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平的智謀水平與張良在伯仲之間,為何後世對他評價卻遠不如張良

2020-12-12 歷史小火鍋

陳平與張良,是劉邦最為得力的兩大謀士。在漢朝開國戰爭中,兩人鞍前馬後追隨劉邦,竭忠盡智效力良多。可以說,劉邦能夠戰勝強敵項羽,掃滅群雄一統河山,張良與陳平的貢獻不可或缺。他們兩人如果少了任何一個,只怕秦末漢初的歷史走向都會發生難以想像的逆轉。

張良的一生事跡廣為人知,極富傳奇色彩,如博浪沙刺秦、黃石公授兵法、輔佐劉邦進取關中、鴻門宴智救劉邦、下邑之謀聯軍破楚、功成之後急流勇退等等,早已膾炙人口,天下皆知。但陳平的智謀水平與張良在伯仲之間,業績功勞都不次於張良,但影響力和知名度、乃至後世評價卻都不如張良。

最能體現陳平智謀水平的,莫過於滎陽之戰。漢高祖四年,劉邦與項羽在滎陽會戰,結果被項羽團團圍困在滎陽城中,「楚軍急攻,絕漢甬道」,日夜猛攻城池,漢軍的糧道也被切斷,韓信帶領的人馬在北線作戰,局面也非常緊張,分身乏術,劉邦一時陷入內無糧草外無援兵的絕境。

張良和陳平此時都在劉邦身邊,但這次陳平的表現卻比張良高明得多。整個滎陽之戰中,張良唯一的功勞是阻止了酈食其的「分封六國」之策,其他方面則無所作為。而陳平卻表現得極為出色,可以說,如果不是陳平的妙計,楚漢之爭很可能就此終結,劉邦只怕難逃此劫。

陳平根據當時的形勢,先後使出了環環相扣的兩條計策。第一條計策是「反間計」。《史記》記載,他勸說劉邦拿出黃金四萬斤,然後暗中派使者用這些黃金去收買項羽手下的一些將士,「陳平既多以金縱反間於楚軍」,並乘機在項羽軍中散布謠言,聲稱項羽的大將漢鍾離昧等人自恃功高,想要求項羽裂土封王卻不可得,於是心懷不滿,有歸漢之心。

一時間項羽營中流言蜚語滿天飛,所謂「三人成虎」,項羽聽說後,也對鍾離昧等部將起了猜疑之心,開始採取防範措施,將帥失和,各懷心事,作戰積極性和戰鬥力大為下降。

緊接著陳平又使出「借刀殺人」之計,目標直指項羽手下最得力的謀士「亞父」範增。當時雙方談談打打,一直派使者互相往來。有一次項羽的使者來到滎陽城中,陳平命人安排高等規格和盛大儀式予以接待。誰知陳平一見項羽使者的面,卻故作吃驚地說:「我以為是亞父的使者,原來是項王的使者」。於是立即撤去豪華酒宴,端來一些粗劣飲食草草招待一番了事。

項羽的使者回去跟項羽一說,項羽頓時對範增也起了疑心,懷疑範增跟劉邦暗中聯繫,從此對範增的話不再聽從。範增滿懷忠誠卻遭猜疑,氣急敗壞之下「疽發背而死」。如此一來,項羽手下的謀臣武將都被陳平分化瓦解,上下離心,士氣低落,劉邦乘機突圍而去,逃出生天。

從滎陽之戰的始末可以看出,陳平的智謀水平不輸張良。但後世對張良是一邊倒的好評,對他評價卻不高,如「良之術多正,平之術多譎」,「張子房青雲之士,誠非陳平之倫。然漢之謀臣,良、平而已。若不共列,則餘無所附」,「權智有餘,公正不足,是謂智意,陳平、韓安國是也」,都對他評價一般。

其實這也不難理解。這主要是因為張良德才兼備,而陳平德不配才。陳平為人貪財,漢朝武將曾經集體向劉邦揭發他「平受諸將金,金多者得善處,金少者得惡處」,利用職權謀取私利。而且在劉邦死後,呂后專權亂政之時,陳平身為老臣卻只顧保住自己的富貴前程,「無能有所匡正,而阿意順旨」,使得他在後世評價不高。了解更多陳平的事跡,請閱讀《白話精編史記》。

參考資料:《史記》

相關焦點

  • 陳平智謀極高,卻不能獨當一面。劉邦對陳平的評價錯了嗎?
    陳平智商高,情商更高,和漢初三傑放在一起也絲毫不遜色。為什麼,劉邦在臨終之前評價陳平"智有餘,然難以獨任"呢?陳平不能獨當一面究竟是能力不足還是資源不夠?這和陳平的出身究竟有什麼聯繫呢?在劉邦去世,呂后主政到漢文帝即位的這一段混亂時期,陳平顯得默默無聞,甚至有些被動,他的智謀似乎沒有了用武之地。
  • 張良為啥被後世稱為智謀的典範?歷史上的謀士很多,但智者很稀有
    在真實的歷史上,相對於專精政務的諸葛亮,西漢開國功臣張良才是智謀的象徵。畢竟,「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已經成了諺語;「運籌策帷帳中,決勝千裡外」,最早也是出自劉邦對張良的誇讚;「吾之子房」,更是後世君主對智囊的最高評價。但是,如果說張良只是聰明,那就太貶低他了,用「智慧」來形容他才更恰當。
  • 蕭何功臣第一,張良應該功臣第幾?張良無論第幾,都只能黯然退場
    就這麼立皇后,後世王朝就沒法想像。所以,大漢朝這個平民朝堂,從皇帝開始就一直拒絕貴族。然後,你再說張良是什麼人?五世相韓,連續五代都是韓戰國的丞相,根紅苗正的老貴族。就這種人,一輩子也別想漢初朝堂搞出什麼名堂。你這個調性,就與劉邦這夥人格格不入。劉邦高度評價了張良。即所謂「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高度評價了,然後就一定封賞嗎?
  • 劉邦大封開國功臣,張良排名62,韓信第21,為何蕭何位列第1?
    項羽,西楚霸王,一代人傑,滅秦首功,曾有數次可以成為秦始皇般的人物,可是他都拒絕了,或許在他的眼中,皇帝遠沒有霸王更適合自己。 劉邦,曾被項羽封為漢王,一代混混,滅秦中得利最多的人,曾經數次差點死於項羽之手,可是都死裡逃生了,最終在楚漢爭霸中,大敗項羽,建立起漢朝,成為不可一世的漢高祖。
  • 武廟十哲之張良
    秦始皇大怒,在全國大肆搜捕,張良於是改名換姓,逃到下邳躲藏起來。張良閒暇時徜徉於下邳橋上,有一個穿著粗布衣裳的老人走到張良跟前,把他的鞋甩到橋下,看著張良對他說:「小子,下去把鞋撿上來!」張良見他年老,勉強地忍了下來,下去撿來了鞋。老人說:「給我把鞋穿上!」張良於是替他穿上。老人笑著離去了。老人離開後又返回來,說:「你這個孩子可以教導教導。五天以後天剛亮時,跟我在這裡相會。」張良答應了。
  • 劉邦如何評價陳平?為什麼說陳平「智有餘,然難以獨任」?
    陳平是劉邦的重要謀士,也是秦末漢初的五大謀士之一:範增、張良、陳平、酈食其、蒯通。漢高祖劉邦對陳平的評價是:「陳平智有餘,然難以獨任」。範增、張良是戰略、戰術雙料性質的謀士,雖然他們不能帶兵,但是在謀略策劃方面,卻是可以高瞻遠矚極具戰略性眼光。陳平是戰術性質的謀士,基本沒有帶兵的能力,擅長離間、反間等計謀,基本沒有提出過戰略性質的謀劃。
  • 張良VS範增,誰才是秦末第一謀士
    韓諸公子橫陽君韓成最賢,您可立他為韓王,這樣您就多了一位合作夥伴,那樣就可以與秦國相與爭鋒了。張良不愧沒有白讀《太史兵法》,說得一點都不比範增差。項梁亦深以為然,讓張良去找韓成,立他為韓王,張良為宰相(司徒)。張良祖輩二代輔佐過五世韓王,張良子承祖制,合情合理。
  • 《史記》中為何張良與蕭何被列入世家,韓信卻僅僅列入列傳呢?
    「漢初三傑」張良、蕭何與韓信,明明都是一樣的功臣,可是為何後來司馬遷在寫《史記》的時候,要區別對待呢?其中張良、蕭何都被寫入世家,而韓信僅僅寫入列傳,這一切背後有什麼深層次原因麼?為何張良、蕭何入世家?《史記》,它是由司馬迀記載歷代帝王的豐功偉績的本紀,記載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勳貴興亡史的世家,以及記載3000餘年重要歷史人物生平史的列傳等內容的鴻篇巨箸。
  • 呂后殺了韓信,為何會放過張良呢?
    就好比她殺韓信,韓信為何該死呀? 要知道韓信都不把劉邦這個老闆放在眼裡,若是劉邦不在了,呂后和她的兒子能鎮得住韓信嗎? 若是韓信造反,以韓信的軍事才能,大漢江山豈不是就危險了。 所以,呂后要殺掉韓信。
  • 「秦時明月揭秘」張良是流沙的創始人之一,為何不在流沙?
    大家好,我是村雨,張良作為天行九歌重要角色,與韓非機智相當,可明明一起建立流沙,在秦時明月中為何不在流沙呢?他暗中幫助墨家等反秦勢力,,又促成反秦聯盟與「流沙」組織的利益合作,但也逐漸在無形中引起了一場牽涉到儒家的災難。為何同為流沙創始人之一的他,最後離開了流沙?
  • 兔死狗烹的悲劇輪迴中,張良何以獨善其身
    張良,劉邦謀士之一,文武兼備,精通兵法,他是唯一善終的「漢初三傑」。奇蹟的背後,是張良拒絕的智慧,保全性命,從拒絕劉邦開始。與眾將士徵戰南北的往事一幕幕浮現心頭,情到深處,情不自禁,他說了這樣一段意味深長的話:「要論戰略眼光與謀劃出策,兵馬未動而決勝於千裡,我比不了張良;要論國家治理,百姓安撫,糧餉的籌集,我能力遠不及蕭何;要論帶兵打仗,決勝沙場,來之能戰,戰之能勝,攻城必下,我離韓信差得太遠。」
  • 鴻門宴上殺機四伏,劉邦一夥共六人逃走五人,為何唯獨留下張良?
    與項羽行軍路線不同,劉邦進軍鹹陽的過程頗為詭異,他一路儘可能躲開秦軍主力。當劉邦進入鹹陽時,項羽正在跟秦軍主力死磕,當他入關時得知劉邦已經捷足先登。自己從來沒正眼瞧過的劉邦要做老大了,項羽能答應嗎?
  • 荊軻籌劃刺秦多年,最後害了三個人,效果還不如張良策劃一個月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這首悲壯的詩,而這句詩描述的就是戰國時著名的刺客荊軻,荊軻一直以來都因刺殺秦王而被很多人尊崇,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西漢名相張良也曾策划過刺秦,最後還差點讓張良給成功了。相比較「害人不淺」的荊軻,張良的刺秦計劃就要簡單的多,張良是韓國王室的後代,在父親被秦軍殺害之後,張良就立志報仇,為此他散盡家財找到了一位壯士,並且為他打造了一把大鐵錘要在秦始皇嬴政出巡的路上伏擊他,壯士確實砸爛了嬴政的車駕,但是嬴政當時卻並沒有坐在那輛車上,最終刺秦計劃失敗了。
  • 蘇軾對張良評價,短短數言語百字不到,卻詮釋人生三大真諦
    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的最終評價嗎?那麼和項羽相似的張良為何行事跟項羽有天壤之別。僅僅黃石公贈書,如何能徹底改變一個人?其實這從張良開始復仇的謀劃就能看出。韓國亡時,張良很是悽慘,秦始皇收六國之兵鑄金人,囚六國貴族聚鹹陽。言外之意很是明顯,聽話就讓你們活,不聽話,破國後還要滅家。
  • 韓信功高蓋主,被誅,張良深知飛鳥盡良弓藏的道理,及時隱退
    張良一無政績二無實權,為何能得到這麼高的評價?而且,劉邦稱帝後,為了收攏權力,除掉了很多人。「三傑」之中的韓信身死道消,蕭何自汙落譽逃過一劫。但張良似乎沒有受到任何影響,幫助劉邦一統天下之後就「隱退修道」,更是留下了「千古謀聖」的美譽。
  • 學生作品|許澤燁:我講留侯張良的故事
    要講張良,首先必然要了解他的大致生平:張良,字子房,潁川城父人。秦末漢初傑出謀臣,西漢開國功臣,政治家,與韓信、蕭何並稱為"漢初三傑"。張良先輩就曾先後擔任過五代韓王之國相。張良憑藉出色的智謀,協助劉邦贏得楚漢戰爭,建立大漢王朝,幫助呂后之子劉盈成為皇太子,被冊封為留侯。此外,他還精通黃老之道,不戀權位,晚年跟隨赤松子云遊四海。張良去世後,諡號文成。
  • 暴徒張良的自我否定之路
    張良能夠意識到他的敵人在變強,而自己卻在虛弱,橫亙在兩人之間的裂谷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擴展,雪上加霜的是,儘管精打細算,他的錢卻如飛花如柳絮消散在政治打點的漩渦裡。5一線曙光公元前227年如期而至,花開蝶舞,又是一春柳色。但和之前不同,張良已經沒有了當初的熱望。現在仇恨於他,並不澎湃洶湧,反倒平靜地仿佛身體的一部分,如同呼吸的空氣,望見的雲朵。
  • 揭秘千古謎題:同是漢初四傑,韓信遇難時,張良為何不施以援手?
    張良是西漢帝國的開國功臣,與文聖孔子、武聖關羽、詩聖杜甫等人並稱中國古代14位聖人,張良被冠於謀聖的稱號。劉邦能夠在短短七年時間內從一介布衣北漂成功,建立大漢王朝,跟他手下三位關鍵人物密不可分,即兵仙韓信、宰相蕭何、謀聖張良,史稱「漢初三傑」。韓信是個軍事奇才。在楚漢戰爭中,韓信立下了汗馬功勞。他平定魏國,又背水一戰擊敗代、趙。之後又北上降服了燕國。
  • 劉邦論功行賞,為什麼蕭何排第一,張良卻只分到又窮又小的留縣?
    在劉邦分封的時候,也面臨這樣的問題,劉邦是一個政治水平強於軍事的人,而且他面對的又是古今第一霸王。深刻地體會到,軍事只能打贏一兩場戰爭,在國與國之間,決定勝負的,更重要的是政治水平。所以劉邦在論功行賞之前,先把封賞的基調定下來,「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
  • 劉邦聽聞陳平與嫂子通姦,大呼人才!
    劉邦逃過一劫,但是陳平對劉邦只能心嚮往之,奈何沒有投效的機會。這時剛好遇到項羽把劉邦軟禁在鹹陽。這是個機會,陳平知道,但他又不能大張旗鼓告訴劉邦的人,「想救漢王,快來找我陳平吧」。幸運的是,陳平貪汙受賄的「美名」人盡皆知。張良知道了陳平的癖好,趕緊主動找上門。這真是不問不知道,開口嚇一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