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一生教出弟子三千。他教育的方式很靈活,隨時隨地進行。《韓詩外傳》、《孔子家語》等書中均記載了「觀欹論道」的故事,就是一例。
有一天,孔子帶幾個弟子到魯桓公廟參觀即實地學習。他們進入殿堂,見一個架子上掛著一個器皿,似酒器、食器,又似水器,掛起來呈現傾斜的樣子。孔子感到奇怪,走向前對守廟人深施一禮,問道:「這是什麼器皿。」守廟人說:「這叫宥坐之器,就是有意放在坐位之旁的器皿。」經守廟人一提,孔子恍然大悟,馬上追憶起來,說:「想起來了,我聽人家說,這種懸掛在座右的器皿,空著掛時傾斜,盛滿了水就要翻倒過來,只有放一半水的時候才能懸掛正當。是不是這樣?」守廟人點了點頭。
孔子徵得守廟人的同意後,叫弟子們分別向這個器皿中灌水,弟子們興致勃勃地灌了起來。一個弟子將水灌滿,它馬上翻了過來。等把水向外倒出,裡面一點水也沒有時,它又呈現傾斜狀態。另一個弟子慢慢地向裡灌進一半水,它卻直直地立起來,弟子們為這種情景所吸引,孔子卻深深地嘆了一口氣,意味深長地說:「唉!天下哪有滿而不傾復的事呢?」
弟子子路接著問:「永遠保持富裕狀態,而又不遭挫折,一個人在世間,永遠不失敗的辦法,難道沒有嗎?」孔子說:「當然有。那就是:你聰明睿智,卻表現為愚拙的樣子;你建立功業,使天下人受惠時,也要永遠保持謙遜的態度;你勇力無比,卻要時時小心謹慎,好像自己沒有本事的樣子;你富有天下,也要保持勤儉廉潔的作風,不要奢侈浪費。只有能夠自我控制的人,才是真正聰明的人。一個人聰明了,才能避免挫折和失敗。」
弟子們聽到這番議論,都表示受益很大。有的弟子說:「我們的老師不正是這樣嗎——大智若愚,有功不驕,有勇不暴,富而益儉。這才是立於不敗之地的訣竅啊!」
孔子對弟子們所說:「滿則覆,虛則欹,中則正」的道理,正是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啊。
針對一個小欹器,孔子講出一番大道理。欹器形象地體現出「物極必反」的道理。人們都願向器內多注水,認為越多越好,其實「滿則覆」。有人認為說話越多越好,其實不精練,不集中的話越多越無用。有人寫文章,貪多求全,其實多為畫蛇添足。有人說:英雄向前多走一步,就會變作小丑。偉大與可笑只有一步之差。都是說做事情一定要掌握好分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