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結束之後,美國和蘇聯就拉開了長達44年的冷戰序幕,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火中,美國和蘇聯的軍工業受到了極大程度的發展。兩個國家為了一爭高下,不惜花費大量的資金和精力研究軍事武器,蘇聯更是傾舉國之力製造出了一批「大、猛、強」的軍事武器。其中米格-21就是由 米高揚設計局在上個世紀50年代左右所研製的一款戰鬥機。
米格-21的服役時間為1958年,此時正值美蘇冷戰的白熱化階段,這款輕巧、爬升快,能截擊入侵的敵轟炸機和高速目標的戰鬥機自然成為了前蘇聯的「香餑餑」。因為對比西方同類型戰鬥機在價格方面有天然的優勢,米格-21被前蘇聯出口了超過37個國家和地區,時至今日,諸如印度,捷克斯洛伐克等國家的空軍主力戰鬥機中,米格-21依舊佔據著強大的領導能力。
雖然米格-21性能出色,但是在號稱有「摔機第一大國」印度人的手中,米格-21卻依舊難逃魔爪,從從1966年服役至今已經摔掉了482架,非戰損率接近百分之六十。不折個飛行員進去已是最幸運的結局了。之所以印度軍事新聞年年都與戰鬥機墜毀掛鈎,除了飛行員技術不到位之外,其實最主要的原因還得由印度最大的航空製造公司——印度斯坦航空公司背鍋。
印度斯坦航空公司被親切地稱為「亞洲之光」,其中其傾力打造的「光輝」戰鬥機更是被印度空軍給予了深厚的希望。不過這家被印度吹了半個世紀的戰鬥機神話,為何卻成了世界軍工史上最大的笑話?其實追溯原因,還得從上個世紀60年代開始的印巴戰爭說起。印度斯坦航空公司在上個世紀60年代就已經研製出來了亞洲的第一款噴氣式超音速戰鬥機:FH-24「風神」戰鬥機。
要知道在上個世紀60年代左右,世界上兩個超級大國美國和蘇聯對於戰鬥機的研製都還在剛剛起步,第一代和第二代戰鬥機剛剛處於立項階段,印度這款噴氣式超音速戰鬥機自然走在了世界前沿。印度空軍當時可以說是相當豪橫,直接給這款戰鬥機起了一個響噹噹的名字:HF-24「暴風之神/風神」,並且將其用於1971年爆發的第三次印巴戰爭中。好在FH-24「風神」戰鬥機也沒有讓印度空軍丟臉,在第三次印巴戰爭中取得了醒目的成績,只損失了6架。
作為一款「性能優異」戰鬥機的研製公司,按理來說印度斯坦航空公司定然會「母憑子貴」,然而這款戰鬥機除了飛行員是土生土長的印度人之外,從設計師到航空工業技術人員,都沒有一個印度人,而是德國和英國人撐起了半邊天。其總設計師庫爾特·譚克教授是二戰時德國著名飛機製造廠——福克沃爾夫航空公司的主要設計師。除了設計團隊全是外籍人員之外,FH-24「風神」戰鬥機全身的各個核心部件基本上也是「萬國造」。發動機來自英國,「阿登」30毫米機炮英國進口,機載電子設備從美國、德國以及瑞典海淘而來,最後組裝出來的這款戰鬥機可以說印度斯坦航空公司只是一個中間商,並沒有多大的功勞,也難怪會飽受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