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數位化轉型前列的網際網路行業,在「新基建」風口下,正積極搶佔新一輪信息技術革命的「制高點」,這也讓雲計算廠商看到廣闊的市場。日前,華為雲公布了「5G+X聯創營」在廣東落地計劃,幫助粵港澳大灣區網際網路企業搶佔5G先機。華為雲中國區總裁洪方明日前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雲+AI+5G」的融合創新將催生一大批「後浪」,驅動網際網路產業提速。走上雲計算的網際網路賽道,面對來自BAT的挑戰,華為雲優勢在哪裡?
華為雲中國區總裁洪方明
向雲遷移催生爆款應用
5G商用讓直播迎來一輪爆發,利用AI提前識別違規、違法內容,成為行業剛需。直播業內目前普遍採用「人機結合」進行內容審核,通過與華為雲的合作,虎牙打造一種更為領先的AI內容審核解決方案,讓機器主導,人審配合,通過華為雲昇騰AI計算解決方案提供高效算力,實現對圖片高效標籤分類、OCR、違規識別等。
「上半年的疫情讓移動網際網路應用爆發,直播、遊戲、電商、音視頻等領域尤其明顯」,洪方明認為,「雲+AI+5G」的融合能更好地支持網際網路企業創新。「5G就像空氣,雲和AI像陽光和雨水,滋潤萬物。5G是通道,AI背後是大數據,AI發揮作用要靠5G和雲的聚合」。5G的海量連接、高密連接和超低交互時延,雲的超大交互帶寬和超強異構算力,以及AI的實時決策和普惠AI算力,能夠實現每年10倍的連接物數量,視頻帶寬和AI算力需求的增長,催化視覺實時通訊和自動駕駛等應用場景的出現。
洪方明舉例說,在遊戲行業,很多廠商開始搶佔雲遊戲賽道,雲遊戲打破端側性能的限制,其5G雲遊戲的算力和渲染力是傳統遊戲的十倍,帶來比傳統遊戲更加極致的體驗。而在AI移動應用方面,終端側AI算力增速受限,「雲+AI+5G」的融合,讓拍照之後在雲端快速美化成為可能。
除虎牙外,華為雲同期還與遊愛速啟發布「5G雲遊戲互動直播解決方案」,打造「即點-即看-即玩」雲遊戲互動體驗模式;聯合瞬玩科技發布「5G眾播互動解決方案」,讓多人同屏操控、多地實時互動、多類終端兼容成為可能。「『雲+AI+5G』會促使APP向雲端遷移,未來催生新的爆款移動應用」,洪方明說。
只做平臺不投資應用
網際網路行業一直是雲計算最大的市場。IDC在2019年一份分析稱,雲計算的用戶主要集中在網際網路行業,早在2018年網際網路行業的雲計算規模達到60.3%。今年的新冠疫情和「新基建」鋪開,讓網際網路企業雲上創新的需求更加迫切。
「網際網路對技術極度敏感,容易嘗試新技術」,洪方明說,這個行業除了知名的「大廠」,更多是中小和初創企業。新冠疫情在帶來業務的同時,也帶來了衝擊。隨著業務快速發展,他們會面對應用重載化、AI算力、帶寬的挑戰,因此更追求穩定性和彈性。
在洪方明看來,華為雲的優勢非常明顯:30年的技術積累,從晶片到伺服器的「端到端」全覆蓋,以及未來在ICT行業持續投入。華為雲的鯤鵬、昇騰和端雲協同能夠提供強大的算法、算力和數據能力,讓企業可以聚焦主業進行創新。
但想拿下網際網路這個市場,華為還將直接面對來自網際網路行業第一梯隊的挑戰。今年疫情以來,BAT等企業加大了在雲計算等「新基建」領域的投入,騰訊計劃未來五年投資5000億人民幣,阿里雲未來3年會再投2000億,百度也稱未來十年將加大投入。
洪方明認為,業務「中立」是華為雲區別於對手的優勢。「堅持做平臺,即任總強調的『黑土地』,不會投資網際網路應用」。華為公司副總裁、華為雲業務總裁鄭葉來也在「2020網際網路5G創新峰會」上強調,對於客戶的「多雲」需求,即選擇多個雲計算服務商,「支持而不是設置技術障礙」。
為大灣區網際網路注入新動能
華為涉足雲計算較早,但直至2017年3月,才正式宣布進入公有雲市場。2019年底,華為在國內新成立一家雲計算公司,運營中國區的雲業務。Gartner發布的最新報告顯示,華為雲在中國IaaS市場排名上升至第三,在全球位居前六。
洪方明在採訪中透露了一組數據:2019年華為雲實現市場增速第一,其中雲服務收入同比增加500%,付費用戶數增加700%。已上線200多個雲服務、190多個解決方案。華為雲AI全面領跑中國市場,深入城市、製造、醫療等20多個行業和5000多個生產系統。截至目前,華為雲累計擁有4億多華為終端用戶、建立了580多個數字政府、與1.2萬多個解決方案夥伴進行了合作。
在國內的網際網路行業,華為已拿下頭部企業中的六成,進行聯合創新。今年正值中國5G商用牌照發放一周年,華為雲在3月成立「5G+X聯創營」,推進網際網路行業邁向5G發展快車道,已孵化110多個夥伴,20多個行業解決方案。日前,「5G+X聯創營」發布在廣東落地計劃,將通過一系列政策福利,幫助廣東乃至粵港澳大灣區網際網路企業搶佔5G先機。
洪方明稱,廣東在網際網路發展上愈發呈現出明顯優勢,數字創意產業規模和發展水平全國領先,遊戲、動漫、電競居全國首位,直播、短視頻、數位音樂等新業態發展迅猛,數位技術加速滲透,國際化程度不斷提高。「我們需要不斷地給產業注入新動能,讓廣東省數字經濟更高速發展,企業保持行業領先和持續創新」。(讀創科技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陳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