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VS範增,誰才是秦末第一謀士

2020-12-04 浮華落盡色地方

範增,居巢(今安徽巢湖市居巢區亞父鄉)人,後來項羽尊他為「亞父」並不是因為他是亞父鄉人。

所謂尊號「亞父」其實是尊敬他老人家而給的一個稱號,俗稱乾爹,地位僅次於父親。

範增出道時,年已七十,差不多是項羽加上他父親的歲數。所以叫他乾爹是項羽抬舉他,按輩份項羽應該叫他幹爺爺一點都不過分。

範增這位爺爺級人物,平時深居簡出,他不喜歡養鳥餵蝦,不愛喝老爸茶,也不喜歡打彩票。

他只有一個愛好,那就是研究兵法。老傢伙幾十年如一日的修練,沒有練成一隻狐狸精,反而修成了一個人精。範人精一肚子奇謀妙計,恰值天下大亂,正是走出家門為國家發揮餘勢的好時候,於是他來投奔項梁來了。

範增給項梁簡述了不立他為王的幾條理由:第一,陳勝舉事失敗完全是咎由自取。當初楚懷王被騙到秦國而沒辦法返回楚國,後秦滅楚,楚最無辜。所以楚人到現在還可憐楚王。而陳勝沒有立楚王之後而自立為楚王,民望不歸,理所當然失敗。

第二,如今楚人爭先恐後地歸附你項梁,不是因為你能力過人,而是因為你項家祖上世世代代為楚將。

範人精最後總結陳詞說道,唯有立六國時楚後為王,方可名至實歸凝聚人心。楚南公曾說過,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如果楚國人都團結反秦,必勝無疑。

薑還是老的辣。此言有理有據,不服還不行。項梁深以為然,決定立楚國之後為王。

可難題又來了,楚滅國多年,皇室貴族早各奔東西不知所歸,如今天下大亂,恐怕楚後早死於匪兵之手,去哪尋一個活人來當這傀儡楚王?

項梁只好貼出廣告,派人到處尋找楚王之後。

功夫不負有心人,項梁果然尋到了在民間替人放羊為生的楚懷王孫子羋心。

六月,選了一個良辰吉日,羋心被正式立為楚王。為迎合民意,尊他為楚懷王,定都盱眙(今江蘇省盱眙縣)。項梁自號為武信君。

新人新氣象,項梁重組楚國楚字號公司成功,張良也想趁機把韓國韓字號這個又爛又小的公司重組上市。

張良對項梁遊說道:祝賀您新公司成功上市。但是目前秦朝這個競爭者太厲害,僅憑楚國一家公司是無法與他競爭分割市場的。韓諸公子橫陽君韓成最賢,您可立他為韓王,這樣您就多了一位合作夥伴,那樣就可以與秦國相與爭鋒了。

張良不愧沒有白讀《太史兵法》,說得一點都不比範增差。

項梁亦深以為然,讓張良去找韓成,立他為韓王,張良為宰相(司徒)。張良祖輩二代輔佐過五世韓王,張良子承祖制,合情合理。多年以來,張良傾家蕩產流亡異國他鄉,為的就是有朝一天重歸故國重現祖上榮光。他終於等來了這一天。

韓國很多城市都控制在秦軍的手裡,張良決定要把它們一一拿回來。但韓王成現在極是困窘,家底只有一千餘兵。開什麼玩笑,一千餘兵就想從章邯幾十萬虎狼之師的嘴裡奪食,那不是無異於比登天還難?

阿基米德說:給我一個基點,我就能把地球撬起來。

張良說:給我一千兵,我也能把韓國的土地奪回來。

果然,熟讀太史兵法的張良天勇敢地帶著這一千餘兵打回了老家,從秦兵手裡搶回了幾個城市。

可還沒等他把屁股坐熱,那些城市又被秦軍奪回去了。你來我往,打來打去,張良沒佔到什麼便宜,只好帶著兄弟們潛伏在潁川(今禹州市)一帶打遊擊。

張良流年不利,好不容易搖身一變成為韓字號公司總經理,一不留神就被人家打成了遊擊隊。

其實,除了張良之外,劉邦也沒什麼好運氣。他把借來的兵還回去後簡直就一無所有了,根本就沒有能力參加更大規模化的市場競爭。為了混口飯吃,他只好放棄個體經營戶與項梁合夥,暫時做分公司的小頭目。

話說回來張良和範增在謀略上誰更厲害呢?

其實張良早就說明了其中的真相,張良曾說過:「範增智謀三倍於我。」

張良這話的意思是說範增的智謀是自己的三倍。

既然範增比張良厲害,那為何最後得天下的是劉邦而不是項羽呢?

這就不得不說項羽和劉邦的差距了。

如果論帶兵打仗,劉邦不是項羽的對手,但是在用人上面劉邦就甩了項羽幾條街,不然蕭何,韓信,張良這樣的人又怎麼會為劉邦所用。

後來,張良投效劉邦。

打敗了秦朝之後,劉邦先行入關,並派兵把守函谷關。

項羽非常憤怒,打算第二天進攻劉邦。

範增對項羽說:「急擊勿失」。

這根本不像是一個謀士說的話,完全是一副命令的口氣。

鴻門宴上,項羽已經決定放過劉邦,可是範增不行,好幾次給項羽遞眼色、舉玉佩示意殺了劉邦。

項羽沒有表示,範增又擅自叫來項莊,要他舞劍刺殺劉邦。

這根本就不是一個謀臣該做的事情。

劉邦逃走,留下了白璧一雙、玉鬥一對,分別獻給了項羽和範增。

項羽接過白璧放在了座位上,範增接過玉鬥,扔到地上還用劍砍碎。這完全是在和項羽置氣,把內部分歧公開化。

這樣的謀士,真不知道他的智謀何在?

這個時候,劉邦、項羽都在關中,如果有足夠的理由說服項羽,仍然可以消滅劉邦集團。

可是從此前的情況來看,範增說服項羽的理由是劉邦有天子之氣!

還是在一個毛頭小夥子的時候,項羽看見秦始皇就說:我要取而代之。一個在位皇帝他都敢取代,他還怕那點兒「氣」?!這種蹩腳的說辭,怎能抵得過劉邦一個「義」字!

張良說服劉邦,先問:「是誰給您出的派兵守關這個主意?」

一下子就把劉邦的責任去掉了一半,面子留了一個全部。

在應戰還是上門解釋的問題上,張良先問劉邦:「估計您的兵力抵得過項王嗎?」

劉邦清楚地知道,肯定不行,於是決定第二天赴鴻門宴。

這才是一個謀士和主公的關係,主意是我出的,決定是您做的;失敗了是我這個主意不好,像前邊的守關,成功了是您決策的正確。

後來,韓信要當代理齊王,劉邦勃然大怒,張良知道這時候阻止不了韓信稱王,但他不明說,而是踩劉邦的腳,劉邦馬上覺悟,直接封韓信為齊王,避免了漢家集團內部一場危機。

尤其是幫助呂后保住劉盈的太子地位,張良的主意是讓他請來「商山四皓」。

這四個人是劉邦想得到的人,但是他請不來,劉盈請來了,太子之位保住了。

這件事情有后妃之爭、未來的帝位之爭,牽涉到夫妻關係、君臣關係、兄弟關係,此類事情閃現過多少刀光血影?到了張良這兒僅僅是一句話,該是多大的政治智慧,豈是一個範增可比?

司馬遷給兩人的評價也是高下分明。給範增的評價只有三個字「好奇計」,大概只能出一個計策,還上升不到謀略這個層次上吧!

而對於張良則是:「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裡之外」。

說劉邦得到這個人,有可能也是天意?!

《史記》沒有為範增立傳,並不是因為項羽集團的失敗,項羽能夠被列在《本紀》之中,說明司馬遷沒有以成敗論英雄。

季布、欒布能夠立傳也說明了這個問題。這只能說明,範增在謀略方面,沒有留下供後人效法的事例。

範增和張良相比,高下立分,陋劣立見,可以說,他和張良根本就不在一個層次上。

相關焦點

  • 陳平的智謀水平與張良在伯仲之間,為何後世對他評價卻遠不如張良
    陳平與張良,是劉邦最為得力的兩大謀士。在漢朝開國戰爭中,兩人鞍前馬後追隨劉邦,竭忠盡智效力良多。可以說,劉邦能夠戰勝強敵項羽,掃滅群雄一統河山,張良與陳平的貢獻不可或缺。他們兩人如果少了任何一個,只怕秦末漢初的歷史走向都會發生難以想像的逆轉。
  • 謀士範增的能力有多強?假如項羽聽他的建議,那還會有楚漢爭霸嗎
    比如說在鴻門宴那集的時候,很多彈幕都說如果項羽聽從範增的建議,那麼劉邦早就被解決了,怎麼還會有後面的楚漢之戰呀!不僅如此,在後面範增被項羽氣走的時候,更是有彈幕說,範增的謀略比張良陳平加起來都強,所以項羽是給自己挖了大大坑。 誠然,範增確實是項羽手下的第一謀士,其能力也確實比較的強。但是,假如項羽真的聽了他的建議,就可以輕鬆打敗劉邦嗎?
  • 秦滅六國時,韓信張良蕭何項梁項羽範增都在幹嘛,為何不幫六國
    這一年,韓信才6歲,作為一個小孩子,韓信平常的生活就是在父母的教導下學習和讀書。這一年,張良估計25歲左右,韓國滅亡後,張良很有可能參與了公元226年發生在韓國舊都新鄭的韓國貴族反秦事件,結果被秦國殘酷鎮壓,然後張良就開始流浪天涯的生活,被秦國通緝,而韓國貴族在新鄭的叛亂,導致韓王安被殺。
  • 張良為啥被後世稱為智謀的典範?歷史上的謀士很多,但智者很稀有
    但是,如果說張良只是聰明,那就太貶低他了,用「智慧」來形容他才更恰當。在兩千年的封建歷史上,張良的兩大素質無人能及:其一,原本抱著復仇心態的他,能夠審時度勢,以更高的格局,轉而選擇復仇對象的政治理念;其二,能夠抵禦富貴、權勢的誘惑,大功告成後立即急流勇退。
  • 荀彧和郭嘉,誰才是曹操的第一謀士?兩個方面對比後,結果出來了
    如今的問題是,曹操手下這五大謀士中,誰是第一謀臣呢?估計答案,必會從荀彧和郭嘉,這兩位最著名的謀士中產生——不僅是因為這兩人最著名,作用最大,還因這兩人最傳奇。
  • 誰是中國古代謀士中的 「第一殺手」?
    天中講壇特邀「噴空創始人」陳紅旭 為您講述劉邦的重要謀士——張良的歷史故事 世界有韓國,中國也有韓國,而且中國的韓國基本上就是現在的河南省所轄區域。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周威烈王姬午封侯,韓國建立,建都於陽翟(今河南禹縣)。
  • 曹操的第一謀士荀彧,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物?
    荀彧,曹操帳下的首席謀士,他有何本事登頂三國時代的頂級謀士之列?張良是一個什麼樣的角色,荀彧就是一個什麼樣的角色。張良是「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裡之外」的謀臣,是千古一流的軍謀家。張良是文弱之士,以驚人的智慧幫劉邦制定了諸多戰略奇謀,最終奪得天下。荀彧,就是曹操的「張良」。他以兩大戰略之謀,三大戰術之謀,登頂三國頂級謀士之列,也成為曹操集團的首席智囊。
  • 範增又叫做「亞父」竟然是這個意思?
    就比如說當時鴻門宴中的範增,又稱為亞父,但大家有沒有覺得亞父這個名字其實出現了很多的疑點呢?項羽對範增的尊稱是亞父,也是尊稱範增"僅次於對待父親的尊敬"的意思。但其實我們可以仔細分析一下,其實這個名字裡邊疑點也是頗多的。
  • 兔死狗烹的悲劇輪迴中,張良何以獨善其身
    「漢初三傑」各有神通,何以張良獨善其身?玄妙神奇的背後是張良拒絕劉邦的智慧。先來認識一下這個人。張良,劉邦謀士之一,文武兼備,精通兵法,他是唯一善終的「漢初三傑」。奇蹟的背後,是張良拒絕的智慧,保全性命,從拒絕劉邦開始。
  • 範增足智多謀,又是項羽的亞父,可為何最後被項羽給趕走了?
    在王者榮耀裡有位霸王,他既可以是上單霸主,也可以是一個好輔助,但是他更應該是一個上單霸主,因為他在歷史中的形象就是一位霸王,想必大家都已經猜出這個英雄是誰了。就是那個既有傷害又有坦度的項羽,項羽確實是一位霸王,是一位英雄,可是他因為沒有劉邦的智謀,最後敗給了劉邦。
  • 中國歷史上最聰明的五個人,諸葛亮未能上榜,排第一的到底是誰?
    秦始皇,漢武帝,諸葛亮,孫子,司馬遷......太多太多熟悉的名字和他們背後的故事會被我們一直傳唱,今天我們就一起聊一下,中國歷史上最聰明的五個人,作為大家熟知的智者諸葛亮也沒能上榜,我們一起看看都有誰吧。5.張良張良是秦末漢初最偉大的謀士之一,與韓信,蕭何並稱為「漢初三傑」。
  • 蕭何功臣第一,張良應該功臣第幾?張良無論第幾,都只能黯然退場
    功臣裡面,排名第一的應該是韓信。蕭何僅被封侯,而韓信則被封王。再往後,也輪不到蕭何,而是彭越、英布這兩個狠角色。那麼,蕭何應該排第幾?就實際功勳而論,蕭何連前五都進不了。因為還有呂澤,這傢伙在劉邦入關之前,直接帶出了一支隊伍,還是沛豐起義的原始股東。蕭何只能與張良、曹參、樊噲、灌嬰這些人比拼第五。
  • 《三國志14》DLC古武將範增怎麼樣 數據詳細分享
    導 讀 《三國志14》DLC中的古武將是很厲害的,其中範增就是一位很強的謀士,很多玩家都不太清楚範增的屬性到底怎麼樣
  • 項羽與範增分道揚鑣的原因,不是中了劉邦陣營的反間計那麼簡單
    範增,項羽陣營至關重要的謀士,卻在楚漢相爭最為激烈的時候離開了項羽,最後落得病死途中的悽涼結局,而項羽也在失去範增之後,逐步墜入失敗的深淵。那麼項羽與範增之間,究竟出現什麼樣的問題,讓昔日的「黃金組合」有此慘澹局面?
  • 你認為中國歷史上的三大戰神、三大謀士、三大漢奸都是誰呢?
    下面我來說說我心目中的三大戰神,三大謀士,三大漢奸。三大戰神:。第一,白起,人稱人屠,但是確實會打仗,整個戰國時期一共死亡軍隊200多萬,他一人消滅165萬,可見他有多麼強,長平一戰消滅趙國40萬軍隊,他稱戰神實至名歸。第二,項羽,西楚霸王,多次以少勝多,巨鹿之戰,三萬勝章邯二十多萬。劉邦率領56萬大軍,項羽三萬打敗劉邦,項羽的戰鬥力堪稱爆表。
  • 三國最聰明的十大謀士,徐庶第九,諸葛亮僅排第五,誰是第一?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都說時勢造英雄,所謂英雄,並不僅僅就是指上馬打仗的名將,還有智計百出的謀士,讓我們來盤點一下三國時期排在前十的謀士。 第十:陳宮
  • 三國十大謀士排行,誰是你心中的第一?
    其實,漢末三國的人物中,不少人不算謀士,或者不僅僅是謀士。郭嘉為軍祭酒(即軍師祭酒,避諱司馬師,去掉師字),主要職責便是為曹操的軍事行動出謀劃策。荀彧、諸葛亮、周瑜、陸遜,他們算不上謀士,荀彧是曹操的文官系統之長,周瑜、陸遜是東吳的軍事長官(倆人更偏重軍事職責),諸葛亮則文武一手抓,四人不做排名。
  • 臥龍、鳳雛、冢虎和鬼才四人,誰才是三國第一謀士?
    奇才謀士爭相出現,而臥龍、鳳雛、冢虎、鬼才和毒士是當時最為著名的謀士,而當時誰才是三國第一頂級的謀士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臥龍——諸葛亮:三國時期蜀漢的丞相,為實現興復漢室的政治理想,數次北伐,但因各種不同因素而失敗,最後於蜀漢建興十二年(234年)病逝於五丈原,享年54歲。劉禪追諡其為忠武侯。諸葛亮智慧之神已經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