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書待遇差別很大,蕭何、張良入《史記》世家,而韓信卻是列傳

2021-01-10 騰訊網

文/史小二記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史記》在史書界地位是比較高的,極為重要的,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

這部大作前後跨越三千多年的歷史,以紀傳體的形式向我們展現一個個血肉飽滿的人,一件件精彩絕倫的事。全書包括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一共一百三十篇。

司馬遷

當然,以本紀、世家、列傳為主。

有人發現了個問題,韓信的史書待遇比較的差,沒有入世家!劉邦登基後親定韓信的功勞,他與張良蕭何一起被譽為漢初三傑,為何卻被司馬遷寫進了列傳?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司馬遷沒有將他同張良蕭何一樣寫進世家?

張良運籌帷幄,出了名的謀臣,協助劉邦建立大漢王朝,不戀權勢,隨著劉邦皇位的穩固,漸漸退居幕後,急流勇退,獲封留侯。而蕭何供給軍糧,安撫百姓,鎮守國家,食邑萬戶,為酇侯,開國第一侯。

劉邦與張良

帥才,領百萬雄師,戰必勝,攻必取,這是韓信。國士無雙!他先後為齊王、楚王,功成被貶為淮陰侯。

比較起蕭何、張良,韓信做了一件令帝王忌憚的事兒。有人告發韓信謀反!

謀反,乃大罪!

能力越大,責任越大。但危害也越大,尤其如韓信。

韓信

呂后找來蕭何,商定辦法,該怎麼除掉韓信這個禍害。蕭何建議,誘使韓信入宮。怎麼誘使?謊稱劉邦平叛歸來,宴請諸侯大臣慶祝。

韓信果真入宮,被殺於長樂宮的鐘室。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之後,韓信被滅三族。

也有人說當年的劉邦封韓信「三齊王」,準許「五不死」:見天、地、君不死,沒殺他的刀,沒捆綁他的繩。

韓信

不過,韓信之死,的確令人唏噓。

既然韓信被定有謀反罪。儘管他功高,但也入不了世家,韓信史書地位待遇擺那麼高,司馬遷是要幹什麼?認可他的反叛?所以,只能入列傳,按照當時的環境,入列傳也差不多了。

何為列傳?

列敘事跡,傳於後世

什麼又是世家?

侯王開國,而子孫世襲。

蕭何

韓信恰恰被滅三族,怎麼世襲?

所以說,韓信沒入世家,反倒是列入列傳之中。是非功過,後人心裡有桿秤,世家與否,列傳與否,重要麼?

每天帶來精彩歷史內容,我是史小二記,歡迎您的關注!

相關焦點

  • 《史記》中,為什麼蕭何、張良入世家,而韓信入列傳?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對於司馬遷嘔心瀝血寫出的《史記》,包括了十二本紀、二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等。
  • 漢初三傑韓信為尊,為何《史記》中蕭何、張良入世家,韓信入列傳
    蕭何,老成持重,因為老成所以膽魄不夠,最後讓原本的部下劉邦當了老大。張良,明智果決,謀略沒話說,更難得的是有自知之明,懂急流勇退。韓信,多智愚忠,智慧沒得說,兵法韜略開時代先河,但卻因為愚忠,情商底,不得善終。
  • 《史記》中,為什麼蕭何、張良可以入世家,而韓信只能入列傳?
    《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它是以人物傳記為中心去敘述歷史,這本書記載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三千多年的歷史,包括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本紀、世家和列傳記載的是不同身份地位的人物,就拿漢初三傑來說,蕭何和張良記入了世家,而韓信記入列傳。
  • 《史記》中,為何司馬遷將韓信放於列傳,而將蕭何張良放入世家?
    就拿今天要說到的《史記》為例,史書為我們現代學者研究各種歷史問題提供了很多幫助,而《史記》在眾多史書著作中更是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司馬遷廣泛取材、字斟句酌,苦撰十四年最終成書,也為後來的很多史書提供了範本,更是被魯迅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也就是它不僅是部記載歷史事件的史書,更是一部文學著作。
  • 《史記》中為何張良與蕭何被列入世家,韓信卻僅僅列入列傳呢?
    「漢初三傑」張良、蕭何與韓信,明明都是一樣的功臣,可是為何後來司馬遷在寫《史記》的時候,要區別對待呢?其中張良、蕭何都被寫入世家,而韓信僅僅寫入列傳,這一切背後有什麼深層次原因麼?為何張良、蕭何入世家?《史記》,它是由司馬迀記載歷代帝王的豐功偉績的本紀,記載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勳貴興亡史的世家,以及記載3000餘年重要歷史人物生平史的列傳等內容的鴻篇巨箸。
  • 司馬遷在史記中為什麼要將張良蕭何納入世家而將韓信列入列傳呢?
    司馬遷在史記中將人物傳記分為了三個等級,即本紀世家與列傳,其中本記事記載帝王一類的人物的事跡,而世家是記載諸侯一類人的事跡,列傳則記載的是非常重要的人臣等一些人的功績,韓信張良,蕭何三人被劉邦稱為漢初三傑,可見這三個人在劉邦的心中是不分伯仲的,而在此漢初三傑之中,蕭何與張良的事跡都被司馬遷列為了世家
  • 同為丞相,為何蕭何的傳記稱世家,而李斯卻為列傳?
    文|小河對岸《史記》中的人物傳紀分為三類,即《本紀》、《世家》、《列傳》。其中《本紀》為記載帝王一類人物的事跡,而《世家》為記載諸侯一類人物的事跡,《列傳》為記載重要人臣等一類人物的事跡。但也許有人會有疑問,為何同為帝國宰相,蕭何、曹參、陳平、周勃,乃至張良的傳紀,都稱為《世家》,比如:《蕭相國世家》、《留侯世家》等等。而李斯、張蒼等人的傳紀,卻被列入《列傳》,如:《李斯列傳》、《張丞相列傳》等等?其一,《史記》為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首開紀傳體史書之先河。而與群策群力的官修史書不同,《史記》卻為司馬遷獨立完成。獨立完全的史書,就難免有個人主觀因素。
  • 司馬遷為何將淮陰侯韓信寫入「列傳」而不是「世家」?
    張良、韓信、蕭何都在滅秦戰爭及楚漢戰爭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勳,漢朝建立之後,漢高祖劉邦也給予他們高度評價,並將他們封侯甚至封王,我們後世也常常將他們以「漢初三傑」並稱。那麼同為漢朝開國功臣,司馬遷在《史記》中為何將張良和蕭何都列入世家,獨獨將韓信寫入列傳呢?
  • 漢初三傑中為何只有韓信被列入列傳,而其他兩個都列入世家
    #漢初三傑#蕭何、張良、韓信三人被稱為漢初三傑,但其中只有蕭何、張良列在世家之中,而韓信卻被列為傳記。從這三人被稱為漢初三傑來看,其實三人的功績都差不多,都對漢朝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三人都被封侯,從功績上看其實三人並無太大差別,既然這樣為何蕭何與張良被列為世家,而韓信卻被列為傳記?這其實與《史記》的記傳體系有關,《史記》中的「世家」記載的是漢朝「開國王侯,子孫世襲」也就是王侯爵位世代相傳之意。也就是說,只有開國王侯的爵位有傳世後代的才能被列在「世家」之中,這與建立的功勞大小無關。《史記》中的列傳屬於個人傳記,只是記載個人的事跡。
  • 同為帝國丞相,為何司馬遷將蕭何列入世家,而將李斯歸入列傳?
    司馬遷做《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屬個人修史,有強烈的個人色彩。司馬遷記史,有五種體裁:本紀、表、書、世家、列傳。其中,本紀、世家、列傳主要記錄人物史。本紀是全書提綱,是按年月時間記述帝王的言行政績;世家是記述子孫世襲的王侯封國史跡和特別重要人物事跡;列傳是記述帝王諸侯外其他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跡和少數民族的傳記。
  • 誘殺韓信的幕後主使到底是誰?為什麼《史記》中的記載前後矛盾?
    眾所周知,淮陰侯韓信是死於呂后的誘殺。《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公元前197年,陳豨叛亂,劉邦御駕親徵,韓信卻託病沒有隨從前往。次年,也就是公元前196年,呂后與蕭何共同設計,將韓信騙到宮中,誅殺於長樂宮鍾室,並夷其三族。此時,劉邦仍在外徵戰,直到平叛歸來,才得知韓信已死,司馬遷記載劉邦當時的反應是「且喜且憐之」。
  • 劉邦上位後,韓信被殺,蕭何下獄,為何唯獨張良能封侯壽終正寢?
    劉邦上位後,韓信被殺,蕭何下獄,為何唯獨張良能封侯壽終正寢?所謂「鳥盡弓藏,兔死狗烹」,古來不知道多少名臣大將,都是因此而死。比如說,幫漢高祖劉邦拿下天下的韓信,蕭何。漢初三傑中,也就張良最後的結局還算好。
  • 蕭何為表忠殺韓信,劉邦賞5000戶封邑,卻被瓜農一語道破玄機
    就連劉邦的三軍統帥大將軍——韓信,也是蕭何極力推薦挽留的。更是有著「蕭何月下追韓信」的美名佳話,可以說是沒有蕭何的存在,漢高祖同時也失去了韓信。 可我們都知道,韓信功高蓋主被劉邦賜死,可為何推薦他的蕭何卻得以善終呢?
  • 蕭何舉薦韓信又陷害韓信,出於什麼原因?
    韓信劇照追隨劉邦「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出自《史記》當中的一則小故事。韓信劇照這時的韓信已經對劉邦失去了信心,因為在劉邦看來,自己只是一個倉管而已並不能得到重用。可在一日韓信歐偶遇了蕭何,蕭何是劉邦的親信,劉邦對蕭何可以說是言聽計從。
  • 劉邦本來只是個小亭長,無權無勢,憑什麼領導張良、蕭何、韓信?
    漢高祖劉邦舉事前,不過是個小小的泗水亭長,泗水亭長不過是大秦帝國的一個微末小吏,無權無勢,憑什麼能領導張良、蕭何、韓信這三位人傑?首先,劉邦是靠才學領導的張良。其次,劉邦是靠利益和能力領導的蕭何。劉邦舉事前,便和蕭何熟識。其後,劉邦為沛縣往驪山送刑徒,送到豐邑西邊大澤處,就跑了一些,劉邦一計算,發現照這個速度跑不下,等到他們到達驪山的時候,刑徒就跑光了。
  • 蕭何獻計將韓信害死後,說了12個字,流傳至今變8個字,成口頭禪
    漢初三傑,分別是韓信、蕭何與張良,對於劉邦來說,沒有這三人的輔佐,想要建立漢朝想都不要想。時至今日,漢朝已經滅亡了上千年的時間,不過人們在茶餘飯後依然會說到漢朝的事跡,不可否認,漢朝可以說是歷史上最偉大的朝代之一。今天小編就和大家講一個發生在漢朝的歷史事件,這個故事的兩個主人公分別是:蕭何和韓信。
  • 讀懂《史記》中的這3個「人物列傳」,也就讀懂了人性
    《史記》中的3個「人物列傳」,向世人講述了3個關於人性的小故事,至今依然受用,引人深思。我們若是讀懂了它們,也就讀懂了人性! 司馬遷在《史記-張耳陳餘列傳》最後點評說:當初張耳、陳餘貧賤不得志時,彼此信任,誓同生死,難道不是義無反顧的嗎?
  • 蕭何晚年入獄,不是因收受賄賂,而是和韓信之死有關
    《史記》中有一段非常有意思的記載:相國不以此時為利,今乃利賈人之金乎?」高帝不懌。是日,使使持節赦出相國。這段對話是在蕭何收了商人的財物後,請求佔用劉邦將上林苑發生的。令後人嘆息的結局,淮陰侯韓信之死躡足封王,功名蓋世,誰如韓信,這就是後人對於淮陰侯韓信成就的讚美。但是同時也有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嘆息,可以說韓信有此成就和蕭何是有直接關係的。
  • 蕭何為什麼要幫呂后殺韓信?其實我們誤解了他!
    蕭何為什麼要獻計殺韓信?這個問題很多大家都有過論述,上述幾個朋友的說法也很好。作為一個無名之徒,我自不量力,想從更深層次解讀這段歷史,或許會貽笑大方,權當拋磚引玉。好了,還是從那段為人熟知的「蕭何月下追韓信」說起吧。
  • 《史記》、《通鑑》以外,你還知道哪些史書?結合體例,一起談談
    那麼,除了《史記》、《資治通鑑》以外,你還知道哪些史書呢?下面就讓我們從史書的體例方面,來一起談談。首先先說一下古代散文,包括諸子散文和歷史散文。而歷史散文是記載歷史事實的史書,它要求如實地記載真實的歷史事件,不允許採取文學創作的方法進行虛構。在我國古代,史籍非常發達,其中有許多著名的名書,如《史記》、《資治通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