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為什麼不殺張良?有智慧的人才是無疆行者

2020-12-17 國史春秋

張良輔佐劉邦也算是緣分,兩個人素無交集,但相見恨晚。劉邦本就是一粗人,張嘴罵娘,掏出東西就往儒生帽子裡撒尿。但是,劉邦對張良出奇的尊敬,出來不直呼其名,而是親切的喚作「子房」。

劉邦劇照

張良身世

張良,字子房,戰國時期韓國人,世代貴族出身。他的祖父張開地及父親張平一共做了五代韓王的丞相,所以也有「五世相韓」一說。

張良幼年喪父,但家道並未因此中落,只不過在父親去世的二十後,韓國被秦國所滅。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如果沒有秦國的東擴,張良必然會成為韓國的棟梁之材,到時再弄出個六世、及七八世相韓都沒問題。可是秦始皇嬴政讓他夢碎、國破、家亡。所以張良最恨的人是嬴政,生平最大的志向是滅秦。

張良劇照

因此,韓國滅亡後,張良便遣散300家奴,帶上所有家資去籌劃刺殺秦始皇的行動。功夫不負有心人,張良終於結識了一位能將120斤大鐵錘掄的像根鵝毛的大力士,然後花重金每天只讓其做一件事情——苦練砸車技術。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第三次巡遊天下。張良同大力士於博浪沙設伏,準備給嬴政來個「一錘定音」。結果,浩浩蕩蕩的車隊讓大力士瞧著眼花,連秦始皇坐那輛車也搞不清楚。最終大力士瞅著最像的一輛下了狠手,然而一錘子下去,秦始皇有驚無險,張良亡命天涯。

後來,張良逃到下邳,也就是將來韓信被封為楚王建都的地方隱姓埋名起來。幸運的是,張良在下邳遇到了傳說中的貴人黃石公。張良給黃石公到橋下撿回一隻鞋,黃石公慷慨回贈一部《太公兵法》。經數年潛心苦讀,張良終成王佐之材。

公元前208年,陳勝吳廣起義將秦朝攪了個天翻地覆。隨後大將章邯東出函谷關平叛,陳勝戰死,張楚政權搖搖欲墜,楚國貴族後裔景駒被擁立為楚王。此時,風雲變幻的時局讓張良熱血沸騰,於是拉起一干人馬去留縣找景駒入夥,但是中途卻遇到了沛公劉邦。冥冥之中,兩個人的命運就此改變。

偶遇劉邦成就王佐之材

劉邦沛縣起兵後,一直在周圍小打小鬧。後來,劉邦將家鄉豐邑交給雍齒駐守,自己帶上弟兄們去「開疆拓土」。結果,劉邦在準備進攻薛縣的時候,魏人周市將雍齒策反,豐邑歸魏。

劉邦大怒,遂率軍反撲,結果失敗,於是想到向楚王景駒求助,正好於途中遇到張良,二人一見如故,合兵一處。後來,景駒被項梁攻滅,劉邦還想奪回豐邑,於是帶著張良轉投項梁,以求資助。

項梁劇照

事實證明,項梁是劉邦與張良的貴人。劉邦借到五千人馬,輕鬆奪回豐邑,而張良也在項梁的支助下成功復國,擁立韓成為王。

不久,項梁在定陶被章邯消滅,秦軍轉而進攻趙國。趙王歇向楚懷王求救。楚懷王審時度勢,認為秦軍主力出關,鹹陽必空虛,所以採取「圍魏救趙」的策略兵分兩路。一路由劉邦率領殺向關中,一路由項羽率領北上救趙。此刻韓王成已經勉強站住腳,於是派張良協助劉邦入關。

有了張良的出謀劃策,劉邦先攻下武關,然後順利進入關中。而項羽接下來也將章邯打敗,同劉邦相隔兩個月進入關中。項羽入關後只做了兩件事:一是放火燒秦宮,一是分封諸侯王。

最終劉邦被封漢王,建都南鄭,韓王成的封地不變。但是,所有諸侯「各回各家」,項羽唯獨不允許韓王成回到韓國,理由是滅秦過程中坐享其成。後來又乾脆將其殺死,張良只好再次逃命。

幸運的是又遇到了重返關東的劉邦。從此,張良便盡心輔佐劉邦,一直不離左右,直到劉邦奪得天下。關於張良為劉邦獻出的奇謀異策不再贅述,總之他在劉邦心目中的地位無人取代。所以當劉邦封賞功臣的時候,賜張良食邑三萬戶,而第一功臣蕭何的食邑也不過萬戶,可見對張良的重視。

不過張良並沒有領賞,而是求劉邦封他為「留侯」。此後便不再過問朝堂之事,一門心事去練了氣功。公元前189年,也就是劉邦去世的六年後,張良去世。

總結:

張良同劉邦相遇是一場偶然,所以一開始他也沒有想到會輔佐其成就帝業,只不過局勢的發展讓他同劉邦綁在了同一輛戰車。但是張良是個少有的智者,他清心寡欲、洞悉世間人性,所以在功成名就之後並不貪戀富貴榮華,而是激流勇退,明哲保身。

因此,縱然劉邦有殺張良的想法,但是根本找不到任何把柄。另外,如果做事情總想著失敗,或是擔心沒什麼好的結果,註定蹉跎歲月、一事無成。以張良的智商去預判,劉邦得到天下會殺他只是一種概率,而不是絕對。在說路在人走,事在人為,沒必要因噎廢食。有智慧的人才是真正的「行者無疆。」

感謝朋友們的點讚、關注!歡迎發表不同看法!

相關焦點

  • 劉邦:從張良的歸順,看出劉邦的對人才的看法
    張良為了自己人身安全,所以投奔了你自己關係好的劉邦。張良對自己的定位就是說一個是謀臣的位置,他常常生病推掉帶兵,除了他自身身體不好,還有就是他刻意的為之。劉邦現在已經擁有了管理內務的蕭何和掌握兵權的韓信,如果他此時在再往這兩面發展的話,就一定會產生衝突,而且自己在這兩方面並不很出色。張良在劉邦這邊是沒有基本盤的,也是他的可以唯一依靠的就只有劉邦。
  • 呂雉為什麼不殺張良?
    呂雉不敢殺張良,也沒有必要殺張良,為什麼這麼說,聽我細細道來。劉邦奪得天下的「指南針」—張良。劉邦是什麼樣的人,史書記載的很清楚,一個四十來歲整日遊手好閒的低級公務員,這樣的人會成為開國之君,有幾個人會相信。但是劉邦就是成功了。而成功的秘訣就是善於識人用人。
  • 劉邦為什麼不殺蕭何張良陳平而殺韓信?
    蕭何、韓信、張良是「漢初三傑」,劉邦戰勝項羽逐鹿中原,這三個人的功勞最大。但為什麼這三個人中,只有韓信慘死,其餘兩個人都得到了善終?其中道理不能不讓人深思。也正是因為他功高震主,劉邦才對他有很大的猜忌之心。但是話又說回來,劉邦對張良和蕭何的猜忌,一點都不必對韓信的猜忌小。但二人之所以得以善終,是因為都懂得急流勇退。 應該說張良是三人當中最聰明的一個,也是劉邦最放心的一個人。
  • 張良到底有多聰明?張良的一個智慧讓家族輝煌了兩千多年?已傳至第...
    史書上介紹,張良精通黃老之道,不留戀權位,晚年跟隨赤松子云遊天下。其實,這正是張良的智慧。鮮為人知的是,張良的這一個智慧,讓家族輝煌了2000多年,至今還在!誇張一點的說,張良對黃老之道的愛好,後來竟創造了中國第二大世家,如今已傳至第64代!
  • 劉邦論功行賞,為什麼蕭何排第一,張良卻只分到又窮又小的留縣?
    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劉邦說這句話,很有智慧,首先從謀劃和戰略層面肯定張良的功績,畢竟張良隨軍徵戰,在幾次關鍵的時候,提出了足以扭轉戰局的建議,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先說他別人插不上嘴。
  • 張良一生足智多謀,歸隱前獻出的一計,卻差點斷送了劉邦的江山
    他被刺殺的次數多的都數不過來了,早就做好了防備,因此這次刺殺以失敗告終,大力士身死,張良則逃走了。張良逃走以後,陳勝吳廣起義的消息使得張良再一次找到了人生的目標,那就是反秦復韓。在這個過程中,張良和劉邦第一次相遇了。
  • 張良明知道劉邦奪天下後會殺他,那他為何還要盡全力幫助劉邦?
    張良不可能會知道劉邦會殺他的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這是一個世人皆知的道理,開國皇帝多誅殺功臣,這個連小孩子都知道的事情。張良是與蕭何、韓信並稱的漢初三傑之一,在漢初三傑之中以智慧而著稱,以他的智慧,他怎麼可能不知道呢?
  • 韓信多次要挾劉邦,為什麼劉邦不殺他,韓信的政治水平有多厲害
    韓信最擅長的不只是軍事,他還擅長利用時局,為自己謀求最大的利益。 韓信投奔劉邦,利用劉邦不滿於當漢王的心理,利用劉邦與項羽的矛盾,韓信知道劉邦缺什麼,為自己謀求了大將軍的職位。 韓信奪下齊地後,利用劉邦被項羽圍困滎陽的時機,要挾劉邦封他為齊王。
  • 劉邦為什麼要殺樊噲,有4大理由,足見劉邦充滿大智慧
    劉邦臨死之前,下令讓陳平殺掉樊噲,結果陳平還未執行命令,劉邦就已去世,在呂后的保護下,陳平沒有殺樊噲。劉邦想殺樊噲純粹就是因為樊噲和呂雉有親家關係,怕自己離開後外戚勢力增大,而陳平左右為難,但他特別機智,從而保全了自己。
  • 兔死狗烹的悲劇輪迴中,張良何以獨善其身
    「漢初三傑」各有神通,何以張良獨善其身?玄妙神奇的背後是張良拒絕劉邦的智慧。先來認識一下這個人。張良,劉邦謀士之一,文武兼備,精通兵法,他是唯一善終的「漢初三傑」。奇蹟的背後,是張良拒絕的智慧,保全性命,從拒絕劉邦開始。
  • 呂后殺了韓信,為何會放過張良呢?
    呂后是劉邦的原配,在劉邦當了皇帝之後,她就被封為了皇后。儘管說呂后殺了很多人,但是,她並不是「殺人狂魔」。 呂后殺得每一個人,都是該死的都是損害到了她的利益的。 就好比她殺韓信,韓信為何該死呀?
  • 劉邦上位後,韓信被殺,蕭何下獄,為何唯獨張良能封侯壽終正寢?
    了解歷史的人都知道,張良這個人很容易衝動,動不動就想著替韓國報仇,在劉邦與項羽奪權的過程中,張良利用他的謀略,幫了劉邦不少忙,立下不少功勞。但是,與他相同境遇的韓信卻被殺,蕭何下獄,為什麼只有他被封侯,並且壽終正寢了呢?因為他比另外兩個人都更懂得什麼叫功成身退。
  • 劉邦聽聞陳平與嫂子通姦,大呼人才!
    這戰績,更讓項羽對陳平這樣的小角色不放在眼裡。公元前206年,項羽殺到了關中。害怕的劉邦早已經還軍霸上。項羽設下鴻門宴,劉邦帶著張良和樊噲來赴宴。作為項羽的謀臣,陳平也有幸參加了宴會。陳平一見到偷奸耍滑的劉邦,喜不自來,大有一種相逢恨晚的感覺。從這時開始,陳平就「身在楚營心在漢」了。
  • 為什麼劉邦身邊有很多能帶兵打仗的將領,項羽和陳勝卻沒有呢?
    讀秦末戰爭的歷史,我們很多人都會有這種想法,為什麼會突然冒出這麼多帶兵打仗的將領在劉邦的身邊,項羽、陳勝他們怎麼就沒有呢?難怪都說劉邦運氣好。事實是這樣的麼?大概還是值得商榷的。一、將領們哪裡來的?比如陳勝、吳廣本身就是戍守漁陽的屯長,劉邦也不過是個亭長,蕭何、曹參還相對好一些,是縣裡的「高官」,樊噲是賣狗肉的屠夫,周勃就是個吹鼓手,周文只是自稱懂得兵法,就被陳勝任命為統兵將領,一路殺進函谷關,打到戲水河邊。這些歷史有時候都讓人感覺特別不真實。
  • 為什麼劉邦沒殺幾個功臣,總有人說劉邦殺功臣呢?
    嚴格地說,劉邦那不叫殺功臣,叫繼續平定天下。秦朝末年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時期,歷史上從來沒有經歷過那種情況。所以那時候打下江山後,建立一個什麼樣的政權?怎樣來確定新政權的秩序?大家心裡都不明白。為什麼劉邦沒殺幾個功臣,總有人說劉邦殺功臣呢?
  • 揭秘千古謎題:同是漢初四傑,韓信遇難時,張良為何不施以援手?
    他被後世人奉為「兵仙,戰神」,他統領士兵打仗的本事,甚至勝於劉邦。他被蕭何譽為「無雙國士」。連劉邦自己都說「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話說當初張良為什麼不阻止劉邦殺韓信呢?劉邦採納張良的建議,許諾給韓信加封,韓信與劉邦達成協議以後立即出兵。此時的韓信在劉邦危難時刻不出手相救,反而落井下石,以市井小人之心對待領導,怎麼可能得到領導的尊重和信任呢?
  • 陳勝吳廣張良韓信,劉邦的開國陣容快準備好了,天明還是主角嗎?
    似乎很多人都不記得那三個掉線已久的小不點,其實才是秦時明月真正的主角。秦時明月裡秦始皇看上去比劉邦還要年輕,不知道在這一方面玄機要如何刻畫?劉邦之所以能夠以弱勝強打敗項羽成為第一位平民皇帝,是因為他拉攏一批人才,依靠這些人才出謀劃策勇猛衝鋒,劉邦才能夠獲得最終的勝利,而開國陣容之中最重要的莫過於漢初三傑。
  • 劉邦對背叛自己的雍齒,卻大加賞賜,張良為啥讓他這麼做?
    漢朝的開國皇帝漢高祖劉邦可謂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位大人物,他從一位亭長做到了皇帝,這樣的發展歷程令人十分佩服。要說劉邦這個人其實沒有什麼突出的能力,他就是非常擅長籠絡人才,手下聚集了一眾高手。並且劉邦還有一個最大的優點,就是願意聽從身邊人的建議。
  • 張良出了什麼計策,劉邦僅用兩萬人就能破關直搗鹹陽?
    這條計策一內一外,對內進行賄賂,在外布置疑兵,劉邦覺得可行。於是,劉邦將這條計策執行了下去。秦國守將看著外面被重重軍隊包圍,覺得獲勝的可能性不大,於是就同意投降,並且想與劉邦一道西進直搗鹹陽。 劉邦心中大喜,剛準備聽從秦朝降將的要求,卻又被張良攔住了。張良為何要阻攔劉邦呢?因為他的計策僅僅使用了一半,還有一半沒有說出來。
  • 「狡兔死,走狗烹」:誰才是劉邦想殺又不敢殺的那個功臣?
    不同的是朱元璋殺戮功臣幾無忌憚,罪行未顯而被誅殺的人比比皆是,根本就不需要太多的理由;漢高祖雖然也生性殘忍,但所殺的功臣一般都有謀反的舉動或明顯的言辭,必待坐實其罪名後,才會出兵去討伐,不敢擅自妄殺。在所有的功臣裡,有一個人是劉邦多次想殺卻又不敢下手的,因為這個人很有政治智慧,劉邦怎麼也挑不出他的錯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