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論功行賞,為什麼蕭何排第一,張良卻只分到又窮又小的留縣?

2020-12-18 心動趣歷史

漢高祖六年,劉邦分封了第一批二十多位功臣,這其中蕭何被定為開國首功,曹參排第二,這是論功勞排定的名次。

如果按實際獲利的食邑來看的話,曹參的食邑是一萬零六百三十戶,而蕭何的食邑剛開始封的是八千戶,後面排名次又加封了兩千戶,蕭何一共是一萬戶,相比於曹參還是要少一些的。

劉邦分封諸侯的依據,是什麼呢?首重謀略、其次政治、再次軍事

西漢開國以後,劉邦論功行賞,對二十餘人進行分封。因為從春秋戰國開始,就有以戰功分封的傳統,秦國的歷代相國,商鞅、張儀、呂不韋等,都必須建立軍功,才能穩住自己的地位。

在劉邦分封的時候,也面臨這樣的問題,劉邦是一個政治水平強於軍事的人,而且他面對的又是古今第一霸王。深刻地體會到,軍事只能打贏一兩場戰爭,在國與國之間,決定勝負的,更重要的是政治水平。

所以劉邦在論功行賞之前,先把封賞的基調定下來,「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劉邦說這句話,很有智慧,首先從謀劃和戰略層面肯定張良的功績,畢竟張良隨軍徵戰,在幾次關鍵的時候,提出了足以扭轉戰局的建議,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先說他別人插不上嘴。

其次說蕭何,將後勤政治貢獻,提升到軍事之前,這其實有種借著張良的話,來說的意思,如果先說蕭何可能大家還有點逆反,但是先說張良,手下那幫將領就閉嘴了,畢竟張良幹的活,他們想破腦袋也幹不了。

最後才說韓信,肯定了他獨當一面,開疆擴土的巨大軍事貢獻。所以劉邦在封賞的時候,從謀略、政治、軍事三個遞次的方面來評價,也是他認為自己能夠贏得項羽的地方,畢竟在軍事水平上,項羽集團能夠甩劉邦集團好幾條街啊!

為什麼蕭何被定為「開國首功」呢?

劉邦在分封是功臣的時候,心裡將蕭何定為第一,所以給蕭何封的食邑最多,達到了八千戶,雖然依然沒有超過曹參,但是曹參的一萬多戶,是歷次軍功封賞的總和,高祖六年的論功封賞,是少於蕭何的。

在這次封賞的時候,將領們就提出了異議,將領認為,他們跟隨劉邦披堅執銳,攻城拔寨,而蕭何一直在後方,沒有立下軍功,不能比他們封得多。

劉邦說道:「諸君知獵乎?夫獵,追殺獸兔者,狗也;而發縱指示獸處者,人也。今諸君徒能得走獸耳,功狗也;至如蕭何,發縱指示,功人也。」

認為將軍們殺敵立功,是因為有人在後方指出敵人的位置,才為大家立下戰功提供了方向,將領們才有立下戰功的可能。劉邦解釋完,大家都沒再說話了。仔細考慮這段話,感覺司馬光用錯了地方,更像是在說張良這個謀劃戰略的軍師啊!

封賞結束了,開始排名次的時候,劉邦自己心裡想把蕭何排第一,但是屬下將領卻提議道,「平陽侯曹參跟隨陛下南徵北戰,身受70餘處戰傷,攻城掠地,功勞最多,應排第一。」

這裡補充一點,在韓信開闢趙國、韓國等北方戰場的時候,曹參一直都是副將,這也是為什麼每次劉邦都能奪取韓信兵權的重要原因之一。可以說韓信能獲封齊王,其軍功章有一半要歸功於曹參的。

但是劉邦已經解釋過一次了,不好再說話了,這時候一位關內侯薛君站了出來,解釋了蕭何為什麼應該是首功。「陛下雖數亡山東,蕭何常全關中以待陛下,此萬世之功也。今雖亡曹參等百數,何缺於漢?漢得之不必待以全。柰何欲以一旦之功而加萬世之功哉!蕭何第一,曹參次之。」

認為蕭何在劉邦數次山東戰敗後,都能堅守關中的穩定,從關中發來軍隊和糧草,補充劉邦的戰力,為劉邦東山再起提供保證,這是萬世的功業,而曹參的戰功不過是一時的功績,這兩種功績沒辦法比較,蕭何必須第一,曹參排在他後面,這樣才定下了蕭何首功的調子。

張良為什麼受封在小小的留縣呢?

在楚漢相爭的關鍵時刻,張良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下邑奇謀」幫助劉邦重新樹立信心,提出發揮韓信、彭越和英布為三人的反楚作用,在戰略上,建立了牢固的反項聯盟,幫助劉邦最後戰勝項羽。

除了下邑之謀外,張良還數次在劉邦做出錯誤決定的時候,勸阻了劉邦,好幾次把劉邦從懸崖邊拉回來。所以劉邦很清楚張良在大漢立國中的作用,但是張良同樣沒有上陣立過戰功。

《史記·留侯世家》中記載:高帝曰:「運籌策帷帳中,決勝千裡外,子房功也。自擇齊三萬戶。」良曰:「始臣起下邳,與上會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計,幸而時中,臣願封留足矣,不敢當三萬戶。」

可見,在分封的時候,劉邦是給張良在齊地準備了三萬戶的食邑,齊地從姜太公開始,就開發得非常成熟,是天下最富庶的土地,而且還是三萬戶,這可遠遠超過了曹參和蕭何,張良都嚇怕了,不敢要啊!

張良不愧是智謀無雙,說自己跟陛下在留地相遇,這是上天的安排,請把留地封給我就夠了。古人也迷信,劉邦也知道張良是個神棍,也就同意了。

那麼劉邦給張良的留縣真的是又窮又小嗎?恐怕不是吧,留縣地處劉邦家鄉沛縣附近,而且也在彭城附近,這裡就是後來徐州的轄地,現在成為微山湖的湖區。

在農業時代,徐州既是戰略要地,其富庶水平與荊州、揚州、益州等地是一個水平,可見留得不是一個窮地方,而且地處淮河以北,水系縱橫,怎麼可能窮困呢!

《史記·留侯世家》還有一段記載:留侯乃稱曰:「家世相韓,及韓滅,不愛萬金之資,為韓報仇強秦,天下振動。今以三寸舌為帝者師,封萬戶,位列侯,此布衣之極,於良足矣。願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遊耳。」

這是張良準備辭去官職,隱居修仙的時候,對劉邦說的話,「封萬戶,位列侯」,說明張良的封邑即使不足萬戶,也差距不遠了,所以張良的食邑也是很大的,可不是一個又窮又小的留縣啊!

相關焦點

  • 劉邦論功行賞,張良為何只分到又窮又小的留縣?原因令人意外
    如今諸位只是能捕捉到野獸兔子,功如獵狗。至於蕭何,放開系狗繩索,指示野獸目標,功如獵人。況且諸位只是以自身跟隨我,多的也不過兩三人;如今蕭何全宗族的數十人都跟隨我轉戰南北,這個功勞是不可忘記的。」聽漢高帝這麼一講,群臣們再也不敢說什麼了。
  • 蕭何功臣第一,張良應該功臣第幾?張良無論第幾,都只能黯然退場
    功臣裡面,排名第一的應該是韓信。蕭何僅被封侯,而韓信則被封王。再往後,也輪不到蕭何,而是彭越、英布這兩個狠角色。那麼,蕭何應該排第幾?就實際功勳而論,蕭何連前五都進不了。因為還有呂澤,這傢伙在劉邦入關之前,直接帶出了一支隊伍,還是沛豐起義的原始股東。蕭何只能與張良、曹參、樊噲、灌嬰這些人比拼第五。
  • 劉邦論功行賞的時候,將蕭何擺在第一,是否真的合理呢?
    劉邦打敗楚霸王項羽後,當上了漢朝皇帝,到了論功行賞的時候。劉邦一直認為蕭何論功勞應該排第一位,就把蕭何封為酇侯,食邑八千戶。這一下捅了馬蜂窩,武將紛紛向劉邦表示不滿,說:「蕭何沒有上過戰場,不過是在家舞文弄墨,發表意見;我們在戰場上拼殺,時刻面對生死考驗,經歷戰事百餘場,為你攻城掠地,立下功勞無數,怎麼現在他的官反而在我們之上,這是為什麼呢?」劉邦想了想說:「你們知道獵狗嗎?」眾臣沒明白劉邦想說什麼,回答道:「知道。」
  • 劉邦大封開國功臣,蕭何排名第1,韓信第21,張良為何排第62位
    一個好漢三個幫,劉邦在成功打下天下後,開始對兄弟論功封賞,根據《漢書》記載,劉邦一生對143位有功之臣進行了分封,無論功勞大小几乎是人人都分到了一杯羹。漢興自秦二世元年之秋,楚陳之歲,初以沛公總帥雄俊,三年然後西滅秦,立漢王之號,五年東克項羽,即皇帝位。八載而天下乃平,始論功而定封。訖十二年,侯者百四十有三人。
  • 蕭何韓信張良同為漢初三傑,為何蕭何排第1位,張良排62位
    劉邦說蕭何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不斷軍糧。劉邦說韓信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為什麼三人中的排名差距如此之大?排名到底是按什麼依據排的? 曹參是軍官,這就是按軍官的級別來計算的戰功,曹參的這個戰功在143位列侯中排名第一,但在功臣表中卻排名第二,根本原因就是劉邦人為地把蕭何拉到第一,把曹參擠下了一位,劉邦為什麼要這麼做?
  • 劉邦為什麼不殺蕭何張良陳平而殺韓信?
    蕭何、韓信、張良是「漢初三傑」,劉邦戰勝項羽逐鹿中原,這三個人的功勞最大。但為什麼這三個人中,只有韓信慘死,其餘兩個人都得到了善終?其中道理不能不讓人深思。也正是因為他功高震主,劉邦才對他有很大的猜忌之心。但是話又說回來,劉邦對張良和蕭何的猜忌,一點都不必對韓信的猜忌小。但二人之所以得以善終,是因為都懂得急流勇退。 應該說張良是三人當中最聰明的一個,也是劉邦最放心的一個人。
  • 劉邦大封開國功臣,張良排名62,韓信第21,為何蕭何位列第1?
    那麼問題就來了,為何三人排名相差那麼大,一代謀聖張良為何只排到五十名開外,為劉邦打下半壁江山的韓信為何沒有躋身前三,而僅僅在後方負責運糧的蕭何為何又能位居功臣榜首? 我們一起來看。
  • 劉邦本來只是個小亭長,無權無勢,憑什麼領導張良、蕭何、韓信?
    漢高祖劉邦舉事前,不過是個小小的泗水亭長,泗水亭長不過是大秦帝國的一個微末小吏,無權無勢,憑什麼能領導張良、蕭何、韓信這三位人傑?首先,劉邦是靠才學領導的張良。張良曾被黃石老人授以《太公兵法》,十年後學業有成,曾給多名豪傑講解過《太公兵法》,但那些豪傑都不聽不明白,而劉邦卻一聽就懂,一學就會,學會之後還能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學以致用。正因為劉邦有如此出類拔萃的反應,才讓張良心悅誠服,決定追隨劉邦,不再去投奔什麼楚假王景駒。其次,劉邦是靠利益和能力領導的蕭何。
  • 《史記》中,為什麼蕭何、張良可以入世家,而韓信只能入列傳?
    《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它是以人物傳記為中心去敘述歷史,這本書記載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三千多年的歷史,包括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本紀、世家和列傳記載的是不同身份地位的人物,就拿漢初三傑來說,蕭何和張良記入了世家,而韓信記入列傳。
  • 劉邦曾經數次懷疑蕭何有不軌之心,他是如何化險為夷的?
    劉邦曾經數次懷疑蕭何有不軌之心,蕭何又是如何化險為夷的呢?在劉邦滅秦和楚漢之爭的過程中,要說誰的功勞最大,我覺得蕭何應當排在第一位。劉邦在建立漢朝後對群臣進行論功封賞,劉邦把蕭何定在首功,排名次的時候很多人覺得曹參應該排在第一位(曹參跟隨劉邦南徵北戰,身受70餘處戰傷,攻城掠地,軍功最多,應排第一),但劉邦心裡還是想要蕭何放在第一位。理由也是很充分,蕭何在戰爭期間保障了劉邦在前線的供給,穩固了關中這個大後方,正如劉邦所說「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饢,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
  • 蕭何:作為漢家天下的「第一功臣」,劉邦怎麼評價他?
    漢初三傑:張良、蕭何、韓信今天開講《史記.蕭相國世家》——蕭何。被封功臣之前,講到他的出身,為人處事,以及他為什麼能得到劉邦的賞識,司馬遷,都有湖光掠影地帶過。被封功臣之後,劉邦的心理變化,給蕭何帶來巨大生存危機,君臣之間的信任,大打折扣。蕭何,左右為難。可以毫不客氣地說,劉邦的眼裡,有義氣。義氣背後,還有一層當權者的利弊考量。
  • 劉邦一上位就論功行賞,晚年想將功臣都殺了,只有一個人他不想殺
    導讀:劉邦一上位就論功行賞,晚年想將功臣都殺了,只有一個人他不想殺說起漢朝的建立,劉邦要感謝很多人,因為他本身只是一個普通百姓,根本沒有權勢也沒有財富,如果不是結交了很多朋友,他是不可能成為皇帝的。但是劉邦可不是什麼有良心的人,所以當他從百姓成為皇帝後,就怕這一切再失去,所以開始想辦法除去那些功臣。最開始劉邦是給了那些兄弟封號和財富的,畢竟他剛上位,還需要很多幫助才能鞏固好國家。而且當時的他還沒有享受太多皇帝的權力,所以並沒有太多想法,可是到了年紀大的時候,他越發貪戀權力,生怕被人奪走。
  • 劉邦:從張良的歸順,看出劉邦的對人才的看法
    張良為了自己人身安全,所以投奔了你自己關係好的劉邦。張良對自己的定位就是說一個是謀臣的位置,他常常生病推掉帶兵,除了他自身身體不好,還有就是他刻意的為之。劉邦現在已經擁有了管理內務的蕭何和掌握兵權的韓信,如果他此時在再往這兩面發展的話,就一定會產生衝突,而且自己在這兩方面並不很出色。張良在劉邦這邊是沒有基本盤的,也是他的可以唯一依靠的就只有劉邦。
  • 劉邦分封功臣時,韓信21名,張良62名,為何排名如此靠後呢?
    在擊敗項羽,建立西漢後,劉邦表示:「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吾不如張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不斷供給軍糧,吾不如蕭何;率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位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由此,劉邦能夠建立西漢王朝,蕭何、張良、韓信這三位功臣,無疑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基於此,在很多人看來,劉邦在分封功臣的時候,這三位功臣都應該具有靠前的排名。
  • 論功行賞《韓非子·八說》
    論功行賞《韓非子·八說》:「計功而行賞,程能而授事。」「論功行賞」指按功勞的大小給予獎賞。論,按照。在消滅項羽以後,劉邦建立了漢朝,成為皇帝。面對曾經幫助他打拼天下的功臣,劉邦準備封賞他們。可是如何封賞才能做到最公平,這個問題一時難住了劉邦。想了半天,劉邦決定依照每個人的功勞來分封獎勵。劉邦把頭等功分給蕭何。有的大臣表示不服氣,不滿地說:「我認為頭功當屬曹參,他衝鋒陷陣奮勇殺敵,攻下諸多城池,身上更有七十多處傷口,論功勞應該排在第一位。」
  • 劉邦最痛恨的人是雍齒,論功行賞時,為什麼第一個封賞雍齒為侯?
    自古以來,一個新朝代的建立,開國第一件事就是對有功之臣進行論功行賞,這是新生政權最迫切需要處理的問題。畢竟眾人追隨著你打江山,沒有苦勞也有功勞。而今天就跟大家聊一聊,劉邦當皇帝後,是如何封賞開國功臣的,為何這人可以封侯,其中依據是什麼?
  • 劉邦對韓信毫不手軟,而對「開國第一候」蕭何,為何網開一面呢?
    劉邦這個人,大家最直觀的印象就是「只同患難不能共富貴」,瞧瞧韓信、英布、彭越這仨哥們,都是幫助他打天下的功臣,但下場一個比一個慘。尤其是彭越,還被呂后這個「死亡藝術家」剁成肉醬。不過凡事皆有例外,並不是所有功臣都下場悽涼,像被劉邦視為帝業首功的蕭何,不僅沒有被除掉,還在他死後輔佐漢惠帝。那麼問題來了,同樣是開國功臣,為什麼蕭何卻能倖免於難呢?
  • 劉邦為什麼不殺張良?有智慧的人才是無疆行者
    張良幼年喪父,但家道並未因此中落,只不過在父親去世的二十後,韓國被秦國所滅。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如果沒有秦國的東擴,張良必然會成為韓國的棟梁之材,到時再弄出個六世、及七八世相韓都沒問題。可是秦始皇嬴政讓他夢碎、國破、家亡。所以張良最恨的人是嬴政,生平最大的志向是滅秦。
  • 劉邦曾經幾次懷疑蕭何有不軌之心,蕭何是如何化險為夷的?
    漢初三傑,最後唯獨蕭何得以全身而退。劉邦在建立漢朝奪得天下之後,因為蕭何、張良與韓信三人居功至偉,被後世之人稱作「漢初三傑」。對於臣子的功勞,劉邦心裡其實也非常清楚,在宴飲之上,他故意問群臣:項羽勢力遠勝過我,卻最終失去了天下,這是為何?群臣議論紛紛。
  • 《史記》中為何張良與蕭何被列入世家,韓信卻僅僅列入列傳呢?
    「漢初三傑」張良、蕭何與韓信,明明都是一樣的功臣,可是為何後來司馬遷在寫《史記》的時候,要區別對待呢?其中張良、蕭何都被寫入世家,而韓信僅僅寫入列傳,這一切背後有什麼深層次原因麼?為何張良、蕭何入世家?《史記》,它是由司馬迀記載歷代帝王的豐功偉績的本紀,記載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勳貴興亡史的世家,以及記載3000餘年重要歷史人物生平史的列傳等內容的鴻篇巨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