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雉不敢殺張良,也沒有必要殺張良,為什麼這麼說,聽我細細道來。
劉邦奪得天下的「指南針」—張良。
劉邦是什麼樣的人,史書記載的很清楚,一個四十來歲整日遊手好閒的低級公務員,這樣的人會成為開國之君,有幾個人會相信。但是劉邦就是成功了。而成功的秘訣就是善於識人用人。
劉邦自己也說「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可見在劉邦的心目中,張良地位有多高,而張良在隨同劉邦奪取天下的過程中,也確實發揮了「指南針」的作用。
劉邦先於項羽進去鹹陽時,劉邦自以為奪取了天下,沾沾自喜,是張良等人建議召集諸縣父老豪傑,與之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並通告四方:「餘悉除去秦法。諸吏人皆安諸如故。凡吾所以來,非有所侵暴,勿恐。至此劉邦深得關中百姓民心。
項羽知道劉邦奪取鹹陽後,非常生氣,決定設下鴻門宴,誘殺劉邦,又是張良夜訪項伯,使其倒向劉邦,最終成功脫險。
劉邦彭城大敗逃至下邑,已經是灰心喪氣,這是又是張良站出來,苦口婆心勸導劉邦,並為劉邦分析局勢,利用九江王英布、彭越、韓信合力抵抗項羽,天下必得。而事實這證明了張良的「下邑之謀」的深謀遠慮,最終在垓下打敗項羽正是依靠這三人的力量。
在張良的輔佐下,劉邦最終奪取天下,張良也是深得劉邦器重,委以重任。在西漢初立時,也是位居高位。
而呂雉並不是濫殺之人,她所殺的人都是對她有威脅,或者痛恨的人,像張良這樣位高權重的開國元勳,在沒有過錯時,呂后絕對不敢下手。
呂雉感恩於張良。
漢高祖十年,劉邦的寵妃戚夫人一再建議改立自己的兒子劉如意為太子,而且劉邦也喜歡劉如意,認為劉如意性格非常像自己,心裡產生動搖。
呂雉知道後,非常擔心自己兒子的太子之位不保,於是向張良尋求良策。
張良遂對呂后說道:口舌難保太子,「商山四皓」皆八十餘,節義清高,不就漢朝爵位,匿亡山林,皇上敦聘不至,但仍然高義「四皓」。太子若卑辭固請「四皓」出山,出入宮廷以「四皓」相隨,皇上必問而知之,知之則太子位可固。
果然,劉邦見到自己都請不來的四位隱士卻在太子身邊,認為太子才能卓著,也就再也沒有提過改立太子之事。
呂雉從此以後對張良非常敬重,再後來張良辭官歸隱,專心修道養精,靜居行氣,欲輕身成仙。呂后得知後還勸他「毋自苦」。
辭官歸隱,不問朝政。
張良輔佐劉邦奪取天下,但隨著劉邦皇位的穩固,張良便逐漸退出權利鬥爭中心,以保護自己。
漢初,劉邦封賞有功之臣,依照張良的功績,本來要給張良三萬戶的待遇,但張良卻推脫不接受,謙請封始與劉邦相遇的留地。
又目睹彭越、韓信等有功之臣的悲慘結局,聯想範蠡、文種興越後的或逃或死,深悟「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的哲理。於是張良急流勇退,向劉邦辭行,歸隱山林,尋仙問道。
直到漢高后二年,張良病逝。
總結:
張良一生功績卓越,幫助劉邦奪取天下,被稱為「漢初三傑」之一,而之後又急流勇退,歸隱山林,避免捲入政治鬥爭。
其在朝中必定有著極大的勢力,以及人脈關係,選擇退出也是為了明哲保身。但凡呂后不是太笨就絕對不會對張良下手。
況且,我也說了,呂后能有之後的成就,一定意義還要感謝張良。
因此,不管是考慮張良的政治影響力,還是從個人關係出發。呂后都不會為難張良,甚至殺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