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是西漢帝國的開國功臣,與文聖孔子、武聖關羽、詩聖杜甫等人並稱中國古代14位聖人,張良被冠於謀聖的稱號。劉邦能夠在短短七年時間內從一介布衣北漂成功,建立大漢王朝,跟他手下三位關鍵人物密不可分,即兵仙韓信、宰相蕭何、謀聖張良,史稱「漢初三傑」。
韓信是個軍事奇才。在楚漢戰爭中,韓信立下了汗馬功勞。他平定魏國,又背水一戰擊敗代、趙。之後又北上降服了燕國。他被後世人奉為「兵仙,戰神」,他統領士兵打仗的本事,甚至勝於劉邦。他被蕭何譽為「無雙國士」。連劉邦自己都說「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話說當初張良為什麼不阻止劉邦殺韓信呢?
其實這一直都是個謎,但是我們稍加分析,就會發現這件事情甚是合理,主要有以下4個原因。
一、劉邦早已起了殺心
公元前203年,劉、項兩家大戰於固陵,漢軍慘敗,本來先前與劉邦約好一起滅楚的韓信,卻負約不來。
劉邦採納張良的建議,許諾給韓信加封,韓信與劉邦達成協議以後立即出兵。此時的韓信在劉邦危難時刻不出手相救,反而落井下石,以市井小人之心對待領導,怎麼可能得到領導的尊重和信任呢?
韓信之前多次冒犯劉邦,加上這次擴封一事讓劉邦動了殺心,劉邦稱帝以後,第一件事奪取韓信的兵權,後來有人告他謀反,劉邦將韓信囚禁於皇宮內,但是並沒有限制他的自由。
二、韓信謀反是事實
學術界對於韓信之死有兩派意見,一派認為韓信謀反是事實,並非冤殺,是他罪有應得。而另外一派則認為韓信謀反是冤案,是劉邦與呂后怕自己的兒子鎮不住這一幫功臣,為年幼的兒子掃清障礙,而找了個除掉韓信的藉口。
三、劉邦想要建立家天下的新政治格局
劉邦登基稱帝以後,他採取的分封制發生了變化,由因功封王轉向因親封王。
劉邦逐一殲滅異姓諸侯王,取而代之是自己的親子弟,其實就是「家天下」和「共天下」的政治格局在做鬥爭。
四、不問政事,為了明哲保身
張良向來體弱多病,身體不好,劉邦遷都長安後,張良每天跟道士似的,閉門練氣功,不吃糧食,說是為了鍛鍊身體,其實是張良的明哲保身之計。
張良曾向劉邦提出隱退,這輩子別無他求,只想學習道士雲遊四方。張良是聰明人,他深知兔死狗烹的道理,所以他選擇不做官,讓劉邦忘了他。
為漢帝國立下蓋世奇功的張良,面對劉邦殺戮功臣時,他選擇袖手旁觀,這不是膽小怕事、畏懼強權,而是體現了他的大智慧。
古往今來,有多少人成功,而有多少人的成功是能夠被複製的。
但是細細研究他們的人生經歷,共同點都有一個,那就是擁有大智慧。
曾國藩曾經說過:「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
他能以中人之資,而成一代「聖賢」,就在於日夜勤學苦讀。曾國藩的書桌上,常年擺著一本千古謀略奇書——《智囊全集》。
曾國藩每天晚上都會抱著它讀一讀。「將此書置於案頭,夜闌人靜時,凝其思,品其味」。
曾國藩這一生不管是在做人還是處世上的智慧,這本書功不可沒!
此書為明代馮夢龍所作,又名《智謀大全》。
這裡面記載的是從先秦到明代,1238則名人智慧故事,取材於帝王將相、士子儒生,均有史實依據,絕非胡編亂造,取材豐富,也因此又被稱為「小資治通鑑」。
《智囊》中的故事雖然多,卻不是長篇大論,內容精悍,多則幾百字,短的按文言文字數算還不到100字,短短幾分鐘,便可輕鬆閱讀數則古人智慧典例。
這個版本《智囊全集》,完整地收納了馮夢龍的點評。
1、特別由中華文化大講堂做了注釋、講解,所以對比其他版本注釋要更詳盡也更容易讀懂。
2、為了方便讀者閱讀,本書將其分為6個智囊:「政略智囊」、「政務智囊」、「言辨智囊」、「軍事智囊」、「巾幗智囊」、「狡詐智囊」。
3、將原版故事完完整整收錄進去,並且每當給你講完一個故事時,馮夢龍還會對這個故事進行評論,
總敘、分敘,各篇之後的評語,文中的夾批,全部都最直接、最集中地表達了馮夢龍的政治態度、人生價值和愛憎之情,是研究馮夢龍思想的第一手材料。
4、不僅幫您由淺入深的講解了故事背後的道理,並且還做到了原文與解讀相輔相成,通篇讀下來更容易將智慧吃透、理通,熔煉於心,並運用於現實。
這是中國文化史上一部篇幅龐大的智謀錦囊。
馮夢龍自己也說:「天下無餘智」,普天之下所有的智慧皆囊括於此。它幾乎寫盡了中國歷史上的各種智慧、謀略。
開卷有益,此卷更甚。6冊的人生智慧,只要79元,一包煙的價錢就能讓你受益終生,何樂而不為呢?
這絕對是你夢寐以求的藏書,快來把它帶回家吧!
點擊下方商品就可以購買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