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何為什麼要幫呂后殺韓信?其實我們誤解了他!

2020-12-07 騰訊網

蕭何為什麼要獻計殺韓信?這個問題很多大家都有過論述,上述幾個朋友的說法也很好。作為一個無名之徒,我自不量力,想從更深層次解讀這段歷史,或許會貽笑大方,權當拋磚引玉。好了,還是從那段為人熟知的「蕭何月下追韓信」說起吧。

一、英雄惜英雄

當韓信決意離開漢中,策馬飛奔之時,歷歷往事在韓信腦海中攪其駭浪驚濤,胯下之辱的苟且,漂衣老母的施捨,亭長之妻的冷臉,還有世人的嘲諷……這個胸懷經緯,卻才不得施的人傑,到底該歸向何處?我相信,他是迷茫的。雖是諸侯蜂起,但以韓信之智,又怎會看不出最終將是劉項逐鹿?事項羽智不得用,從劉邦才不得施,難道庸碌真的是韓信的歸宿嗎?

在這個命運的十字路口,蕭何策馬狂奔,上演著「月下追韓信」的名段,追上韓信後,他們之間具體說了什麼,史書並未記載,但此時召回迷茫中的韓信,只需兩句話:第一句應該是「依你我之智,不難預料漢王終得天下」;第二句是「再信我一次,我終會說動漢王,讓你擔任要職,富貴自不在話下」。雖隔著幾千年的悠悠時空,但英雄憐英雄之情仍令人動容。

二、蕭何是個成熟的政治家

蕭何和劉邦的交情淵源很長,是劉邦團隊的老班底,更是劉氏集團的核心成員,深得漢王信任,劉邦徵戰關外,關中根據地悉數交由蕭何打理。蕭何聰明絕頂,「後世賢,師吾儉:不賢,毋為勢家所奪」的處世哲學,至今讓人叫絕;蕭何洞悉民心,廣施仁政,在百姓心中豎起一道豐碑。百姓對蕭何的擁戴,終引來劉邦的猜忌,徵戰關外之時,數次派人探尋蕭丞相舉動。

聰明的蕭何明銳的察覺到了劉邦的不安,故意以勢欺民,自導自演了一處「自汙名聲」的名戲。劉邦得知後,再次見到蕭何,笑吟吟的對蕭何說:「蕭丞相啊,原來你是這樣的人!」劉邦的笑確是發自內心,蕭何的自我做賤,終於讓劉邦心安,也終於讓劉邦再次感覺到這個老夥計烈火般的忠誠。

蕭何當然聰明絕頂,但通過自汙之舉,和廣施仁政之行,更證明他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對中國的男人來說,政治家三字的光環,遠勝其他讚譽,可以說,這是對一個男人至高的褒獎。既然是成熟的政治家,自懂得順應時勢,自懂得利弊權衡,自然懂「民為重」之理。

三、政治二百五的韓信

韓信,軍事才能天賦異稟,但政治上無知無能。天下承平,劉邦於行宮洛陽大宴群臣,當他點出「漢初三傑」之名時,以三人之智,張良和蕭何定是膽戰心驚,而韓信估計是有些自喜沾沾。

還是張良通天徹地,未入關中就開始裝神弄鬼,要追隨赤仙子云遊學道,示意不再眷戀人間繁華;蕭何表現亦可,入定關中從不曾購置豪屋大宅;而韓信的表現,簡直可用不可想像來形容,韓信到楚國後,不僅不知斂收,反而大肆張揚,每巡視屬地,總有成隊兵士護衛,一副不可一世,小人得志的樣子。

直到現在,我都能理解他的行為,他之所以耀武揚威,是要洗刷那段鐫刻在內心深處的胯下之辱,是要讓全楚國的人都知道:你們的眼睛瞎了!更要命的是,他還窩藏朝廷重犯。韓信要幹什麼?幾千年後的今天,我們知道韓信其實什麼都不想幹,但在紛繁複雜,天下初定,人心不穩的當時,劉邦會怎麼想?蕭何會怎麼想?那個一直都深居簡出的張良又會怎麼想?

四、韓信不死,劉邦不安

當陳平問及劉邦:您的大將能抵擋的住韓信嗎?您的士兵能戰的過楚國的士兵嗎?劉邦沉默良久,就是這段沉默,註定了韓信的歸宿。韓信會反劉邦嗎?這個問題一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韓信具有融奸之勢,有震主之功,有反叛之力,有不世之智!劉邦對韓信是懼怕的,懼怕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的才能,懼怕他耀武揚威的做派,懼怕他窩藏朝廷重犯而隱露出的居功自傲。

當客觀條件具備了,主觀思想難道不是瞬息萬變嗎?誰不對那個九五之尊垂涎三尺?誰又沒有雄霸天下的雄心?即使劉邦在世,勉強可與韓信一比,但劉邦百年之後,那些仁慈柔弱的劉家後代,又有誰能可與韓信一戰?韓信必須死在劉邦前面,這是劉邦心中堅定的想法,雖然一再猶豫!我想,憑蕭何之智,他早就猜到了韓信的結局。

五、謀殺韓信,蕭何不負蒼生

劉邦徵戰在外,那個落魄的淮陰侯終於異心萌生。當呂雉邀來蕭何商討如何對付韓信時,蕭何獻計擒韓信。蕭何畫策,自是形勢之需,當然會把智謀發揮到淋漓盡致,為了自保,因為是他月下追韓信;為了朝局,因為韓信屢屢自傲居功;為了蒼生,因為他不想讓億萬臣民再陷水深火熱!

我們不能忘了蕭何是個成熟的政治家,不能忘了蕭何居丞相之位時興利除弊,不能忘了他廣施仁政,對一個具有仁義基因的人而言,當他絕峰臨定,俯瞰眾生,仁義的基因會促使他用盡全力避免讓億萬生靈再遭塗炭。是的,蕭何推波助瀾,殺死了那個他曾經苦心追回來的軍事天才,當個人私情和天下安平發生衝突,每一個仁慈、成熟的政治家,都知道該如何做出抉擇。

歷史歷史事情的真相,或許早已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中,但我們通過晦澀的史書,得知韓信之死,可能性的避免了當時的天下再遭塗炭,穩固了劉家江山,我們或許甚至會想到,我們某個先祖,在一個姓劉名邦的人治下,能夠安心的耕地,安心的相夫教子,或許在某個閒暇的午後,還會斟上二兩小酒,享受著安定環境下的天年之樂,這難道不夠嗎?就憑這些,難道蕭何不該獻計殺韓信嗎?

蕭何謀殺韓信,終不負蒼生!

相關焦點

  • 劉邦許諾韓信「三不殺」,呂后殺韓信不是抗旨,知夫莫若妻
    「見天不殺,見地不殺,見鐵不殺」,這話聽著就很奇怪,不殺就不殺嘛!整那麼多「不殺」條件幹什麼,感覺還有後手,那見什麼能殺呢?韓信回到家,估計得苦思冥想,在滿足這個三個條件下,還有哪些弄死他的可能。
  • 劉邦曾承諾韓信見天不殺見地不殺見鐵不殺,呂后殺韓信是否抗旨?
    所謂的「見天不殺、見地不殺、見鐵不殺」,就是個傳說。我從寫作的角度,推測這個傳說的來歷:人們編出「三不殺」原則,就是為了在不違背「三不殺」原則的情況下,殺掉韓信。這個故事其實很簡單。呂后見韓信羽翼已成,難以掌控,就趁劉邦外出的時候,把韓信騙到未央宮中殺害。因為是在室內,所以不「見天」;宮殿的地上鋪著地毯,所以不「見地」;呂后讓宮女們用桃木棍打死被捆綁的韓信,而沒有使用金屬兵器,所以不「見鐵」。呂后處死韓信,並不違背「三不殺」原則。但是,不需要有太高的智慧,隨便思考一下,就會發現這個「三不殺」是個漏洞百出的方案。
  • 韓信有「三不殺」的承諾,是怎麼被呂后殺的呢?
    韓信的「三不殺」除了「見天不殺、見地不殺、見鐵不殺」,還有另外一種的說法「天不殺韓信、君不殺韓信、鐵不殺韓信」,另外還有一種「無不死」的說法,即「見天不死、見地不死、見君不死,沒有捆他是繩,沒有殺他的刀」。
  • 劉邦為什麼不殺蕭何張良陳平而殺韓信?
    蕭何、韓信、張良是「漢初三傑」,劉邦戰勝項羽逐鹿中原,這三個人的功勞最大。但為什麼這三個人中,只有韓信慘死,其餘兩個人都得到了善終?其中道理不能不讓人深思。第三次遭到劉邦懷疑時,蕭何在關中已深得民心,成了劉邦猜忌的重要對象。此時,蕭何聽從他人建議,做了些「強購民田民宅、放高利貸」之類的事情,通過「自汙」的方式敗壞自己在百姓心中的好名聲,從而讓劉邦安心,最後得以善終。 韓信卻不同,他不但不懂得功成身退,反而犯了主動邀功的致命錯誤,最終被蕭何和呂后設計殺害。
  • 呂后急不可耐地殺了韓信,不只是因為韓信謀反,還想殺韓信立威!
    接到舉報,呂后立即把韓信騙到長樂宮中,並沒有經過完整的司法程序,便急不可耐地將韓信斬殺於長樂宮鍾室。呂后之所以急不可耐地斬殺韓信,一方面當然是因為韓信確實謀反了,證據確鑿,誰也翻不了案,所以呂后敢對韓信動手,另一方面則是呂后的私心了,那便是,殺韓信可以立威。
  • 蕭何為表忠殺韓信,劉邦賞5000戶封邑,卻被瓜農一語道破玄機
    前言: 「蕭何買田宅,更要漢祖知。」是張鎡在《雜興》中寫下的一句話。從中我們也能得知就蕭何連買房這等小事,在漢高祖劉邦的心中都會有所知曉,因此也可見漢高祖劉邦對手下權臣的掌控是十分到位的。
  • 劉邦許諾韓信「三不殺」,卻被蕭何化解,事後成了一句7個字的名言
    秦末漢初時就有一人,原本是起義軍出身,慢慢打出名號,當上了一方的諸侯王,最後卻因名聲太大被除掉,此人正是韓信。當初劉邦雖然許諾他"三不殺",卻被蕭何化解。在解決掉韓信之後,蕭何所作所為還成為了一句千古名言……韓信的崛起當秦二世胡亥上位後,他的暴政立馬遭到了人們的反對,天下人民終於在饑寒交迫中吹起了反抗的號角。
  • 劉邦對韓信毫不手軟,而對「開國第一候」蕭何,為何網開一面呢?
    為了早日平定叛亂,他還派人向彭越尋求軍事上的支持,結果彭越卻假借生病的名義只派了屬下前往。這種消極怠工的舉動激化了劉邦、彭越之間的矛盾,最終導致後者被殺。這幾位異姓王被殺,真不能完全怪劉邦刻薄寡恩,這些諸侯擁兵自重,在面對劉邦的重要安排時還經常討價還價,也難怪劉邦坐穩江山後要回過頭來算帳了。
  • 蕭何晚年入獄,不是因收受賄賂,而是和韓信之死有關
    曾經蕭何月下追韓信將韓信留下,才造就了後來能夠和楚霸王項羽對抗的軍事實力。但是韓信的死亡卻也是和蕭何有直接關係的。根據《史記》記載:呂后欲召,恐其黨不就,乃與蕭相國謀,信入,呂后使武士縛信,斬之長樂鍾室。
  • 呂后殺死韓信後,韓信被葬於何處?山西地方志記載揭開秘密
    尤其楚漢爭霸時,韓信主動討要齊王封號,與劉邦討價還價,成為埋在劉邦內心的一根刺,讓劉邦暗恨不已。因此,儘管劉邦將韓信降為淮陰侯,軟禁在長安,不給韓信施展才華機會,內心深處還是要殺韓信,所以見到韓信死後態度是「且喜且憐之」。即便呂后不殺韓信,劉邦死前也會殺掉韓信。呂后要殺韓信,原因在於謀求政治地位,抬高自己的話語權。
  • 如果韓信好自為之,不趁劉邦外出時搞事情,還會被呂后騙殺嗎?
    劉邦再次披掛上陣,親徵陳豨,出徵前,劉邦邀請韓信一起去,韓信以自己身體抱恙為由,拒絕出徵。而後,在劉邦出徵時,積極準備謀反,計劃矯詔赦免京城的官奴和刑徒,並把這些官奴和刑徒武裝起來,攻擊呂后和太子,一切部署妥當,只待和陳豨接洽完畢。結果,派出和陳豨接洽的使者還沒回京,韓信的計劃就洩露了,呂后和蕭何把韓信騙進長樂宮,隨後將韓信斬殺於長樂宮鍾室。
  • 一向忠厚示人的蕭何,不救被冤枉的韓信,為何還要落井下石?
    蕭何不救就對了!他還必須做到狠,絕,毒,將韓信徹底搞死才行。 蕭何是韓信的推薦人之一,但他不是第一個將韓信推薦給劉邦,而是夏侯嬰,劉邦那時並沒有將韓信放在心上,但礙於老友的面子,給了韓信一個搜粟都尉的差事。 這一任命讓韓信獲得與劉邦信任並倚重的蕭何交往的機會。頻繁的接觸,讓蕭何有足夠的時間和事件來充分了解韓信,摸清韓信身上與生俱來的過人軍事才能。
  • 韓信被誘殺後,蕭何看著他的屍體仰天長嘆,終於道出一句肺腑之言
    在中國數千年的歷史上,有過無數耀眼璀璨的將星,但要說到將星,戰國的吳起、白起,漢朝的韓信都是不得不說的人物。只可惜自古英雄如美人,不許人間見白頭,將星之中能得善終的寥寥無幾。吳起被亂箭穿心,白起被迫自盡,而韓信同樣沒落得個好下場。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真可謂是韓信一生的寫照,當初韓信身亡,蕭何仰望蒼天說的那句肺腑之言更是諷刺。
  • 劉邦為什麼不殺呂后?是不敢動,還是動不了?其實是因為不能動
    尤其是八子燕王劉建死後,呂后派人把其子嗣統統處死,而她的親生兒子劉盈之死也與她無關。從表面上看,劉邦閉上眼睛的那一刻,呂后已經站到了自己的對立面。因此,後世以為劉邦一世之精明,竟沒能看透「枕邊人」的本來面目,大有不殺呂后而自憐之意。那為什麼劉邦不殺呂后,是不動還是不敢動?沒有什麼是真的,只是沒有行動的力量。
  • 呂后殺了韓信,為何會放過張良呢?
    呂后是劉邦的原配,在劉邦當了皇帝之後,她就被封為了皇后。儘管說呂后殺了很多人,但是,她並不是「殺人狂魔」。 呂后殺得每一個人,都是該死的都是損害到了她的利益的。 就好比她殺韓信,韓信為何該死呀?
  • 誘殺韓信的幕後主使到底是誰?為什麼《史記》中的記載前後矛盾?
    眾所周知,淮陰侯韓信是死於呂后的誘殺。《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公元前197年,陳豨叛亂,劉邦御駕親徵,韓信卻託病沒有隨從前往。次年,也就是公元前196年,呂后與蕭何共同設計,將韓信騙到宮中,誅殺於長樂宮鍾室,並夷其三族。此時,劉邦仍在外徵戰,直到平叛歸來,才得知韓信已死,司馬遷記載劉邦當時的反應是「且喜且憐之」。
  • 《史記》中,為什麼蕭何、張良入世家,而韓信入列傳?
    那麼,問題來了,《史記》中,為什麼韓信入列傳,而蕭何、張良入世家呢?一首先,蕭何進入《史記》的世家是沒有爭議的。根據史料記載,蕭何是沛豐人,是劉邦的老鄉。蕭何早年任秦沛縣縣吏,秦末輔佐劉邦起義,史稱「蕭相國」。楚漢戰爭時,他留守關中,使關中成為漢軍的鞏固後方,不斷地輸送士卒糧餉支援作戰,對劉邦戰勝項羽,建立漢代起了重要作用。
  • 韓信慘遭呂后毒手,死前撂下一句狠話,為何讓劉邦嚇得汗毛倒豎?
    史上有一副關於韓信的名聯:生死一知己,存亡兩婦人。 所謂一知己,指的是蕭何,因為「蕭何月下追韓信」,並力薦於劉邦,韓信因此被劉邦拜為大將軍。而韓信最後被殺,也是因為蕭何的誘騙,所以叫「生死一知己」。
  • 韓信有「見天不殺,見地不殺,見鐵不殺」免死金牌,為何還被殺?
    劉邦看後氣得火冒三丈,本以為韓信能來救他,可是韓信卻在那趁火打劫,還要稱王。見劉邦如此,陳平、張良馬上踩住了劉邦的腳,並勸道:「現在漢軍形勢不佳,要穩住韓信,不如直接冊立他為齊王,才是上策。」造反的風險可想而知,而韓信卻被一個家奴被出賣了,呂后知曉了韓信的造反企圖,並設下天羅地網要廢掉韓信。呂后殺韓信的方式,很可能沒有違背這三條陳豨起兵造反,當時的劉邦不信任任何人,大多情況下都是御駕親徵,於是京城裡只留下了呂后和太子。
  • 蕭何獻計將韓信害死後,說了12個字,流傳至今變8個字,成口頭禪
    劉邦得知此事後,立即借呂后的手殺死了韓信,而呂后殺韓信的法子,則是由蕭何一手設計的。由於韓信當年為劉邦立下汗馬功勞,因此劉邦專程封了他個「三齊王、五不死」的免死金牌,但事後劉邦卻十分懊惱當年許下的這番承諾,為此,蕭何便為劉邦獻了一條妙計殺死了韓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