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為啥被後世稱為智謀的典範?歷史上的謀士很多,但智者很稀有

2020-12-16 正史漫談

在真實的歷史上,相對於專精政務的諸葛亮,西漢開國功臣張良才是智謀的象徵。畢竟,「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已經成了諺語;「運籌策帷帳中,決勝千裡外」,最早也是出自劉邦對張良的誇讚;「吾之子房」,更是後世君主對智囊的最高評價。

但是,如果說張良只是聰明,那就太貶低他了,用「智慧」來形容他才更恰當。在兩千年的封建歷史上,張良的兩大素質無人能及:

其一,原本抱著復仇心態的他,能夠審時度勢,以更高的格局,轉而選擇復仇對象的政治理念;

其二,能夠抵禦富貴、權勢的誘惑,大功告成後立即急流勇退。

在劉邦的團隊中,張良是個異類。

他是貴族後裔,跟劉邦那一夥泥腿子素不相識,與同為六國勳貴的項氏反而有交情(項伯);

他原本致力於謀殺秦始皇、替韓國復仇;大澤鄉起義爆發後,他首先考慮的是投奔楚國貴族景駒。但在半路上遇到劉邦後,由於對方善於納諫、領悟力過人,張良立即改變主意,決心為這個出身平平、實力弱小的草根梟雄服務。

光從這兩點就能看出,張良雖出自貴族,但與其他迫不及待尋求階層特權、黨同伐異的圈內人相比,他在亂世中的追求更加純粹:更看重實現自我價值。在人才觀上,他已經跳出了階級的局限,在那個時代極為難得。

張良一生為劉邦提供了無數計謀,具備戰略性高度的,有以下四項:

第一,妙計進關中。公元前207年6月,進軍關中途中,面對退守宛城的南陽郡守,心急的劉邦一度計劃繞道而行;張良則及時點出了這種「跳城」思路的危害性,避免隊伍掉入被前後夾擊的危險。抵達崤關後,面臨扼守險要地形的秦軍,張良攻心為上,首先利誘秦將;其後卻趁對方鬆懈之際、繞道後方,大破敵軍,用最高效的方式,徹底擊碎了關中的抵抗意志;

第二,鴻門宴上力挽狂瀾。面對起初鐵了心要除掉劉邦的範增,張良利用自己與項伯的交情,幫助劉邦在項羽面前爭取到了更正面的印象;鴻門宴上,當範增、項莊咄咄逼人、形勢騎虎難下時,張良及時召進看似魯莽、卻吻合項羽脾性的樊噲,巧妙化解了危機,幫助劉邦度過了人生中的最大難關。

第三,仗義施才,為劉邦爭取漢中地。項羽分封諸侯時,原本只是分給劉邦巴、蜀兩地。若這一格局定型,那麼劉邦的政治形象只能變成一個偏遠地區的蠻夷之君,畢竟這兩大地區那時還處於華夏文明圈的邊緣地帶。張良則把劉邦送給自己金銀全部送給項伯,替劉邦在項氏身前爭取扭轉局面的機會。其後,劉邦也意識到了這一點,他加大投資,成功讓項羽把漢中地區一同封給了自己,為將來殺出西南奠定了實力、地利、輿論基礎。

其四,撥亂反正,扭轉了劉邦的錯誤戰略選擇。公元前204年,彭城之敗後的劉邦被項羽圍困在滎陽,形勢危急。面對儒生酈食其提出的復立六國之後、分散項羽力量的主意,劉邦病急亂投醫、欣然同意,甚至連印章都刻好。關鍵時刻,張良趕到,他列出了著名的「八不可」,以不容辯駁的邏輯,指出酈食其思路只對六國貴族後裔有利,對出身草根的劉邦而言反而是放大弱點、自毀長城,讓回過神來的劉邦驚出一身冷汗:「豎儒幾敗而公事!」

當然,張良的功勞遠不止以上四項,諸如寫信給項羽、讓對方誤判劉邦的戰略意圖;慧眼識才,提前點出英布、彭越、韓信三位軍事人才對漢軍的重要意義;主張先封雍齒,解除功臣們的不安心理;巧施妙招,幫助劉盈穩住太子之位,保持政權平穩過渡等等。但在筆者看來,張良的境界之所以遠遠超出歷史上的其他智囊,關鍵在於以下兩點:

第一,身為反秦的貴族後裔,卻能主動擁抱新秩序。

我們都知道,當初張良為了報韓國被滅之仇,不惜變賣豐厚家產收買勇士謀殺秦始皇。這種格局,其實跟太子丹沒什麼兩樣,顯得過於小氣。

但在隨後的秦末戰亂中,也許是看到了貴族復闢、諸侯並立帶來的巨大破壞,張良意識到了項羽思路的落伍,認識到了大一統體系的不可阻擋,逐漸變成了秦制的忠實擁護者。不然的話,為何在秦滅之後,他還堅決支持劉邦東進,向著一統天下的事業努力打拼?為何在儒生酈食其提出扶持六國後裔的主意後,身為六國遺老遺少的他竟然斬釘截鐵的反對?

歷史上的復仇者並不少見,但在其後能夠意識到仇敵主張的正確性,轉而積極擁護新秩序、並為其孜孜不倦奮鬥的,也許只有張良。僅憑這一點,就能讓他從一眾智囊中脫穎而出,境界高人一等。

第二,無視榮華富貴的利誘,以高超的智慧急流勇退,並為後世功臣確立了標杆。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破,謀臣亡」,千百年來,無數立下顯赫功勳的英才都跳不出這一歷史死循環。但西漢初年的張良,其實早已為後世提供了標準應對模板:

自我貶低,歸功於領導,推卸封賞。劉邦分封功臣時,曾讓張良自己在富庶的齊地挑選三萬戶。張良卻謙虛地說,自己當初能在半路上遇到劉邦,是上天把自己賜給對方;自己進獻的計謀很多,那些僥倖成功的,都是因為劉邦慧眼識珠、指導有方。最終他堅決推掉了厚賞,

急流勇退,歸隱江湖。封侯之後的張良,竟然令人意外的投身道教,「欲從赤松子遊耳」,積極從事辟穀之類的道術。通過這種方式,他成功樹立起清心寡欲、與世無爭、淡泊名利的人設,躲過了功高震主的危險。在後世,有許多功臣也借鑑了這一套路,比如晚年閉門修道的尉遲敬德、隨時以道士自居中唐名相李泌等。

跳出自身所在的階層,積極推動更加符合時代發展需求的新制度,難;面對無上的榮華富貴、令世人豔慕的權位,難上加難。這兩點,張良都舉重若輕地做到了,這就是真正的智者。

相關焦點

  • 陳平的智謀水平與張良在伯仲之間,為何後世對他評價卻遠不如張良
    陳平與張良,是劉邦最為得力的兩大謀士。在漢朝開國戰爭中,兩人鞍前馬後追隨劉邦,竭忠盡智效力良多。可以說,劉邦能夠戰勝強敵項羽,掃滅群雄一統河山,張良與陳平的貢獻不可或缺。他們兩人如果少了任何一個,只怕秦末漢初的歷史走向都會發生難以想像的逆轉。
  • 中國歷史上最聰明的五個人,諸葛亮未能上榜,排第一的到底是誰?
    上下五千年,偉大的華夏民族在浩浩歷史長河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而且勢必還將繼續前行。中國的文明史也註定是世界上最偉大,最波瀾壯闊史詩篇章。一個個朝代起伏,一場場舉世之戰,歷史為為我們留下了太多太多名傳千古時代巨人。
  • 張良VS範增,誰才是秦末第一謀士
    韓國很多城市都控制在秦軍的手裡,張良決定要把它們一一拿回來。但韓王成現在極是困窘,家底只有一千餘兵。開什麼玩笑,一千餘兵就想從章邯幾十萬虎狼之師的嘴裡奪食,那不是無異於比登天還難?阿基米德說:給我一個基點,我就能把地球撬起來。張良說:給我一千兵,我也能把韓國的土地奪回來。
  • 陳平智謀極高,卻不能獨當一面。劉邦對陳平的評價錯了嗎?
    在劉邦的謀士陣營中,張良、蕭何可謂是一流的幕僚代表,張良擅長軍事戰略策劃、蕭何管後勤根據地建設,再加上韓信的軍事能力,這三個人被劉邦概括為事業成功的關鍵。陳平的謀略不輸於漢初三傑卻沒有能在劉邦的排行榜上留名,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透過現象看本質,劉邦所稱的漢初三傑的確是漢朝建國的一流人才。
  • 韓信功高蓋主,被誅,張良深知飛鳥盡良弓藏的道理,及時隱退
    漢初的軍事謀略家---張良,是中國歷史上一位頗具傳奇色彩的人物,與韓信,蕭何一同被稱為「漢初三傑」。張良還被後人譽為「謀聖」。他的名字成了智慧的代名詞。與"文聖"孔丘、"武聖"關羽、「詩聖」杜甫等人一起並列為中國古代的十四位聖人。
  • 為什麼中國歷史上,獨三國時期謀士眾多,其他朝代謀士鮮有?
    三國時期是有不少朋友都非常感興趣的一個歷史時期,在這個歷史時期不僅出了非常多的武力高強的英雄人物,同時這也是非常多的,比如諸葛亮和周瑜等人都給大家留下了特別深刻的印象,不過有很多人也會感覺到非常好奇,為什麼在中國的歷史上面只有在三國時期才出現了這麼多的謀士,而在其他時期並沒有出現這麼多的謀士呢
  • 中國歷史上的十大謀士與十大將軍,你知道的有多少?
    十大謀士 謀士標準:國務,功績,影響。 五張:謀聖張良,漢王軍師,一代謀聖。 六諸:智聖諸葛,蜀漢宰相,道義中興。 七王:謀侯王猛,前秦宰相,漢化諸方。 八魏:天罡魏徵,唐王宰相,漢室中流。 九劉:策師,明王宰相,預言先知。
  • 歷史上「六大」著名軍師都有誰?諸葛亮只排第四,第一無人能及
    眾所周知,張良作為劉邦的軍師,曾幫助劉邦打敗暴秦,問鼎天下。劉邦之所以這樣說,也是肯定張良的功績,更為了突出張良在幫助劉邦奪取天下時發揮的重要作用。縱觀中國古代歷史,像張良一樣運籌帷幄的軍師還有很多,他們分別處在不同的時代,卻做著同樣的事情,他們幫助自己的君主建立霸業,問鼎中原。他們是人人稱頌的軍師,更是君主依靠的智囊。
  • 誰是中國古代謀士中的 「第一殺手」?
    天中講壇特邀「噴空創始人」陳紅旭 為您講述劉邦的重要謀士——張良的歷史故事 世界有韓國,中國也有韓國,而且中國的韓國基本上就是現在的河南省所轄區域。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周威烈王姬午封侯,韓國建立,建都於陽翟(今河南禹縣)。
  • 諸葛亮智謀超凡,但在日本也有個不在其下的謀士,且更有膽略
    我們常常以諸葛亮來形容智謀高超的人,因為諸葛亮才能出眾,智謀在三國時期一直是站在頂端的存在,經過《三國演義》的優化,智謀之高深簡直強得離譜,魯迅稱其:「多智而近妖」。在日本戰國時代,也有個頂尖的謀士,被稱為「今孔明」,他就是能以16人奪下稻葉山城的奇才——竹中半兵衛重治。而他的智謀之高達到什麼程度?
  • 你認為中國歷史上的三大戰神、三大謀士、三大漢奸都是誰呢?
    下面我來說說我心目中的三大戰神,三大謀士,三大漢奸。三大戰神:。第一,白起,人稱人屠,但是確實會打仗,整個戰國時期一共死亡軍隊200多萬,他一人消滅165萬,可見他有多麼強,長平一戰消滅趙國40萬軍隊,他稱戰神實至名歸。第二,項羽,西楚霸王,多次以少勝多,巨鹿之戰,三萬勝章邯二十多萬。劉邦率領56萬大軍,項羽三萬打敗劉邦,項羽的戰鬥力堪稱爆表。
  • 三國的四大謀士,綜合排名應該是怎樣的?諸葛亮能排第幾?
    更何況還被拍成了電視劇,同時也有很多的三國小遊戲更是火爆了網絡,所以很多人對三國都是非常的了解。由於三國的火熱,因為也帶火了很多的武將,也讓諸葛亮、郭嘉等人名聲在民間大增。可是問題來了,大家都知道武將第一是呂布,三國亂世紛爭,造就了一批關羽、趙雲這樣的能臣武將,也湧現了諸葛亮、司馬懿這樣的智者謀士,他們對整個三國局勢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那麼在三國裡的眾多謀士中,他們排名如何呢?
  • 三國時期頂級謀士排名
    波瀾壯闊的三國時期,也是歷史上能人輩出的一個時代,文臣武將層出不窮。兵法謀略、爾虞我詐,你來我往,形成了一部可歌可泣的戰爭史詩,一直為後世所津津樂道。而謀臣是參與和策劃這部歷史大舞臺的主導力量,他們的計策甚至能夠左右對未來的走向。
  • 三國時期謀士按史料最新排名
    何謂謀士?謀士的標準是什麼?這個話題一直都沒有一個標準的答案。南朝梁武帝蕭衍(貌似是他,具體是誰忘了)曾對謀士一詞做了定義,即: 「以聰慮難,悉諮於上」為謀, 「德兼勇備,悉才牧下」為士。我覺得這個定義很恰當,謀士就以此標準排列。
  • 歷史上三位被神化的謀士——諸葛亮只能排第三!
    但越是亂世謀士的能力也就越能凸顯,好的謀士何嘗抵不上百萬雄獅呢?動亂的年代謀士也就有了用武之地,今天所講的三位謀士也都是亂世之人。一個是興周滅商的姜子牙姜太公;一個是上知天文,下曉地理,助劉興漢的諸葛亮;最後一個就是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頗具識人之術的劉伯溫。這三個人在我們看來都是那種超神的謀士,一切天機他們好像都可以知道,所出的謀策更是神乎其神。
  • 三國初期登頂的謀士,出生寒門險些成就西秦王霸之業
    三國初期登頂的謀士,出生寒門險些成就西秦王霸之業「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細讀三國,其中智謀之士何其多也,他們的策劃令人拍案叫絕,像是魯肅的雄圖二分天下之策,又或者諸葛亮的三分天下之對,還是郭嘉的遺計定遼東都為自己的主公奠定了基業,最終成就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 兔死狗烹的悲劇輪迴中,張良何以獨善其身
    「漢初三傑」各有神通,何以張良獨善其身?玄妙神奇的背後是張良拒絕劉邦的智慧。先來認識一下這個人。張良,劉邦謀士之一,文武兼備,精通兵法,他是唯一善終的「漢初三傑」。奇蹟的背後,是張良拒絕的智慧,保全性命,從拒絕劉邦開始。
  • 劉邦四大用人經驗總結:堪稱後世之典範
    一、知人善任每個人都有自身的特點,有長處也有短處,要發揮他們最大的潛能,最重要就是把他放在合適的崗位上。這就相當於打仗中的陣型,陣型不對效率不高,容易招致失敗,劉邦在用人這一點上堪稱典範。他手下的那些人才都能做到各盡其才,蕭何負責後勤,張良負責參謀,韓信負責指揮,各就其位然後才能做到各盡所能。一個領導首先要協調自己與人才的關係,其次才是協調人才與人才的關係,自知才能協調自己和人才的關係,知人才能協調人才和人才的關係,然後才能將他們安排在恰如其分的位置上,充分發揮集團的潛力。
  • 曹操的第一謀士荀彧,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物?
    荀彧,曹操帳下的首席謀士,他有何本事登頂三國時代的頂級謀士之列?(荀彧影視劇形象)不誇張地說,荀彧 = 1個張良 + 半個蕭何,為何如此高的評價呢?荀彧,用曹操自己的話來說,就是「吾之子房」,就是他的「張良」。子房,是張良的字。
  • 揭中國歷史上的十大帝師
    皇帝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高的統治者,而在這些統治者的身後還隱藏著一位幕後工作人員,他比皇帝還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