在一定差異的高科技武器,各種飛行器也是異常的經典,甚至不少星球大戰系列的靈感還被真正運用到現實生活的現代科技製造上面。而今,在《星球大戰:天行者崛起》上映熱播之後,我們再次回味了一遍星戰系列裡的各式各樣的武器,相信也是勾起了不少人當年的情懷熱血。
  • 《星球大戰8》之後,光劍都去哪了? - Star Wars [2013]
    劇透預警:如果你還沒有看過《星球大戰:最後的絕地武士(Star Wars: The Last Jedi)》請不要看這篇文章。 《星球大戰》中眾多光劍的背景故事幾乎和其主人們的故事一樣複雜。
  • 盤點《星球大戰》兵器漫談,"十佳武器"不虛浪名
    一提到《星球大戰》,眾多影迷心中就會不由自主地聯想到星球大戰標誌性的光劍。確實,在《星球大戰》系列影視當中,最讓全球影迷們熱血沸騰的就是那一場場令大家百看不厭、十分著迷的光劍大戰。當然,《星球大戰》帶給我們的並不僅僅只有光劍這一項讓人驚豔的武器。
  • 原來《星球大戰》裡真正摧毀帝國死星的幕後英雄,另有其人!
    昨天是5月4日,除了青年節以外還有一個節日……除非我假設你是住在遙遠的銀河系以外的人,你應該知道昨天是5月4日,是青……哦,不對,是星球大戰日。問我為什麼?因為英語裡面5月4日是May the fourth,讀起來和星球大戰裡那句經典臺詞「願原力與你同在」英文版「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 比較像,所以在這一天大家會腦洞大開,開各種星球大戰的玩笑,NFL球隊也不例外。
  • 星球大戰 75159死星
    上周末,樂高放出了新死星集的盒子正反面圖片 ,現在樂高送公布了星球大戰終極收藏家系列75159死星全部細節。
  • 《星球大戰》裡的死星原來是由它倆建造成的
    科幻大片《星球大戰外傳:俠盜一號》近日在英國上映,片中著名的「死星」空間站再次引起科幻愛好者的興趣。這個有如小型月球大小的戰鬥空間站直徑約120公裡,內部可以容納200萬人,其威力可以摧毀行星。如此強大的「終極武器」究竟該怎麼製造?這種科幻武器在現實世界裡是否可行?
  • 俠盜一號和星球大戰主線有什麼關係?能看懂嗎?
    1月6日,《星球大戰外傳俠盜一號》正式在國內開畫,首日零點場票房收368萬,目前實時票房已超2000萬,再次展現了《星戰》系列電影的高人氣。  《星球大戰》系列電影已經出了7部,很多觀眾可能很想知道《俠盜一號》和《星球大戰》主線劇情是否有關係,之前沒有看過《星球大戰》系列電影能看懂麼?
  • 在地球上面建造《星球大戰》中的「死星」要花費多少錢?
    星球大戰中的光劍到底有多「熱」?分析之後,可怕的……評論上有要求說講一下「死星」,專門了一篇文章來講一下)2019年12月18日《星球大戰:天行者崛起》中國首映禮在上海舉行,該片是「天行者傳奇」的第九部作品也是最終章。該系列的粉絲經常爭論其每部電影的優點,從1977年的《新希望》到如今《天行者的崛起》。
  • 現實版星球大戰,NASA要在月球上建造「死星基地」,尋找外星文明
    在電影《星球大戰》中,有一個非常強大的超級武器叫做「死星」,它還有一個名字叫做DS-1平臺,它的大小猶如一顆衛星一般,不過卻是一個戰鬥空間站,因為它的上面具有著一個可以瞬間摧毀整個行星的超級雷射炮,威力極大。
  • 如何建設《星球大戰》中 「死星」?
    NASA的一名工程師近日提出了一種建造電影《星球大戰》中「死星」的方法,並且該方法與「銀河帝國」所採用的方法截然不同。它不需要將所需的原料從某顆行星上發射到太空中,一顆小行星就足以提供所有的建造材料。與此相比,帝國選用的是一種較為困難的方法。
  • 《星球大戰7》裡星球與星球之間的戰爭!
    之前在百度上看谷阿莫7分鐘講完star wars 1-6的視頻,在調侃之餘,它勾起了我對星球大戰的濃厚興趣。遙想當年,鏡片還比較薄的時候,我躲在被窩裡翻來覆去地打psp版lego星戰還有星戰frontier,儘管不知道故事梗概,不知道這宇宙級家庭肥皂劇演的哪出,但我對星球大戰的熱情有甚於同齡人對口袋妖怪的熱愛。後來,我還磨了半天才讓爸媽給我買了一個賣500的death star玩具,最有創意的是它還能像變形金剛那樣展開,露出一個行星級別的darth vader,別提多拉風了。
  • 星球大戰光劍/風車製作
    星球大戰光劍/風車製作大家好,這裡是超級好玩君,每天分享好玩有趣視頻:光劍介紹:光劍 (《星球大戰》系列的高科技武器) 光劍(lightsaber)是科幻作品《星球大戰》系列中的一種高科技武器,第一次是在1977年的電影《星球大戰4:新希望》出現,《星球大戰前傳
  • 星球大戰愛好者玩MC,高度還原電影場景,還能用光劍殺殭屍
    MC玩家有很多,他們的興趣愛好廣泛,除了MC,往往也喜歡的其他的作品,像在國外,MC玩家群體中有一大部分,是非常喜歡星球大戰的,他們在玩MC的時候,就喜歡用遊戲還原電影場景。上回我們說到,有大神玩家復原了電影中的死星,實際上還有更多的大神玩家,他們在遊戲中製造了許多星球大戰場景,還原了各種各樣的電影人物,甚至有些玩家,為了表達自己對星球大戰的喜愛,還用MC製作了星球大戰的同人動畫,並且質量非常不錯,贏得了許多MC玩家,電影粉絲的喜愛,這些作品,足以看出MC遊戲的自由度很高,而星球大戰的粉絲有多麼心靈手巧。
  • 《星球大戰》經典武器 :光劍
    著名科幻電影《星球大戰 原力覺醒》於1月9日上映。作為85後、90後的我們感覺到這是一部「爺爺級別」的史詩科幻系列。但他精心的設計炫麗的視覺效果想必會讓科幻迷們大飽眼福。光劍在《星球大戰》的世界觀中是一種佔有舉足輕重地位的武器,無論是有關《星球大戰》的電影、小說或是遊戲中都經常可以見到。
  • 可輕鬆穿透鋼板,國外科幻迷成功打造光劍,如同星球大戰光劍一般
    看過美國好萊塢科幻大片《星球大戰》的朋友肯定知道,影片中每一名合格絕地武士都擁有一把削鐵如泥的「光劍」,據說光劍劍柄端裝有一枚高科技聚能水晶,能釋放出超強等離子光來塑造劍身,揮動起來能切割任何物體,象徵著絕對力量,令無數人無比崇拜和羨慕。
  • 《星球大戰9》預告片中你可能錯過的10個細節,死星未死?
    電影《星球大戰9:天行者崛起》的最新預告片已經於前幾日釋出,本作將作為《星戰》系列「新三部曲」的收官之作,為這一階段的星戰電影畫下句點。在《星戰8》中這把光劍似乎被摧毀了,我們現在沒辦法確定雷伊是怎麼將它復原的,但它顯然已經做好了作戰準備。3、《星戰9》故事發生的地點包括一個「冰雪世界」我們沒辦法確定預告片裡究竟是誰的飛船駛向了這個被冰雪覆蓋的星球,「星球大戰宇宙」中有很多冰行星,這可能是之前沒有出現過的一個。我唯一的猜測是,它不是霍斯星,因為霍斯星的山路非常險峻且不為人所知。
  • 《星球大戰:前線2》1080p實機截圖和原畫首曝
    導 讀 今天,官方放出了《星球大戰:前線2》的首部完整遊戲預告。遊戲的場面非常宏大,激烈的太空戰場面和炫酷的光劍對決,都讓人目眩神迷。
  • 《星球大戰9》收官近一年,片尾的光劍和老人,成為延續彩蛋
    《星球大戰9:天行者崛起》真的崛起了,但是卻是成為了所有星戰迷的終章,漢索羅的出現扭轉了整個局面,這致敬了之前的作品,《星球大戰9》說得上是一部致敬的作品,一點都不為過,畢竟在我們的眼中,這才是我們心目中的「星戰」,但在最後的時候,有兩個細節引起了我們的注意,想想還算得上是細思極恐的。
  • 《星球大戰》元祖三部曲劇情全回顧!
    《星球大戰:原力覺醒》本周六即將上映,除了翹首以盼的星戰迷們,相信還有很多小夥伴沒有看過原版《星球大戰》三部曲,畢竟已經是40年前的電影了
  • 《星球大戰:前線》死星DLC公布 完美還原電影場面
    《星球大戰:前線》即將在9月份迎來一款新DLC「死星」,顧名思義它將為我們呈現電影中所出現的震撼死星場景,並且玩家將能夠在這座擁有毀滅行星威力的基地中展開太空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