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功高蓋主,被誅,張良深知飛鳥盡良弓藏的道理,及時隱退

2020-12-14 時光日記憶今日歷史

漢初的軍事謀略家---張良,是中國歷史上一位頗具傳奇色彩的人物,與韓信,蕭何一同被稱為「漢初三傑」。張良還被後人譽為「謀聖」。他的名字成了智慧的代名詞。與"文聖"孔丘、"武聖"關羽、「詩聖」杜甫等人一起並列為中國古代的十四位聖人。

張良一無政績二無實權,為何能得到這麼高的評價?而且,劉邦稱帝後,為了收攏權力,除掉了很多人。「三傑」之中的韓信身死道消,蕭何自汙落譽逃過一劫。但張良似乎沒有受到任何影響,幫助劉邦一統天下之後就「隱退修道」,更是留下了「千古謀聖」的美譽。張良這個人到底有何神通別著急,聽我一一道來,張良本是韓國貴族後裔,家族世代為相,在二十歲那年,秦始皇一掃六國,導致他家破人亡。從此便開啟了復仇之路,他便賣掉所有家產,集合了一幫人謀劃刺殺秦始皇。在秦始皇出巡的路上發動了襲擊,遺憾的是未能成功,張良則趁亂逃走。這次刺殺讓秦始皇震怒。

雖然刺殺失敗,但這次「勇刺秦皇」也讓張良名震天下,這個時候的張良還不能被稱為謀生,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介勇夫,其智者的一面尚未浮現出來。張良失敗後遭到全國通緝,他隱姓埋名,躲到了 下邳。在這裡,他遇到了一個人,這個人改變了他的一生。

一日,張良在橋上碰到了一個邋遢老頭,老人當著張揚的面,故意將鞋子扔到橋下。對張良說,小夥子你幫我把鞋子撿上來吧。張良壓著心中的疑惑照做了,誰曾想鞋子撿上來後,老人又提出了一個要求,小夥子別幫我把鞋子穿上。張良心想,好人做到底送佛送到西,便幫老人穿上了鞋子,老人呵呵一笑,隨即揚長而去。張良看著老人的背影若有所思,沒想到老人去而復返。對張良說,「孺子可教,五日後一早我們在此相會,我有東西送給你」。張良聽後大喜,急忙答應,心想這是遇到了一位隱士高人。五日後,張良來到約定地點,老人掏出一篇竹簡送與張良,並且說道「熟讀此書,便可為帝王之師」。

說完不見了蹤影。張良低頭看竹簡,上面寫著」太公兵法」。這次以後,張良日夜研讀這部軍事奇書,給睿智的張良找到了思想的載體,也給日後的張良插上了翅膀。隨著秦的暴政,各地紛紛舉起義旗,張良也不例外,聚集了一百多個人響應。此後的一段時間裡,反秦的人越來越多,也有了好幾波派系。

當時的「沛公劉邦」帶領了幾千人,佔領了下邳西面的一些地方。劉邦的人馬離張良很近,張良也打聽到了劉邦是個禮賢下士的人,隨後便打算先投奔劉邦。在交流中張良發現劉邦這個人不簡單,別人都聽不懂自己講的「黃石公兵法」,而劉邦卻越聽越起勁,劉邦也因此發現了張良的大才。在後來更是向韓王提出,願用一城來換張良一人。張良不是領兵打仗的軍事人才,他雖然足智多謀,但沒有領導軍隊的能力,謀士對張良來說。張良可以運籌帷幄,有許多得心應手的戰略戰術,可是作為統帥將領來說,張良確實感覺到力不從心,更沒有制府之才,因為他並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政績。

但是張良絕對是任何帝王夢寐以求的頂尖人才,對人心時局極有洞察力的智謀之士,張良、蕭何、韓信 實際上代表了三種頂尖人才智才、吏才、將才。韓信作為將才領兵打仗,攻城掠地,打了無數場令人驚嘆的勝仗。蕭何作為吏才治理國家、管理後勤給劉邦打造了一個穩定的大後方。而張良作為智才,它的作用就在於總能在變幻莫測的利害關係中穿透層層迷霧,直指問題的要害,並能做出最正確的選擇。如果說蕭何、韓信是「大漢」的左膀右臂,那麼張良就是「大漢」的頭顱,一次又一次地給劉邦指引了正確的方向。楚懷王命令劉邦和項羽分兵討伐暴秦,並許諾下先入關中者為王的承諾。這時候的劉邦雖然被人尊稱為「沛公」。但劉邦心裡裝的是天下,一個小小的沛公,自然滿足不了他,這個「關中王」對他來說是志在必得。

劉邦大軍一路勢如破竹,但被卡在了嶢關,嶢關地勢險要,而且關內秦軍眾多,是一塊非常難啃的硬骨頭。張良向劉邦提議不能強攻,一邊在關外布置大量宜賓虛張聲勢,一邊以大量金銀珠寶賄賂守城官兵,在這招威逼加利誘之下不費一兵一卒,順利拿下了嶢關,並且給劉邦節省出了大量的時間,讓劉邦得以第一個攻破鹹陽,成為了「關中王」。劉邦攻破鹹陽後忘乎所以,下令阻攔項羽軍入關。這個時候的劉邦對項羽猶如雞蛋碰石頭。等劉邦警醒時已經為時過晚。張良便勸劉邦去給項羽謝罪,並且利用項伯暗中相助,藉助項羽年輕氣盛,狂妄自大的性格缺陷,成功讓劉邦躲掉了這一劫。

再說,劉邦彭城大敗,結盟的魏、趙、齊、燕皆叛漢歸楚。項羽又在後方緊追不捨,漢軍危在旦夕。在這混亂不堪且迅速惡化的局勢中,張良迅速看出局勢的轉機之處,韓信國士無雙可獨擋一面,可以讓其攻略北方,彭越貪得無厭,可以收買,讓他襲擊項羽脆弱的糧道,給項羽軍造成幹擾。英布與項羽有間隙,因為背叛項羽一直擔心被報復,可以離間拿來擋槍。後來果然靠這三張牌打贏了項羽「鴻溝劃界」後劉邦想罷兵,張良建議劉邦不能給項羽喘息的機會,「要趁他病要他命」。劉邦採納了張良的建議,在垓下打敗項羽成功滅楚。張良雖沒有韓信的蓋世軍功,也沒有蕭何的卓越政績,但他憑藉著一顆最強大腦,每次都能看到問題的關鍵所在,為大漢基業的創建立下了汗馬功勞。

可以說,劉邦最敬重的就是張良,一直都以「子房兄」相稱,從未直呼其名。在劉邦一統天下之後,開始給眾人論功封賞,可張良卻急流勇退隱退江湖,「功臣、身退、天之道」,張良用行動踐行了「老子」的這句道家經典。至此張良遠離朝政,雲遊山水之間。縱觀歷史,有很多足智多謀的人物,但能夠稱得上「謀聖」的唯有張良。集義士、謀士、隱士於一體,既能輔佐草莽英雄,白手起家登上大位。也能明哲保身、隱退江湖。可見「謀聖」的稱號絕對不是浪得虛名。

謝謝觀看,喜歡看我的文章就關注我吧。

相關焦點

  • 《道德經》第九章: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見好就收的智慧
    後來範蠡還寫了一封信給他:"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云云,可是文種已經聽不得別人意見了,果然不久,被賜劍而亡。劉邦建立漢朝後,也開始了清君側,殺韓信,誅蕭何....張良聞到了血腥味,遂主動要求退休,不參與朝政,專心研修辟穀導引之術,避免了一場殺身之禍。功成身退,天之道也哉。這是天道力量使然,不可不敬畏。
  • 張良功成身退,韓信被滅三族,聰明絕頂的兩人為何結局如此不同
    古語云:「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有這種結局的歷史人物不勝枚舉,韓信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韓信,一位軍事天才,漢初三傑之一,被後人尊稱為「兵仙」,時人評價其為「國士無雙」。在劉邦建立漢朝的過程中,韓信戰功彪炳,可謂是以一己之力扭轉乾坤。
  • 揭秘千古謎題:同是漢初四傑,韓信遇難時,張良為何不施以援手?
    劉邦能夠在短短七年時間內從一介布衣北漂成功,建立大漢王朝,跟他手下三位關鍵人物密不可分,即兵仙韓信、宰相蕭何、謀聖張良,史稱「漢初三傑」。韓信是個軍事奇才。在楚漢戰爭中,韓信立下了汗馬功勞。他平定魏國,又背水一戰擊敗代、趙。之後又北上降服了燕國。
  • 韓信:堪稱歷史上成語最多的人,你知道的有幾個?
    獨當一面這個成語出自張良之口,張良作為劉邦帳下首席謀士,劉邦的很多決策都是出自張良。彭城大敗後,劉邦非常惱火,張良便給劉邦建議可以聯合各方力量來對抗項羽。九江王英布與項羽有隙可以拉攏,彭越貪得無厭,只要給足好處便可收買,韓信可獨當一面,讓他攻略北方。
  • 劉邦大封開國功臣,張良排名62,韓信第21,為何蕭何位列第1?
    劉邦能取得天下,並不是他自身的本事有多高,如果讓他和項羽單挑,或許十個也不是對手,但是劉邦會用人,不說別的,單單說劉邦手下的漢初三傑——張良、蕭何、韓信,隨便挑出一個,都是可以獨當一面的大人物。
  • 同為漢初三傑之一,在韓信危難之際,張良為何選擇袖手旁觀
    張良和韓信的關係好嗎?可以這樣說,這兩個人壓根就沒什麼關係,甚至可以說是站在對立面的關係。雖然都是漢初三傑之一,但是張良對韓信沒有任何恩情,韓信對張良也沒有什麼幫助。這兩個人都是漢高帝劉邦的臣子,而且張良還曾經多次站在韓信的對立面。因此當韓信出事的時候,張良為啥要出手相助呢?於公於私,張良都沒有任何理由出手相助。
  • 呂雉為什麼不殺張良?
    劉邦自己也說「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可見在劉邦的心目中,張良地位有多高,而張良在隨同劉邦奪取天下的過程中,也確實發揮了「指南針」的作用。
  • 劉邦大封開國功臣,蕭何排名第1,韓信第21,張良為何排第62位
    ——《漢書·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然而讀了《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後,發現這個排名表有點不符合常理,人人都知道漢初三傑居功至偉,然而在排名表上,蕭何排第一,而兵仙韓信排第21位,神機妙算的張良居然排到了第62位。劉邦說:帶兵我不如韓信,治理國家我不如蕭何,論謀略我比不上張良,有了這三個人,劉邦才得了天下。既然能有如此高的評價,為何韓信與張良卻排名如此靠後呢?
  • 《史記》中為何張良與蕭何被列入世家,韓信卻僅僅列入列傳呢?
    「漢初三傑」張良、蕭何與韓信,明明都是一樣的功臣,可是為何後來司馬遷在寫《史記》的時候,要區別對待呢?其中張良、蕭何都被寫入世家,而韓信僅僅寫入列傳,這一切背後有什麼深層次原因麼?為何張良、蕭何入世家?《史記》,它是由司馬迀記載歷代帝王的豐功偉績的本紀,記載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勳貴興亡史的世家,以及記載3000餘年重要歷史人物生平史的列傳等內容的鴻篇巨箸。
  • 韓信臨死前說出一個人的名字,劉邦知道了:煮他!
    韓信是歷史上非常有名的將領,今天,人們對韓信的事跡非常熟悉。如今,人們對韓信的評價很高,被後人譽為"兵仙"。在韓信身上,有很多典故,比如暗渡陳倉,韓信點兵,多多益善等等。 韓信作為西漢王朝的開創者,在西漢王朝建立後受到了極大的獎賞。但最終韓信的結局並不好,韓信被魯智深和蕭何設計殺死了。
  • 《史記》中,為什麼蕭何、張良可以入世家,而韓信只能入列傳?
    本紀、世家和列傳記載的是不同身份地位的人物,就拿漢初三傑來說,蕭何和張良記入了世家,而韓信記入列傳。按道理說,這三人都是漢朝的開國大臣,都立下了不世之功,為什麼在史書中的地位卻各有不同?《史記》是太史公司馬遷寫的,為什麼將韓信記入列傳,不記入世家,他最有發言權。
  • 《史記》裡的4句經典名言,雖然簡短,卻道盡了人生智慧
    本文為大家整理出了《史記》裡的5句經典名言,雖然簡短,卻道盡了人生智慧。第一句: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這句話出自《史記·卷一百二十九貨殖列傳》,是《史記》中相當有名的一句話,意思是說天下人都是為了利益而蜂擁而至,為了利益而奔波不休。
  • 呂后殺了韓信,為何會放過張良呢?
    就好比她殺韓信,韓信為何該死呀? 要知道韓信都不把劉邦這個老闆放在眼裡,若是劉邦不在了,呂后和她的兒子能鎮得住韓信嗎? 若是韓信造反,以韓信的軍事才能,大漢江山豈不是就危險了。 所以,呂后要殺掉韓信。
  • 張良為啥被後世稱為智謀的典範?歷史上的謀士很多,但智者很稀有
    張良一生為劉邦提供了無數計謀,具備戰略性高度的,有以下四項:第一,妙計進關中。公元前207年6月,進軍關中途中,面對退守宛城的南陽郡守,心急的劉邦一度計劃繞道而行;張良則及時點出了這種「跳城」思路的危害性,避免隊伍掉入被前後夾擊的危險。
  • 張良明知道劉邦奪天下後會殺他,那他為何還要盡全力幫助劉邦?
    張良不可能會知道劉邦會殺他的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這是一個世人皆知的道理,開國皇帝多誅殺功臣,這個連小孩子都知道的事情。張良是與蕭何、韓信並稱的漢初三傑之一,在漢初三傑之中以智慧而著稱,以他的智慧,他怎麼可能不知道呢?
  • 學生作品|許澤燁:我講留侯張良的故事
    此後,張良一面研習《太公兵法》,一面時刻留心著局勢變化。各地武裝反秦後,張良也順應局勢,廣交仁人志士,扯起反秦的大旗。後來,他在留城偶然遇見了沛公劉邦。經過深入交談,彼此大有相見恨晚之感。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事,張良深深明白這個道理,他選擇了投靠劉邦。由此可見,深通謀略必然重要,但施展才智的前提是站對隊伍,選對明主。此後,張良深受劉邦的信賴和倚重,聰明才智得以完全發揮。
  • 同為漢初三傑,韓信遇難,為何張良選擇冷眼旁觀?
    而且張良不幫韓信是相當的正確的,要說漢初三傑,誰和韓信關係最好,那自然是蕭何而非是張良,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相信大家都知道。蕭何與韓信的關係,自然要比張良與韓信的關係要密切,而事實上韓信也可以算是被蕭何坑死的。相比蕭何與韓信的關係,張良與韓信的關係才哪裡到哪裡那?而且張良冷眼旁觀已經很地道了好吧,張良最應該做的其實應該是類似蕭何那樣,把韓信往死裡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