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於空軍之翼 ,作者李昭輝
空軍之翼
空軍之翼,航空迷的網絡雜誌。深入介紹各國空軍作戰飛機以及民用航空器,內容涵蓋航空飛行原理、航展及飛機細節照片、航空藝術畫、航空戰史戰例、以及航空比例模型製作。
譯者註:本文原文發表在美國史密森尼學會出版的2020年10/11月刊的《空天》(Air & Space)雜誌上,最初的作者是瓦列裡•羅曼年科(Valeriy Romanenko),並由丹•扎曼斯基(Dan Zamansky)譯成英文後發表在《空天》雜誌上。中文版譯文所配圖片有改動。
蘇霍伊設計局研製的強大的蘇-27戰鬥機在烏克蘭的天空中已經飛行了35年之久。蘇-27戰鬥機最初是蘇聯方面為應對美國F-15「鷹」式戰鬥機的威脅而研製的一款戰鬥機,其今天成了烏克蘭空軍裝備的截擊機。北約方面給蘇-27戰鬥機起的綽號是「側衛」,在服役4年後,「側衛」於1989年的巴黎航展上首次對西方國家亮相,試飛員維克多•普加喬夫(Viktor Pugachev)以其標誌性的「眼鏡蛇」機動震撼了所有的觀眾——普加喬夫駕駛著他那架塗成天藍色的「側衛」,將機頭拉起到垂直狀態並繼續後仰,同時機尾在前且繼續向前「滑動」,並由此證明了這款戰鬥機的超機動性。
在1989年的巴黎航展上,「側衛」這款龐大的蘇制戰鬥機以其機動性震撼了各位觀展者。在飛行表演上,蘇聯著名試飛員維克多•普加喬夫展示了後來被稱為「普加喬夫眼鏡蛇」的機動動作
1969年,蘇聯空軍為其新式戰鬥機設計工作制定的規範可以歸結為一句話:勝過F-15。蘇聯方面最初的嘗試失敗了,但首席設計師米哈伊爾•西蒙諾夫(Mikhail Simonov)邁出了根本性的一步,他於1977年終止了整個研發計劃,並從零開始重新著手設計。正如西蒙諾夫所說的那樣:「我們只保留了輪胎和飛行員座椅。」
新研製的戰鬥機直到1985年才進入蘇聯空軍的作戰團投入使用,直到1990年通過部隊試驗後才被正式定型為蘇-27。當時的蘇-27有兩種型號:蘇-27P是截擊機,而蘇-27S則可以使用無制導的空對地武器。
蘇-27戰鬥機的總設計師米哈伊爾•西蒙諾夫,他手裡拿著一個米格-29戰鬥機的模型,照片攝於2009年。面對他手裡的模型,西蒙諾夫也許會指出,他的設計具有更遠的航程和更大的有效載荷。烏克蘭空軍目前同時裝備著米格-29和蘇-27這兩種機型。西蒙諾夫於1970年加入蘇霍伊設計局,並迅速成長為一位備受推崇的設計師,最終升任蘇霍伊航空集團的執行長。西蒙諾夫於2011年去世。
第一支接裝「側衛」戰鬥機的蘇軍飛行部隊是殲擊航空兵第831團(現為烏克蘭空軍第831戰術航空旅),團司令部設在前蘇聯加盟共和國烏克蘭境內的米爾哥羅德(Myrhorod)基地。殲擊航空兵第831團被認為是蘇聯空軍最優秀的殲擊機部隊之一。
蘇聯解體後,原先部署在烏克蘭境內的72架蘇-27戰鬥機留在了烏克蘭。在這些「側衛」當中,許多飛機屬於早期質量較差的生產批次。2009年,在與俄羅斯的關係不斷僵化的情況下,烏克蘭空軍開始難以從俄羅斯境內的「蘇霍伊航空集團」獲得備件,從而使其「側衛」機隊的維護工作變得日益棘手。儘管烏克蘭空軍的「側衛」總數僅略有下降(有5架蘇-27飛機因飛行員失誤而損失,另有9架出售到了國外),但其中許多飛機已被停飛並作為現役機隊的「備用零件提供者」。2014年,當俄羅斯「收復」克裡米亞半島時,烏克蘭空軍手頭上只有19架蘇-27戰鬥機可供使用。在烏克蘭空軍的蘇-27機隊中,在相關戰事行動中表現活躍的是駐紮在米爾哥羅德基地的第831戰術航空旅。
儘管俄羅斯方面的原始製造商完全切斷了提供備件的渠道,但烏克蘭方面仍設法使其「側衛」機隊保持著能夠升空的狀態。烏克蘭的航空工業已經成功地應對了這一挑戰,甚至可以進行繁重的維護作業
在俄、烏雙方爆發武裝衝突之前的十年間,烏克蘭境內的飛機工業企業——著名的安東諾夫設計局已開始對烏克蘭空軍的戰鬥機進行升級。為烏克蘭空軍改裝後的「側衛」戰鬥機被賦予代號為蘇-27M1,升級後的飛機具有新型導航系統、探測範圍更大的雷達,並強化了使用無制導空對地彈藥的能力。儘管烏克蘭空軍也裝備有米格-29「支點」戰鬥機,但與「支點」相比,「側衛」擁有更遠的作戰距離、更好的武器彈藥和探測距離更大的雷達。因此,蘇-27是烏克蘭空軍進攻和防禦的主要力量,而短航程的米格戰鬥機則只負責「點防禦」。
今天,烏克蘭正在與包括美國在內的北約國家展開緊密合作。早在二戰期間,部署在米爾哥羅德基地的美國第4戰鬥機大隊的P-51「野馬」式戰鬥機就曾護航B-17轟炸機對納粹德國展開空襲。現在,美軍部隊偶爾會在米爾哥羅德基地與蘇霍伊戰鬥機進行對抗性質的飛行演習。在2011年和2018年,美國空中國民警衛隊的F-16和F-15戰鬥機曾先後飛往烏克蘭,參加代號為「安全天空」和「晴空」的多國空軍聯合演習。
雖然烏克蘭空軍的蘇-27戰鬥機比不上俄羅斯最新式的蘇-27SM2、蘇-30「側衛-C」和蘇-35「側衛-E」戰鬥機,但其仍然是一種可靠的武器平臺,且仍具有較長的機身壽命。隨著西方航空電子設備和其他系統的引入,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蘇-27可能仍然將是烏克蘭國防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下面,就是烏克蘭空軍的飛行員對蘇-27飛機戰鬥力及其特質的描述。
俄羅斯方面從未停止過研發生產和更新其「側衛」機隊,其中最新型號蘇-35是具有先進電子設備和機載武器的強悍對手。俄羅斯軍事特技飛行表演隊「俄羅斯勇士」前不久就用蘇-35和具有推力矢量的蘇-30SM戰鬥機取代了原先裝備的蘇-27
(一)弗拉基米爾•阿列克謝耶夫少將(Vladimir Alexeyev,已退役),前烏克蘭空軍作戰訓練局局長
我是在1990年春季接受了有關蘇-27飛機的理論指導,並於當年夏天開始在米爾哥羅德基地駕駛「側衛」飛行。
真正使我對「側衛」感到印象深刻的是它令人震驚的推重比,飛機駕駛艙的獨特視野也讓我感到驚訝。當我第一次駕駛蘇-27時,我感覺好像要從駕駛艙中掉出來一樣!另一個驚喜是飛起來很輕鬆,新式電傳操縱裝置給人的感覺是,你剛想要做某個機動動作,飛機就把這個機動動作給做了,仿佛飛機是在主動這樣做一樣。
2017年11月,烏克蘭空軍停放在米爾哥羅德空軍基地的一架蘇-27戰鬥機及其在地面上的倒影。當時該機正準備參加一次夜航訓練
「側衛」的速度和加速度都不錯,但有一個不好的影響:一旦雙座型「側衛」的速度超過了每小時850至900公裡,或是單座型「側衛」的速度超過了每小時900公裡,那麼座艙中的噪聲就會隨著速度的增加而不斷增加。這是由於飛機氣泡狀的座艙蓋導致的:座艙蓋後面的紊亂氣流會產生撞擊聲。當飛機時速超過1100公裡後,有時噪聲會很大,以至於你聽不到機內無線電通話的聲音。
1997年3月,我向時任美國駐歐空軍參謀長邁克•瑞安(Mike Ryan,後任美國空軍總參謀長)上將展示了蘇-27在飛行中的特性。起飛後,我把飛機的控制權交給了瑞安將軍,他立即拉出了一個7G的過載!他是想看看「側衛」拉起來有多快。「鷹」式戰鬥機在拉起時稍微有點「呆板」,或者說有點「慢」。瑞安將軍想要對這兩種機型進行一下比較,因此他迅速將飛機的操縱杆向後拉去,就像他駕駛F-15那樣。結果,「側衛」幾乎是立即就被垂直拉起了。邁克•瑞安將軍沒想到他會拉出這麼大的G值,因為他像駕駛F-15飛行那樣駕駛「側衛」,他拉杆的動作很快而且向後拉了不小的一段距離——這種動作可以應用在飛起來非常穩定的「鷹」上。瑞安將軍的反應很迅速,他立即將操縱杆向前推去。
第二年,當我們在美國相遇時,瑞安將軍告訴我說,他對尺寸龐大而動力澎湃的「側衛」具有如此好的機動性表現感到驚訝。
運-20雙面拼色掛飾
(二)尤裡•布拉瓦卡(Yury Bulavka)上校,第831「加拉茨」戰術航空旅負責飛行員訓練工作的副旅長
譯者註:烏克蘭空軍第831戰術航空旅前身為蘇聯空軍殲擊航空兵第659團,二戰期間,第659團在參加幫助解放多瑙河港口城市加拉茨(Galatska,位於今天的摩爾多瓦境內)的戰鬥後被授予了「加拉茨」光榮稱號,第831旅後來又繼承了這一光榮稱號。
在讀初中的第二年,我就決定自己將成為一名戰鬥機飛行員。我曾觀看過蘇聯著名的「側衛」戰鬥機試飛員安納託利•科沃丘爾(Anatoly Kvochur)和維克多•普加喬夫的視頻,但從未想過我會親自駕駛蘇-27。
我於2004年秋季首次乘坐蘇-27UB雙座戰鬥教練型飛行,不過,由於當時烏克蘭空軍燃料短缺,因此直到2007年4月22日,我才首次駕駛單座型蘇-27戰鬥機飛行。單座型蘇-27的加速比雙座型快,並且更有力。這次飛行中最困難的部分是降落——沒有人坐在後座艙裡協助並監督我,這令人感到不安。
在2017年的英國航展上,一架烏克蘭空軍的蘇-27戰鬥機正在起飛升空。蘇-27戰鬥機是烏克蘭軍隊的「空中長臂」,是一種航程巨大的攻勢戰鬥機,能夠攜帶將近5噸重的炸彈、火箭彈和飛彈
我們經常在訓練中與米格-29進行對抗性飛行,觀察兩種截然不同的戰鬥機並相互之間進行比較真的很有趣:「支點」輕盈又小巧,而「側衛」則更加龐大。「支點」在垂直方向上的機動性很好,它可以迅速爬升到更高的高度。相比之下,「側衛」雖然具有推力更大的發動機,但它也更重。「側衛」的優勢在於,它可以吸引「支點」進入水平和傾斜方向的機動,並在高攻角和高速度的情況下完成這一切,而「支點」飛行員是無法長時間應對這種情況的。例如,要進行同樣的機動,那麼飛行員在「側衛」上可能只需要拉出5G的過載,而在「支點」上則需要拉出7G的過載。
儘管如此,飛行高度是一個重要的附加因素。蘇-27在海平面和中等高度比在8000米以上的高度更加靈活,而米格-29在更高的高度上則表現更好。
當然了,「側衛」的機動能力是非常出色的。例如,在「晴空2018」演習中的空戰機動訓練中,我們與來自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空中國民警衛隊第144戰鬥機聯隊的F-15C「鷹」式戰鬥機進行了合作訓練,並在四分之三的模擬交戰中贏得了勝利。毋庸置疑的是,你需要生存足夠長的時間才能進入視距範圍內,因為「鷹」的電子設備和武器要好得多。烏克蘭擁有生產空對空飛彈的工廠,但我們還不具備現代化的技術水平。我們需要「發射後不管」的飛彈,因為發射半主動雷達制導飛彈並用載機雷達照射目標的方式已經過時了。俄國人擁有主動雷達制導的R-77飛彈,而我們的R-27飛彈仍然是半主動雷達制導的。
烏克蘭空軍一架蘇-27戰鬥機的座艙,照片攝於2010年。儘管其機動性超群,但烏克蘭空軍的「側衛」缺乏現代化的電子設備和飛彈——此類電子設備和飛彈已成為前線戰鬥機的標準配備
「側衛」的一個顯著優勢是其巨大的航程。好像我們只需要在機身內部,而不是在機翼下掛載額外的副油箱,這使我們能夠在機翼下的掛點上掛載更多的武器。
(三)亞歷山大•奧桑琴科上校(Oleksandr Oksanchenko,已退役),之前曾擔任第831「加拉茨」戰術航空旅負責飛行員訓練工作的副旅長
我於1989年完成了在哈爾科夫軍事飛行員學校的學習,並一直在那裡擔任L-39飛機的飛行教官,直到1995年。某天,一架蘇-27UB雙座型飛機飛越了我們的機場,當時該機正在進行一次氣象偵察飛行,這架「側衛」的機組人員在低空進行了一次將機頭拉起的機動,這讓我們著了迷,不過當時我不覺得我會去駕駛「側衛」。然而,在1996年10月,我被轉調到第831殲擊航空團(譯者註:當時的番號),並從1997年開始飛蘇-27。
我在蘇-27上第一次放單飛是在1998年5月15日。對於烏克蘭空軍來說,那段時間是一段艱難的歲月,我們的飛行時間很少,但這並沒有阻止我獲得對「側衛」的獨特印象:它性能強大且加速良好,尤其是在起飛時。「側衛」在滾轉方向上非常敏感——你只需要將操縱杆向側面拉一點,飛機就急不可耐地想要做一次桶滾機動了。當你把飛機垂直向上拉起時,蘇-27會在天空中疾速飛過,這是因為可用推力很大。
當烏克蘭空軍的訓練預算增加後,我們便練習了對實際的地面目標進行掃射,並發射了飛彈實彈。第一次用航炮開火時,我感到驚訝,因為後坐力真的很強,正如技術手冊中所說的那樣,大小相當於七噸。開火時,後座的座艙蓋玻璃會發生扭曲並偏離初始位置,而用於固定各種情報資料卡片的塑料支架甚至會在座艙裡面到處亂飛,這一點兒都不會讓人感到愉快。有時,用航炮開火甚至會導致某些無線電系統出現故障。
地勤人員正在為蘇-27戰鬥機的固定武器——GSh-301型30毫米口徑航炮加掛炮彈
所有的飛行架次並不都是很順利的。有一次,在與另一架蘇-27進行戰鬥訓練時,我飛機上的一臺交流發電機發生了故障。我切換到第二臺發電機,但由於負荷過高,第二臺發電機也停止供電了——當時飛機上所有的系統,包括電傳操縱、武器管理和瞄準功能都由這臺發電機供電了。一旦發生此類故障,由於只能通過電池來維持機上電路的電壓,因此剩餘的飛行時間僅有10分鐘了。我迅速從距離基地40公裡遠的空域返回了機場,並成功降落。落地後機務人員告訴我說:「你很幸運,你飛機上的電池是新換的!」那是我經歷過的最危險的一次事故。
(四)德米特裡•費舍爾上校(Dmitry Fisher,已退役),第831「加拉茨」戰術航空旅的前中隊指揮官
當我還在切爾尼戈夫(Chernihiv)飛行學校上學時,我就想成為一名「側衛」飛行員。碰巧的是,在1990年,飛行學校重新開始了對第四代戰鬥機的飛行訓練,我們開始研究米格-29。我的目標是「側衛」,但在我們宣布任務分配之前,我故意去了駐米爾哥羅德基地的蘇-27部隊,以得到該部隊一封「需要人」的信函。最終,我於1994年完成了在切爾尼戈夫飛行學校的學習任務後,就被分配到了駐米爾哥羅德基地的那支「側衛」部隊。
「側衛」對輸入的控制信號非常敏感,控制翼面只需要移動一點點,幾乎沒有L-39上控制翼面那麼大幅度的移動。第一次飛行就像坐在針頭上!另一個印象是良好的視野。與第三代戰鬥機相比,「側衛」的機頭向下傾斜。有時候,一些年輕的飛行員受這一點的影響如此之大,以至於他們會試圖使飛機「變平」並抬高機頭。
在與俄羅斯的武裝衝突中,我在頓涅茨克以南地區攔截了一架俄羅斯的伊爾-20渦輪螺旋槳動力電子情報飛機。我沒有在目視範圍內抵近這架飛機,但是根據我的機載系統,這架飛機侵犯了烏克蘭的領空。我已經鎖定了這架飛機,可以發射飛彈,但卻接到了一條「限制射擊」的命令。這個目標不值得朝它開火——這種在邊界上空擦槍走火的事件及其後果可能會成為俄羅斯方面發動全面戰爭的藉口。
2018年,在比利時的克萊茵•布羅格(Kleine Brogel)空軍基地上空,烏克蘭空軍的兩款主力機型——蘇霍伊設計局研製的蘇-27戰鬥機和伊柳辛設計局研製的伊爾-76運輸機正在進行低空通場。在可預見的將來,這兩種機型都將繼續在烏克蘭軍隊中服役
以上並不是唯一的空中對峙情況。在某些情況下,我們用雷達在邊界一側跟蹤了俄羅斯的戰鬥機。例如,受俄羅斯支持的武裝部隊將我們的一些邊防部隊包圍在了克拉斯諾登(Krasnodon,俄語意為「紅色的頓河」)地區,每當我們的安-26飛機為被圍的邊防部隊空投補給時,俄國人都會緊急起飛戰鬥機進行幹擾。有理由懷疑,我們有一架安-26飛機就是被從俄羅斯領空發射的空空飛彈擊落的。我們這些「側衛」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俄國人的行動。
我們的「側衛」發生過很多事故,因為第831戰術航空旅接收的是最早生產批次的飛機,這批飛機有很多源自工廠的缺陷。我遇到的最嚴重的問題是液壓和發動機機油系統,有時我不得不僅憑一臺發動機降落。有一次我駕駛的「側衛」的液壓管路系統完全爆裂,液壓油進入了燃油系統。從此時算起,我只有大約三分鐘的時間緊急降落,不然我就不得不拉動彈射手柄並彈出座艙了。後來維修人員告訴我說,當他們從飛機上倒出燃油時,發現燃油已經變成了紅色。
在「安全天空2011」演習中,我飛過多次任務,包括護航任務和針對F-16的空戰訓練。與F-16進行的混合空戰訓練主要是以「雙機對雙機」的方式進行的。「側衛」在視距內的戰鬥中表現出色,但你必須記住,「側衛」和F-16屬於不同類別的戰鬥機,「側衛」的動力更強悍。不過,硬幣都是兩面的,我乘坐F-16戰鬥機飛行時,便意識到我們的機載系統已經過時了,這就是F-16在超視距戰鬥中表現出色的原因。
烏克蘭空軍的「側衛」現在正在與過去的敵人一起訓練。2011年,美國阿拉巴馬州空中國民警衛隊派出F-16戰鬥機,前往烏克蘭米爾哥羅德基地參加了「安全天空2011」演習。即使是小巧靈活的F-16戰鬥機的飛行員,龐大的蘇-27在近距空戰格鬥中的機動性也讓他們印象深刻
在「側衛」上,我無法獲得有關戰術態勢的信息,因為「側衛」的設計原理是可以從地面控制站獲得戰術信息。有了這些地面控制站後,我就能在「側衛」的駕駛艙顯示屏上看到相關的信息。現在,這些地面控制站系統已經不復存在了,我唯一能獲得戰術信息更新的方法就是收聽地面控制人員的語音廣播。相比之下,F-16則完全不是這樣,它們具有戰術信息顯示系統,即使在不產生電磁輻射(例如打開雷達)的情況下,它們也可以互相「看到」。
(五)謝爾蓋•朱拉夫列夫上校(Sergey Zhuravlev,已退役),前烏克蘭空軍作戰訓練局資深督察飛行員
我於1985年畢業於切爾尼戈夫軍事航空學校。畢業後,我被分配到裝備米格-23戰鬥機的蘇聯空軍殲擊航空兵第168團服役,該團駐紮在舊康斯坦丁諾夫(Starokostiantyniv)。在我們到168團報到之後,我們碰巧參觀了駐紮在米爾哥羅德基地的殲擊航空兵第831團。我們要求看一下該團當時正在飛的飛機,他們同意了,但警告我們說:「不要靠近,飛機是保密的!」我們離飛機的距離比吸菸區還遠——距離飛機約100米。在此之前,我們只看過「側衛」的圖片,可現在它已經在這裡飛翔了!
烏克蘭空軍第831戰術航空旅的這架蘇-27UB1M(「藍色67號」)是目前唯一一架繼承自蘇聯空軍殲擊航空兵第831團的原裝雙座教練型「側衛」,可見其座艙蓋後面機背上衛星導航系統的小型白色天線,該特徵僅在接受過現代化升級的飛機上才有
在此之後的某個時候,我很幸運地有了這樣一次經歷:包括我在內的四名中尉(這四名軍官都是三級飛行員)被選中,並被送到俄羅斯境內的利佩茨克(Lipetsk)基地換裝「側衛」。1986年年底,我們到達了蘇聯空軍戰鬥訓練中心利佩茨克基地。到達那裡後,基地人員告訴我們說:「今天我們將向你們展示一場米格-29和蘇-27的飛行表演,這樣你們就能看到你們將有機會駕駛飛行的是什麼樣的飛機。」來自不同殲擊航空兵團的很多人沿著跑道列隊,然後,他們確實目睹了一場他們永遠不會忘記的表演:一架米格-29起飛了,起飛後這架飛機立即拉起機頭並進入了一個向右的筋鬥。不幸的是,這架飛機在緊挨著跑道右側的地方墜毀了,機上所有的燃油都灑了出來。從飛機上洩露出來的燃油燃起了大火,造成許多人死亡,還有很多人被嚴重燒傷。雖然我們四個距離墜機點很近,但我們很幸運地沒有受到傷害。
1998年,烏克蘭空軍的數架蘇-27戰鬥機進行了從米爾哥羅德基地前往美國北卡羅萊納州西摩•詹森(Seymour Johnson)空軍基地的跨大西洋長途飛行,也正是在這次任務中,我有機會駕駛F-15E進行了飛行。我清楚地記得飛行前檢查花費了多長時間。就我們駕駛的「側衛」而言,你只需要跳入駕駛艙,啟動發動機,然後在五分鐘之內就可以升空。在F-15上,我們在座艙裡坐了有20分鐘之久,只是為了檢查系統。我們坐在一架F-15的座艙中,然後在檢查系統時發現了某種機載故障,接著我們換到另一架F-15戰鬥機上,然後後者再開始進行類似的為期20分鐘的系統檢查。
1990年,蘇聯人派出兩架蘇-27前往美國參加航展,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為這兩架「側衛」護航的是其專門設計用來對抗的F-15戰鬥機。照片中這兩架F-15戰鬥機來自俄勒岡州空中國民警衛隊
在靶場上空,美軍飛行員把手從操縱杆上鬆開,讓我去做任何我想做的事!首先,那位美軍飛行員向我展示了飛機的機動性,然後由我控制飛機,並重複了一遍。我們主要通過打手勢的方式進行交流,當時的語言障礙不允許我們之間再增加更多的交流互動。總體而言,F-15更加「柔和」——拉動操縱杆,飛機會朝著相應的方向平穩地運動;而在「側衛」上,你可以飛出更大的垂直速度和攻角。反過來說,蘇-27的機動性也更加優秀。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空軍之翼
註:本文系網絡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此標明轉載來源,如涉及作品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協商或刪除內容!
風上風雲|雲端故事
原標題:《飛行員報告:烏克蘭空軍飛行員對俄制蘇-27戰鬥機的評價》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