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昨天在看電視劇《楚漢爭霸》的時候,發現了個很有趣也很無奈的現象,那就是彈幕上的很多留言都讓人啼笑皆非。比如說在鴻門宴那集的時候,很多彈幕都說如果項羽聽從範增的建議,那麼劉邦早就被解決了,怎麼還會有後面的楚漢之戰呀!不僅如此,在後面範增被項羽氣走的時候,更是有彈幕說,範增的謀略比張良陳平加起來都強,所以項羽是給自己挖了大大坑。
誠然,範增確實是項羽手下的第一謀士,其能力也確實比較的強。但是,假如項羽真的聽了他的建議,就可以輕鬆打敗劉邦嗎?對於這個問題,筆者本人有點其他的看法。言歸正傳,有對標題所提到的這兩個問題感興趣的朋友,或許可以接著往下看。
其一,範增的能力很強(政治軍事上)
我們作為後來者,在評價一位古人能力強弱的時候,一定要全方面地去總結,去看待,千萬不敢只看一面。範增最早並不是項羽的謀士,而是項羽叔父項梁的謀士(雙方首次見面時,劉邦也在他們身邊),所以很大程度上,範增對於時事政治的了解,是要高於項羽本人的。
陳勝吳廣起義失敗後,範增敏銳地告訴項梁,他們之所以失敗,除了被享受之心蒙蔽雙眼外,更主要還是因為陳勝自立為王,並沒有持續地堅守自己的初衷,即是為了項燕和扶蘇而戰(假借二人的名號,卻沒有擁立二人的後代)。
聽完範增的建議後,項梁等人覺得很有道理,於是乎他們找到了楚懷王的孫子雄心,並將其復立為楚懷王。有了楚懷王的大旗後,項梁等人的勢力果然發展得非常迅速,起碼在楚地上,他們成了最大的割據勢力(範增與項羽的決裂,與楚懷王也有很大關係)。
再往後,項梁戰死,項羽自立,範增又憑藉自己的智慧而多次為其出謀劃策。直到公元前206年,秦王子嬰投降,劉邦取巧進入鹹陽。到這裡想必大家都知道了後面發生的事情,沒錯,是到了著名的鴻門宴上。鴻門宴的事情我們就不多說了,再繼續往後,劉邦與項羽正式展開楚漢之戰,而那時項羽因為剛剛在彭城大敗劉邦,所以便將其死死地困在滎(xíng)陽地區。
劉邦因為進退兩難,所以想要跟項羽求和,本來項羽是準備同意的,但範增又一次站了出來。他對項羽說道,此時是劉邦最弱小的時候,如果現在將他放走,那以後再想打敗他就要付出比現在艱難百倍的力氣。聽從了範增建議的項羽,決定拒絕劉邦的求和,並繼續圍攻劉邦。
差點忘了說,鴻門宴之前,範增曾獻計趁劉邦封堵函谷關時,立刻起兵攻打他,原因是劉邦有天子氣(這個很重要),還阻攔天下諸侯進入鹹陽,所以圍攻他甚至消滅他都是理所應當,然而項羽卻拒絕了這一計劃(範增後面還曾提議封三位秦朝降將為王以監視劉邦)。
其二,範增的能力並不強(性格態度上)
這裡可能會有朋友感到不解,認為是筆者寫錯了,原因是前面剛說他強,現在又說他不強。有這個疑惑的朋友,先不要著急,一會兒您就會知道原因了。凡能成大事者,絕對是各方面都很完美的人,而各方面上,絕對是包含了性格及態度。因為這兩個方面在成功概率上的佔比,有時候甚至要超過能力本身。然而可惜的是,範增在性格和態度上,卻距離成大事者相差太遠。
範增的身份是謀士,是項羽這位楚霸王的謀士。雖然謀士地位很高,但相對於君主本人而言,依然是個臣子的身份。可範增顯然沒有意識到這點,比如以下這幾件事。鴻門宴上,劉邦在讓張良獻上禮物並逃跑之後,範增大發雷霆,不僅當著眾人的面摔碎劉邦獻給項羽的禮物,還大罵項羽「豎子不足與謀」等。此外,範增在大發雷霆的時候,在場的除了項羽的屬下之外,還有一個獻上禮物的張良,那麼我們可以想到,張良在看到這幅畫面後,心中會怎麼想呢?
繼續往後,劉邦在聽從陳平的建議而對項羽範增使用了離間計後,項羽本人還沒怎麼說話呢!範增倒先怒了,史料原文為「亞父聞項王疑之,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為之!原請骸骨歸!」這裡我們可以試想一下,如果你是君王,你的屬下竟然對你發怒且說氣話,你會怎麼想呢?
另外,如果說項羽真的聽從了範增的意見,那是否還會有楚漢爭霸這個問題,筆者給出的看法是,除非項羽對範增言聽計從,而且範增還能活得足夠久(範增與項梁會面時就已經70多歲了),不然就算沒有楚漢爭霸,也會有其他的楚齊,楚魏爭霸等。可問題在於,項羽真的會對範增言聽計從嗎?
這裡筆者指出一個很多朋友都有的疑惑,那就是範增是項羽的亞父,所以有資格說出並做出這些事。關於這點,筆者給出的回答是,大家都錯了。原因在於,項羽對於範增的亞父之稱只是單純地尊敬他,並不代表範增就真的和項羽父親一樣。畢竟,項羽的性格和範增的身份,我們都是知道的(項羽易怒且高傲,範增只是平民出身)。
最後,關於「謀士範增的能力有多強?假如項羽聽他的建議,那還會有楚漢爭霸嗎」這個問題,筆者的答案是:範增的能力強也不強,原因是範增強在軍事及政治上,不強在性格及態度上。而如果項羽真的聽從了範增的所有建議,那絕對是不會有楚漢爭霸的,原因是劉邦早在鴻門宴上就被殺死了。
參考資料:《史記》《資治通鑑》《二十四史全譯》等。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