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4日,當洮北區東風鄉綠水村的第一縷炊煙剛剛升起,劉德山的養殖場裡便已經亮了燈。
在東風鄉綠水村,今年56歲的劉德山可是個家喻戶曉的人物。近年來,他通過自主創業,在生豬養殖領域闖出了一條成功之路。
劉德山從1994年開始嘗試飼養生豬,剛剛起步的他,由於不懂防疫和科學飼養技術,10天後活潑亂跳的30頭仔豬就開始相繼發病死亡,最後只剩下11頭豬,由於飼養不當,仔豬養了一年才出欄,不但沒有盈利,反而虧損了一萬多元錢。面對失敗,劉德山並沒有輕言放棄,而是下定決心在養豬這條路上走下去。
他積極查找失敗的原因,查資料、找書籍,多方請教專業人士諮詢,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找到科學的養豬方法。第二年,劉德山重振旗鼓,籌集資金,對豬舍重新進行了搭建和消毒,併購置種豬,僅僅兩年的時間,劉德山飼養的母豬就發展到20餘頭,年出欄育肥豬400頭以上,不僅把原來虧損的本錢賺了回來,還有了不少盈利。
2007年,他家純收入達40萬元。劉德山的養殖之路,也得到了村裡重視,為了幫助更多村民,他擴大了養殖規模,村裡也研究決定把屯西南4570平方米的廢棄沙坑批給他發展養殖業。2008年劉德山又投資80餘萬元,興建了德山養豬場。豬舍面積610.85平方米,安裝變壓器一臺,組裝了自動粉碎攪拌機組,實行檔案化、微機化管理。2009年底存欄母豬41頭,種公豬3頭,年出欄700餘頭,年創產值64萬元,純盈利19.6萬元。
在自己富了以後,劉德山沒有忘記父老鄉親,積極主動地幫助綠水村及周邊農戶發展養豬,將自己多年養豬積累的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周邊村民,幫助提供種豬,登門進行技術指導,從經濟、社會效益等方面與養殖戶算明白帳,鼓勵他們科學飼養、規範管理,為他們免費設計豬舍、提供養豬技術指導,特優價賣給他們純種豬,使養豬人數和養豬數量不斷增加。
2009年,劉德山組合本村14戶養殖戶,成立了興旺養殖合作社,實行自家式飼養,統一管理、統一購銷,抱團取暖,規模化養殖,極大地促進了養豬業的快速發展,合作社現有會員26戶,飼養母豬達到420頭,年出欄仔豬和育肥豬達到8000頭以上,經營收入1100萬元,劉德山的養豬事業為整個綠水村的經濟發展帶來了勃勃生機。
為帶動更多村民養豬致富,2010年4月,劉德山成立了綠水村養豬協會,先後有100多戶村民加入了養豬行業,佔全村總戶數的四分之一。在疫病防控方面,協會採取嚴防嚴控措施,嚴格按照程序進行疫苗免疫,收豬車不準靠近養豬戶,執行消毒制度,不使用飯店餐廚剩餘物餵豬,有效防範傳染病發生。在仔豬和商品豬銷售上,協會廣泛收集周邊市場行情,生豬市場銷售始終處於優價運行,如今,能繁母豬增加到600餘頭,年出欄仔豬及商品育肥豬11000餘頭,經營收入1500萬元。
在劉德山的帶領下,綠水村養豬在洮北區遠近聞名,成為白城市區本地肉品供應的重要基地。
吉林日報全媒體 記者:王偉 編輯:趙樹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