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何為表忠殺韓信,劉邦賞5000戶封邑,卻被瓜農一語道破玄機

2020-12-27 騰訊網

前言:

「蕭何買田宅,更要漢祖知。」是張鎡在《雜興》中寫下的一句話。從中我們也能得知就蕭何連買房這等小事,在漢高祖劉邦的心中都會有所知曉,因此也可見漢高祖劉邦對手下權臣的掌控是十分到位的。

▲劉邦與蕭何劇照

而蕭何是漢高祖劉邦能夠得天下的主要幫手之一,也是「漢初三傑」之一。就連劉邦的三軍統帥大將軍——韓信,也是蕭何極力推薦挽留的。更是有著「蕭何月下追韓信」的美名佳話,可以說是沒有蕭何的存在,漢高祖同時也失去了韓信。

可我們都知道,韓信功高蓋主被劉邦賜死,可為何推薦他的蕭何卻得以善終呢?

▲劉邦韓信蕭何張良畫

一、蕭何棒殺韓信

在戰爭結束後,漢朝建立,在建立之初,心中狹隘對功臣忌憚的劉邦便對其開國建功之臣進行了秘密的監視,以防其有背叛的賊心。韓信本人本就是放蕩不羈,並且雖然在戰場上和軍事上都有著出眾的才能,但是為人處事之上卻不盡人意。功高蓋主的他讓漢高祖十分忌憚,所以也下令對其賜死。

▲蕭何

也正是這時,蕭何得到了消息,蕭何心知韓信是自己力薦給漢王的,如今要除掉韓信,那麼自己的處境也是十分糟糕的。於是為表忠心,蕭何聯合呂后將韓信騙到宮中將其殺害。

隨後,呂后對蕭何大為讚賞,並且這件事情很快傳到了漢王的耳朵裡去,漢王也大為滿意,對蕭何賞賜相國的位置。

《史記·蕭相國世家》中記載:

「上已聞淮陰侯誅,使使拜丞相何為相國,益封五千戶,令卒五百人一都尉為相國衛。」

可令人不解的是,為什麼蕭何殺了好友韓信,作出出賣朋友的事情,為何漢王還能給他相國的位置呢?就不怕他也背叛自己嗎?

▲韓信

二、蕭何危在旦夕

雖然蕭何是出賣了朋友,但是漢王卻是十分開心的。蕭何對韓信有知遇之恩,何況身為大將軍的韓信在三軍中都有著極高的威信,蕭何更是有著非同一般的治國之能。二人本來就私交甚好,若聯合必將威脅到自己。

蕭何親手殺死韓信,首先讓漢王放心的就是軍權已經不再在他們的手中,而是由自己掌握,其次,也可看出蕭何對漢室,對自己的忠心耿耿。於是才對其加以賞賜。

成為相國的蕭何受到百官的恭維,可這恭維話聽多了自己也就囂張膨脹了起來,蕭何也再也不能像以前一樣看清身邊人和事情。還沾沾自喜到,漢王賜予自己5000戶封邑,而且還賜給了他一支衛隊時!

所有人都在恭維沉醉於加官晉爵的蕭何之時,卻有一個瓜農點醒了蕭何,到底是什麼樣的瓜農做到了救了相國蕭何一命呢?

▲劉邦與蕭何

三、蕭何辭官

所有人都在對蕭何說好話,卻只有這個瓜農對蕭何說他大難臨頭了,蕭何便派人將老瓜農帶到眼前詢問為何。老瓜農對他說:「如今漢王在外徵戰,卻沒有帶上你這謀士為他出謀劃策,反而將你留在朝中對你加官晉爵,這已經是對你起了疑心,不再信任,韓信大將軍的下場就是很好的例子啊。這親衛隊,便是對你的監控。」

蕭何是深知「槍打出頭鳥」這個道理,而且韓信當初是如此風光,卻也遭到了漢王的猜疑,自己幫漢王除掉了韓信,雖然讓漢王高興,但如今自己卻已是出頭鳥。

想到這裡蕭何也是驚出一身冷汗,隨後便上書拒絕加官晉爵和財寶封地。之後在漢王出徵時,大肆對民間放貸,斂財。故意漏出這樣的把柄給漢王,才能讓他對自己真的放下戒心。最終蕭何也是得以自保。漢王也對他更加信任。

▲漢王劉邦暮年

綜述:

伴君如伴虎,蕭何跟隨在漢王身邊,從最初的徵戰天下,到後來平定後的勾心鬥角。之所以能在漢王的殺功臣中存活下來,都得益於他的審時度勢和察言觀色。但就算如此蕭何也有囂張飄飄然的時候。

所以在平時工作生活中我們需要低調做人高調做事。

【參考資料】:《史記》《史記·蕭相國世家》《經世奇謀》

【圖片來源網絡】

【文案編輯】目海志青子

相關焦點

  • 劉邦為什麼不殺蕭何張良陳平而殺韓信?
    劉邦即位後在洛陽開慶功宴,宴席上,他總結了自己戰勝項羽、奪取天下的原因:「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方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所以取天下者也。項羽有一範增而不能用,此所以為我擒也。」
  • 蕭何封侯拜相,群臣紛紛前來祝賀,一位瓜農卻說:我來給丞相弔喪
    劉邦奪取天下沒幾年,韓信桀驁不馴、密謀造反,蕭何與呂后密謀誆騙韓信,在長樂宮將韓信處死,蕭何因獻計有功,劉邦拜蕭何為丞相、賜5000戶封邑,蕭何頓時飄飄然,一位農夫卻到蕭府弔喪說:丞相,你馬上就要大禍臨頭了!
  • 劉邦曾經數次懷疑蕭何有不軌之心,他是如何化險為夷的?
    劉邦與蕭何當然漢初三傑「蕭何、張良、韓信」對劉邦的作用是缺一不可的。所以劉邦把蕭何稱為功臣中的「功人」,其他武將稱為「功狗」,這並不是罵人的話,而是劉邦對群臣功勞的一種評價("功狗"比喻一件事情的直接實行者; "功人"比喻成功一件事情的指揮者)。最終蕭何名列功臣第一人、開國第一萬戶侯。但就是這樣一個功高勞苦的蕭何,在後來屢遭劉邦的懷疑差點被幹掉,那麼蕭何又是如何化解掉危機的呢?
  • 劉邦上位後,韓信被殺,蕭何下獄,為何唯獨張良能封侯壽終正寢?
    劉邦上位後,韓信被殺,蕭何下獄,為何唯獨張良能封侯壽終正寢?所謂「鳥盡弓藏,兔死狗烹」,古來不知道多少名臣大將,都是因此而死。比如說,幫漢高祖劉邦拿下天下的韓信,蕭何。漢初三傑中,也就張良最後的結局還算好。
  • 劉邦論功行賞,為什麼蕭何排第一,張良卻只分到又窮又小的留縣?
    漢高祖六年,劉邦分封了第一批二十多位功臣,這其中蕭何被定為開國首功,曹參排第二,這是論功勞排定的名次。如果按實際獲利的食邑來看的話,曹參的食邑是一萬零六百三十戶,而蕭何的食邑剛開始封的是八千戶,後面排名次又加封了兩千戶,蕭何一共是一萬戶,相比於曹參還是要少一些的。
  • 劉邦許諾韓信「三不殺」,卻被蕭何化解,事後成了一句7個字的名言
    秦末漢初時就有一人,原本是起義軍出身,慢慢打出名號,當上了一方的諸侯王,最後卻因名聲太大被除掉,此人正是韓信。當初劉邦雖然許諾他"三不殺",卻被蕭何化解。在解決掉韓信之後,蕭何所作所為還成為了一句千古名言……韓信的崛起當秦二世胡亥上位後,他的暴政立馬遭到了人們的反對,天下人民終於在饑寒交迫中吹起了反抗的號角。
  • 劉邦對韓信毫不手軟,而對「開國第一候」蕭何,為何網開一面呢?
    這幾位異姓王被殺,真不能完全怪劉邦刻薄寡恩,這些諸侯擁兵自重,在面對劉邦的重要安排時還經常討價還價,也難怪劉邦坐穩江山後要回過頭來算帳了。當然,儘管韓信、彭越有性格上的缺陷,但劉邦和呂后對他們的處置,還是有些太狠了。
  • 劉邦登基後,對韓信英布等一眾功臣下了殺手,為何唯獨放過蕭何?
    沛縣縣令覺得蕭何的建議十分有理,因此派人將逃亡在外的人找了回來,其中自然也包括了劉邦,可是在劉邦馬上就要回到沛縣時,沛縣縣令卻反悔了,不僅將劉邦拒於城外,還想要殺了曹參和蕭何等人。沛縣縣令的這種行為,徹底激怒了劉邦和蕭何等人,劉邦用書信號召沛縣的百姓們殺了縣令,最終沛縣縣令被百姓們所殺,在殺完縣令之後,百姓們打開城門,迎接劉邦,在劉邦進入城中之後,劉邦召集百姓們,商量起兵大計,在這次的商議之中,劉邦也被推舉為首領,就此開始正式領導起義。
  • 劉邦許諾韓信「三不殺」,呂后殺韓信不是抗旨,知夫莫若妻
    殺韓信事件,成為了這夫妻倆的「心意相通」。 當劉邦在外面鎮壓陳豨造反時,聽說韓信被呂后殺死,表現出了「且喜且憐之」。喜,說明韓信和劉邦之間早已決裂,沒有信任可言;憐,只是憐惜世間再無如此優秀的軍事天才。呂后之前肯定料定了劉邦對韓信的態度,所以才敢痛下殺手。呂后敢殺韓信,也是基於對劉邦的了解。
  • 蕭何舉薦韓信又陷害韓信,出於什麼原因?
    從這番評價當中我們不難看出,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期間,一共有八位異姓王為漢朝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劉邦才得以稱帝為王。後一段是對韓信被貶為淮陰侯之後,做出的評價。韓信劇照這時的韓信已經對劉邦失去了信心,因為在劉邦看來,自己只是一個倉管而已並不能得到重用。可在一日韓信歐偶遇了蕭何,蕭何是劉邦的親信,劉邦對蕭何可以說是言聽計從。
  • 蕭何韓信張良同為漢初三傑,為何蕭何排第1位,張良排62位
    以我們對歷史人物的認知來看,劉邦手下的功臣第一的應該是韓信啊,韓信一個人率領一支軍隊,就為劉邦滅亡代國、魏國、趙國、齊國四個諸侯國,消滅及俘虜的敵人不計其數,按軍功來算韓信才應該是第一啊,為什麼蕭何第一?
  • 蕭何為什麼要幫呂后殺韓信?其實我們誤解了他!
    蕭何為什麼要獻計殺韓信?這個問題很多大家都有過論述,上述幾個朋友的說法也很好。作為一個無名之徒,我自不量力,想從更深層次解讀這段歷史,或許會貽笑大方,權當拋磚引玉。好了,還是從那段為人熟知的「蕭何月下追韓信」說起吧。
  • 劉邦本來只是個小亭長,無權無勢,憑什麼領導張良、蕭何、韓信?
    漢高祖劉邦舉事前,不過是個小小的泗水亭長,泗水亭長不過是大秦帝國的一個微末小吏,無權無勢,憑什麼能領導張良、蕭何、韓信這三位人傑?首先,劉邦是靠才學領導的張良。劉邦舉事前,便和蕭何熟識。其後,劉邦為沛縣往驪山送刑徒,送到豐邑西邊大澤處,就跑了一些,劉邦一計算,發現照這個速度跑不下,等到他們到達驪山的時候,刑徒就跑光了。如果這等事讓陳勝遇到,陳勝肯定鼓動刑徒跟他一起謀反,而劉邦宅心仁厚,並沒有像陳勝那樣煽動刑徒,而是喝了點酒,把刑徒給放了。一部分刑徒不願意走,跟隨劉邦一起隱於山澤巖石之間。
  •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為何蕭何一定要殺韓信呢?
    導讀: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為何蕭何一定要殺韓信呢?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歷史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為何蕭何一定要殺韓信呢?
  • 劉邦大封開國功臣,蕭何排名第1,韓信第21,張良為何排第62位
    蕭何為何能排第一對於劉邦封蕭何為第一這件事,還鬧出一個笑話,當時劉邦要給蕭何首功之臣的封號,武將們紛紛不服,認為蕭何一個文人,肩不能扛,手不能抬,上馬殺不敵,下馬不能護家的人,憑什麼坐這第一把功勞椅子。劉邦舉了一個例子,將武將比做勇猛的獵犬,將蕭何比做獵人,有了這個」功人功狗論「,大家才算是安靜了下來,也不再坑聲。
  • 劉邦曾承諾韓信見天不殺見地不殺見鐵不殺,呂后殺韓信是否抗旨?
    所謂的「見天不殺、見地不殺、見鐵不殺」,就是個傳說。我從寫作的角度,推測這個傳說的來歷:人們編出「三不殺」原則,就是為了在不違背「三不殺」原則的情況下,殺掉韓信。這個故事其實很簡單。呂后見韓信羽翼已成,難以掌控,就趁劉邦外出的時候,把韓信騙到未央宮中殺害。因為是在室內,所以不「見天」;宮殿的地上鋪著地毯,所以不「見地」;呂后讓宮女們用桃木棍打死被捆綁的韓信,而沒有使用金屬兵器,所以不「見鐵」。呂后處死韓信,並不違背「三不殺」原則。但是,不需要有太高的智慧,隨便思考一下,就會發現這個「三不殺」是個漏洞百出的方案。
  • 幫劉邦打敗楚霸王項羽奪取天下的大將軍韓信,為什麼被劉邦處死?
    轉投劉邦,經夏侯嬰推薦,拜治粟都尉,經蕭何保為大將,為劉邦制定了漢中對策。韓信是秦末楚漢戰爭中漢軍統領三軍的大將軍,他指揮百萬大軍,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幫助劉邦打敗了最強大的對手楚漢霸王項羽,奪得天下,為劉邦的漢王朝的建立,立下赫赫戰功。韓信身材精瘦矮小,棗核型的臉膛兒上倒掛八字眉,小眼睛圓圓的不停眨動,又有些佝僂腰,標準的人不出眾貌不驚人。
  • 蕭何晚年入獄,不是因收受賄賂,而是和韓信之死有關
    《史記》中有一段非常有意思的記載:相國不以此時為利,今乃利賈人之金乎?」高帝不懌。是日,使使持節赦出相國。這段對話是在蕭何收了商人的財物後,請求佔用劉邦將上林苑發生的。(蕭何和劉邦)大意就是說呂后此時想要殺韓信,但是考慮到韓信不好殺,於是就和蕭何密謀,最後經過蕭何、呂后的謀劃,韓信被殺。
  • 陳勝吳廣張良韓信,劉邦的開國陣容快準備好了,天明還是主角嗎?
    秦時明月裡秦始皇看上去比劉邦還要年輕,不知道在這一方面玄機要如何刻畫?劉邦之所以能夠以弱勝強打敗項羽成為第一位平民皇帝,是因為他拉攏一批人才,依靠這些人才出謀劃策勇猛衝鋒,劉邦才能夠獲得最終的勝利,而開國陣容之中最重要的莫過於漢初三傑。
  • 居功臣第一的開國丞相蕭何,留下成語「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劉邦立漢後重賞蕭何,而且用了獵手與獵狗比喻,不愧為一代開國帝王。惜乎多數的戰爭看客,只關注前臺的「演員」,而忽視了幕後的「老闆」。公元前206年8月,偏居南鄭的漢王劉邦聽取了大將軍韓信提出的「先攻取關中,後圖項羽」的建議,「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以聲東擊西之計出兵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