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千古謎題:同是漢初四傑,韓信遇難時,張良為何不施以援手?

2020-12-19 楊田說育兒

張良西漢帝國的開國功臣,與文聖孔子、武聖關羽、詩聖杜甫等人並稱中國古代14位聖人,張良被冠於謀聖的稱號。劉邦能夠在短短七年時間內從一介布衣北漂成功,建立大漢王朝,跟他手下三位關鍵人物密不可分,即兵仙韓信、宰相蕭何、謀聖張良,史稱「漢初三傑」

韓信是個軍事奇才。在楚漢戰爭中,韓信立下了汗馬功勞。他平定魏國,又背水一戰擊敗代、趙。之後又北上降服了燕國。他被後世人奉為「兵仙,戰神」,他統領士兵打仗的本事,甚至勝於劉邦。他被蕭何譽為「無雙國士」。連劉邦自己都說「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話說當初張良為什麼不阻止劉邦殺韓信呢?

其實這一直都是個謎,但是我們稍加分析,就會發現這件事情甚是合理,主要有以下4個原因。

一、劉邦早已起了殺心

公元前203年,劉、項兩家大戰於固陵,漢軍慘敗,本來先前與劉邦約好一起滅楚的韓信,卻負約不來。

劉邦採納張良的建議,許諾給韓信加封,韓信與劉邦達成協議以後立即出兵。此時的韓信在劉邦危難時刻不出手相救,反而落井下石,以市井小人之心對待領導,怎麼可能得到領導的尊重和信任呢?

韓信之前多次冒犯劉邦,加上這次擴封一事讓劉邦動了殺心,劉邦稱帝以後,第一件事奪取韓信的兵權,後來有人告他謀反,劉邦將韓信囚禁於皇宮內,但是並沒有限制他的自由。

二、韓信謀反是事實

學術界對於韓信之死有兩派意見,一派認為韓信謀反是事實,並非冤殺,是他罪有應得。而另外一派則認為韓信謀反是冤案,是劉邦與呂后怕自己的兒子鎮不住這一幫功臣,為年幼的兒子掃清障礙,而找了個除掉韓信的藉口

三、劉邦想要建立家天下的新政治格局

劉邦登基稱帝以後,他採取的分封制發生了變化,由因功封王轉向因親封王。

劉邦逐一殲滅異姓諸侯王,取而代之是自己的親子弟,其實就是「家天下」和「共天下」的政治格局在做鬥爭。

四、不問政事,為了明哲保身

張良向來體弱多病,身體不好,劉邦遷都長安後,張良每天跟道士似的,閉門練氣功,不吃糧食,說是為了鍛鍊身體,其實是張良的明哲保身之計

張良曾向劉邦提出隱退,這輩子別無他求,只想學習道士雲遊四方。張良是聰明人,他深知兔死狗烹的道理,所以他選擇不做官,讓劉邦忘了他。

為漢帝國立下蓋世奇功的張良,面對劉邦殺戮功臣時,他選擇袖手旁觀,這不是膽小怕事、畏懼強權,而是體現了他的大智慧。

古往今來,有多少人成功,而有多少人的成功是能夠被複製的。

但是細細研究他們的人生經歷,共同點都有一個,那就是擁有大智慧。

曾國藩曾經說過:「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

他能以中人之資,而成一代「聖賢」,就在於日夜勤學苦讀。曾國藩的書桌上,常年擺著一本千古謀略奇書——《智囊全集》。

曾國藩每天晚上都會抱著它讀一讀。「將此書置於案頭,夜闌人靜時,凝其思,品其味」。

曾國藩這一生不管是在做人還是處世上的智慧,這本書功不可沒!

此書為明代馮夢龍所作,又名《智謀大全》

這裡面記載的是從先秦到明代,1238則名人智慧故事,取材於帝王將相、士子儒生,均有史實依據,絕非胡編亂造,取材豐富,也因此又被稱為「小資治通鑑」。

《智囊》中的故事雖然多,卻不是長篇大論,內容精悍,多則幾百字,短的按文言文字數算還不到100字,短短幾分鐘,便可輕鬆閱讀數則古人智慧典例。

這個版本《智囊全集》,完整地收納了馮夢龍的點評。

1、特別由中華文化大講堂做了注釋、講解,所以對比其他版本注釋要更詳盡也更容易讀懂。

2、為了方便讀者閱讀,本書將其分為6個智囊:「政略智囊」、「政務智囊」、「言辨智囊」、「軍事智囊」、「巾幗智囊」、「狡詐智囊」。

3、將原版故事完完整整收錄進去,並且每當給你講完一個故事時,馮夢龍還會對這個故事進行評論,

總敘、分敘,各篇之後的評語,文中的夾批,全部都最直接、最集中地表達了馮夢龍的政治態度、人生價值和愛憎之情,是研究馮夢龍思想的第一手材料。

4、不僅幫您由淺入深的講解了故事背後的道理,並且還做到了原文與解讀相輔相成,通篇讀下來更容易將智慧吃透、理通,熔煉於心,並運用於現實。

這是中國文化史上一部篇幅龐大的智謀錦囊。

馮夢龍自己也說:「天下無餘智」,普天之下所有的智慧皆囊括於此。它幾乎寫盡了中國歷史上的各種智慧、謀略。

開卷有益,此卷更甚。6冊的人生智慧,只要79元,一包煙的價錢就能讓你受益終生,何樂而不為呢?

這絕對是你夢寐以求的藏書,快來把它帶回家吧!

點擊下方商品就可以購買啦

相關焦點

  • 同為漢初三傑,韓信遇難,為何張良選擇冷眼旁觀?
    漢初三傑只是一個並稱而已,並不能說明這三人的個人交情會有多好。類似的並稱有很多,比如什麼初唐四傑,甚至類似戰國四大名將,起翦頗牧,彼此之間還打生打死。而且張良不幫韓信是相當的正確的,要說漢初三傑,誰和韓信關係最好,那自然是蕭何而非是張良,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相信大家都知道。
  • 同為漢初三傑之一,在韓信危難之際,張良為何選擇袖手旁觀
    張良和韓信的關係好嗎?可以這樣說,這兩個人壓根就沒什麼關係,甚至可以說是站在對立面的關係。雖然都是漢初三傑之一,但是張良對韓信沒有任何恩情,韓信對張良也沒有什麼幫助。這兩個人都是漢高帝劉邦的臣子,而且張良還曾經多次站在韓信的對立面。因此當韓信出事的時候,張良為啥要出手相助呢?於公於私,張良都沒有任何理由出手相助。
  • 漢初三傑中為何只有韓信被列入列傳,而其他兩個都列入世家
    #漢初三傑#蕭何、張良、韓信三人被稱為漢初三傑,但其中只有蕭何、張良列在世家之中,而韓信卻被列為傳記。從這三人被稱為漢初三傑來看,其實三人的功績都差不多,都對漢朝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三人都被封侯,從功績上看其實三人並無太大差別,既然這樣為何蕭何與張良被列為世家,而韓信卻被列為傳記?這其實與《史記》的記傳體系有關,《史記》中的「世家」記載的是漢朝「開國王侯,子孫世襲」也就是王侯爵位世代相傳之意。也就是說,只有開國王侯的爵位有傳世後代的才能被列在「世家」之中,這與建立的功勞大小無關。《史記》中的列傳屬於個人傳記,只是記載個人的事跡。
  • 漢初三傑韓信為尊,為何《史記》中蕭何、張良入世家,韓信入列傳
    漢初三傑各個是傳奇,每個都有經天緯地之才!但最後都成老流氓劉邦部下,就不得不說性格決定命運,他們三人中如用一句話評價性格!當如下!蕭何,老成持重,因為老成所以膽魄不夠,最後讓原本的部下劉邦當了老大。張良,明智果決,謀略沒話說,更難得的是有自知之明,懂急流勇退。
  • 劉邦分封功臣時,韓信21名,張良62名,為何排名如此靠後呢?
    但是,實際上,雖然蕭何排名第一,但是,韓信排在第21名,至於張良,則在非常靠後的61名。那麼,問題來了,劉邦分封功臣,蕭何排第一,為何張良和韓信的排名卻如此靠後?  按《史記-高祖功臣年表》的排名來看,漢初三傑中的蕭何高居第一,韓信位居第21,張良位居第62。  那麼,問題來了,對於和蕭何相提並論的韓信和張良,為何沒有獲得相對靠前的排名呢?在很多人看來,韓信和張良,至少應該排在西漢開國功臣的前十名甚至前五名。對此,在筆者看來,韓信和張良的排名之所以如此靠後,原因主要分為以下幾點。
  • 劉邦大封開國功臣,蕭何排名第1,韓信第21,張良為何排第62位
    漢興自秦二世元年之秋,楚陳之歲,初以沛公總帥雄俊,三年然後西滅秦,立漢王之號,五年東克項羽,即皇帝位。八載而天下乃平,始論功而定封。訖十二年,侯者百四十有三人。——《漢書·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然而讀了《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後,發現這個排名表有點不符合常理,人人都知道漢初三傑居功至偉,然而在排名表上,蕭何排第一,而兵仙韓信排第21位,神機妙算的張良居然排到了第62位。
  • 劉邦大封開國功臣,張良排名62,韓信第21,為何蕭何位列第1?
    劉邦能取得天下,並不是他自身的本事有多高,如果讓他和項羽單挑,或許十個也不是對手,但是劉邦會用人,不說別的,單單說劉邦手下的漢初三傑——張良、蕭何、韓信,隨便挑出一個,都是可以獨當一面的大人物。
  • 張良功成身退,韓信被滅三族,聰明絕頂的兩人為何結局如此不同
    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有這種結局的歷史人物不勝枚舉,韓信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韓信,一位軍事天才,漢初三傑之一,被後人尊稱為「兵仙」,時人評價其為「國士無雙」。在劉邦建立漢朝的過程中,韓信戰功彪炳,可謂是以一己之力扭轉乾坤。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韓信一舉奪下關中之地,為劉邦一統天下奠定基礎;劉邦兵敗彭城,韓信扭轉頹勢;背水一戰,以弱勝強,一戰封神,為劉邦打開局面。
  • 《史記》中為何張良與蕭何被列入世家,韓信卻僅僅列入列傳呢?
    有的人明明一開始並沒有什麼不同,可是後來走著走著,結局就截然相反了,雖然不排除一些時代影響,但更多的,還是事在人為。「漢初三傑」張良、蕭何與韓信,明明都是一樣的功臣,可是為何後來司馬遷在寫《史記》的時候,要區別對待呢?其中張良、蕭何都被寫入世家,而韓信僅僅寫入列傳,這一切背後有什麼深層次原因麼?為何張良、蕭何入世家?
  • 張良足智多謀,為何韓信遇難,他卻冷眼旁觀?
    而提起楚漢爭霸,項羽有範增、劉邦有張良,但兩大謀生之爭,還是張良略勝一籌。由此可見,張良的足智多謀,以及對於劉邦的重要性。張良足智多謀,為何韓信遇難,他卻冷眼旁觀?這點相信憑藉張良的深謀遠慮自然不會想不到,但他卻從來沒有說過一句話,不是因為他不怕再次叛亂、也不是因為別的,僅僅是因為韓信的貪心。02:韓信的藉機勒索事實上,帶兵打仗的男人都有自己的軍事抱負,韓信也不例外。
  • 漢高祖劉邦出身低微,漢初三傑為何會追隨他?劉邦酒後說了實話
    劉邦在奪取天下後,在洛陽南宮設宴款待諸將,席間問:「你們都不要隱瞞朕,都來說說,項羽為何失天下,朕為何得天下?」文武百官紛紛誇獎劉邦,說他大仁大義,捨得獎賞有功之臣。而項羽卻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劉邦搖搖頭道:「你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 劉邦為什麼不殺蕭何張良陳平而殺韓信?
    蕭何、韓信、張良是「漢初三傑」,劉邦戰勝項羽逐鹿中原,這三個人的功勞最大。但為什麼這三個人中,只有韓信慘死,其餘兩個人都得到了善終?其中道理不能不讓人深思。 眾所周知,韓信用兵如神,被後人奉為「兵仙」、「戰神」,是漢初軍事上的「一哥」。
  • 蕭何韓信張良同為漢初三傑,為何蕭何排第1位,張良排62位
    漢初三傑:張良、蕭何、韓信 另外,蕭何、韓信、張良同為漢初三傑,按劉邦的話說,這三人對他成功的功勞是最大的,劉邦說張良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裡之外。 漢承秦制,漢朝建立之初的論功行賞參考的標準就是秦朝的二十等軍功爵位制,軍功爵位制的核心就是以軍功來獲取爵位和官職,其中普通士兵與將領的軍功記錄是不一樣的,普通士兵以斬殺敵軍首級的數量來計算軍功,而軍官則以整個戰爭斬殺敵軍首級數量和攻城數來計算,但不管是軍官還是士兵,計算斬殺敵軍首級數量都要減去自己一方的損失數,結果為正數才有軍功,結果為負數是沒有軍功的。
  • 司馬遷在史記中為什麼要將張良蕭何納入世家而將韓信列入列傳呢?
    司馬遷在史記中將人物傳記分為了三個等級,即本紀世家與列傳,其中本記事記載帝王一類的人物的事跡,而世家是記載諸侯一類人的事跡,列傳則記載的是非常重要的人臣等一些人的功績,韓信張良,蕭何三人被劉邦稱為漢初三傑,可見這三個人在劉邦的心中是不分伯仲的,而在此漢初三傑之中,蕭何與張良的事跡都被司馬遷列為了世家
  • 呂后殺了韓信,為何會放過張良呢?
    就好比她殺韓信,韓信為何該死呀? 要知道韓信都不把劉邦這個老闆放在眼裡,若是劉邦不在了,呂后和她的兒子能鎮得住韓信嗎? 若是韓信造反,以韓信的軍事才能,大漢江山豈不是就危險了。 所以,呂后要殺掉韓信。
  • 劉邦出身低微,性情流氓,為何漢初三傑會甘心追隨?
    劉邦出身低微、性情流氓,卻為何能得到那麼多傑出之士,特別是漢初三傑的追隨? 首先,所謂劉邦身上的種種不尋常,或許唬得了旁人,但唬不了他們。因為其中的部分傑作,正是他們為劉邦創造的。 其次,劉邦並不是什麼謙謙君子,滿嘴跑火車、一點都不務實,這點人格魅力能入了累世貴胄張良、全世界戰五渣的韓信二人的法眼?
  • 韓信功高蓋主,被誅,張良深知飛鳥盡良弓藏的道理,及時隱退
    漢初的軍事謀略家---張良,是中國歷史上一位頗具傳奇色彩的人物,與韓信,蕭何一同被稱為「漢初三傑」。張良還被後人譽為「謀聖」。他的名字成了智慧的代名詞。與"文聖"孔丘、"武聖"關羽、「詩聖」杜甫等人一起並列為中國古代的十四位聖人。
  • 《史記》中,為什麼蕭何、張良可以入世家,而韓信只能入列傳?
    本紀、世家和列傳記載的是不同身份地位的人物,就拿漢初三傑來說,蕭何和張良記入了世家,而韓信記入列傳。按道理說,這三人都是漢朝的開國大臣,都立下了不世之功,為什麼在史書中的地位卻各有不同?《史記》是太史公司馬遷寫的,為什麼將韓信記入列傳,不記入世家,他最有發言權。
  • 呂雉為什麼不殺張良?
    劉邦先於項羽進去鹹陽時,劉邦自以為奪取了天下,沾沾自喜,是張良等人建議召集諸縣父老豪傑,與之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並通告四方:「餘悉除去秦法。諸吏人皆安諸如故。凡吾所以來,非有所侵暴,勿恐。至此劉邦深得關中百姓民心。項羽知道劉邦奪取鹹陽後,非常生氣,決定設下鴻門宴,誘殺劉邦,又是張良夜訪項伯,使其倒向劉邦,最終成功脫險。
  • 司馬遷為何將淮陰侯韓信寫入「列傳」而不是「世家」?
    張良、韓信、蕭何都在滅秦戰爭及楚漢戰爭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勳,漢朝建立之後,漢高祖劉邦也給予他們高度評價,並將他們封侯甚至封王,我們後世也常常將他們以「漢初三傑」並稱。那麼同為漢朝開國功臣,司馬遷在《史記》中為何將張良和蕭何都列入世家,獨獨將韓信寫入列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