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何晚年入獄,不是因收受賄賂,而是和韓信之死有關

2020-12-27 泡麵侃史

《史記》中有一段非常有意思的記載:相國不以此時為利,今乃利賈人之金乎?」高帝不懌。是日,使使持節赦出相國。

這段對話是在蕭何收了商人的財物後,請求佔用劉邦將上林苑發生的。

大意就是說劉邦認為蕭何收了別人的財物,是為了討好民眾,所以將蕭何關了起來,此時有人說丞相無罪,劉邦雖然表現得有些不高興,但是當天還是將蕭何放了出來。

後面劉邦甚至還安慰蕭何,說自己將蕭何關起來,是想讓天下知道自己的錯誤,知道蕭何是一個辦事的良相。

(影視中高祖劉邦)

但是我們體會一下這段故事,就會感覺非常的有趣,蕭何入獄的原因就是因為蕭何收了商人錢財,而侵犯了劉邦的利益。

但是在有人和劉邦說蕭何沒有過錯的時候,劉邦非常的生氣,但是還是立即將蕭何放了出來,甚至還安慰蕭何,說想讓天下知道蕭何是一個良相。

是不是感覺此時的劉邦對待蕭何就像大人對待小孩一樣,雖然給予了懲罰,但是根本就沒有想要真正懲戒蕭何的心思,或者說此時與其說是懲戒,不如說是提醒蕭何認清楚誰才是大漢的主人。

劉邦為何會有這樣的行為呢?實際上這和淮陰侯韓信的死因是有直接關係的。

令後人嘆息的結局,淮陰侯韓信之死

躡足封王,功名蓋世,誰如韓信,這就是後人對於淮陰侯韓信成就的讚美。

但是同時也有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嘆息,可以說韓信有此成就和蕭何是有直接關係的。

曾經蕭何月下追韓信將韓信留下,才造就了後來能夠和楚霸王項羽對抗的軍事實力。

但是韓信的死亡卻也是和蕭何有直接關係的。

根據《史記》記載:呂后欲召,恐其黨不就,乃與蕭相國謀,信入,呂后使武士縛信,斬之長樂鍾室。

(蕭何和劉邦)

大意就是說呂后此時想要殺韓信,但是考慮到韓信不好殺,於是就和蕭何密謀,最後經過蕭何、呂后的謀劃,韓信被殺。

淮陰侯韓信之死,對於高祖劉邦的含義

通過上文我們知道了韓信死亡及其韓信蕭何的親密關係。

我們可以知道韓信死亡最主要的兩個角色就是蕭何和呂后,但是大家注意到沒有,卻缺少了另外一個重要的角色,那就是劉邦。

(影視中淮陰侯韓信)

雖然劉邦也認為韓信是一個威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認為劉邦是默許了可以殺韓信。

但是蕭何在不和劉邦提前溝通的前提下,直接在呂后的授意下就密謀將韓信殺害。

要知道韓信不僅僅是朝廷重臣,還和蕭何的關係還不錯,就是這樣的關係,蕭何在沒和自己溝通的前提直接做出了決策。

這種決策在劉邦眼中是什麼意思,就是說呂后在蕭何心中分量和自己的對等的。

晚年劉邦和呂后的古怪關係

按理說呂后和劉邦這對夫妻也也是經歷了生死考驗,最後也算是修得正果,成立了大漢集團。

但是呂后和劉邦的關係在天下初定以後,並沒有那麼和諧。

要知道如果不是張良出謀劃策,呂后的孩子劉盈太子的身份可能就會被抹除了。

按照古代封建社會母憑子歸的習慣,那麼劉盈失去太子之位後,呂后的處境就在一個非常的微妙的處境中,稍不留神就會死亡。

(劉邦和呂后)

還有一點就是劉邦殺樊噲的原因,是因為有人和劉邦說,樊噲可能回和呂后謀反。

這兩點從側面反映了呂后和劉邦之間在天下初定以後的微妙關係

所以當蕭何不給劉邦匯報就直接和呂后密謀殺害韓信,劉邦知道後,雖然同意蕭何的做法。

但是為了自己漢室江山考慮,還是需要提醒一下蕭何,大漢的江山是劉氏的江山,不是呂后的江山。

這也是劉邦在遺留之際為自己接班人掌控漢室江山,打下基礎。所以才會有了我們前面說的劉邦對待蕭何的古怪態度。

註:本篇為原創文章,未經許可,不得轉載!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相關焦點

  • 蕭何舉薦韓信又陷害韓信,出於什麼原因?
    以至於誤信了下面人的話,最終有了謀反之心。可惜的是最後卻被蕭何與呂太后陷害最終亡於鍾室。那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一句話那就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句話就是對韓信的經典概括, 為何蕭何在最初之時要將韓信追回,又設計將韓信殺害呢?這點讓很多人都不解。
  • 一向忠厚示人的蕭何,不救被冤枉的韓信,為何還要落井下石?
    蕭何不救就對了!他還必須做到狠,絕,毒,將韓信徹底搞死才行。 蕭何是韓信的推薦人之一,但他不是第一個將韓信推薦給劉邦,而是夏侯嬰,劉邦那時並沒有將韓信放在心上,但礙於老友的面子,給了韓信一個搜粟都尉的差事。 這一任命讓韓信獲得與劉邦信任並倚重的蕭何交往的機會。頻繁的接觸,讓蕭何有足夠的時間和事件來充分了解韓信,摸清韓信身上與生俱來的過人軍事才能。
  • 劉邦對韓信毫不手軟,而對「開國第一候」蕭何,為何網開一面呢?
    當然,儘管韓信、彭越有性格上的缺陷,但劉邦和呂后對他們的處置,還是有些太狠了。民間傳說,為了不違背劉邦對韓信「見天不殺,見地不殺,見鐵不殺」的諾言,韓信是被人裝在麻袋裡用竹籤活生生插死的。而彭越比韓信更慘,在被處死後,為了殺一儆百,屍體還被呂后剁成肉醬,送給了各路諸侯「品嘗」。
  • 韓信被誘殺後,蕭何看著他的屍體仰天長嘆,終於道出一句肺腑之言
    南昌亭的亭長覺得韓信並非凡夫俗子,便願意讓他來家裡蹭飯,結果亭長的妻子不願意,他便再也不去了。後來挨餓時得了一個老婦人給予的飯,韓信便表示一定會報導她,後來果然還了千金,這便是一飯千金。 韓信的起家源於蕭何,當時韓信一入漢,夏侯嬰、蕭何等人便察覺到他的與眾不同。只是劉邦卻並不甚在意,給韓信封的官很小,當劉邦被封漢王的時候。
  • 《史記》中,為什麼蕭何、張良入世家,而韓信入列傳?
    其中,世家主要記錄諸侯國和漢代諸侯的興亡,而列傳則主要敘述人臣。那麼,問題來了,《史記》中,為什麼韓信入列傳,而蕭何、張良入世家呢?一首先,蕭何進入《史記》的世家是沒有爭議的。根據史料記載,蕭何是沛豐人,是劉邦的老鄉。蕭何早年任秦沛縣縣吏,秦末輔佐劉邦起義,史稱「蕭相國」。
  •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為何蕭何一定要殺韓信呢?
    導讀: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為何蕭何一定要殺韓信呢?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歷史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為何蕭何一定要殺韓信呢?
  • 《史記》中,為什麼蕭何、張良可以入世家,而韓信只能入列傳?
    本紀、世家和列傳記載的是不同身份地位的人物,就拿漢初三傑來說,蕭何和張良記入了世家,而韓信記入列傳。按道理說,這三人都是漢朝的開國大臣,都立下了不世之功,為什麼在史書中的地位卻各有不同?《史記》是太史公司馬遷寫的,為什麼將韓信記入列傳,不記入世家,他最有發言權。
  • 蕭何為什麼要幫呂后殺韓信?其實我們誤解了他!
    蕭何為什麼要獻計殺韓信?這個問題很多大家都有過論述,上述幾個朋友的說法也很好。作為一個無名之徒,我自不量力,想從更深層次解讀這段歷史,或許會貽笑大方,權當拋磚引玉。好了,還是從那段為人熟知的「蕭何月下追韓信」說起吧。
  • 劉邦為什麼不殺蕭何張良陳平而殺韓信?
    劉邦即位後在洛陽開慶功宴,宴席上,他總結了自己戰勝項羽、奪取天下的原因:「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方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所以取天下者也。項羽有一範增而不能用,此所以為我擒也。」
  • 劉邦登基後,對韓信英布等一眾功臣下了殺手,為何唯獨放過蕭何?
    說完劉邦那邊的情況,我們來說一下此時沛縣這邊的情況,劉邦擅自放走派往驪山修建皇陵的囚犯們的消息,被沛縣縣令知道後,沛縣縣令大發雷霆,因為劉邦逃亡在外,只能捉拿劉邦的妻子呂雉入獄,呂雉在入獄之後沒多長時間,因為有蕭何和曹參的保釋而出獄。
  • 為何蕭何能夠全身而退,而韓信卻被株連三族?政治學分天差地別!
    陳壽曾形容諸葛亮的政治能力,可以跟蕭何相比,在《三國演義》描寫下,我們對諸葛亮相當熟悉,那蕭何有什麼過人之處?一、蕭何的自知之明蕭何在沛縣當官,當時劉邦還只是個平民,而且是個不務正業遊手好閒的死老百姓。劉邦惹過不少事,都是靠蕭何幫他擋了下來。
  • 史書待遇差別很大,蕭何、張良入《史記》世家,而韓信卻是列傳
    文/史小二記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史記》在史書界地位是比較高的,極為重要的,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 這部大作前後跨越三千多年的歷史,以紀傳體的形式向我們展現一個個血肉飽滿的人,一件件精彩絕倫的事。
  • 劉邦許諾韓信「三不殺」,卻被蕭何化解,事後成了一句7個字的名言
    秦末漢初時就有一人,原本是起義軍出身,慢慢打出名號,當上了一方的諸侯王,最後卻因名聲太大被除掉,此人正是韓信。當初劉邦雖然許諾他"三不殺",卻被蕭何化解。在解決掉韓信之後,蕭何所作所為還成為了一句千古名言……韓信的崛起當秦二世胡亥上位後,他的暴政立馬遭到了人們的反對,天下人民終於在饑寒交迫中吹起了反抗的號角。
  • 劉邦曾經數次懷疑蕭何有不軌之心,他是如何化險為夷的?
    劉邦曾經數次懷疑蕭何有不軌之心,蕭何又是如何化險為夷的呢?在劉邦滅秦和楚漢之爭的過程中,要說誰的功勞最大,我覺得蕭何應當排在第一位。所以劉邦把蕭何稱為功臣中的「功人」,其他武將稱為「功狗」,這並不是罵人的話,而是劉邦對群臣功勞的一種評價("功狗"比喻一件事情的直接實行者; "功人"比喻成功一件事情的指揮者)。最終蕭何名列功臣第一人、開國第一萬戶侯。但就是這樣一個功高勞苦的蕭何,在後來屢遭劉邦的懷疑差點被幹掉,那麼蕭何又是如何化解掉危機的呢?
  • 漢初三傑韓信為尊,為何《史記》中蕭何、張良入世家,韓信入列傳
    漢初三傑各個是傳奇,每個都有經天緯地之才!但最後都成老流氓劉邦部下,就不得不說性格決定命運,他們三人中如用一句話評價性格!當如下!蕭何,老成持重,因為老成所以膽魄不夠,最後讓原本的部下劉邦當了老大。張良,明智果決,謀略沒話說,更難得的是有自知之明,懂急流勇退。
  • 韓信,歷史上有15個成語皆與他有關,可怕我竟只知「胯下之辱」!
    中國有一位驚世偉人,他被蕭何譽為〝國士無雙〞;劉邦贊他:〝戰必勝,攻必取〞;楚漢時期,人們評價他〝功高無二,略不世出〞;後人奉他為〝兵仙〞、〝神帥〞,他就是韓信,歷史上有15個成語皆與他有關。1、胯下之辱韓信,漢初軍事家。淮陰(今屬江蘇)人。年少時父母雙亡,家道貧寒,卻刻苦讀書,熟演兵法,懷安邦定國之抱負。
  •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韓信走過最長的路就是蕭何的套路!
    圖片來源於網絡「漢初三傑」指西漢建立時張良、蕭何、韓信這三位開國功臣,另外還有漢初三大名將之說。劉邦遂說:「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於三個人——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吾不如張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不斷供給軍糧,吾不如蕭何;率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位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 劉邦本來只是個小亭長,無權無勢,憑什麼領導張良、蕭何、韓信?
    這時候的劉邦,能讓張良心甘情願地追隨自己,靠的不是權,不是勢,更不是錢,而是才學,劉邦是用真才實學讓張良心悅誠服的。張良曾被黃石老人授以《太公兵法》,十年後學業有成,曾給多名豪傑講解過《太公兵法》,但那些豪傑都不聽不明白,而劉邦卻一聽就懂,一學就會,學會之後還能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學以致用。正因為劉邦有如此出類拔萃的反應,才讓張良心悅誠服,決定追隨劉邦,不再去投奔什麼楚假王景駒。
  • 劉邦大封開國功臣,張良排名62,韓信第21,為何蕭何位列第1?
    劉邦能取得天下,並不是他自身的本事有多高,如果讓他和項羽單挑,或許十個也不是對手,但是劉邦會用人,不說別的,單單說劉邦手下的漢初三傑——張良、蕭何、韓信,隨便挑出一個,都是可以獨當一面的大人物。
  • 蕭何韓信張良同為漢初三傑,為何蕭何排第1位,張良排62位
    劉邦在統一天下後,為了籠絡功臣,穩定統治,以及實現當初有福共享的諾言,一口氣封了143個列侯和8個異姓王,同時劉邦將所有列侯按功勞大小進行了一個排名,143位列侯中排名第1是蕭何,排名第2的是曹參,排名第3的是張敖,排名第4的是周勃,排名第五的是樊噲,排名第21的是韓信,排名第62的是張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