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初三傑,最後唯獨蕭何得以全身而退。劉邦在建立漢朝奪得天下之後,因為蕭何、張良與韓信三人居功至偉,被後世之人稱作「漢初三傑」。對於臣子的功勞,劉邦心裡其實也非常清楚,在宴飲之上,他故意問群臣:項羽勢力遠勝過我,卻最終失去了天下,這是為何?群臣議論紛紛。
劉邦說道: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範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首先是韓信。劉邦自始至終對其手握重兵都很不放心,尤其是在攻齊之後,主動請封齊王,作為繼續攻打項羽的條件,這讓劉邦對其更加不放心。項羽死後,韓信被解除兵權封為楚王,因人構陷被貶為淮陰侯,最終呂后與蕭何合謀,誘殺其於長樂宮,被夷三族。
其次是張良。他與劉邦起初相談甚歡,而劉邦對他也幾乎是言聽計從,之後才有了約法三章入主鹹陽,鴻門宴的有驚無險,劉邦被封漢王后聽其意見,為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打下基礎。劉邦稱帝後,張良便託病退隱閉門不出,在劉邦翦除異姓王的時候他幾乎不露面更不參與,因力保太子而有恩於呂后,最終得以安然病逝。
第一次試探。楚漢爭霸之時,劉邦與項羽大軍對峙,劉邦一邊在前方帶兵打仗,一邊不停派遣使者慰問坐鎮後方的蕭何,而名為慰問,其實是監視試探。
蕭何也知道劉邦到底是什麼意思,他當即將族中所有能夠參與作戰的人全都派去了前線,這讓劉邦非常高興,也非常安心。
第二次試探。陳豨謀逆之時,劉邦率兵出徵,韓信稱病未出,暗中卻與陳豨聯絡,家臣告密,最終蕭何與呂后聯合,誘殺了韓信於長樂宮內。
韓信被蕭何所滅之後,劉邦對其寵愛愈發深厚,畢竟劉邦很早就開始對異姓諸侯王進行了翦除活動,韓信一直被劉邦忌憚,後蕭何被加封五千戶。而蕭何獲賞賜後,卻謝絕賞賜,將大量家產獻出用於資助漢朝軍隊的建設,果然,劉邦愈發放心。
第三次試探。淮南王黥布謀逆時,劉邦再次親徵,在前線的時候多番派人回去看看蕭何在做什麼,而使者回稟,蕭何在長安安撫百姓,拿出財產資助軍需,就與當年陛下平定陳豨時一樣。
而這時有人勸蕭何,他已是功高蓋世無以復加,當年入關就深得民心,現在更是人心所向,劉邦多次派人查看,就是怕他制控關中動搖漢室。蕭何恍然大悟,開始在長安胡作非為,故意汙損自己的名聲,而在前線的劉邦得知後,卻非常高興。
不久,蕭何見到上林苑有很多閒散土地,只不過用來放養些禽獸,覺得非常浪費,於是上疏請劉邦將這些土地分給百姓們耕種,而劉邦當時正在病中,見到蕭何所請,以為他是想要藉此討好百姓,一怒之下將蕭何給抓了,後因有人為蕭何辯解,而劉邦想想也覺不妥,才放了蕭何。
當時六十多歲的蕭何,見劉邦開恩,依舊誠惶誠恐,全身佩戴刑具,蓬頭垢面,滿身汙穢,也沒敢直接回到府邸沐浴,就直接去見了劉邦,而劉邦見蕭何如此狼狽,內心更加過意不去。
劉邦的話明顯是言不由衷,但對於蕭何的為人,還是默認了,此後的蕭何愈發恭謹小心,而劉邦也以禮相待,不過蕭何在朝政上,逐漸保持沉默。
漢十二年,劉邦駕崩於長樂宮,太子劉盈繼位,蕭何繼續擔任丞相,這期間蕭何在約法三章的基礎上,參照秦朝法律,制定了新的律法,成為漢朝律令的開端,兩年後蕭何病重離世,臨終舉薦曹參為繼任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