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何屢立大功,為何劉邦卻總要殺他?讀懂了,才明白帝王權術

2020-12-22 平哥談史論道

蕭何幫呂后除掉韓信後,劉邦十分高興,立即派人拜蕭何為相國,加封食邑五千戶,還給他安排五百個士兵守衛相府。大家都向蕭何表示祝賀,唯有召平說道:「相國,你大禍臨頭了!」

蕭何大驚失色,忙問道:「先生何出此言?」

召平這才說道:「現在皇上在外面討伐陳豨,十分艱苦,而你留守京師,小日子過得很悠哉,也不用去衝鋒陷陣。皇上此時封賞你,你不覺得奇怪嗎?如今淮陰侯謀反剛被平定,恐怕皇上對你也起了疑心了吧?」

蕭何聽了他的一番話,似有所悟,急忙問計於召平:「請先生救我。」

召平說:「為今之計,你把皇上的封賞全部退回去,再拿出你的家產,送給前線將士充當軍餉,那麼皇上一定很高興,則禍可免。」

蕭何聽從了召平的建議,劉邦果然龍顏大悅,認為蕭何幹得不錯。

經過這件事後,蕭何為人十分小心了,總怕揣摩錯了皇上的心思,為自己招來殺身之禍。又過了一年,黥布造反了,劉邦照例親自出徵。

劉邦出徵之後,還經常派人回來,問相國這段時間在忙些啥。蕭何不知皇上是何意,只得又像上次一樣,把自己的家產送往前線,他以為這樣做,劉邦就不會懷疑自己。

可是召平又提醒他:「相國啊,你這麼做,恐怕用不了多久就要滅族了。」

蕭何不解,忙問道:「我把家產全部捐給前線,清正廉潔,為何又要滅族?」

召平說道:「你現在高居相國,功勞第一,皇上沒法再封賞你。更要命的是,你初入關時,已深得民心,如今十多年過去了,老百姓都很愛戴你。現在皇上不斷派人問你情況,並不是真的關心你,而是怕你利用威望搞事情啊。」

蕭何一聽,嚇得臉都白了,盯著召平說:「那我該怎麼辦?」

召平不緊不慢地說道:「辦法還是有的,很簡單,你就多買一些田地,而且要利用職務之便,低價併購,而且到處借貸,把自己名聲搞臭。只有這樣,皇上才會對你放心。」

蕭何一聽,覺得言之有理,便按召平的說法去辦。劉邦看到蕭何名望不斷下降,心裡果然很高興。

劉邦討伐黥布班師回朝,沿途有很多老百姓攔轎喊冤,狀告相國蕭何利用職權搞貪腐。劉邦回宮後,趕緊將蕭何喊來,問他:「你已經是相國了,為何還去侵奪老百姓的財產,人家都告到我這裡來了,你自己去向他們解釋吧。」

蕭何要的就是這個效果,他看到劉邦批評時,臉上還掛著笑容,一副心情大好的樣子。蕭何一時得意忘形,竟忘了召平的提醒,又不自覺地為民請命起來。

蕭何當場上奏:「長安一帶,地勢狹小,而上林苑中空地很多,白白荒棄可惜,不如讓老百姓耕種。至於種地所得,就讓耕種的人收走,留下禾秸當作禽蓄的飼料。」

哪知,蕭何剛剛說完,劉邦便勃然大怒,大聲喝道:「相國收受他人財物,卻來打我上林苑的主意?」說完大聲一揮,將蕭何打入大牢。

蕭何大驚失色,他實在不明白,為何劉邦翻臉比翻書還快,但現在說什麼都晚了。蕭何呆在的牢房裡,始終也沒想明白,自己到底犯了什麼罪。

不光蕭何想不明白,也有很多人也沒想明白。於是,有一個姓王的衛尉忍不住問劉邦,:「相國到底犯了什麼罪,居然被關起來了?」

劉邦說:「我聽說李斯當相國時,不管立了多少功,都算在秦皇頭上,而秦皇犯了錯誤,李斯主動替他扛起來。現在相國貪汙受賄,卻以老百姓的名義來奪我的上林苑,所以我要關他。」

王衛尉說道:「我認為這件事是相國的職責所在,陛下為何要懷疑他呢?相國是那樣的人嗎?陛下討伐陳豨、黥布時,他都沒有趁機牟利。如果他那時想反,關中以西還能歸陛下所有嗎?」

劉邦聽了後,雖然心裡還是有些不爽,但也無話可說,便悄悄地派人把蕭何放了出來,繼續讓他當相國。

蕭何出獄後,第一時間就先光著腳去拜見劉邦,什麼也不敢說,只是跪在那裡不斷謝罪。

劉邦說道:「相國不用謝了,你為百姓爭取上林苑,是為民請命。我不同意,還把你關起來。現在我是桀紂,而你成了賢相。我故意關你,讓天下百姓都知道我的過錯。

蕭何還能說什麼呢?他原本是一個很清廉的好宰相,哪知為了保全自身,竟然故意貪汙、故意濫用職權為自己牟利,還要搞得盡人皆知。

蕭何一生謹小慎微,也很有能力,職責範圍內的事情他都能完成得很出色。歷代宰相,若能得到一句「蕭曹之亞匹」,那已經是很高的評價了。即使是這樣,蕭何仍然免不了牢獄之災。

這是一則來自《史記·蕭相國世家》中的故事,讀來十分有趣。讀來十分有趣,給人很多啟示。哪怕像蕭何這樣的功勳之臣,也不得不靠自汙來保全自己。

這再次證明了一個道理:伴君如伴虎。在封建王朝,一切皇帝說了算,皇帝不怕你貪,就怕你功勞太大,人品太好,聲望太高,也就是功高震主。讀懂了這一切,才明白,原來這些都是劉邦的帝王之術。。

《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他是司馬遷的嘔心之作。司馬遷寫此書的目的是為了「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魯迅先生譽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史記》已是我案頭的必備之書,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我都習慣的翻上幾頁。我之所以喜歡《史記》,不光是它有可信的史學價值,更是因為他有極高的文學水準。每夜讀史記,便覺如沐春風,神清氣爽,那些激情澎湃的文字伴隨我進入美好的夢鄉。

我最近正在讀一套《史記》,我認為不錯。圖文並茂,裝楨精美,好讀又好看。原文+注釋+譯文,大人能看,小孩也能看。全套禮盒6冊《史記》,厚厚的四大本,只需79即可入手,心動不如行動,趕緊點擊下方連結。

相關焦點

  • 劉邦為什麼不殺蕭何張良陳平而殺韓信?
    也正是因為他功高震主,劉邦才對他有很大的猜忌之心。但是話又說回來,劉邦對張良和蕭何的猜忌,一點都不必對韓信的猜忌小。但二人之所以得以善終,是因為都懂得急流勇退。 應該說張良是三人當中最聰明的一個,也是劉邦最放心的一個人。
  • 「狡兔死,走狗烹」:誰才是劉邦想殺又不敢殺的那個功臣?
    此時關內侯鄂千秋出來為蕭何說話,認為蕭何具有「萬世之功」,高於曹參的「一旦之功」。因為蕭何為國家定立制度,鞏固後方,這才保證漢軍屢次敗而不亡,這是所有人都無法相比的。劉邦聽後,非常認可,便令蕭何為第一功臣。可見,劉邦對蕭何有著非常深重的感情,很感激他立下的功績,所以給予他應得的地位。但這並不意味著蕭何就此能獲得完全的信任,猜忌依然存在,而且愈演愈烈。
  • 劉邦上位後,韓信被殺,蕭何下獄,為何唯獨張良能封侯壽終正寢?
    劉邦上位後,韓信被殺,蕭何下獄,為何唯獨張良能封侯壽終正寢?所謂「鳥盡弓藏,兔死狗烹」,古來不知道多少名臣大將,都是因此而死。比如說,幫漢高祖劉邦拿下天下的韓信,蕭何。漢初三傑中,也就張良最後的結局還算好。
  • 蕭何為什麼要幫呂后殺韓信?其實我們誤解了他!
    蕭何為什麼要獻計殺韓信?這個問題很多大家都有過論述,上述幾個朋友的說法也很好。作為一個無名之徒,我自不量力,想從更深層次解讀這段歷史,或許會貽笑大方,權當拋磚引玉。好了,還是從那段為人熟知的「蕭何月下追韓信」說起吧。
  • 劉邦斬白蛇起義:他出於什麼心態,又是怎麼斬的?
    最後在蕭何的賞識之下,把他推薦給當地的縣令當了小小的官吏,職位並不大就好比是現在的片區民警。蕭何為何如此做,因為他與劉邦夏天洗澡的時候,見到劉邦腳掌上有七十二黑痣。蕭何認為這是百年不遇的帝王之兆,從那以後,便刻意與劉邦相交,時間一長,倆人談論的共同話題不謀而合。頗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
  • 劉邦曾經數次懷疑蕭何有不軌之心,他是如何化險為夷的?
    所以劉邦把蕭何稱為功臣中的「功人」,其他武將稱為「功狗」,這並不是罵人的話,而是劉邦對群臣功勞的一種評價("功狗"比喻一件事情的直接實行者; "功人"比喻成功一件事情的指揮者)。最終蕭何名列功臣第一人、開國第一萬戶侯。但就是這樣一個功高勞苦的蕭何,在後來屢遭劉邦的懷疑差點被幹掉,那麼蕭何又是如何化解掉危機的呢?
  • 《史記》中為何張良與蕭何被列入世家,韓信卻僅僅列入列傳呢?
    「漢初三傑」張良、蕭何與韓信,明明都是一樣的功臣,可是為何後來司馬遷在寫《史記》的時候,要區別對待呢?其中張良、蕭何都被寫入世家,而韓信僅僅寫入列傳,這一切背後有什麼深層次原因麼?為何張良、蕭何入世家?《史記》,它是由司馬迀記載歷代帝王的豐功偉績的本紀,記載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勳貴興亡史的世家,以及記載3000餘年重要歷史人物生平史的列傳等內容的鴻篇巨箸。
  • 劉邦、劉秀和劉備三位帝王,誰的軍事才能最厲害?
    眾所周知,漢高祖劉邦出身農家,年青時不事生產,吃喝嫖賭樣樣精通,被鄉人視為無賴。後來,他當上了秦朝的泗水亭長(相當於鄉派出所所長),因為為人慷慨大度交遊廣泛,結識了蕭何、曹參、樊噲、夏侯嬰等豪傑人物,並成功地混入了當地的上層圈子。公元前208年,陳勝、吳廣率領一群誤期的戍卒在大澤鄉扯旗造反,轟轟烈烈的反秦大起義拉開了帷幕。
  • 劉邦死前,為何下令殺掉忠心耿耿的樊噲?背後是巔峰權術的表現
    劉邦死前,為何下令殺掉忠心耿耿的樊噲?背後是巔峰權術的表現在中國歷史上,能以布衣之身,白手起家,建立強大統一王朝的,只有兩個人。他們就是劉邦和朱元璋。劉邦的這一招是他一生中帝王之術的最後一招,亦是他最巔峰的一招。可沒想到的是,陳平心裡的「小九九」卻無意間將這一招給破了。話說陳平和周勃接到劉邦的這個命令後,馬不停蹄的就去執行了。可走到半路,陳平卻琢磨著不該這麼做。
  • 劉邦論功行賞的時候,將蕭何擺在第一,是否真的合理呢?
    這一下捅了馬蜂窩,武將紛紛向劉邦表示不滿,說:「蕭何沒有上過戰場,不過是在家舞文弄墨,發表意見;我們在戰場上拼殺,時刻面對生死考驗,經歷戰事百餘場,為你攻城掠地,立下功勞無數,怎麼現在他的官反而在我們之上,這是為什麼呢?」劉邦想了想說:「你們知道獵狗嗎?」眾臣沒明白劉邦想說什麼,回答道:「知道。」
  • 劉邦對韓信毫不手軟,而對「開國第一候」蕭何,為何網開一面呢?
    這幾位異姓王被殺,真不能完全怪劉邦刻薄寡恩,這些諸侯擁兵自重,在面對劉邦的重要安排時還經常討價還價,也難怪劉邦坐穩江山後要回過頭來算帳了。當然,儘管韓信、彭越有性格上的缺陷,但劉邦和呂后對他們的處置,還是有些太狠了。
  • 蕭何為表忠殺韓信,劉邦賞5000戶封邑,卻被瓜農一語道破玄機
    前言: 「蕭何買田宅,更要漢祖知。」是張鎡在《雜興》中寫下的一句話。從中我們也能得知就蕭何連買房這等小事,在漢高祖劉邦的心中都會有所知曉,因此也可見漢高祖劉邦對手下權臣的掌控是十分到位的。
  • 同為帝國丞相,為何司馬遷將蕭何列入世家,而將李斯歸入列傳?
    不然,斯之功且與周、召列矣。太史公對李斯的晚節不保,表示了極大的憤慨。倒行逆施,直到諸侯已經反叛了,才開始想起來爭辯上書,不是晚了嗎?劉邦這才說出了如此禮遇蕭何的原因,以獵人和獵狗來做比喻功勞大小。劉邦還說了一個重點,當初劉邦帥眾造反,這些人只有一兩個人跟著劉邦創業,而蕭何確實宗族幾十口子人都送到了前線。這兩個理由一經說出,其他人立刻服氣了。
  • 劉邦最恨的叛徒,稱帝後為何沒有殺他,反而封他為侯
    他只是個普普通通的小人物,但他還是一個傳說,也可以稱之為那個時代的產物,他是漢高祖劉邦最恨的一個人,曾經背叛過劉邦,他做的那些事足夠他死100次,但這個人不僅沒有死,而且劉邦還封他為侯,更重要的是他比劉邦活得還久,死後更是被人立廟祭祀,傳承千年,不得不說,他是時代產物的幸運兒。
  • 劉邦論功行賞,為什麼蕭何排第一,張良卻只分到又窮又小的留縣?
    其次說蕭何,將後勤政治貢獻,提升到軍事之前,這其實有種借著張良的話,來說的意思,如果先說蕭何可能大家還有點逆反,但是先說張良,手下那幫將領就閉嘴了,畢竟張良幹的活,他們想破腦袋也幹不了。最後才說韓信,肯定了他獨當一面,開疆擴土的巨大軍事貢獻。
  •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為何蕭何一定要殺韓信呢?
    導讀: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為何蕭何一定要殺韓信呢?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歷史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為何蕭何一定要殺韓信呢?
  • 樊噲功勳卓著,且和劉邦交情匪淺,劉邦為何要派陳平去殺他?
    而歷史上如同勾踐一般的人還有很多,最著名的就是劉邦和朱元璋,在開國之後大殺功臣,劉邦在統一天下之後將包括韓信在內的異姓王全部誅殺殆盡,而朱元璋比他更狠,開國功臣除了少數幾個沒有威脅的,別的全殺了,連子孫後代都沒給他們留下。或許由於殺的人實在太多,在劉邦晚年他自己也有點糊塗了,因為當時劉邦甚至連樊噲都要殺。
  • 劉邦大封開國功臣,張良排名62,韓信第21,為何蕭何位列第1?
    那麼問題就來了,為何三人排名相差那麼大,一代謀聖張良為何只排到五十名開外,為劉邦打下半壁江山的韓信為何沒有躋身前三,而僅僅在後方負責運糧的蕭何為何又能位居功臣榜首? 我們一起來看。
  • 劉邦曾經幾次懷疑蕭何有不軌之心,蕭何是如何化險為夷的?
    漢初三傑,最後唯獨蕭何得以全身而退。劉邦在建立漢朝奪得天下之後,因為蕭何、張良與韓信三人居功至偉,被後世之人稱作「漢初三傑」。對於臣子的功勞,劉邦心裡其實也非常清楚,在宴飲之上,他故意問群臣:項羽勢力遠勝過我,卻最終失去了天下,這是為何?群臣議論紛紛。
  • 劉邦大封開國功臣,蕭何排名第1,韓信第21,張良為何排第62位
    ——《漢書·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然而讀了《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後,發現這個排名表有點不符合常理,人人都知道漢初三傑居功至偉,然而在排名表上,蕭何排第一,而兵仙韓信排第21位,神機妙算的張良居然排到了第62位。劉邦說:帶兵我不如韓信,治理國家我不如蕭何,論謀略我比不上張良,有了這三個人,劉邦才得了天下。既然能有如此高的評價,為何韓信與張良卻排名如此靠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