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士範增的能力有多強?假如項羽聽他的建議,那還會有楚漢爭霸嗎

2021-01-20 騰訊網

筆者昨天在看電視劇《楚漢爭霸》的時候,發現了個很有趣也很無奈的現象,那就是彈幕上的很多留言都讓人啼笑皆非。比如說在鴻門宴那集的時候,很多彈幕都說如果項羽聽從範增的建議,那麼劉邦早就被解決了,怎麼還會有後面的楚漢之戰呀!不僅如此,在後面範增被項羽氣走的時候,更是有彈幕說,範增的謀略比張良陳平加起來都強,所以項羽是給自己挖了大大坑。

誠然,範增確實是項羽手下的第一謀士,其能力也確實比較的強。但是,假如項羽真的聽了他的建議,就可以輕鬆打敗劉邦嗎?對於這個問題,筆者本人有點其他的看法。言歸正傳,有對標題所提到的這兩個問題感興趣的朋友,或許可以接著往下看。

其一,範增的能力很強(政治軍事上)

我們作為後來者,在評價一位古人能力強弱的時候,一定要全方面地去總結,去看待,千萬不敢只看一面。範增最早並不是項羽的謀士,而是項羽叔父項梁的謀士(雙方首次見面時,劉邦也在他們身邊),所以很大程度上,範增對於時事政治的了解,是要高於項羽本人的。

陳勝吳廣起義失敗後,範增敏銳地告訴項梁,他們之所以失敗,除了被享受之心蒙蔽雙眼外,更主要還是因為陳勝自立為王,並沒有持續地堅守自己的初衷,即是為了項燕和扶蘇而戰(假借二人的名號,卻沒有擁立二人的後代)。

聽完範增的建議後,項梁等人覺得很有道理,於是乎他們找到了楚懷王的孫子雄心,並將其復立為楚懷王。有了楚懷王的大旗後,項梁等人的勢力果然發展得非常迅速,起碼在楚地上,他們成了最大的割據勢力(範增與項羽的決裂,與楚懷王也有很大關係)。

再往後,項梁戰死,項羽自立,範增又憑藉自己的智慧而多次為其出謀劃策。直到公元前206年,秦王子嬰投降,劉邦取巧進入鹹陽。到這裡想必大家都知道了後面發生的事情,沒錯,是到了著名的鴻門宴上。鴻門宴的事情我們就不多說了,再繼續往後,劉邦與項羽正式展開楚漢之戰,而那時項羽因為剛剛在彭城大敗劉邦,所以便將其死死地困在滎(xíng)陽地區。

劉邦因為進退兩難,所以想要跟項羽求和,本來項羽是準備同意的,但範增又一次站了出來。他對項羽說道,此時是劉邦最弱小的時候,如果現在將他放走,那以後再想打敗他就要付出比現在艱難百倍的力氣。聽從了範增建議的項羽,決定拒絕劉邦的求和,並繼續圍攻劉邦。

差點忘了說,鴻門宴之前,範增曾獻計趁劉邦封堵函谷關時,立刻起兵攻打他,原因是劉邦有天子氣(這個很重要),還阻攔天下諸侯進入鹹陽,所以圍攻他甚至消滅他都是理所應當,然而項羽卻拒絕了這一計劃(範增後面還曾提議封三位秦朝降將為王以監視劉邦)。

其二,範增的能力並不強(性格態度上)

這裡可能會有朋友感到不解,認為是筆者寫錯了,原因是前面剛說他強,現在又說他不強。有這個疑惑的朋友,先不要著急,一會兒您就會知道原因了。凡能成大事者,絕對是各方面都很完美的人,而各方面上,絕對是包含了性格及態度。因為這兩個方面在成功概率上的佔比,有時候甚至要超過能力本身。然而可惜的是,範增在性格和態度上,卻距離成大事者相差太遠。

範增的身份是謀士,是項羽這位楚霸王的謀士。雖然謀士地位很高,但相對於君主本人而言,依然是個臣子的身份。可範增顯然沒有意識到這點,比如以下這幾件事。鴻門宴上,劉邦在讓張良獻上禮物並逃跑之後,範增大發雷霆,不僅當著眾人的面摔碎劉邦獻給項羽的禮物,還大罵項羽「豎子不足與謀」等。此外,範增在大發雷霆的時候,在場的除了項羽的屬下之外,還有一個獻上禮物的張良,那麼我們可以想到,張良在看到這幅畫面後,心中會怎麼想呢?

繼續往後,劉邦在聽從陳平的建議而對項羽範增使用了離間計後,項羽本人還沒怎麼說話呢!範增倒先怒了,史料原文為「亞父聞項王疑之,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為之!原請骸骨歸!」這裡我們可以試想一下,如果你是君王,你的屬下竟然對你發怒且說氣話,你會怎麼想呢?

另外,如果說項羽真的聽從了範增的意見,那是否還會有楚漢爭霸這個問題,筆者給出的看法是,除非項羽對範增言聽計從,而且範增還能活得足夠久(範增與項梁會面時就已經70多歲了),不然就算沒有楚漢爭霸,也會有其他的楚齊,楚魏爭霸等。可問題在於,項羽真的會對範增言聽計從嗎?

這裡筆者指出一個很多朋友都有的疑惑,那就是範增是項羽的亞父,所以有資格說出並做出這些事。關於這點,筆者給出的回答是,大家都錯了。原因在於,項羽對於範增的亞父之稱只是單純地尊敬他,並不代表範增就真的和項羽父親一樣。畢竟,項羽的性格和範增的身份,我們都是知道的(項羽易怒且高傲,範增只是平民出身)。

最後,關於「謀士範增的能力有多強?假如項羽聽他的建議,那還會有楚漢爭霸嗎」這個問題,筆者的答案是:範增的能力強也不強,原因是範增強在軍事及政治上,不強在性格及態度上。而如果項羽真的聽從了範增的所有建議,那絕對是不會有楚漢爭霸的,原因是劉邦早在鴻門宴上就被殺死了。

參考資料:《史記》《資治通鑑》《二十四史全譯》等。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楚漢群雄爭霸,劉邦與項羽一念之差,會不會導致不同的結局
    趙高:推動秦亡的重要人物之一說到楚漢爭霸歷史,就不能不說起秦朝覆滅,說到趙高這樣一個重要人物。秦時趙高,我們都知道他是奸臣,也僅知道他是奸臣而已,但《楚漢爭霸》在肯定他是奸臣的同時,也告訴我們,他還是一位博學多才,精通法律,也很有行政才能的能臣。形容良臣往往說其德才兼備,其實一代奸臣,也是要「奸」與「才」兼備的,有「才」才能「奸」得長久。
  • 項羽與範增分道揚鑣的原因,不是中了劉邦陣營的反間計那麼簡單
    範增,項羽陣營至關重要的謀士,卻在楚漢相爭最為激烈的時候離開了項羽,最後落得病死途中的悽涼結局,而項羽也在失去範增之後,逐步墜入失敗的深淵。那麼項羽與範增之間,究竟出現什麼樣的問題,讓昔日的「黃金組合」有此慘澹局面?
  • 楚漢爭霸中的十大歷史人物
    劉邦,楚漢爭霸的主角,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和軍事指揮家,漢朝開國皇帝,漢民族和漢文化的偉大奠基者和開拓者,毛主席評價劉邦是「封建皇帝裡邊最厲害的一個」。《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項羽,楚漢爭霸男主角,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兵敗於垓下,發生「霸王別姬「,自刎於烏江。
  • 項羽排擠範增,和陳平沒有太大關係,這是項羽集團人才流失的縮影
    楚漢戰爭時期,項羽集團衰敗的標誌性事件,就是範增的離開了,作為項羽集團的主要謀士,範增的離開,也是預示著項羽排擠異姓將領重臣的情緒達到一個高峰,隨後項羽在和劉邦的對峙中,也是逐漸落了下風,最終失敗,只能含恨自刎於烏江。
  • 範增足智多謀,又是項羽的亞父,可為何最後被項羽給趕走了?
    在王者榮耀裡有位霸王,他既可以是上單霸主,也可以是一個好輔助,但是他更應該是一個上單霸主,因為他在歷史中的形象就是一位霸王,想必大家都已經猜出這個英雄是誰了。就是那個既有傷害又有坦度的項羽,項羽確實是一位霸王,是一位英雄,可是他因為沒有劉邦的智謀,最後敗給了劉邦。
  • 項羽殺了這個人,範增卻沒有隱退,最終項羽被氣死
    蘇東坡的《範增論》裡有這樣一段話,「吾嘗論義帝,天下之賢主也。獨遣沛公入關,而不遣項羽;識卿子冠軍於稠人之中,而擢為上將,不賢而能如是乎?」蘇東坡認為,義帝稱得上一位賢主。比如他派劉邦西徵鹹陽,而不是項羽;提拔宋義為卿子冠軍,統領全軍。 從熊心的人事安排可以發現,他對劉邦和項羽都比較了解。
  • 張良VS範增,誰才是秦末第一謀士
    他把借來的兵還回去後簡直就一無所有了,根本就沒有能力參加更大規模化的市場競爭。為了混口飯吃,他只好放棄個體經營戶與項梁合夥,暫時做分公司的小頭目。話說回來張良和範增在謀略上誰更厲害呢?其實張良早就說明了其中的真相,張良曾說過:「範增智謀三倍於我。」
  • 被項羽包圍在滎陽的劉邦,能夠除掉範增並安然逃走,多虧這個人
    楚漢之爭,在最開始處於劣勢的是劉邦勢力,一直被項羽攆著打。甚至有幾次,劉邦都險些命喪項羽之手,不過都僥倖逃掉了。其中有一次就是滎陽之圍,劉邦被項羽和範增聯合包圍了,糧食也被掐斷了,十分危急。
  • 《楚漢傳奇》_網易專題
    秦亡後被封漢王,後於楚漢戰爭中擊敗西楚霸王項羽,統一天下,成為漢朝開國皇帝。權詐、霸氣卻又無賴、腹黑。後在楚漢戰爭中為漢王劉邦所敗,在烏江自刎而死。歷史上最為勇猛的武將。性格莽撞,重義氣。 孫海英 飾演 範增項羽主要謀士,被項羽尊為「亞父」
  • 楚漢之爭最後決戰,項羽無奈「霸王別姬」
    楚漢之爭最後的決戰在垓下展開,勝負已沒有多少懸念。如果項羽單對劉邦,他還有勝機,能夠以少勝多。但面對領兵多多益善的戰神韓信,項羽陷入了十面埋伏和四面楚歌,真的沒有打贏的希望,他只能率領八百親兵突圍了。劉邦勝在有韓信在楚漢之爭中,劉邦開始集合了一幫諸侯和五十多萬大軍,一度攻佔了項羽的都城彭城。但在齊地的項羽率領三萬精兵回援後,迅速擊潰了劉邦的大軍,劉邦狼狽地逃跑,父親劉太公和老婆呂雉都被項羽俘虜了。那時,形勢對劉邦不利,一些諸侯又背叛劉邦依附項羽。劉邦派韓信去攻打魏、趙、齊等地,自己在滎陽與項羽對峙。韓信一路攻克代國和魏國,劉邦趕緊調韓信的精銳到滎陽。
  • 範增的悲劇:項羽殺了此人,他就該退隱江湖了
    話說回來,那樣的話他也不會青史留名。有人寧願轟轟烈烈而死,不願庸庸碌碌地活著。被人低估的熊心史書對熊心的記載不多,但後世對他的評價卻很高。蘇東坡的《範增論》裡有這樣一段話,「吾嘗論義帝,天下之賢主也。獨遣沛公入關,而不遣項羽;識卿子冠軍於稠人之中,而擢為上將,不賢而能如是乎?」蘇東坡認為,義帝稱得上一位賢主。
  • 楚漢爭霸,不僅是秦滅六國的重演,還是郡縣制與分封制度的比拼
    所以,以至於後來的人,其實楚漢爭霸,只是秦滅六國的再一次重演。其實在六國發動滅秦計劃的時候,秦國還是有能力抵抗的,雖然是六國的勢力。但是其實他們加起來的軍隊人數並不多。只是因為嬴政去世,再加上被寄予厚望的扶蘇也被賜死,而繼位的秦二世胡亥只是個二愣子,不僅聽信小人讒言,而且還殘害忠良義士,自毀長城。導致朝廷安排不周,錯過了再次消滅六國的最佳時機。
  • 楚漢爭霸,項羽與劉邦的表現,對我們有何啟示?
    電視劇中項羽劇照1.劉邦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陰狠與自私。楚漢爭霸後期,劉邦和項羽大戰已經進入尾聲,劉邦實力越來越強,項羽個人武力雖然強盛,但是局勢處於被動狀態。劉邦這樣做就佔據了大義上的名分,有了一定的政治優勢,項羽這一次沒有逼劉邦就範,還因此好吃好喝供養劉邦父母一年多。劉邦為了自己的政治抱負,雖然後邊有說法,但確實沒有顧忌父母的安危,他們的親生兒子,是個真真切切的野心家。但是作為劉邦父母,內心肯定不好受,此事是人之常情。
  • 《楚漢傳奇》英布大敗,項羽邀英布加入項家軍
    可能是因為此前楚漢傳奇宣傳得很到位,讓我這個歷史正劇迷著實期待了一陣子。不過正所謂期望越大失望越大,看到目前為止,我覺得這部戲還是不夠厚重,不夠正。人物塑造得薄了,劇情分配也有些不均衡,對歷史的解讀也有失高度。
  • 張良足智多謀,為何韓信遇難,他卻冷眼旁觀?
    事實上,鴻門宴這個詞不是憑空創造的,而是根據當初楚漢爭霸時項羽與劉邦二人各懷鬼胎,都假借宴會之意,暗中與各方勢力勾結,企圖將對方在鴻門宴當晚殺害。楚漢爭霸,這個故事可謂是歷史上著名的一場戰爭---項羽與劉邦為了爭奪政治、權利、疆域等而進行的一場超大規模的打鬥,甚至可以說稱得上是「雙雄對決「了。
  • 電影《西楚霸王·項羽》橫店開機 群星演繹楚漢驕雄
    電影《西楚霸王·項羽》橫店開機 群星演繹楚漢驕雄        電影《西楚霸王·項羽》將於近日在浙江橫店影視城開機,影片由福建尚武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榮譽出品,池建華執導,邀約中國香港知名藝人樊少皇
  • 範增又叫做「亞父」竟然是這個意思?
    關於項羽和劉邦的故事,大概聽的也應該不再聽了吧。但其實我們再仔細思考一下這段歷史的時候,是否還是能覺得有很多的疑惑點的?就比如說當時鴻門宴中的範增,又稱為亞父,但大家有沒有覺得亞父這個名字其實出現了很多的疑點呢?項羽對範增的尊稱是亞父,也是尊稱範增"僅次於對待父親的尊敬"的意思。
  • 項羽攻佔襄城後做了一件事,看劉邦、虞姬怎麼說?活該被世人罵
    每次提到項羽,人們首先會想到「生當作人傑 死亦為鬼雄」,然而卻很少有人會想到「屠城」二字,項羽戎馬一生卻六次屠城,殺人無數。從他滅秦開始,直至四年楚漢之戰的結束,項羽從未停止過屠城殺降。接下來我們要說的,便是項羽的第一次屠城——襄陽之戰。
  • 鴻門宴項羽為什麼心慈手軟不殺劉邦,究竟是什麼原因
    中國歷史上的《鴻門宴》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也標誌著楚漢爭霸的開始,實際上對於劉邦來說,是一個鬼門關。對於項羽來說,如果成功了,消滅了他一統天下的一個很大的障礙。那麼有人不明白了,範增設計了這麼好一個計劃,為什麼項羽不珍惜,為什麼他不殺了劉邦,這樣也不會導致了項羽有烏江自刎的結局。
  • 項羽:一個人的性格裡,藏著他未來的命運
    範增更加斷定劉邦志在天下,便勸項羽早點對劉邦下手。 項羽的叔父項伯聞之,連夜前往劉邦軍中見好友張良,他欲勸張良逃走,卻被張良策反拉攏。 項伯回來後,便對項羽說,劉邦攻破鹹陽有功,並且他絕無稱王之心,所以殺掉劉邦是不義之舉,項羽對叔父的話表示贊同。 項伯見完張良,劉邦就率領一百多騎兵來見項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