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死前想殺3位功臣,陳平機智應對,後個個升官

2020-12-12 魯迅家常事

常言道,兔死狗烹,鳥盡弓藏,開國君主最怕的就是一幫戰功卓著、謀略過人的元勳。帝王才能強大,身體才能強健,還能壓制一把,慢慢剝奪功臣手中的權力,鞏固江山社稷;皇帝年老,皇儲衰弱,開國功臣只能在肉體上被消滅,給新皇帝以安全感。

一三九二年,太子朱標英年早逝,皇孫朱允炆聲望不高,難以威懾功臣。一三九三年,太祖朱元璋只好找個理由,借著「藍玉案」,殺了一萬五千多人,將之前給朱標準備的超豪華文武班底連根拔起。朱標之死,可說是為太祖大肆誅殺功臣之先驅。

明洪武殺掉功臣,自然是為了鞏固朱允炆的地位,消滅那些可能威脅大明社稷的潛在勢力。在這種情況下,朱元璋對功臣特別狠心,對自己人特別是家人,他還是很「慈愛」的,處處為後代著想,幫助他們掃除障礙,鋪就康莊大道。

#獨裁統治時期,殺掉開國功臣,朱元璋不是第一,也不是最後。秦建立後,嬴政並沒有誅殺功臣,即使是六國中的貴族他也不例外,他給了他們一條活路;在帝國時期,開始誅殺功臣,始於漢高祖劉邦,後人紛紛仿效。

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眾所周知,劉邦在創業時期,多次被項羽吊打,從來沒有想過能獲勝,後來逆襲成功。這是為什麼?所有的諸侯離開項羽,都跑去支持劉邦,項羽被所有的諸侯聯合絞死。

項羽能力一般,韓信、彭越、英布等悍將又超強無敵猛將,他怎能不怕?一生中,找個理由殺了人,才是上策。在這些書中,韓信被一幫宮女用竹籤刺死,彭越被煮成粥給各路諸侯吃,以示威嚴。

劉邦在前195年就死了,而劉盈又太弱,難以威懾功臣。這時,劉邦想到了「一石三鳥」的計策,他除掉了絕對擁戴呂雉的妹夫樊噲,大將周勃,還有謀略過人,屢次出奇制勝的陳平。

怎樣才能擺脫三個人?項羽臨終前,自然很難親自動手,於是讓陳平、周勃到軍營逮捕樊噲,就地處決。只要樊魚一死,呂雉掌權,可以想像的陳平、周勃之下場,應該和彭越一樣,「煮」了。

何許人也,陳平?史無前例的「鬼怪」奇才,比張良都還要厲害,只不過地位不如後者罷了。想起那一年,劉邦一怒之下想要親徵韓信,若不是陳平設計擒拿,劉邦大漢江山不保,打韓信,劉邦還差得遠,怎能硬?

白登山陷落後,匈奴冒頓單于四十萬鐵騎圍攻,劉邦陷入了絕境。這時,陳平又出奇制勝,收買了單于夫人,許諾給她錢,讓她和家人團聚;冒頓解圍,劉邦終於驚慌失措,躲過了一劫。

此時此刻,劉邦想借陳平、周勃的手除掉樊噲,又借呂雉的手除掉陳平、周勃,玩弄「一石三鳥」,陳平難道不知道嗎?項羽是個精明人,而陳平更是個「鬼」,他用計謀躲過了一劫,之後陳平、周勃、樊噲個個升官,堪稱奇蹟。

周勃找陳平商量對策:劉邦已死,馬上就要駕崩,我們若殺了樊噲,將來必定被呂雉除掉,必須想辦法保住性命。陳平非常害怕,不知如何是好,便說:「抓樊噲吧,把他押回京去,慢慢走,熬死劉邦吧。」周勃乃一介武夫,作戰勇猛,但缺乏計謀,陳平這樣說,他自然同意,一切聽從陳平的安排。

當重兵把持在手中時,樊城豈能束手就擒?如果樊噲反叛,陳平、周勃都很危險,但是陳平有辦法,樊噲很容易被擒。到軍營外的陳平,築起了高臺,讓他手下的人請樊噲來聽旨。樊噲見陳平人多勢眾,區區一個文官,何等恐怖,便單騎去見,結果被周勃擒住,關進囚車,押送到長安。

擒下樊噲後,陳平沒有照劉邦的意願,把它就地解決了。這時,周勃趕到軍營,拿出皇帝的印信,控制了軍隊;陳平將樊噲押解回京,一路慢行,當劉邦駕崩的時候,他們仍在路上遊蕩。半個時辰後,劉邦的部下就聽到消息,陳平將樊噲押回長安,自己也快馬加鞭回到了長安。進了宮門,陳平直接跪在劉邦的靈前,放聲大哭:你讓我處決樊噲,我不敢輕舉妄動,現在樊噲已在囚車上,正送他到長安。

陳平哭了,哭得幾乎不能動彈。這時,呂雉得知妹夫樊噲並未死,自己的親信仍在身邊,便又讓人來扶陳平,讓他不要太傷心。陳平怎麼樣?於是乘機提出要留在長安,呂雉答應,還拜他為郎中。

項羽要殺樊噲,「一石三鳥」,陳平卻輕而易舉地化解,還升官(後來成為丞相),這就是人生的贏家。而周勃和樊噲也都是勝利者:他們都先後當過大將軍,後來又兩次當過丞相,地位相當顯赫。

在呂雉死後,陳平再一次出奇制勝,聯合周勃誅殺呂氏集團,鞏固劉家江山社稷,以劉恆為帝,即漢文帝。在這種情況下,陳平還能抵擋得住劉邦。

相關焦點

  • 劉邦死前,為何下令殺掉忠心耿耿的樊噲?背後是巔峰權術的表現
    劉邦死前,為何下令殺掉忠心耿耿的樊噲?背後是巔峰權術的表現在中國歷史上,能以布衣之身,白手起家,建立強大統一王朝的,只有兩個人。他們就是劉邦和朱元璋。作為兩個強大王朝的開創者,二人都有一批忠心耿耿的手下為其出謀劃策,二人對待功臣的態度也有些類似,那就是「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相比較朱元璋殺盡功臣的做法,劉邦殺功臣的範圍較小。劉邦殺掉的功臣都是野心勃勃之輩,諸如彭越,英布,韓信等人。
  • 「狡兔死,走狗烹」:誰才是劉邦想殺又不敢殺的那個功臣?
    春秋時期,越王勾踐破滅吳國後,頭號功臣範蠡在歸途中突然請辭,悄悄地離開越國,不知去哪了。後來,大夫種收到範蠡從齊國寄來的密信,裡面道出他請辭而去的真正原因。範蠡寫道:「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
  • 劉邦一死,呂后心生毒計除功臣,酈商讓審食其帶了一句話……
    呂后不但有政治野心,更是個心狠手辣的女人。早在劉邦活著期間,漢初三名將韓信、彭越都是被她直接策劃除掉的,對於任何可能威脅大漢皇權的人和勢力,呂后的態度比劉邦還堅決——剷除。劉邦一死,兒子劉盈登基,對於呂后來說更好操控朝局,她卻面臨一個問題:大漢開朝的功臣集團勢力依然強大。
  • 劉邦為何在死前下令,殺死情同手足的樊噲?他殺成了嗎?
    身上自帶光環,一是立下赫赫戰功的老臣,而且是一直陪伴劉邦過來的老朋友,老熟人。那麼為什麼劉邦要殺關係這麼親密的樊噲呢?究竟他做了什麼事,或者劉邦身上發生了什麼事?2.樊噲為劉邦立下的汗馬功勞他幫助劉邦首先把沛縣收入囊中,成為沛公,獲得之後行動的大本營根據地。
  • 劉邦臨死前為何派陳平殺掉樊噲?陳平又是怎麼做的
    樊噲追隨劉邦起兵反秦,南徵北戰,他作戰勇猛,為大漢立下了汗馬功勞,並且在鴻門宴上獨身闖帳救劉邦,深得漢高祖劉邦的信任,作為西漢開國元勳、大將軍、左承相,是劉邦的心腹猛將。而且和劉邦是連襟關係,是呂后的妹夫,他們是親人。但是劉邦在臨死前卻密旨陳平處死樊噲,這是什麼原因呢?陳平又是怎麼做的?且看下文解說。
  • 劉邦如何評價陳平?為什麼說陳平「智有餘,然難以獨任」?
    劉邦率3萬偏師進攻關中,楚懷王熊心約定「先入定關中者王之」。當時,30萬秦關中軍團重點防守滎陽防線,部署在滎陽、洛陽、函谷關一線的總兵力超過15萬。劉邦以3萬偏師正面進攻滎陽防線,就是把3萬人全打光也不可能突破。南陽、嶢關、武關這三個戰略要地,各自有秦軍5萬左右,並且相互距離較遠,很難短時間相互支援。
  • 劉邦臨死前留下了4個字,15年後,呂后去世才真相大白
    劉備在臨死前留下了很多話,但其中的4個字,非常耐人尋味。呂后當時並沒有在意,可是15年後,呂后去世才真相大白!果然深不可測。當年劉邦徵討英布後,就病倒了。有天,呂后在伺候劉邦時問:「陛下百年之後,蕭何也死了,丞相之位給誰當?」
  • 樊噲功勳卓著,且和劉邦交情匪淺,劉邦為何要派陳平去殺他?
    而歷史上如同勾踐一般的人還有很多,最著名的就是劉邦和朱元璋,在開國之後大殺功臣,劉邦在統一天下之後將包括韓信在內的異姓王全部誅殺殆盡,而朱元璋比他更狠,開國功臣除了少數幾個沒有威脅的,別的全殺了,連子孫後代都沒給他們留下。或許由於殺的人實在太多,在劉邦晚年他自己也有點糊塗了,因為當時劉邦甚至連樊噲都要殺。
  • 劉邦臨終前下令讓陳平殺死樊噲,陳平的一個小舉動,救了自己的命
    劉邦臨終前,有人對他說樊噲已經備好兵馬,等他去世後就殺死他的寵妾戚夫人和趙王劉如意,劉邦勃然大怒,當即下令讓陳平和周勃二人將樊噲騙到軍中,直接斬殺! 陳平對周勃說:「樊噲是陛下的老朋友了,他跟隨陛下立下了很多功勞,如今他又是呂后的妹夫,有親且貴。陛下在氣頭上的時候想殺死樊噲,如果我們殺死將軍後,陛下後悔了,那我們如何面對呂后和陛下呢?到時恐怕我們性命難保!」
  • 劉邦質問陳平:你「盜嫂」名聲不好!陳平回復21個字,立刻被重用
    果不其然,劉邦聽了陳平的解釋後心情大好,立刻重賞了陳平,還給他升了官職。《史記》記載:「漢王乃謝,厚賜,拜為護軍中尉,盡護諸將。諸將乃不敢復言。」事實證明,陳平的能力確實是非凡的。而陳平這種人,劉邦自然深知他的品行,不僅僅是劉邦,作為一個有敏銳政治嗅覺的女人,呂后也發現了陳平這個人的狼子野心。而且陳平也將自己的兩面三刀表現得淋漓盡致。在劉邦在位時,他便顯出對劉邦的忠心耿耿,後來在劉邦行將就木之時,忽然有人傳出一道消息,說劉邦死後,樊噲將會對戚夫人與劉如意動手。
  • 劉邦為什麼不殺了呂雉,來保戚夫人母子的平安呢?
    想騙成年人?呵呵。 劉邦起於草莽,靠造反上位。皇權是個什麼玩意,他心裡是最清楚不過了。所以在劉邦的政治布局中,壓他根就沒有真的考慮過讓趙王劉如意繼位。 當時劉邦跟戚夫人說,劉盈羽翼已成,很難將其廢黜,這其實只是一句託詞。
  • 劉邦臨死前為何要陳平暗中殺掉自己的小舅子樊噲
    劉邦晚年寵愛戚夫人和小兒子劉如意,他的原配老婆呂雉為此相當不高興,一直想出掉這母子倆。劉邦活著的時候自然可以保護他們,但他很擔心自己死後戚夫人和如意會遭到呂雉的報復,所以就想辦法削弱呂雉的勢力。而樊噲娶了呂雉的妹妹呂嬃,手中又握有重兵,所以劉邦才會在臨死前想要除掉樊噲。說起來,樊噲是劉邦的老部下。
  • 韓信死後,功臣人人自危,為何僅有陳平不動如山、毫不畏懼?
    劉邦之所以要殺死韓信,並不是因為別的原因,僅僅只是因為韓信這個人太厲害了,而韓信死後,和他同朝為官的其他功臣怎麼看呢?一、作為兵仙的韓信,死的不明不白韓信的才華早就已經表現出來了,在輔助劉邦打天下的過程中,韓信多次表現自己出眾軍事的才華,他也因此而被後人稱作為兵仙。
  • 劉邦唯一嫡子,帝國正統繼承人,後代卻被開國功臣藉口誅殺殆盡
    可是,事實上他們確是被殺光了,且還是被臣子所殺。眾所周知,劉邦去世後,因新君劉盈軟弱,皇權被呂雉所掌。呂雉掌權後,為徹底掌控劉姓江山,是極力培植呂家勢力,削除劉家勢力,先是殺了劉邦的兒子趙王劉友,後又讓自己的兄弟做了各地的藩王,呂臺、呂產、呂祿及呂通都先後封了王,呂家勢力不斷壯大,劉邦生前定下的「非劉不王」的限制被呂雉是無情的打破。
  • 漢文帝當皇帝後,是如何分封功臣的?他又是如何測試周勃不如陳平
    他這個皇帝真的是當的太容易了,要不是有這一群功臣,也不會有他的今天。誅滅諸呂最大的功臣非周勃和陳平莫屬了,畢竟他們兩個人是都城裡蕩平諸呂的主要領導人。其次才是劉襄、劉章兄弟和老將灌嬰。正是在這些人的內外夾擊的情況下,諸呂才被蕩平的。
  • 漢文帝劉恆是周勃、陳平擁立為皇帝的,為何即位後打壓周勃陳平呢
    這事得從周勃、陳平為何擁立劉恆為皇帝說起,呂后去世後,呂氏家族失去頂梁柱,於是功臣集團和皇族集團開始聯合奪權,劉邦的孫子劉章通知了自己的大哥齊王劉襄從齊地發兵討伐諸呂,同時朝廷中的周勃、陳平聯合劉章剷除了諸呂,重新掌控了朝政。
  • 劉邦為什麼要殺樊噲,有4大理由,足見劉邦充滿大智慧
    劉邦臨死之前,下令讓陳平殺掉樊噲,結果陳平還未執行命令,劉邦就已去世,在呂后的保護下,陳平沒有殺樊噲。劉邦想殺樊噲純粹就是因為樊噲和呂雉有親家關係,怕自己離開後外戚勢力增大,而陳平左右為難,但他特別機智,從而保全了自己。
  • 同是功臣,為何陳平能夠位居高位不倒,而周勃卻屢受漢文帝打壓
    漢文帝登基後,周勃兩次免相,退休養老期間,竟然無辜捲入謀反案,吃了幾個月的牢飯。很顯然,漢文帝對周勃充滿猜忌,時時不忘敲打周勃。而平定諸呂行動中的另一位功臣陳平,則要幸運得多,先出任左丞相,後又任獨相,安度晚年。二人做了同一件事,為何晚年的境遇差別這麼大?漢文帝為何厚此薄彼呢?
  • 劉邦死時為何要殺掉樊噲?權力的遊戲中,陳平如何左右逢源?
    引言:劉邦建立大漢登基為帝穩定局勢之後,很快將精力轉移到剪除諸侯勢力上來,導致韓信、彭越英布等諸侯紛紛被殺,而跟隨劉邦南徵北戰,為大漢立下汗馬功勞的樊噲也逃不過同樣的命運。
  • 劉邦死前為什麼要殺救命恩人樊噲?史學家:他身份特殊
    然而,劉邦臨死前,對待功臣卻痛下殺手,韓信、彭越、英布等武將無一倖免,可謂是:「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在《鴻門宴》裡,項羽設計要刺死劉邦,樊噲得知劉邦要面臨殺身之禍後,決定要與劉邦同生死、共命運,他說:此迫矣,臣請入,與之同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