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歲的李菊子(化名),突然患上了急性白血病,因為醫藥費緊缺,生命即將進入倒計時,唯一的女兒陳雪(化名),成為了她難捨的牽掛。
從湖南老家趕來的陳雪,沒想到再見到媽媽,竟是為了託孤,而自己即將被託付的對象,是還在獄中服刑的爸爸。13歲的陳雪說,自己去年在爺爺抽屜裡,翻出了爸爸從永州監獄寄來的信,當年的來龍去脈,陳雪雖然不了解,但是從五歲開始到現在,八年沒見過爸爸的她,特別期待能跟自己的爸爸見上一面。這樣的想法,卻遭到了孩子奶奶的強烈反對,奶奶張翠蘭(化名)反對孫女探監,可看著孫女哭成了個淚人,張翠蘭終究是於心不忍,決定陪同孫女和李家姐妹一起,去永州監獄探望正在服刑的兒子陳偉文(化名)。因為李菊子身體原因,所以錄了一段視頻,陳偉文呆呆的看著視頻裡的李菊子。八年時光,讓空等無奈的李菊子變憔悴了,他終究還是辜負了這段情誼。腦海一片空白的陳偉文,千言萬語此刻都化成了一聲嘆息,他只是不停地在重複地,說著自己的對不起,卻沒有辦法用言語來表達自己的歉意和思念。李菊花(化名)說妹妹李菊子,因為陳偉文給了一個家的承諾,所以在陳偉文入獄服刑的這些年,妹妹一直都沒有改嫁的念頭,開始了四處漂泊居無定所的生活。她在等,等陳偉文出獄的那一天,一家人就能團聚。可誰知道,病魔讓她的等待成了一場空。
面對李菊子的託付,陳偉文滿懷愧疚地表示,他一定會擔起父親的責任,會用自己的下半輩子完成這個託付,好好照顧女兒。他細細地叮囑著女兒好好念書,安心等他出獄,他希望李菊子能夠安心養病,他還期待著兩人相見的那一天。離別時刻,陳偉文還是沒能夠忍住自己的眼淚,他明白這次相見,是妻子對他的一個託付,也是一次道別。在去火車站途中,張翠蘭提出要看看李菊子,當她看到視頻中虛弱蒼白的兒媳婦時,張翠蘭失聲痛哭。因為兒子,李菊子過得十分的不容易,好不容易日子有點盼頭了,卻得了白血病,此刻的張翠蘭盡顯對李菊子的關愛之心。
連夜坐車趕回家,一進門就看到李菊子坐在床上吐,老三李菊桃(化名)心疼不已,才短短三天沒見,姐姐又比之前消瘦了很多。李菊子說,因為第一期的化療沒能抑制她的病情,而第二期的化療費用又沒有著落,因此她堅決要求出院。說到第二期化療的費用,一直以來互相扶持的姐妹倆,爭吵了起來。老大李菊花說為了治妹妹的病,她已經傾家蕩產了。一言不合,老大和老三姐妹倆的怒火越來越旺,李菊花指責妹妹從來都不照料病人,而老三李菊桃則指責大姐,根本就是只想出力不想出錢。李菊子說因為自己突發白血病,姐妹幾個不管在精神上還是經濟上,都承受了不小的壓力,她也知道大家爭吵的出發點,都是為了讓她能夠有更好的治療和照顧,她們是情同手足的姐妹,不能因為自己的病而傷了感情。在治療和家人當中,她選擇了家人,她最想要的是家人的陪伴。姐妹之間的爭吵,讓心情低落,身體不適的李菊子,更加想念親人的關愛。
李菊子說,自己一輩子也沒能建立一個完整的家庭,此時的她無比想念家人。可能真的是母女連心,短短的一兩句話語,就讓電話那頭的母親,察覺到了不對勁,年邁的母親連忙坐火車來到廣州。看到躺在床上病懨懨的女兒,那一頭幾乎掉光的頭髮,和蒼白的面色讓李媽媽瞬間崩潰,她抱著女兒大聲痛哭。親人團聚,多多少少安慰了李菊子受傷的心。此刻她覺得,這是患病以來最幸福的一天,所有她愛的和愛她的家人,都能夠在她的身邊。看著女兒們吵鬧不休,母親也板起臉來批評了一通。有了李媽媽的從中調解,姐妹倆從爭吵中回過神來,輪流說起了軟話,沒有了硝煙味,而是有了愛和包容。緊握的手,散不了的親情,李家姐妹結束了爭吵之後。突然想到了湖南永州之行的託付,希望在永州監獄拍攝的陳偉文的視頻,放給李菊子看,希望妹妹因此安心治病,等待一家人團聚的時刻。
李菊子看著視頻又陷入了對過去的回憶,八年的牢獄生活,八年撒手給她一個人承擔的責任,怎麼能沒有怨恨。可看到視頻當中陳偉文低頭哭泣的樣子,李菊子也抹起了眼淚,這麼多年的愛恨虧欠,在病魔面前都成了奢望,好在孩子父親是個守信的人,李菊子相信他一定是言出必行。
遠道而來的李媽媽,如今肩負起了照料李菊子,飲食起居的重任。李媽媽說李菊子是個孝女,她只有四個女兒,二女兒菊子跟她最貼心,可是這樣一個好女兒,卻沒有得到好的歸宿。作為女兒,能夠得到母親這樣的認可,能夠得到姐妹們的支持,李菊子說不管未來怎樣,現在她已經是心滿意足了。一家人欣慰的同時,又擔心李菊子託孤成功,失去求生意志,雖然一家人都經濟窘困,但是為了愛,為了親情,家人都希望李菊子能夠挺過去,活下來。三妹李菊桃拿出姐夫陳偉文,託人發來的信件照片,希望李菊子能聽聽孩子父親最深的歉意,以及再給這個家一些時間,再等待久一些,堅持一下,這個家也許就能圓滿。
人世間最痛的苦,莫過於生離死別,妻離子散,而人世間最暖的愛,莫過於骨肉情深,親人相守。這兩種極致的情感,在李菊子的身上淋漓盡致的展現。這個命苦的女人一生都在追尋愛,追尋一個家,讓人欣慰的是,她的付出得到了回報,女兒乖巧,男友守信,親人相守,病重的她已經很知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