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箴言故事」中庸哲理——敬鬼神而遠之

2020-12-24 齊魯微訊

《論語·雍也》記樊遲問知時孔子說「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

孔子主張面向現實,不談鬼神,《孔子家語》及《新序》中記著這樣一個故事:

孔子周遊列國回到魯國以後已經快七十歲了,魯國國君把他奉為「國老」,即尊為道德高尚、學識淵博的顧問,有什麼疑問向他請教。有一天,魯哀公要擴修自己的宮室。這座宮室的西、南、北面早已蓋起了房子,如果向西、南、北擴展,必然擾民害民。只有東面是一片庭院,這裡地勢比較寬闊,如果在這裡建房,不會影響別人。但當魯哀公請一些巫師預測時,都說向東不吉利,並且說魯國自古以來沒有向東擴建房舍的規矩,這種說法是鬼神的意旨。魯哀公帶著這個問題把「國老」孔子請來,問「我聽人家說,向東擴建宅第不吉利,確有此事嗎?」

孔子聽罷,搖搖頭,肯定地說:「沒有此事,絕無此事!」他接著說「向東擴建住宅不吉利的說法,全是某些人假借鬼神瞎造出來的。絕對不會不祥。如果說有不祥的話,天下的事,有五種不吉祥。」

魯哀公問「有那五種不吉祥。」

孔子慢條斯理但卻用肯定的語氣說:「第一,損害別人,自己得到好處,那種抗誆拐騙,獲取個人私利的事是一不吉祥。第二,當政的人罷棄賢才不用,卻任用一些善於拍馬逢迎的小人,致使國家受損,百姓遭殃,是二不吉祥。第三,不孝敬老人,不疼愛子孫,在家裡飛揚跋扈,獨斷獨行,致使家庭敗落,是三不吉祥。第四,年紀輕輕的不事生產,遊手好閒,四處遊蕩,不好好學習,是民間風俗的四不吉祥。第五,聖明的人隱退,愚蠢的人掌權,社會上是非顛倒,黑白混淆,把好好一個國家治理的亂七八糟,是五不吉祥。

最後,孔子肯定地說,天下的事共有這五種不祥,向東擴建住宅不是不吉祥,對於那些假借鬼神來達到自己特殊目的,欺哄別人,騙取錢財的人的話不要聽。

孔子最後的一句話體現出做什麼事情都要「敬鬼神而遠之。」

凡利用鬼神、迷信騙人者,均有其不可告人的目的。戳穿某些人利用鬼神的把戲,就要說理,用實實在在的事實來回擊迷信。當然,由迷信鬼神到否定鬼神是一個很長的認識過程。當人們認識上還沒發展到無神論時,對鬼神表示懷疑,也是很大的進步。春秋末年,奴隸制日落西山,統治者逐漸認識到人的力量,自然就減輕了對鬼神的信賴。孔子「敬鬼神而遠之」,既是時代產物,又體現其高明的智慧。

相關焦點

  • 「孔子箴言故事」中庸哲理——子不語怪力亂神
    《說苑·辨物》及《太平御覽》等書在孔子一次答問中,充分體現了孔子靈活的態度,深邃的思考,以及不信鬼神的思想。人們對鬼神的迷信,始於原始社會。那時候人們對一些自然現象不能理解,便認為是神的力量。到了階級社會,統治者為了加強統治,樹立威信,往往打著「天命」、「鬼神」的幌子欺騙人民。孔子所處的春秋時期,鬼神主宰人們的思想的現象一直盛行。
  • 孔子為什麼提倡敬鬼神而遠之
    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學生樊遲問什麼是明智?孔夫子說:管理民眾的要義,是敬禮鬼神,但是又跟它保持距離,這可以說是智慧。首先是「敬」,《論語》云: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然後是「遠」,「子不語怪、力、亂、神」也表明了他的態度。看似矛盾,實則統一。孔夫子的這個處世哲學大有來頭,一個是他自身看待事物的陰陽之變,這在《論語》中多處可見,畢竟他老人家是修訂易經的。
  • 【孔子箴言故事】中庸哲理——子不語怪力亂神
    《說苑·辨物》及《太平御覽》等書在孔子一次答問中,充分體現了孔子靈活的態度,深邃的思考,以及不信鬼神的思想。 人們對鬼神的迷信,始於原始社會。那時候人們對一些自然現象不能理解,便認為是神的力量。到了階級社會,統治者為了加強統治,樹立威信,往往打著「天命」、「鬼神」的幌子欺騙人民。孔子所處的春秋時期,鬼神主宰人們的思想的現象一直盛行。
  • 「孔子箴言故事」中庸哲理——過猶不及
    《論語·先進》記子貢向孔子問了一個問題「顓孫師與卜商兩個人誰最好?」孔子說:「顓孫師做事好過頭,卜商做事往往達不到火候。」子貢接著問:「那麼是不是可以說顓孫師比較好一點呢?」孔子回答:「事情做過了頭和達不到,同樣的不好。」這就是「過猶不及」。
  • 「孔子箴言故事」中庸哲理——滿則覆,虛則欹,中則正
    我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一生教出弟子三千。他教育的方式很靈活,隨時隨地進行。《韓詩外傳》、《孔子家語》等書中均記載了「觀欹論道」的故事,就是一例。有一天,孔子帶幾個弟子到魯桓公廟參觀即實地學習。孔子感到奇怪,走向前對守廟人深施一禮,問道:「這是什麼器皿。」守廟人說:「這叫宥坐之器,就是有意放在坐位之旁的器皿。」經守廟人一提,孔子恍然大悟,馬上追憶起來,說:「想起來了,我聽人家說,這種懸掛在座右的器皿,空著掛時傾斜,盛滿了水就要翻倒過來,只有放一半水的時候才能懸掛正當。是不是這樣?」守廟人點了點頭。
  • 【孔子箴言故事】中庸哲理——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論語·衛靈公》記孔子說「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意思是說:人能夠弘揚、光大「道」,而不是「道」支配人、限制人。到了階級社會,奴隸主又把天命鬼神拿來當作統治人民的工具,致使許多人懼怕鬼神,為「道」驅使,人民遭難。戰國初年魏國西門豹治鄴就是一例。 魏國有條漳河,流經鄴地。多年來因為失修,河水經常泛濫。淹沒莊稼,淹死人畜。當地一些豪強便聯合巫婆,謊稱河伯作亂。如果每年送去一個童女,便可避免水患。如此經過了好多年,向河中扔進不少女孩子,仍然止不住河水泛濫成災。
  • 孔子說:敬鬼神而遠之,那麼鬼神真的存在嗎?我們該怎麼對待鬼神
    孔子,儒學的創始人、集大成者,被人們尊稱為「聖人」。孔子是個十分好學的人,他讀過的書多且雜,自然見多識廣。在《論語》中孔子說:敬鬼神而遠之。那麼鬼神是否存在呢?如果不存在的話,何來的「敬」?一向提倡要謹言慎行的孔子,難道會說謊嗎?
  • 孔子教我們如何做一個智慧的人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子不語,怪力亂神。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說這段話是描述孔子的形態的,孔子說完前面敏以求之者也後,突然不說話了,好像有什麼奇怪的力量讓他分神了,後來就有說出來了三人行必有我師的話。
  • 超凡脫俗的遠見:孔子關於鬼神的思想
    從此「卡諾莎之辱」在西方世界成為屈辱投降的代名詞。 直到1804年,法國皇帝拿破崙稱帝加冕時,他沒有按以前的方式跪在教皇面前等待加冕,而是自己拿過皇冠戴上,並親手為妻子約瑟芬戴上皇后冠,這才標誌著西方的文明中,君權開始壓過神權。
  • 鬼神到底存在嗎?來看看孔子怎麼說
    今天我們繼續品《中庸》。子曰:「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使天下之人,齊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全本《中庸》讀到此處,會頗感突兀,之前的內容都在論述人的心性如何回歸中庸之本位,以及如何依此本位而外用的問題。
  • 到底有沒有鬼神?孔子、易經中早已承認,科學家不反對還在研究中
    ——《論語》鬼神問題,在中國文化裡佔據著很重要的地位,有人說中國人沒有固定的宗教信仰,但是實際上鬼神的觀念,就是中國過去的宗教思想。但是,一般民間都把祖先的亡魂與鬼神混在一起,究竟祖先去世後去了那裡,這裡暫不討論。孔子對於鬼神的態度,在《論語》中也有「敬鬼神而遠之」這句話,這裡又說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 孔子敬鬼神而遠之,墨子尊天事鬼,為何儒家成後世主流學說
    文/顏小二述哲文圖/網絡中國古代的封建王朝中,漢武帝之後,基本是以儒家為主流思想,但是這裡的儒家思想,已經和「子不語怪力亂神」、「敬鬼神而遠之」的孔子思想,有一段差距了,屬於「改造後」的儒家思想,這一點需要大家注意。
  • 世間有沒有鬼神,孔子為什麼不說「怪力亂神」?
    《論語·先進》季路就是孔子的大弟子子路,原名仲由,做過魯國卿大夫季孫氏的家臣,又稱季路。也有一說,伯仲叔季是兄弟的排行次序,季路之季到底是不是伯仲叔季之季,已不可考,學術界多持第一種說法。好奇心,可以說人皆有之,越是神秘事件,人們的好奇心也越是經久不衰。隨著子路的好奇心而來的是他的困惑——子路問孔子怎樣事奉鬼神?子路是孔門大弟子,很喜歡提問題,意外的是他這次提了一個「如何事奉鬼神」的問題。為什麼意外呢?因為孔子是提倡敬鬼神而遠之的。
  • 論語必背精選之雍也篇(下)
    緊接著上一篇的 論語必背精選之雍也篇(上)6.22 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他提出了「敬鬼神而遠之」的觀點,主張應該在尊敬鬼神時保持人的責任意識,遠離了宗法社會傳統的神權觀點。他不迷信鬼神,自然也不主張以卜筮問鬼神問吉兇。所以,孔子是力求以事實就是的態度看待人生與社會的。樊遲先後幾次問到仁,孔子的答案不盡相同。
  • 「孔子箴言故事」立志酬志——君子固窮
    孔子周遊列國,陳蔡絕糧的事,《呂氏春秋》、《莊子》、《荀子》、《韓詩外傳》、《說苑》、《風俗通》等書都有記載,故事情節都差不多。孔子從五十六歲起,離開魯國,帶著一些弟子周遊列國。先後到過衛、宋等國,都沒得到重用。
  • 中庸(方法和心態),修為到了,領悟的就是內功的最高心法
    這可以通過孔子等先秦思想家的「未知生焉知死」、「敬鬼神而遠之」、「不語怪力亂神」、「事亡如事存」等可以看出來。儒家思想是和日常生活融合在一起的。日常生活絕不是專屬於私人的日常生活,而是一種社會的日常生活,包括工作、娛樂、宗教活動、政治活動、經濟活動等等。這些日常生活使人與人之間保持著一種密切的精神關係。
  • 好多人不知道何謂敬但敬不敬一眼就能看出
    《論語為政7》,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子遊請教什麼是孝。孔子說:「現在所謂的孝,是指能夠侍奉父母。就連狗與馬,也都能服侍人。如果少了尊敬,又要怎樣分辨這兩者呢?」
  • 中庸之道有什麼特別的神秘性嗎?它一面是天道,一面是人道
    《中庸》 在儒家的智慧中具有特別的意義,人們甚至認為它是孔門傳授的心法。但它不是禪宗的不假文字,以心傳心,一種心靈覺悟的法門,而是儒家豐富而複雜的學說的中心和內心。這在於它是儒家的道論,是孔子的學生們所不可得而聞的性與道。
  • 孔子說的中庸之道是什麼意思?是鼓勵大家做個平庸的人嗎?
    中庸之道「中庸」一詞出自記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論語》一書。孔子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意思是說,中庸作為一種美德,是最高的境界了,但是普通的老百姓缺乏這種美德已經很久了。「中庸」在《論語》中就出現了這一次。
  • 從「中庸」到「下學而上達」,孔子到底在說什麼
    雖然孔子並未能在有生之年實現其「恢復禮制」的政治抱負,但這並不妨礙他「有教無類」的平等教育主張,把以往貴族專有的文化公開傳授給平民,開創了文明發展的重大革新。以火種延續的方式,把匡扶社稷的救世宏願交給後人去完成。孔子教化世人是手段,目的是創造一個完美的社會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