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狡兔死,走狗烹」:誰才是劉邦想殺又不敢殺的那個功臣?

2020-12-11 讀書廣記

春秋時期,越王勾踐破滅吳國後,頭號功臣範蠡在歸途中突然請辭,悄悄地離開越國,不知去哪了。後來,大夫種收到範蠡從齊國寄來的密信,裡面道出他請辭而去的真正原因。範蠡寫道:「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原來他已經看透了勾踐的帝王心術,明白跟這種人在一起,只能共患難、無法同富貴,還不如避開為好。

在中國歷史上,許多帝王都有著類似於勾踐的心術,在成事以後狠心地宰殺功臣,其中以漢高祖劉邦明太祖朱元璋最為典型。不同的是朱元璋殺戮功臣幾無忌憚,罪行未顯而被誅殺的人比比皆是,根本就不需要太多的理由;漢高祖雖然也生性殘忍,但所殺的功臣一般都有謀反的舉動或明顯的言辭,必待坐實其罪名後,才會出兵去討伐,不敢擅自妄殺。

在所有的功臣裡,有一個人是劉邦多次想殺卻又不敢下手的,因為這個人很有政治智慧,劉邦怎麼也挑不出他的錯來。這個人既不是張良也不是韓信,更不是陳平,那麼他究竟是誰呢?

01劉邦都誅殺了哪些功臣?

《史記》裡有一篇《高祖功臣候者年表》,裡面記載了漢初的一百三十七個功臣,其中封侯的有十八個,前十名的排位是這樣的:蕭何第一、曹參第二、張敖第三、周勃第四、樊噲第五、酈商第六、奚涓第七、夏侯嬰第八、灌嬰第九、傅寬第十。這個排位裡,許多本該出現在裡面的名字不見了,因為這些功臣犯了「謀反罪」,所以才被劉邦拉了黑名單。

如果我們再翻閱到《高祖本紀》,便會發現曾經有一批功臣被封為王爵,大多是武將。他們分別是楚王韓信、梁王彭越、韓王信、燕王藏荼和淮南王黥布等,這些人最終都背負上了謀反的罪名,導致身死而國滅。

在漢五年正月分封諸王之後,藏荼率先於十月造反,主動攻擊代地,劉邦便命太尉盧綰討伐他,取其位而代之;十二月,有人來告說韓信謀反,劉邦便偽遊雲夢,將其逮捕還京;七年,韓王信勾結匈奴謀反,兵敗後逃入漠北;十一年,呂后與蕭何殺死韓信,彭越與黥布感到害怕,也相繼造反,結果全部被劉邦平定;十二年,燕王盧綰謀反,逃出塞外,終劉邦之世,不得返還。

除了這些因謀反而被殺或被逐的人外,其他的功臣也免不了猜忌。留候張良在入關之後,便託言從赤松子遊,閉門不出歲餘;武侯樊噲將兵在外,劉邦誤聽讒言,欲於軍中斬之,幸虧呂后相救而得免;就連排名第一位的蕭何也免不了猜忌,劉邦屢欲尋其過錯,而蕭何卻全能化解,成為讓劉邦想殺而又不敢殺的那個人。

被劉邦殺害的功臣以異姓諸侯王為主

02為什麼說劉邦最猜忌的功臣是蕭何?

有心人在讀《史記》的《蕭相國世家》時,會發現這是一篇奇妙的官場保身之經典。裡面花大篇幅來講蕭何是如何一次又一次地化解信任危機,成功使自己避免了功高震主而被殺的悲劇。在這篇世家裡,劉邦多疑猜忌的性格被集中地刻畫了出來,這是其他篇所沒有的。

從《蕭相國世家》的描述中,我們發現劉邦對蕭何有著一種非常矛盾的心理,一方面他十分器重蕭何,認為這個人為自己經營後方,功不可沒;另一方又時時猜忌蕭何,每次在外打仗都會擔憂蕭何是否會謀反而霸佔自己的巢穴,導致基業喪盡。這兩種心理交織在一起,就變成了劉邦想殺又不敢殺蕭何的矛盾心態。

在秦朝時候,蕭何官至沛縣功曹,是劉邦這個小亭長的上司。他經常利用職位便利來袒護劉邦,而劉邦也常跟隨在他的左右,儼然是上下級的關係。當劉邦要去鹹陽出差時,各級官員都為其籌募旅費,其中蕭何出資最多。陳勝吳廣起義後,父老們共同擊殺沛令,蕭何與曹參便迎劉邦入沛。此時大家都擔心起義失敗的話會被秦人誅九族,所以互相推讓,最後才讓劉邦來做領導,蕭何為副。

之後蕭何追隨劉邦入關滅秦,收其圖籍,盡知天下戶口強弱處。在項羽定封后,劉邦不滿漢中僻遠,想要反抗,蕭何勸他先以漢中為根據地然後再徐圖進取,提出「養其民以致賢人,收用巴、蜀,還定三秦」的發展路線。劉邦知道蕭何是搞政治的人才,所以自己稱王后,便命其為丞相,負責經營後方。在劉邦出外徵戰時,蕭何的政治才能得以徹底發揮出來,他不僅能保證前方足兵足食,而且還舉薦了像韓信這種大將。

漢軍還定三秦之後,蕭何負責鎮守關中,為漢朝制定法令,建立宗廟社稷宮室和縣邑制度。搞政治的蕭何越來越像國家的政治首腦,而劉邦只是一個屢次打敗仗的統帥而已。他每次被項羽打得片甲不留時,還得靠蕭何從輸送的援軍進行支撐。

因此,在漢三年,劉邦正與項羽對峙在京索之間,卻依然不忘多次派使者回去慰勞蕭何。有一個叫鮑生的人看穿了劉邦的心思,他告訴蕭何說漢王派使者回來見丞相,名為慰勞、實則刺探,這是對丞相產生了疑心。試想,漢王的根據地現在掌握在丞相的手中,假如丞相要造反,派人去斷了漢王的糧道,那漢王就只能坐以待斃了。所以漢王在前線打仗時還不忘派人回來刺探丞相的動靜,擔心的就是這種隱患。於是,蕭何便派遣自己家族的兄弟子孫到軍中去,表示願與漢王共生死的決心,消除了劉邦的疑慮。

這件事說明在取天下之前劉邦就一邊依賴蕭何,一邊又猜忌他了。而在得天下之後,劉邦雖然力排眾議,以蕭何為第一功臣,但猜忌之心並未消減,甚至還動起了殺念。

劉邦依賴蕭何,卻又對他放心不下

03蕭何有政治智慧,屢次化解信任危機

在消滅項羽,奪取天下後,劉邦非常清楚蕭何對於自己的意義,他封蕭何為鄼候,食邑最多。諸將得知後都不滿,認為自己在前線攻城略地、出生入死,而蕭何在後方舞文弄墨,未有寸尺戰功,如何反居於眾人之上?劉邦便解釋說,諸公是搞軍事的,蕭何是搞政治的,是政治指揮著軍事,而不是反之。此外,蕭何舉宗族數十人追隨自己,從起義到取天下,始終不離不棄,這種功德不能忘記。

然而,在論及排名時,諸將又集體擁護曹參為第一。劉邦雖然屬意蕭何,但不好再反對眾人。此時關內侯鄂千秋出來為蕭何說話,認為蕭何具有「萬世之功」,高於曹參的「一旦之功」。因為蕭何為國家定立制度,鞏固後方,這才保證漢軍屢次敗而不亡,這是所有人都無法相比的。劉邦聽後,非常認可,便令蕭何為第一功臣。可見,劉邦對蕭何有著非常深重的感情,很感激他立下的功績,所以給予他應得的地位。

但這並不意味著蕭何就此能獲得完全的信任,猜忌依然存在,而且愈演愈烈。

劉邦給予蕭何應得的地位

在建國之後,劉邦依然離不開蕭何,常將政事委託給他,自己則經常出外平叛。漢十一年時,劉邦到趙地去討伐陳豨。恰巧韓信謀反於關中,幸虧蕭何提前用計才將其擒獲。劉邦知道後,一邊拜蕭何為相國,益封五千戶;一邊又令一名都尉率五百名士卒為相國衛,名義上是保護蕭何,實際上是為了控制他。所以,當大臣們都向蕭何祝賀時,有一個名叫召平的人看穿了劉邦的心思,他對蕭何說:

「禍自此始矣!上暴露於外而君守於中,非被矢石之事而益君封置衛者,以今者淮陰侯新反於中,疑君心矣。」

蕭何這才明白了過來,劉邦這人實在太厚黑了,老是變著法子來試探自己。於是他也就順從劉邦的心思,辭掉了封賜,並且還主動以家私助軍餉,劉邦知道後很高興。次年,黥布造反,劉邦仍舊外出平叛,他又使著老把戲——「數使使問相國何為」。蕭何以為只要盡職盡責,安撫百姓,繳納軍糧,劉邦就會滿意。然而有門客卻說,相國這麼做會被陛下認為是在收買人心,打算取代自己在百姓心中的地位,遲早會被滅族的。蕭何聽後,又得故意多買田地,得罪百姓以自汙。

蕭何自謝於民

04劉邦為什麼想殺又殺不了蕭何?

雖然蕭何已經竭盡所能的來依順劉邦,但仍然無法打消他的猜忌心理。在平定黥布之後,劉邦認為應該找藉口來除掉蕭何。就在回京的途中,老百姓們遮道上書,控告蕭何強買民田宅數千萬。劉邦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如果藉機把蕭何殺掉,不僅罪名成立,百姓高興,而且自己也無需背負忘恩負義的罵名。於是他將百姓的控狀全部交給蕭何看,笑著說相國居然也會取人田宅以為利,並要求蕭何親自去向百姓道歉。

受到羞辱後,蕭何第一次表達了自己的不滿,他以為民請命的名義,要求劉邦開放皇家的上林苑,讓百姓進去耕田,不要只留給禽獸食用。就在這一刻,雙方徹底撕破了臉皮,劉邦大罵說:「相國多受賈人財物,乃為請吾苑!」於是下令將蕭何投入監獄。

過了幾天後,王衛尉問劉邦說相國究竟犯了什麼大罪,為何陛下處罰他這麼重。劉邦回答說相國收了商人的賄賂,想漁利皇家園林。然而王衛尉知道劉邦污衊蕭何的真正原因,所以他委婉地說相國追隨陛下這麼多年,常負責鎮守後方,如果真有私心的話,早在楚漢對峙時就造反而獨據關中了。如今陛下卻指控相國收取幾個商人的賄賂,這怎麼說得過輕呢?劉邦聽後明白了過來,便下令赦免了蕭何,與他同歸於好。這說明劉邦明白了三件事:

第一、蕭何是不該殺的。因為他的罪名並不成立,殺了他無法服眾。百姓雖然一時激憤,但日後想起蕭何的好來,遲早會翻案;

第二、蕭何是不能殺的。如果把蕭何殺死了,那麼由他所訂立的漢家制度是否還要沿用下去?他所舉薦的官員是否都要罷免?他是個得民心的宰相,殺了他是否不利於自己的統治?

第三、以其殺蕭何,不如用蕭何。既然並沒有蕭何謀反的證據,那麼以其殺了他,不如選擇相信他。在徵討黥布時,劉邦已為流箭所傷,他自知時日無多,所以考慮要讓蕭何留下來輔佐幼主,不能輕易把他給殺了。

當時蕭何也已是老態龍鍾了,所以劉邦見到這個他平生最想殺而又不敢殺的人時,留下了充滿歉意及懺悔意味的一句話——

「我不過為桀、紂主,而相國為賢相。」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劉邦沒殺幾個功臣,總有人說劉邦殺功臣呢?
    嚴格地說,劉邦那不叫殺功臣,叫繼續平定天下。秦朝末年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時期,歷史上從來沒有經歷過那種情況。所以那時候打下江山後,建立一個什麼樣的政權?怎樣來確定新政權的秩序?大家心裡都不明白。為什麼劉邦沒殺幾個功臣,總有人說劉邦殺功臣呢?
  • 狡兔死,走狗就一定得烹嗎?朱元璋想出另一辦法,效果奇好
    另外史河中也有所謂的「時勢造英雄」之說,時勢、敵人是英雄生存立足、位列前臺的必要條件,一旦時勢變遷、敵人盡滅,便也是「狡兔死、走狗烹」之悽慘結局,尤其是擁有顯赫功勳的「功高震主」之「走狗」。由此可見,「功高震主」始終是橫亙在君臣之間不和諧的音符。那麼除了「簡單粗暴」地搞滅絕一切的屠殺,面對「功高震主」的臣子,是否「狡兔」一死,「走狗」就一定得烹?
  • 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很多人說天上像馬的那個雲那天是被安排的好的,但彭叔始終認為他說的是他自己想說的話,他有可能提前已經知道了後果,但是他依舊想說,因為到了他這個層次,錢已經不是最重要的東西了。對於像馬的那個雲來說,大家覺得他的財富多個1千億,能讓他的生活質量發生改變嗎?他已經生活在地球最頂端的那一搓人裡面了,可以時候他已經升無可升了。
  • 張良明知道劉邦奪天下後會殺他,那他為何還要盡全力幫助劉邦?
    張良不可能會知道劉邦會殺他的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這是一個世人皆知的道理,開國皇帝多誅殺功臣,這個連小孩子都知道的事情。張良是與蕭何、韓信並稱的漢初三傑之一,在漢初三傑之中以智慧而著稱,以他的智慧,他怎麼可能不知道呢?
  • 樊噲功勳卓著,且和劉邦交情匪淺,劉邦為何要派陳平去殺他?
    歷史上,有一句歇後語「飛鳥集,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說的就是當年範蠡幫助越王勾踐平定吳國之後,範蠡便已經意識到勾線是只可共患難,不可共富貴的人,對文種說了這句話,哪知道文種不聽,最終範蠡僥倖逃過一劫,而文種則是之後被勾線賜死。
  • 劉邦死前想殺3位功臣,陳平機智應對,後個個升官
    帝王才能強大,身體才能強健,還能壓制一把,慢慢剝奪功臣手中的權力,鞏固江山社稷;皇帝年老,皇儲衰弱,開國功臣只能在肉體上被消滅,給新皇帝以安全感。一三九二年,太子朱標英年早逝,皇孫朱允炆聲望不高,難以威懾功臣。一三九三年,太祖朱元璋只好找個理由,借著「藍玉案」,殺了一萬五千多人,將之前給朱標準備的超豪華文武班底連根拔起。
  • 《道德經》第九章: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見好就收的智慧
    不管事業做得多大,如果不快樂,整天心力憔悴,那不如退一步海闊天空。我很敬重那些一直在路上的企業家,我常說,他們也是修行者,他們把紅塵當作最好的修行場所了。人都具有貪婪的本性。什麼好東西都是越多越好。然而我認識的幾位企業家,他們和任何人合作,都要彼此雙贏,自己情願少賺些,也不願意讓對方吃虧。他們把生意建立在快樂的基礎之上。
  • 秦曾強悍的戰鬥力,劉邦輕鬆就殺進了鹹陽,當時蒙恬,王翦在哪?
    每個時代都有屬於那個時代的英雄。秦統一六國時的戰力,依賴於強大的國力和名將的支撐,這其中最為耀眼的將星就是王翦,六國之中最難啃的硬骨頭:趙國和楚國都是王翦殲滅的,李牧、項燕兩位名將最終沒能扭轉趙國和楚國的國運。那麼大秦帝國的威武之師,到了秦末為什麼就不行了呢?
  • 劉邦為何不殺掉呂后為戚夫人保駕護航?不忍殺、不能殺、不敢殺
    劉邦之所以這麼做,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第一,劉邦心裡有虧欠;第二、呂后並無過錯,沒有理由;第三呂后勢力大。這三個理由總結下來就是,劉邦不忍心殺、劉邦沒有理由殺、劉邦不敢殺。二、呂后並無過錯從第一條說到,呂雉一個妙齡女子嫁給劉邦,沒有任何怨言,生兒育女,織布耕地,相夫教子,絕對是賢妻良母的典範,放在平常人家,都挑不出來呂雉的不是,更何況是呂雉當了皇后呢。一國之母,沒有過錯,即使是皇帝也不敢輕易廢掉皇后,更別說殺了。
  • 劉邦死前為什麼要殺救命恩人樊噲?史學家:他身份特殊
    然而,劉邦臨死前,對待功臣卻痛下殺手,韓信、彭越、英布等武將無一倖免,可謂是:「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在《鴻門宴》裡,項羽設計要刺死劉邦,樊噲得知劉邦要面臨殺身之禍後,決定要與劉邦同生死、共命運,他說:此迫矣,臣請入,與之同命。
  • 在對待開國功臣上,相比劉邦和朱元璋,趙匡胤真是個厚道人啊!
    在古代,當一個新的封建王朝成立後,開國皇帝往往會對開國功臣們舉起屠刀!我們普通人可能不理解這種行為,別人辛辛苦苦、捨生忘死地為你奪得了天下,你卻不懂感恩、不知回報,成事後反而對他們大開殺戒,這豈是君子所為?
  • 韓信臨死前說出一個人的名字,劉邦知道了:煮他!
    正應了"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可惜一代名將在此隕落。最後韓信設計的杯殺。 畢竟當時的韓信已經高蓋主,這無疑是讓劉邦感到了威脅。在韓信的一生中,有一位重要的謀士,他就是蒯通。人們對這個人肯定不熟悉,在歷史上蒯通的知名度也很低。 韓信臨死前,說了一句話:"悔止蒯通",說的就是蒯通。那麼韓信後悔什麼呢?蒯通對韓信說了什麼?韓信身邊的謀士蒯通早就對韓信說過,"百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
  • 劉邦死前,為何下令殺掉忠心耿耿的樊噲?背後是巔峰權術的表現
    作為兩個強大王朝的開創者,二人都有一批忠心耿耿的手下為其出謀劃策,二人對待功臣的態度也有些類似,那就是「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相比較朱元璋殺盡功臣的做法,劉邦殺功臣的範圍較小。劉邦殺掉的功臣都是野心勃勃之輩,諸如彭越,英布,韓信等人。
  • 呂雉為什麼不殺張良?
    呂雉不敢殺張良,也沒有必要殺張良,為什麼這麼說,聽我細細道來。劉邦奪得天下的「指南針」—張良。劉邦是什麼樣的人,史書記載的很清楚,一個四十來歲整日遊手好閒的低級公務員,這樣的人會成為開國之君,有幾個人會相信。但是劉邦就是成功了。而成功的秘訣就是善於識人用人。
  • 劉邦一上位就論功行賞,晚年想將功臣都殺了,只有一個人他不想殺
    導讀:劉邦一上位就論功行賞,晚年想將功臣都殺了,只有一個人他不想殺說起漢朝的建立,劉邦要感謝很多人,因為他本身只是一個普通百姓,根本沒有權勢也沒有財富,如果不是結交了很多朋友,他是不可能成為皇帝的。但是劉邦可不是什麼有良心的人,所以當他從百姓成為皇帝後,就怕這一切再失去,所以開始想辦法除去那些功臣。最開始劉邦是給了那些兄弟封號和財富的,畢竟他剛上位,還需要很多幫助才能鞏固好國家。而且當時的他還沒有享受太多皇帝的權力,所以並沒有太多想法,可是到了年紀大的時候,他越發貪戀權力,生怕被人奪走。
  • 劉邦臨死前,為何要下令殺掉救過自己命的樊噲?原因其實很簡單
    他們就是劉邦和朱元璋。作為兩個強大王朝的開創者,二人都有一批忠心耿耿的手下為其出謀劃策,二人對待功臣的態度也有些類似,那就是「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相比較朱元璋殺盡功臣的做法,劉邦殺功臣的範圍較小。劉邦殺掉的功臣都是野心勃勃之輩,諸如彭越,英布,韓信等人。無一例外,這些人都是劉邦所分封的諸王。
  • 呂雉狠毒殺韓信,為了劉邦死前不殺了她,不是沒有原因!
    很多人都在想既然劉邦知道呂后那麼殘暴,為什麼不在死之前就處決了她!當年劉邦還只是一個小小的亭長,因為一次無意間參加了呂家的宴會,呂雉的父親看重了劉邦的野心和能力,才不管身份地位將女兒呂雉嫁給劉邦。一開始呂雉只是跟著這個小小的亭長,並且曾經還帶著一兒一女在家耕田種地。
  • 「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曾國藩和太平天國的關係!
    「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當太平天國被剿滅的時候也是曾國藩也到了落幕的時候,曾國藩和太平天國的關係是相互依存的。沒有太平天國,曾國藩也許只是一個大學士,更不會青史留名,時勢造英雄,曾國藩就是太平天國造的英雄。洪秀全的起義,太平天國的持續發展,給曾國藩建立的湘軍勢力得到了極大的發展。
  • 《異世邪君》君無悔,功臣為何難以善終?
    韓信輔佐劉邦平定大業,沒有戰死沙場,卻死在劉邦手中。登基以後斬殺開國功臣好像成了君王的慣例。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宋太宗坑殺楊家將,宋欽宗斬殺嶽飛,朱元璋殺盡開國功勳。為什麼大將死的都這麼憋屈,哪怕戰死沙場,他們都心甘情願,為什麼君王只可以共患難,不可同富貴!
  • 韓信有「見天不殺,見地不殺,見鐵不殺」免死金牌,為何還被殺?
    韓信手握「三見不殺」的免死金牌,呂后誘殺韓信是否是抗旨不尊?據傳漢朝張良為保韓信,誘漢高祖寫下赦書,希望以此保韓信不死:「見天不殺,見地不殺,見鐵不殺。」所謂的「見天不殺,見地不殺,見鐵不殺」,就是劉邦為了讓韓信出兵,給了韓信一套免死「金牌」。這個橋段出自明代的小說《西漢演義》,既然是小說,其真實性就有待商榷。劉邦有沒有可能真的承諾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