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中國,黃金一直被視為重要的價值尺度。
《史記·平準書》中記載:「黃金以鎰名,為上幣」,因此有了「金為上幣」這種說法。本次展覽「黃金為尚」的主題,也從這裡化用而來。
黃金值錢,似乎是不爭的事實,而假若大家回顧自己的生活,卻又會產生一個疑問:
難道真有人會帶金條去賣肉買菜、買車買房嗎?
現在生活中,幾乎不用黃金作為通貨。
▼
01 郢爰:最早的中國金幣
中國古代最早的金幣出現在東周時期的楚國。此前或許有零星的金貝、或是用金質物品作交換,但做成標準貨幣,楚國是第一家。
楚國人將黃金鑄成扁平的塊狀,再用戳印在其上打出印文。
郢爰
戰國(前475-前211年)
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 藏
其中「郢爰」是最出名的。「郢」為楚國都城,表示其屬地,大概在今天湖北;「爰」有人認為是計重單位,也有人認為是「爯」字,有衡量之意。
出土的郢爰大多數已經被切割成小塊,說明是以重量計算其價值。這種按重量切割的計算方式,和銅錢按「個」鑄造不同,也和西方金幣先稱重再打制的方式不同。
▼
02 漢代:金子很多也很純
毫無疑問,漢代黃金儲備超級多。在江蘇盱眙南窯莊出土的一隻金獸,單體重達9千克。而《漢書·霍光傳》中,更有「賞賜前後黃金七千斤」的記載。
金餅
西漢(前202-8年)
蘇州博物館 藏
漢代金餅有明確的衡量標準,規格相近,直徑為5-6釐米,一枚重量為250克左右,即「一斤」。和今天500克一市斤不同,漢制的一斤大概是250克(就算這麼說,七千斤也夠多了吧)。
漢代設立酎金制度,諸侯王向皇帝、宗廟進貢黃金用於祭祀,皇帝會因黃金成色不佳而削免諸侯的爵位,即所謂「酎金奪爵」。在冶煉技術和政治制度的雙重促進下,不少黃金文物純度已達99%以上。
中國人講究純金足金,也許是文化基因吧。
為便於公眾看到金餅的細節,
策展人特地安排分別展示正反面
圖源 蘇州博物館 金怡攝
▼
03 馬蹄金、麟趾金算金幣嗎?
海昏侯劉賀墓中出土的馬蹄金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首都博物館:《五色炫曜:南昌漢代海昏侯國考古成果》,江西人民出版社,2016,頁120)
《漢書·武帝紀》中記載,漢武帝遇見白麟、天馬,又收穫黃金,因此製作麟趾金、馬蹄金,用來彰顯祥瑞、鞏固皇權。
但貨幣功能反而不在討論範疇。
海昏侯劉賀墓中出土的麟趾金及其細部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首都博物館:《五色炫曜:南昌漢代海昏侯國考古成果》,江西人民出版社,2016,頁121)
觀察出土的馬蹄金、麟趾金,上面往往飾有金珠、琉璃,而且工藝精湛,形制特殊。如此特別的「金幣」,受賜的臣子大概不會貿然將其裁切流通吧?即便整個計價,用來買田買地,也顯得浮誇過甚。
它們更像是「紀念幣」——大臣奉上金餅充實國庫,皇帝賜下精美紀念幣表彰功勳,也是一種雙贏的交易呢。
▼
04 東西方黃金貨幣之區別
在某種程度上說,黃金在中國從未真正進入大範圍的貨幣流通狀態。
經過幾次鑄錢的混亂,制度嚴明且擁有充足黃金儲備的漢代,依然無法調和金、銅兩種金屬的矛盾。延續《管子·國蓄》中「人君制錢立幣」的思想,歷代統治者更傾向於控制銅幣,以及後來的紙質貨幣。
僅存的金質通貨,一方面繼續以貢賦的形態流傳於皇家及貴族;另一方面以其他形式,即器物表面金飾、細金工藝、花錢、賞功錢等形式,融入生活。它們能在家道中落時添油換米,卻不具備「金幣」的完整涵義了。
金幣
北周(557-581年)
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 藏
相比之下,發源於地中海文明且廣泛流傳於絲綢之路的打制金幣,則有更完全的貨幣職能。如西安史君墓出土的金幣,是先稱出金塊,再打制出兩面圖案的。
史君是北周時期的粟特人,官任涼州薩保,他的隨葬金幣其實也並非流通貨幣,卻可以讓我們一窺西亞貨幣的樣貌。
它是一枚仿製品金幣,重1.75克,細節更令人驚奇:這枚金幣兩面的仿製圖案分屬兩種金幣,合二為一了。這樣的金幣是粟特人的隨身配飾,有吉祥寓意,而非單純的財富象徵。
▼
05 金元寶與美好憧憬
東方的民俗中最具代表性的「金元寶」意象,是人們嚮往財富的寫照。平民百姓能接觸真實金錠者寥寥無幾,但金元寶卻通過畫像、雕塑等——乃至祭祀用的「紙元寶」而深入民心。
金元寶
明(1368-1644年)
鎮江博物館 藏
江蘇鎮江大港圌山報恩塔地宮曾出土一件特殊的明代金元寶。這件金元寶尺寸較小,僅重35克,略輕於明制的一兩(37.3克),是善信供奉的「供養錢」,封存於佛塔地宮之中。
頗為有趣的是,元寶表面人為製作出了多重的圈狀紋路,以模仿「絲紋」。
金元寶熔鑄過程中,先經高溫熔化,後倒入開放式的模具冷卻。在冷卻時,底部會形成氣孔,面部會形成圈狀的「絲紋」。
這件金元寶用人為方式製作出其面部的圈狀紋路,或許在暗示黃金質量較好?但其紋路又「假」得十分形式主義,使人聯想到用於焚燒祭祖的紙元寶上那層薄薄的金箔。
▼
1717年,物理學家牛頓任英國鑄幣局局長時,將黃金衡重與英鎊價值掛鈎,開創了近代以來金本位制度的先河。
而遙遠的東方,則在明中後期張居正改革後確立銀本位制度,一直至民國才廢止。
自先秦至明清,中國曾有條件使得黃金成為一種穩定的標準貨幣,最終未曾實現。但黃金的角色從不暗淡,直到今天,黃金儲備依然是經濟體系的重要一環。
當然,人們談及黃金時,心中也未免漾起嚮往富足生活的漣漪。
本文作者
馮尖
香港中文大學物理系
研究助理
展覽時間:2020年9月30日至2021年1月3日
展覽地點:蘇州博物館負一層特展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