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上位後,韓信被殺,蕭何下獄,為何唯獨張良能封侯壽終正寢?

2020-12-06 江南煙雨細如冪

劉邦上位後,韓信被殺,蕭何下獄,為何唯獨張良能封侯壽終正寢?

所謂「鳥盡弓藏,兔死狗烹」,古來不知道多少名臣大將,都是因此而死。比如說,幫漢高祖劉邦拿下天下的韓信,蕭何。漢初三傑中,也就張良最後的結局還算好。

了解歷史的人都知道,張良這個人很容易衝動,動不動就想著替韓國報仇,在劉邦與項羽奪權的過程中,張良利用他的謀略,幫了劉邦不少忙,立下不少功勞。但是,與他相同境遇的韓信卻被殺,蕭何下獄,為什麼只有他被封侯,並且壽終正寢了呢?

因為他比另外兩個人都更懂得什麼叫功成身退。

劉邦立漢國時,將沒有戰功的張良看作一等一的大功臣,誇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將他舉到很高的位置,後來想封他為萬戶侯,食邑三萬戶,這是當時諸侯中最高的封戶數了。

不過擅謀略的張良自然知曉登高跌重,過滿則虧的道理。張良辭封的理由是:他韓滅家敗後淪為布衣,布衣得封萬戶、位列侯,應該滿足。

看到漢朝政權日益鞏固,國家大事有人籌劃,自己「為韓報仇強秦」的政治目的和「封萬戶、位列侯」的個人目標亦已達到,一生的宿願基本滿足。

這樣真誠懇切,讓劉邦也說不出什麼,於是將他封為留侯,即留文成侯。《資治通鑑·漢紀三》記載:張良被封留侯後,退出朝堂,整日修煉仙家的導引吐納之術,不吃穀物,閉門不出。

劉邦上位後,韓信被殺,蕭何下獄,為何唯獨張良能封侯壽終正寢?

有人曾不解,認為張良的功勞謀略並不低於韓信,當得起萬戶侯。

張良卻對那個人說:「我家世代為韓國國相,韓國覆滅後,我不惜花費萬金家財,為韓國復仇,請力士刺殺秦王,使天下震動。如今以三寸不爛之舌為帝者師,封萬戶侯,這是布衣百姓能達到的極致了。我的心願已足,只望拋開人間俗事,跟隨赤松遊仙而去。」

司馬光評價說,以張良的智慧,他一定知道神仙之事不靠譜,明知不靠譜還要追隨赤松子仙遊,說明他有超人之智。

功成名就之際,恰恰是為人臣者最兇險危機的時刻,韓信不懂因此被殺,蕭何不夠明白因此被下獄,唯獨張良,表現出自己視功名為無物,託故於敗神成仙,因此才得以保全。

但明清之際的大思想家王夫之卻認為,司馬光的評價是廟堂視角下的庸俗之見,不僅看低了張良,而且忽略了張良的人格之美。

王夫之說,作為大漢的臣子,張良敢說自己的初心是為韓國報仇,而且不怕劉邦不高興,這是忘身以伸志,光明磊落,坦然直剖心意於多疑天子面前,視漢之爵祿,輕如鴻毛,非其所志。

順著王夫之所感慨,我想說,這才是赤子之心,青天皓月,值得後人去細品。比起權謀、智慧,人格之美,才是留存在歷史中最稀缺、最有價值的精華。

不過總的來說,張良無論是為了偷生守拙也好,或者是因為他有人格之美而看清功名利祿也罷,各花入各眼。歷史上的人物,大多都存在著爭議。與其聽其他人對歷史名人誇誇其談,大家不妨自己看一看。

培根曾說過:讀史使人明智,而《史記》這本書,就是史書中的典範。

魯迅先生曾盛讚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史記》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由於取材廣泛,修史態度嚴肅認真,《史記》記事翔實,內容豐富。

這樣的一部絕世奇書,無論喜愛文學還是歷史的孩子,是絕對不可錯過的。

更重要的是,《史記》已被教育部列入新課標小學生必讀書目!

從小學到高中的文史科目裡,《史記》幾乎無處不在:比如,小學語文裡的《將相和》《西門豹》、初中的《鴻門宴》《陳涉世家》、高中的《報任安書》,甚至歷史課上諸多大事件均出自史記…

不過,《史記》原著全書共130篇,部頭太大,人物繁雜,再加上晦澀的文言文,哪怕咱們大人讀都很吃力,更別提孩子了。

所以,我給大家找到了這部全彩詳解的《史記》。

這本書不僅對《史記》的原文進行了譯註,並繪製了大量的彩色插圖,讀者讀這本書可以很好的理解原文,並且能有很高的閱讀樂趣。

閱讀史書可以使人明智,鑑以往可以知未來,歷史的演變過程,向來不是偶爾的,齒輪下主線構造的巧合,在命運勾勒下是必然的結局。

讀史書可以知得失,學習到古代人的處理問題的方法,這些成功和不成功的經驗可以借鑑和總結。一個人的見聞,決定了他的視野;一個人的視野,決定了他的作為。

經常讀史書的孩子,通常會有極高的格局。這套全彩詳解的《史記》4冊,不僅能減去孩子的閱讀障礙,更能增加孩子的閱讀樂趣。

這本書原價298元,現在恰逢出版社活動,僅需79元,折合下來一本還不到20塊錢,一頓午餐錢而已,無論是自己看還是送孩子,送朋友,都特別合適。雖說多數人都會覺得不差那一百多塊錢,但是有這樣合適的機會為什麼不抓住呢?

感興趣的朋友點擊下方連結,即可購得正版書籍了:

相關焦點

  • 劉邦為什麼不殺蕭何張良陳平而殺韓信?
    劉邦即位後在洛陽開慶功宴,宴席上,他總結了自己戰勝項羽、奪取天下的原因:「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方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所以取天下者也。項羽有一範增而不能用,此所以為我擒也。」
  • 劉邦許諾韓信「三不殺」,卻被蕭何化解,事後成了一句7個字的名言
    秦末漢初時就有一人,原本是起義軍出身,慢慢打出名號,當上了一方的諸侯王,最後卻因名聲太大被除掉,此人正是韓信。當初劉邦雖然許諾他"三不殺",卻被蕭何化解。在解決掉韓信之後,蕭何所作所為還成為了一句千古名言……韓信的崛起當秦二世胡亥上位後,他的暴政立馬遭到了人們的反對,天下人民終於在饑寒交迫中吹起了反抗的號角。
  • 劉邦登基後,對韓信英布等一眾功臣下了殺手,為何唯獨放過蕭何?
    劉邦在登上皇位不久後,開始集中精力剷除一些功勞較高的功臣。因此臧荼和張敖以及韓信等多位功臣先後被處死,英布也是因為看到之前的一些功臣被處死,受到刺激,決心起兵反叛,不過最終英布還是失敗了,英布在兵敗後,選擇了逃往番陽,在番陽被他人所殺,就此英布的叛亂正式得以平定。
  • 劉邦對韓信毫不手軟,而對「開國第一候」蕭何,為何網開一面呢?
    老話說蒼蠅不叮無縫的蛋,劉邦對韓信三人下手,自然有他本人猜忌過重的原因在,但他們自己的許多作法也的確招人猜忌。韓信、彭越、英布,都是劉邦所封的異姓諸侯王。漢朝實行「郡國制」,即郡縣制和分封制並行的政體。分封制下,各路諸侯王不僅有獨立的行政權,更有著強大的軍事力量。
  • 蕭何為表忠殺韓信,劉邦賞5000戶封邑,卻被瓜農一語道破玄機
    就連劉邦的三軍統帥大將軍——韓信,也是蕭何極力推薦挽留的。更是有著「蕭何月下追韓信」的美名佳話,可以說是沒有蕭何的存在,漢高祖同時也失去了韓信。 可我們都知道,韓信功高蓋主被劉邦賜死,可為何推薦他的蕭何卻得以善終呢?
  • 劉邦大封開國功臣,張良排名62,韓信第21,為何蕭何位列第1?
    劉邦能取得天下,並不是他自身的本事有多高,如果讓他和項羽單挑,或許十個也不是對手,但是劉邦會用人,不說別的,單單說劉邦手下的漢初三傑——張良、蕭何、韓信,隨便挑出一個,都是可以獨當一面的大人物。
  • 劉邦大封開國功臣,蕭何排名第1,韓信第21,張良為何排第62位
    一個好漢三個幫,劉邦在成功打下天下後,開始對兄弟論功封賞,根據《漢書》記載,劉邦一生對143位有功之臣進行了分封,無論功勞大小几乎是人人都分到了一杯羹。漢興自秦二世元年之秋,楚陳之歲,初以沛公總帥雄俊,三年然後西滅秦,立漢王之號,五年東克項羽,即皇帝位。八載而天下乃平,始論功而定封。訖十二年,侯者百四十有三人。
  • 劉邦曾經幾次懷疑蕭何有不軌之心,蕭何是如何化險為夷的?
    漢初三傑,最後唯獨蕭何得以全身而退。劉邦在建立漢朝奪得天下之後,因為蕭何、張良與韓信三人居功至偉,被後世之人稱作「漢初三傑」。對於臣子的功勞,劉邦心裡其實也非常清楚,在宴飲之上,他故意問群臣:項羽勢力遠勝過我,卻最終失去了天下,這是為何?群臣議論紛紛。
  •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為何蕭何一定要殺韓信呢?
    導讀: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為何蕭何一定要殺韓信呢?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歷史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為何蕭何一定要殺韓信呢?
  • 韓信被誘殺後,蕭何看著他的屍體仰天長嘆,終於道出一句肺腑之言
    南昌亭的亭長覺得韓信並非凡夫俗子,便願意讓他來家裡蹭飯,結果亭長的妻子不願意,他便再也不去了。後來挨餓時得了一個老婦人給予的飯,韓信便表示一定會報導她,後來果然還了千金,這便是一飯千金。 韓信的起家源於蕭何,當時韓信一入漢,夏侯嬰、蕭何等人便察覺到他的與眾不同。只是劉邦卻並不甚在意,給韓信封的官很小,當劉邦被封漢王的時候。
  • 蕭何舉薦韓信又陷害韓信,出於什麼原因?
    可惜的是最後卻被蕭何與呂太后陷害最終亡於鍾室。那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一句話那就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句話就是對韓信的經典概括, 為何蕭何在最初之時要將韓信追回,又設計將韓信殺害呢?這點讓很多人都不解。
  • 漢初三傑韓信為尊,為何《史記》中蕭何、張良入世家,韓信入列傳
    蕭何,老成持重,因為老成所以膽魄不夠,最後讓原本的部下劉邦當了老大。張良,明智果決,謀略沒話說,更難得的是有自知之明,懂急流勇退。韓信,多智愚忠,智慧沒得說,兵法韜略開時代先河,但卻因為愚忠,情商底,不得善終。
  • 《史記》中為何張良與蕭何被列入世家,韓信卻僅僅列入列傳呢?
    「漢初三傑」張良、蕭何與韓信,明明都是一樣的功臣,可是為何後來司馬遷在寫《史記》的時候,要區別對待呢?其中張良、蕭何都被寫入世家,而韓信僅僅寫入列傳,這一切背後有什麼深層次原因麼?為何張良、蕭何入世家?《史記》,它是由司馬迀記載歷代帝王的豐功偉績的本紀,記載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勳貴興亡史的世家,以及記載3000餘年重要歷史人物生平史的列傳等內容的鴻篇巨箸。
  • 蕭何晚年入獄,不是因收受賄賂,而是和韓信之死有關
    這段對話是在蕭何收了商人的財物後,請求佔用劉邦將上林苑發生的。大意就是說劉邦認為蕭何收了別人的財物,是為了討好民眾,所以將蕭何關了起來,此時有人說丞相無罪,劉邦雖然表現得有些不高興,但是當天還是將蕭何放了出來。
  • 劉邦分封功臣時,韓信21名,張良62名,為何排名如此靠後呢?
    在擊敗項羽,建立西漢後,劉邦表示:「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吾不如張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不斷供給軍糧,吾不如蕭何;率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位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由此,劉邦能夠建立西漢王朝,蕭何、張良、韓信這三位功臣,無疑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基於此,在很多人看來,劉邦在分封功臣的時候,這三位功臣都應該具有靠前的排名。
  • 蕭何韓信張良同為漢初三傑,為何蕭何排第1位,張良排62位
    劉邦在統一天下後,為了籠絡功臣,穩定統治,以及實現當初有福共享的諾言,一口氣封了143個列侯和8個異姓王,同時劉邦將所有列侯按功勞大小進行了一個排名,143位列侯中排名第1是蕭何,排名第2的是曹參,排名第3的是張敖,排名第4的是周勃,排名第五的是樊噲,排名第21的是韓信,排名第62的是張良。
  • 劉邦許諾韓信「三不殺」,呂后殺韓信不是抗旨,知夫莫若妻
    殺韓信事件,成為了這夫妻倆的「心意相通」。 當劉邦在外面鎮壓陳豨造反時,聽說韓信被呂后殺死,表現出了「且喜且憐之」。喜,說明韓信和劉邦之間早已決裂,沒有信任可言;憐,只是憐惜世間再無如此優秀的軍事天才。呂后之前肯定料定了劉邦對韓信的態度,所以才敢痛下殺手。呂后敢殺韓信,也是基於對劉邦的了解。
  • 蕭何為什麼要幫呂后殺韓信?其實我們誤解了他!
    蕭何為什麼要獻計殺韓信?這個問題很多大家都有過論述,上述幾個朋友的說法也很好。作為一個無名之徒,我自不量力,想從更深層次解讀這段歷史,或許會貽笑大方,權當拋磚引玉。好了,還是從那段為人熟知的「蕭何月下追韓信」說起吧。
  • 同為漢初三傑之一,在韓信危難之際,張良為何選擇袖手旁觀
    因此劉邦把自己的所有家底都交給蕭何來打理。韓信剛到劉邦那兒的時候,壓根就不受重用,也就是遇到了蕭何,如果是其他人,比如是樊噲推薦的韓信,那劉邦看都不會看一眼,更不可能將他任命為大將軍。之所以將一個剛認識的人封為大將軍,最重要的一個原因,那就是看在蕭何的面子上。因為劉邦信任蕭何,而蕭何信任韓信,所以劉邦也就信任韓信了。
  • 史料發現韓信家族並沒有被劉邦誅盡,他們曾統治嶺南地區近千年
    秦末參加反秦鬥爭投奔項羽,後經夏侯嬰推薦,拜治粟都尉,未得到重用,蕭何向劉邦保舉韓信,於是,劉邦拜韓信為大將軍。韓信對劉邦分析了楚漢雙方的形勢,舉兵東向,三秦可以奪取。劉邦採納了這一建議,立即作了部署,很快佔取了關中。在楚漢戰爭中,韓信發揮了卓越的軍事才能。他平定了魏國,又背水一戰擊敗代、趙。之後,他又北上降服了燕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