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為什麼不殺蕭何張良陳平而殺韓信?

2020-12-07 騰訊網

劉邦即位後在洛陽開慶功宴,宴席上,他總結了自己戰勝項羽、奪取天下的原因:「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方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所以取天下者也。項羽有一範增而不能用,此所以為我擒也。」

蕭何、韓信、張良是「漢初三傑」,劉邦戰勝項羽逐鹿中原,這三個人的功勞最大。但為什麼這三個人中,只有韓信慘死,其餘兩個人都得到了善終?其中道理不能不讓人深思。

眾所周知,韓信用兵如神,被後人奉為「兵仙」、「戰神」,是漢初軍事上的「一哥」。也正是因為他功高震主,劉邦才對他有很大的猜忌之心。但是話又說回來,劉邦對張良和蕭何的猜忌,一點都不必對韓信的猜忌小。但二人之所以得以善終,是因為都懂得急流勇退。

應該說張良是三人當中最聰明的一個,也是劉邦最放心的一個人。張良精通黃老之學,深知「不伐其功,不矜其能」,功成身退的道理,所以劉邦論功行賞時,張良拒絕了劉邦對自己「自擇其三萬戶」的封賞,只要了「留」這個地方。因為張良沒有根基且淡泊名利,所以劉邦對張良最為放心,張良也因此得以善終。

相比於張良,蕭何在關中似乎「根深蒂固」,這一點也引來了劉邦的猜忌。據說劉邦曾三次試探蕭何,看他有沒有貳心。但蕭何三次都將劉邦的疑心和顧慮打消了,從而化險為夷、倖免於難。

蕭何是怎麼做的呢?前兩次蕭何通過派族中青壯年奔赴前線和捐獻家產打消了劉邦的顧慮。第三次遭到劉邦懷疑時,蕭何在關中已深得民心,成了劉邦猜忌的重要對象。此時,蕭何聽從他人建議,做了些「強購民田民宅、放高利貸」之類的事情,通過「自汙」的方式敗壞自己在百姓心中的好名聲,從而讓劉邦安心,最後得以善終。

韓信卻不同,他不但不懂得功成身退,反而犯了主動邀功的致命錯誤,最終被蕭何和呂后設計殺害。區別於蕭何和張良兩位文臣,韓信作為武將本就容易招致懷疑,但他最終被殺還有以下幾個原因:

韓信犯的第一個錯誤就是太高調。韓信是千古難得的帥才和將才,能夠把弱小的軍事力量的潛能發揮到極致,最後在垓下設下十面埋伏將不可一世的楚霸王項羽徹底擊敗,讓項羽自刎烏江,奠定了建立漢王朝的基礎。但他太高調了,不知謙虛為何物。

劉邦曾經隨便和韓信討論各位將領的才能。劉邦問道:「像我自己,能帶多少士兵?」韓信說:「陛下不過能帶十萬人。」劉邦說:「那對你來說呢?」韓信回答:「像我,越多越好。」所謂「韓信將兵,多多益善」便來自於此。韓信對劉邦說的這番話自然容易遭到劉邦的猜忌。

韓信在打下齊魯之地後,手握重兵。可以說成了劉邦和項羽爭霸的砝碼。這時候他居然向劉邦伸手要官,以功要封,要求劉邦封他為齊王。殊不知,他的做法犯了帝王大忌。帝王們對手握重兵的將帥一向最為忌憚,韓信作為一個手握兵權、用兵如神的軍事統帥不知避嫌也就算了,竟然還主動邀功,這就是作死的節奏。

想想劉邦最然暫時忍下這口氣,但是當他當上皇帝後,就不會想起這事嗎?這就是韓信,做事沒有長遠眼光。而且,當不當齊王,這不過是個虛名,為何要為了虛名而得罪自己所效力的主公呢?

韓信攻下齊國的時候,手握重兵。他的謀士蒯通一而再再而三的向韓信表明,劉、項的命運就決定在韓信手裡,向著項羽,項羽勝利;向著劉邦,劉邦勝利。不過在誰手下,都不如自己自立山頭來得實在。

不過韓信還是沒有採用蒯通的話,大概是覺得不靠譜,或者人為劉邦能拜自己為大將不容易,因此死心塌地輔佐劉邦,從此蒯通只好另闢蹊徑,走自己的路去了。

可以說,這個時候,韓信如果自立為王,楚漢之爭的結果尚未可知。但是韓信沒有這麼做。後來天下大定,劉邦因為猜忌奪了韓信的兵權,降為淮陰侯,這時候韓信覺得難以忍受,起兵造反。可以說,這時候形勢和當時已然不同,沒有合適的時機和有利條件。這時候韓信最應該做的是接受現實,守愚保身,他反而騎兵謀反,只會有兵敗身死結果。

相關焦點

  • 蕭何為表忠殺韓信,劉邦賞5000戶封邑,卻被瓜農一語道破玄機
    前言: 「蕭何買田宅,更要漢祖知。」是張鎡在《雜興》中寫下的一句話。從中我們也能得知就蕭何連買房這等小事,在漢高祖劉邦的心中都會有所知曉,因此也可見漢高祖劉邦對手下權臣的掌控是十分到位的。
  • 劉邦曾承諾韓信見天不殺見地不殺見鐵不殺,呂后殺韓信是否抗旨?
    所謂的「見天不殺、見地不殺、見鐵不殺」,就是個傳說。我從寫作的角度,推測這個傳說的來歷:人們編出「三不殺」原則,就是為了在不違背「三不殺」原則的情況下,殺掉韓信。這個故事其實很簡單。呂后見韓信羽翼已成,難以掌控,就趁劉邦外出的時候,把韓信騙到未央宮中殺害。因為是在室內,所以不「見天」;宮殿的地上鋪著地毯,所以不「見地」;呂后讓宮女們用桃木棍打死被捆綁的韓信,而沒有使用金屬兵器,所以不「見鐵」。呂后處死韓信,並不違背「三不殺」原則。但是,不需要有太高的智慧,隨便思考一下,就會發現這個「三不殺」是個漏洞百出的方案。
  • 劉邦許諾韓信「三不殺」,呂后殺韓信不是抗旨,知夫莫若妻
    「見天不殺,見地不殺,見鐵不殺」,這話聽著就很奇怪,不殺就不殺嘛!整那麼多「不殺」條件幹什麼,感覺還有後手,那見什麼能殺呢?韓信回到家,估計得苦思冥想,在滿足這個三個條件下,還有哪些弄死他的可能。
  • 劉邦許諾韓信「三不殺」,卻被蕭何化解,事後成了一句7個字的名言
    秦末漢初時就有一人,原本是起義軍出身,慢慢打出名號,當上了一方的諸侯王,最後卻因名聲太大被除掉,此人正是韓信。當初劉邦雖然許諾他"三不殺",卻被蕭何化解。在解決掉韓信之後,蕭何所作所為還成為了一句千古名言……韓信的崛起當秦二世胡亥上位後,他的暴政立馬遭到了人們的反對,天下人民終於在饑寒交迫中吹起了反抗的號角。
  • 蕭何為什麼要幫呂后殺韓信?其實我們誤解了他!
    蕭何為什麼要獻計殺韓信?這個問題很多大家都有過論述,上述幾個朋友的說法也很好。作為一個無名之徒,我自不量力,想從更深層次解讀這段歷史,或許會貽笑大方,權當拋磚引玉。好了,還是從那段為人熟知的「蕭何月下追韓信」說起吧。
  • 劉邦上位後,韓信被殺,蕭何下獄,為何唯獨張良能封侯壽終正寢?
    劉邦上位後,韓信被殺,蕭何下獄,為何唯獨張良能封侯壽終正寢?所謂「鳥盡弓藏,兔死狗烹」,古來不知道多少名臣大將,都是因此而死。比如說,幫漢高祖劉邦拿下天下的韓信,蕭何。漢初三傑中,也就張良最後的結局還算好。
  • 劉邦這個糟老頭子壞得很,雖然無意殺韓信,但卻在韓信死後笑嘻嘻
    凱旋的劉邦,得知韓信已死,表現出極為複雜的感情,史書記載是「且喜且哀」。用現在比較流行的話來說,就是,劉邦這個糟老頭子壞得狠,韓信信了他的鬼話,結果被夷三族,劉邦雖無意殺韓信,但得知韓信被殺死,還是會笑嘻嘻的。為什麼劉邦會笑嘻嘻呢?
  • 劉邦對韓信毫不手軟,而對「開國第一候」蕭何,為何網開一面呢?
    不過凡事皆有例外,並不是所有功臣都下場悽涼,像被劉邦視為帝業首功的蕭何,不僅沒有被除掉,還在他死後輔佐漢惠帝。那麼問題來了,同樣是開國功臣,為什麼蕭何卻能倖免於難呢?民間傳說,為了不違背劉邦對韓信「見天不殺,見地不殺,見鐵不殺」的諾言,韓信是被人裝在麻袋裡用竹籤活生生插死的。而彭越比韓信更慘,在被處死後,為了殺一儆百,屍體還被呂后剁成肉醬,送給了各路諸侯「品嘗」。而「彭越醬」也讓本就杯弓蛇影的淮南王英布驚駭不已,為了避免落得和彭越一樣的下場,他乾脆先下手為強先反了劉邦,但最終還是沒能逃脫兵敗被殺的命運。
  • 劉邦為什麼不重用韓信?
    韓信是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他審時度勢,決定投奔劉邦!但是,劉邦並沒有打算重用韓信!如果不是因為韓信犯了案,在將要被砍頭的時碰上了夏侯嬰,估計韓信就死了。那為什麼劉邦不讓韓信從軍呢?當時最缺的是軍事人才。筆者推斷,韓信外形高高瘦瘦,絕不是那種能上陣拼殺的體型。所以,劉邦後來又給他安排了一個治粟都尉的官職。說實話,這個官職已經不小了。
  •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為何蕭何一定要殺韓信呢?
    導讀: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為何蕭何一定要殺韓信呢?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歷史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為何蕭何一定要殺韓信呢?
  • 呂后急不可耐地殺了韓信,不只是因為韓信謀反,還想殺韓信立威!
    漢十一年,劉邦親徵陳豨,韓信稱病不從。這邊廂,劉邦剛出長安,韓信就派人跟陳豨聯絡;那邊廂,韓信剛派人跟陳豨聯絡,就被舍人舉報。在治粟都尉任上,韓信多次與直屬上級蕭何談論,蕭何發現韓信是個人才,推舉韓信去做了大將,地位高於周勃、樊噲等將軍。自從做了大將,韓信就像開了掛一樣,接連滅了魏、代、趙、齊等多國,為劉邦打下了半壁江山,立下了不二之功。
  • 韓信被殺是必然的嗎?
    韓信被殺是必然的嗎?韓信與蕭何、張良等被劉邦稱之為漢初三傑,是響噹噹的軍事家,被蕭何稱之為「國士無雙」。這樣一位了不起的人物,為什麼死於非命呢?韓信被殺是必然的嗎?筆者認為韓信的死是必然的,理由很多,簡單列舉三點。
  • 韓信有「三不殺」的承諾,是怎麼被呂后殺的呢?
    韓信的「三不殺」除了「見天不殺、見地不殺、見鐵不殺」,還有另外一種的說法「天不殺韓信、君不殺韓信、鐵不殺韓信」,另外還有一種「無不死」的說法,即「見天不死、見地不死、見君不死,沒有捆他是繩,沒有殺他的刀」。
  • 劉邦登基後,對韓信英布等一眾功臣下了殺手,為何唯獨放過蕭何?
    由於他們年齡相近,有著很多的共同話題,使得蕭何和這些人很快就成了莫逆之交,尤其是對劉邦感情,那是更不一般,在劉邦有過錯要被處罰的時候,蕭何總是用自身的職權來袒護劉邦。劉邦在做亭長的時候,奉命押送一些囚犯去往驪山,為秦始皇嬴政,修建皇陵。修建皇陵不僅辛苦,還是一個掉腦袋的事情。
  • 韓信有「見天不殺,見地不殺,見鐵不殺」免死金牌,為何還被殺?
    韓信手握「三見不殺」的免死金牌,呂后誘殺韓信是否是抗旨不尊?據傳漢朝張良為保韓信,誘漢高祖寫下赦書,希望以此保韓信不死:「見天不殺,見地不殺,見鐵不殺。」所謂的「見天不殺,見地不殺,見鐵不殺」,就是劉邦為了讓韓信出兵,給了韓信一套免死「金牌」。這個橋段出自明代的小說《西漢演義》,既然是小說,其真實性就有待商榷。劉邦有沒有可能真的承諾過?
  • 「狡兔死,走狗烹」:誰才是劉邦想殺又不敢殺的那個功臣?
    不同的是朱元璋殺戮功臣幾無忌憚,罪行未顯而被誅殺的人比比皆是,根本就不需要太多的理由;漢高祖雖然也生性殘忍,但所殺的功臣一般都有謀反的舉動或明顯的言辭,必待坐實其罪名後,才會出兵去討伐,不敢擅自妄殺。在所有的功臣裡,有一個人是劉邦多次想殺卻又不敢下手的,因為這個人很有政治智慧,劉邦怎麼也挑不出他的錯來。
  • 韓信多次要挾劉邦,為什麼劉邦不殺他,韓信的政治水平有多厲害
    韓信最擅長的不只是軍事,他還擅長利用時局,為自己謀求最大的利益。 韓信投奔劉邦,利用劉邦不滿於當漢王的心理,利用劉邦與項羽的矛盾,韓信知道劉邦缺什麼,為自己謀求了大將軍的職位。 韓信奪下齊地後,利用劉邦被項羽圍困滎陽的時機,要挾劉邦封他為齊王。
  • 三不殺怎麼就沒保住韓信呢
    談起韓信,大家都知道他是劉邦的開國的功臣,可以毫不誇張說劉邦的天下有七分是韓信幫幫他打下來的。韓信與蕭何、張良三人被稱為漢初三傑,韓信被後人尊稱為「兵仙」,與白起、李靖、嶽飛並稱為「兵家四聖」。
  • 幫劉邦打敗楚霸王項羽奪取天下的大將軍韓信,為什麼被劉邦處死?
    轉投劉邦,經夏侯嬰推薦,拜治粟都尉,經蕭何保為大將,為劉邦制定了漢中對策。韓信是秦末楚漢戰爭中漢軍統領三軍的大將軍,他指揮百萬大軍,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幫助劉邦打敗了最強大的對手楚漢霸王項羽,奪得天下,為劉邦的漢王朝的建立,立下赫赫戰功。韓信身材精瘦矮小,棗核型的臉膛兒上倒掛八字眉,小眼睛圓圓的不停眨動,又有些佝僂腰,標準的人不出眾貌不驚人。
  • 如果韓信好自為之,不趁劉邦外出時搞事情,還會被呂后騙殺嗎?
    劉邦再次披掛上陣,親徵陳豨,出徵前,劉邦邀請韓信一起去,韓信以自己身體抱恙為由,拒絕出徵。而後,在劉邦出徵時,積極準備謀反,計劃矯詔赦免京城的官奴和刑徒,並把這些官奴和刑徒武裝起來,攻擊呂后和太子,一切部署妥當,只待和陳豨接洽完畢。結果,派出和陳豨接洽的使者還沒回京,韓信的計劃就洩露了,呂后和蕭何把韓信騙進長樂宮,隨後將韓信斬殺於長樂宮鍾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