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上位後,韓信被殺,蕭何下獄,為何唯獨張良能封侯壽終正寢?
所謂「鳥盡弓藏,兔死狗烹」,古來不知道多少名臣大將,都是因此而死。比如說,幫漢高祖劉邦拿下天下的韓信,蕭何。漢初三傑中,也就張良最後的結局還算好。
了解歷史的人都知道,張良這個人很容易衝動,動不動就想著替韓國報仇,在劉邦與項羽奪權的過程中,張良利用他的謀略,幫了劉邦不少忙,立下不少功勞。但是,與他相同境遇的韓信卻被殺,蕭何下獄,為什麼只有他被封侯,並且壽終正寢了呢?
因為他比另外兩個人都更懂得什麼叫功成身退。
劉邦立漢國時,將沒有戰功的張良看作一等一的大功臣,誇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將他舉到很高的位置,後來想封他為萬戶侯,食邑三萬戶,這是當時諸侯中最高的封戶數了。
不過擅謀略的張良自然知曉登高跌重,過滿則虧的道理。張良辭封的理由是:他韓滅家敗後淪為布衣,布衣得封萬戶、位列侯,應該滿足。
看到漢朝政權日益鞏固,國家大事有人籌劃,自己「為韓報仇強秦」的政治目的和「封萬戶、位列侯」的個人目標亦已達到,一生的宿願基本滿足。
這樣真誠懇切,讓劉邦也說不出什麼,於是將他封為留侯,即留文成侯。《資治通鑑·漢紀三》記載:張良被封留侯後,退出朝堂,整日修煉仙家的導引吐納之術,不吃穀物,閉門不出。
劉邦上位後,韓信被殺,蕭何下獄,為何唯獨張良能封侯壽終正寢?
有人曾不解,認為張良的功勞謀略並不低於韓信,當得起萬戶侯。
張良卻對那個人說:「我家世代為韓國國相,韓國覆滅後,我不惜花費萬金家財,為韓國復仇,請力士刺殺秦王,使天下震動。如今以三寸不爛之舌為帝者師,封萬戶侯,這是布衣百姓能達到的極致了。我的心願已足,只望拋開人間俗事,跟隨赤松遊仙而去。」
司馬光評價說,以張良的智慧,他一定知道神仙之事不靠譜,明知不靠譜還要追隨赤松子仙遊,說明他有超人之智。
功成名就之際,恰恰是為人臣者最兇險危機的時刻,韓信不懂因此被殺,蕭何不夠明白因此被下獄,唯獨張良,表現出自己視功名為無物,託故於敗神成仙,因此才得以保全。
但明清之際的大思想家王夫之卻認為,司馬光的評價是廟堂視角下的庸俗之見,不僅看低了張良,而且忽略了張良的人格之美。
王夫之說,作為大漢的臣子,張良敢說自己的初心是為韓國報仇,而且不怕劉邦不高興,這是忘身以伸志,光明磊落,坦然直剖心意於多疑天子面前,視漢之爵祿,輕如鴻毛,非其所志。
順著王夫之所感慨,我想說,這才是赤子之心,青天皓月,值得後人去細品。比起權謀、智慧,人格之美,才是留存在歷史中最稀缺、最有價值的精華。
不過總的來說,張良無論是為了偷生守拙也好,或者是因為他有人格之美而看清功名利祿也罷,各花入各眼。歷史上的人物,大多都存在著爭議。與其聽其他人對歷史名人誇誇其談,大家不妨自己看一看。
培根曾說過:讀史使人明智,而《史記》這本書,就是史書中的典範。
魯迅先生曾盛讚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史記》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由於取材廣泛,修史態度嚴肅認真,《史記》記事翔實,內容豐富。
這樣的一部絕世奇書,無論喜愛文學還是歷史的孩子,是絕對不可錯過的。
更重要的是,《史記》已被教育部列入新課標小學生必讀書目!
從小學到高中的文史科目裡,《史記》幾乎無處不在:比如,小學語文裡的《將相和》《西門豹》、初中的《鴻門宴》《陳涉世家》、高中的《報任安書》,甚至歷史課上諸多大事件均出自史記……
不過,《史記》原著全書共130篇,部頭太大,人物繁雜,再加上晦澀的文言文,哪怕咱們大人讀都很吃力,更別提孩子了。
所以,我給大家找到了這部全彩詳解的《史記》。
這本書不僅對《史記》的原文進行了譯註,並繪製了大量的彩色插圖,讀者讀這本書可以很好的理解原文,並且能有很高的閱讀樂趣。
閱讀史書可以使人明智,鑑以往可以知未來,歷史的演變過程,向來不是偶爾的,齒輪下主線構造的巧合,在命運勾勒下是必然的結局。
讀史書可以知得失,學習到古代人的處理問題的方法,這些成功和不成功的經驗可以借鑑和總結。一個人的見聞,決定了他的視野;一個人的視野,決定了他的作為。
經常讀史書的孩子,通常會有極高的格局。這套全彩詳解的《史記》4冊,不僅能減去孩子的閱讀障礙,更能增加孩子的閱讀樂趣。
這本書原價298元,現在恰逢出版社活動,僅需79元,折合下來一本還不到20塊錢,一頓午餐錢而已,無論是自己看還是送孩子,送朋友,都特別合適。雖說多數人都會覺得不差那一百多塊錢,但是有這樣合適的機會為什麼不抓住呢?
感興趣的朋友點擊下方連結,即可購得正版書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