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曾經幾次懷疑蕭何有不軌之心,蕭何是如何化險為夷的?

2020-12-24 清風膚色

漢初三傑,最後唯獨蕭何得以全身而退。劉邦在建立漢朝奪得天下之後,因為蕭何、張良與韓信三人居功至偉,被後世之人稱作「漢初三傑」。對於臣子的功勞,劉邦心裡其實也非常清楚,在宴飲之上,他故意問群臣:項羽勢力遠勝過我,卻最終失去了天下,這是為何?群臣議論紛紛。

劉邦說道: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範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首先是韓信。劉邦自始至終對其手握重兵都很不放心,尤其是在攻齊之後,主動請封齊王,作為繼續攻打項羽的條件,這讓劉邦對其更加不放心。項羽死後,韓信被解除兵權封為楚王,因人構陷被貶為淮陰侯,最終呂后與蕭何合謀,誘殺其於長樂宮,被夷三族。

其次是張良。他與劉邦起初相談甚歡,而劉邦對他也幾乎是言聽計從,之後才有了約法三章入主鹹陽,鴻門宴的有驚無險,劉邦被封漢王后聽其意見,為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打下基礎。劉邦稱帝後,張良便託病退隱閉門不出,在劉邦翦除異姓王的時候他幾乎不露面更不參與,因力保太子而有恩於呂后,最終得以安然病逝。

第一次試探。楚漢爭霸之時,劉邦與項羽大軍對峙,劉邦一邊在前方帶兵打仗,一邊不停派遣使者慰問坐鎮後方的蕭何,而名為慰問,其實是監視試探。

蕭何也知道劉邦到底是什麼意思,他當即將族中所有能夠參與作戰的人全都派去了前線,這讓劉邦非常高興,也非常安心。

第二次試探。陳豨謀逆之時,劉邦率兵出徵,韓信稱病未出,暗中卻與陳豨聯絡,家臣告密,最終蕭何與呂后聯合,誘殺了韓信於長樂宮內。

韓信被蕭何所滅之後,劉邦對其寵愛愈發深厚,畢竟劉邦很早就開始對異姓諸侯王進行了翦除活動,韓信一直被劉邦忌憚,後蕭何被加封五千戶。而蕭何獲賞賜後,卻謝絕賞賜,將大量家產獻出用於資助漢朝軍隊的建設,果然,劉邦愈發放心。

第三次試探。淮南王黥布謀逆時,劉邦再次親徵,在前線的時候多番派人回去看看蕭何在做什麼,而使者回稟,蕭何在長安安撫百姓,拿出財產資助軍需,就與當年陛下平定陳豨時一樣。

而這時有人勸蕭何,他已是功高蓋世無以復加,當年入關就深得民心,現在更是人心所向,劉邦多次派人查看,就是怕他制控關中動搖漢室。蕭何恍然大悟,開始在長安胡作非為,故意汙損自己的名聲,而在前線的劉邦得知後,卻非常高興。

不久,蕭何見到上林苑有很多閒散土地,只不過用來放養些禽獸,覺得非常浪費,於是上疏請劉邦將這些土地分給百姓們耕種,而劉邦當時正在病中,見到蕭何所請,以為他是想要藉此討好百姓,一怒之下將蕭何給抓了,後因有人為蕭何辯解,而劉邦想想也覺不妥,才放了蕭何。

當時六十多歲的蕭何,見劉邦開恩,依舊誠惶誠恐,全身佩戴刑具,蓬頭垢面,滿身汙穢,也沒敢直接回到府邸沐浴,就直接去見了劉邦,而劉邦見蕭何如此狼狽,內心更加過意不去。

劉邦的話明顯是言不由衷,但對於蕭何的為人,還是默認了,此後的蕭何愈發恭謹小心,而劉邦也以禮相待,不過蕭何在朝政上,逐漸保持沉默。

漢十二年,劉邦駕崩於長樂宮,太子劉盈繼位,蕭何繼續擔任丞相,這期間蕭何在約法三章的基礎上,參照秦朝法律,制定了新的律法,成為漢朝律令的開端,兩年後蕭何病重離世,臨終舉薦曹參為繼任丞相。

相關焦點

  • 劉邦曾經數次懷疑蕭何有不軌之心,他是如何化險為夷的?
    劉邦曾經數次懷疑蕭何有不軌之心,蕭何又是如何化險為夷的呢?在劉邦滅秦和楚漢之爭的過程中,要說誰的功勞最大,我覺得蕭何應當排在第一位。所以劉邦把蕭何稱為功臣中的「功人」,其他武將稱為「功狗」,這並不是罵人的話,而是劉邦對群臣功勞的一種評價("功狗"比喻一件事情的直接實行者; "功人"比喻成功一件事情的指揮者)。最終蕭何名列功臣第一人、開國第一萬戶侯。但就是這樣一個功高勞苦的蕭何,在後來屢遭劉邦的懷疑差點被幹掉,那麼蕭何又是如何化解掉危機的呢?
  • 劉邦為什麼不殺蕭何張良陳平而殺韓信?
    劉邦即位後在洛陽開慶功宴,宴席上,他總結了自己戰勝項羽、奪取天下的原因:「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方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所以取天下者也。項羽有一範增而不能用,此所以為我擒也。」
  • 蕭何:作為漢家天下的「第一功臣」,劉邦怎麼評價他?
    劉邦布衣之時,蕭何曾多次以自己的職務之便,保護過劉邦。劉邦當泗水亭長的時候,蕭何更是經常照顧他。司馬遷有一個細節描寫,說劉邦去鹹陽押送苦力的時候,有的同事,送給他三百錢,但唯一只有蕭何,給他送五百錢。由此說明,蕭何對待劉邦,特別的情深義重。
  • 【名人百科】榮立一等功的「後勤部長」——蕭何
    蕭何制定的漢律九章,刪除了秦法的苛繁、嚴酷,使法令更為明簡。公元前193年,年邁的相國蕭何,由於常年為漢室操勞,終於臥病不起。病危之際,漢惠帝親自前往探望,並趁機詢問:「丞相百年之後,誰可代之?」接著惠帝又問:「曹參如何?」蕭何聽了,竟掙紮起病體,向惠帝叩頭,道:「陛下能得到曹參為相,我蕭何即使死了,也沒有什麼遺恨了!」
  • 劉邦對韓信毫不手軟,而對「開國第一候」蕭何,為何網開一面呢?
    老話說蒼蠅不叮無縫的蛋,劉邦對韓信三人下手,自然有他本人猜忌過重的原因在,但他們自己的許多作法也的確招人猜忌。韓信、彭越、英布,都是劉邦所封的異姓諸侯王。漢朝實行「郡國制」,即郡縣制和分封制並行的政體。分封制下,各路諸侯王不僅有獨立的行政權,更有著強大的軍事力量。
  • 蕭何韓信張良同為漢初三傑,為何蕭何排第1位,張良排62位
    劉邦說蕭何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不斷軍糧。劉邦說韓信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為什麼三人中的排名差距如此之大?排名到底是按什麼依據排的? 張良說現在功臣都要求分封,有些人是你的親信,有些人是從敵陣投降過來的,擔心你不分封他們,於是聚集在一起謀反,然後張良就建議劉邦分封自己最痛恨的人,於是劉邦就分封幾次差點害死他並且跟他有仇的雍齒為侯,其他人看到跟劉邦有仇的雍齒都被封侯,那說明劉邦封侯就不會受到親信關係而影響,所有人都會因功封侯了。
  • 劉邦登基後,對韓信英布等一眾功臣下了殺手,為何唯獨放過蕭何?
    身在沛縣的蕭何和曹參等人,覺得秦朝的暴政持續不了多久,也想要推翻其統治,就連沛縣的縣令也都有這樣的想法,於是他將蕭何和曹參招來,商議密謀起兵之事,蕭何建議沛縣縣令找逃亡在外的沛縣人,作為首領,領導起兵之事,這樣百姓才能夠追隨。
  • 劉邦論功行賞,為什麼蕭何排第一,張良卻只分到又窮又小的留縣?
    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劉邦說這句話,很有智慧,首先從謀劃和戰略層面肯定張良的功績,畢竟張良隨軍徵戰,在幾次關鍵的時候,提出了足以扭轉戰局的建議,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先說他別人插不上嘴。
  • 劉邦論功行賞的時候,將蕭何擺在第一,是否真的合理呢?
    劉邦打敗楚霸王項羽後,當上了漢朝皇帝,到了論功行賞的時候。劉邦一直認為蕭何論功勞應該排第一位,就把蕭何封為酇侯,食邑八千戶。劉邦說:「打獵,追殺野獸的是獵狗,而發號施令,指明野獸位置的是人,你們所做的是抓捕野獸,所做的和獵狗類似,蕭何發號施令,他的功勞和獵人是一樣的,而且蕭何全族幾十個人都跟在我身邊,你們不過一人跟隨我,蕭何的功勞是不能忘記的。」劉邦的這一說法眾人聽了不敢在說什麼了。
  • 蕭何屢立大功,為何劉邦卻總要殺他?讀懂了,才明白帝王權術
    蕭何不知皇上是何意,只得又像上次一樣,把自己的家產送往前線,他以為這樣做,劉邦就不會懷疑自己。可是召平又提醒他:「相國啊,你這麼做,恐怕用不了多久就要滅族了。」蕭何不解,忙問道:「我把家產全部捐給前線,清正廉潔,為何又要滅族?」
  • 「漢初三傑」蕭何,從基層文書到開國宰相,對秘書學有何啟示?
    劉邦曾在稱帝後的慶功宴上總結興漢滅楚取得天下的原因:「夫運籌策帷帳之中, 決勝於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功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 蕭何:劉邦功臣排行第一,別人有兵仙、謀聖稱號,為何他沒有
    而蕭何,還真不好想文案。我們會發現,別人有兵仙、謀聖的稱號,但蕭河就沒有這種帥氣的招牌。總不能叫他後勤仙、後勤聖,聽起來氣勢就弱掉了。畢竟打仗出謀劃策比較顯眼,而他的重要性比較難直接看出來,這回就來說一說蕭何的才能。
  • 蕭何為表忠殺韓信,劉邦賞5000戶封邑,卻被瓜農一語道破玄機
    就連劉邦的三軍統帥大將軍——韓信,也是蕭何極力推薦挽留的。更是有著「蕭何月下追韓信」的美名佳話,可以說是沒有蕭何的存在,漢高祖同時也失去了韓信。 可我們都知道,韓信功高蓋主被劉邦賜死,可為何推薦他的蕭何卻得以善終呢?
  • 劉邦許諾韓信「三不殺」,卻被蕭何化解,事後成了一句7個字的名言
    秦末漢初時就有一人,原本是起義軍出身,慢慢打出名號,當上了一方的諸侯王,最後卻因名聲太大被除掉,此人正是韓信。當初劉邦雖然許諾他"三不殺",卻被蕭何化解。在解決掉韓信之後,蕭何所作所為還成為了一句千古名言……韓信的崛起當秦二世胡亥上位後,他的暴政立馬遭到了人們的反對,天下人民終於在饑寒交迫中吹起了反抗的號角。
  • 劉邦本來只是個小亭長,無權無勢,憑什麼領導張良、蕭何、韓信?
    張良曾被黃石老人授以《太公兵法》,十年後學業有成,曾給多名豪傑講解過《太公兵法》,但那些豪傑都不聽不明白,而劉邦卻一聽就懂,一學就會,學會之後還能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學以致用。正因為劉邦有如此出類拔萃的反應,才讓張良心悅誠服,決定追隨劉邦,不再去投奔什麼楚假王景駒。其次,劉邦是靠利益和能力領導的蕭何。
  • 蕭何晚年入獄,不是因收受賄賂,而是和韓信之死有關
    《史記》中有一段非常有意思的記載:相國不以此時為利,今乃利賈人之金乎?」高帝不懌。是日,使使持節赦出相國。這段對話是在蕭何收了商人的財物後,請求佔用劉邦將上林苑發生的。但是在有人和劉邦說蕭何沒有過錯的時候,劉邦非常的生氣,但是還是立即將蕭何放了出來,甚至還安慰蕭何,說想讓天下知道蕭何是一個良相。
  • 無限風光在險峰——世人只看到了蕭何的風光,卻忽視了他的艱險
    但有一句詩詞說的好——無限風光在險峰,世人往往都只是看到了蕭何身上的風光,卻很少有人關注他的巨大付出和艱難小心,以及幾度歷經的險惡。俗話說伴君如伴虎,在這幾次險惡之中,蕭何若是一步踏錯,很可能就萬劫不復了,接下來我們就來一起看看蕭丞相一生之中最大的幾次危險,而他又是如何才有驚無險的避過。
  • 蕭何為什麼要幫呂后殺韓信?其實我們誤解了他!
    雖是諸侯蜂起,但以韓信之智,又怎會看不出最終將是劉項逐鹿?事項羽智不得用,從劉邦才不得施,難道庸碌真的是韓信的歸宿嗎?蕭何聰明絕頂,「後世賢,師吾儉:不賢,毋為勢家所奪」的處世哲學,至今讓人叫絕;蕭何洞悉民心,廣施仁政,在百姓心中豎起一道豐碑。百姓對蕭何的擁戴,終引來劉邦的猜忌,徵戰關外之時,數次派人探尋蕭丞相舉動。
  • 為何蕭何能夠全身而退,而韓信卻被株連三族?政治學分天差地別!
    陳壽曾形容諸葛亮的政治能力,可以跟蕭何相比,在《三國演義》描寫下,我們對諸葛亮相當熟悉,那蕭何有什麼過人之處?一、蕭何的自知之明蕭何在沛縣當官,當時劉邦還只是個平民,而且是個不務正業遊手好閒的死老百姓。劉邦惹過不少事,都是靠蕭何幫他擋了下來。
  • 漢朝建立之初,百姓窮困潦倒,蕭何為何還要耗費重金修建未央宮?
    過了一段時間之後,蕭何請劉邦移駕長安,但當到了長安之後,劉邦心裡又驚又怒,為何?原來蕭何將宮殿修的及其富麗堂皇,宏偉壯觀,比起秦朝的宮殿有過之而不及。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劉邦這個人,雖然心胸開闊,但是也是比較貪財的,他曾經在對付項羽時,就說過做大王一定要風風光光的話來。曾經攻破鹹陽時,就貪戀其中的金銀美女,倘若沒有樊噲等人的再三勸告,非常有可能就此沉淪下去。對於這一點,蕭何心中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