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這首悲壯的詩,而這句詩描述的就是戰國時著名的刺客荊軻,荊軻一直以來都因刺殺秦王而被很多人尊崇,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西漢名相張良也曾策划過刺秦,最後還差點讓張良給成功了。
荊軻本來是戰國時期衛國人,平時喜好讀書擊劍,為人慷慨俠義,所以被人推薦給了燕國太子丹,太子丹覺得他就是俠義的典範想要讓他去秦國刺殺秦王嬴政,暫緩秦國吞併六國的步伐,荊軻一開始的時候還不肯答應,後來在太子丹的哭求下,勉為其難的答應了他。
荊軻在答應了太子丹的要求之後,每天都受到極高規格的款待,他每天除了聽高漸離擊築就是喝酒,有時候還拿著太子丹送來的金珠到池塘邊砸著玩,而太子丹一直都盛情款待他,直到秦軍滅了趙國逼近燕國邊境的時候,太子才找到了荊軻催他快些行動,結果荊軻去了秦國不僅沒殺掉嬴政,還因此害了三個人。
第一個就是太子丹,在太子丹刺秦失敗之後,嬴政怒不可遏要進攻燕國,燕王無奈之下只能賜死太子丹,想要平息嬴政的怒火,但是沒想到嬴政還是滅了燕國,燕王也最終在自己的宮殿中自殺身亡。
第二個人就是原來的秦國將軍樊於期,樊於期因為不滿嬴政的所作所為逃到了燕國,太子丹像侍奉老師一樣對待他,但是荊軻卻要求太子丹殺了樊於期,要拿樊於期的人頭獻給嬴政好獲取信任,但是太子丹不同意他這樣的計劃,於是荊軻就自己找到了樊於期,用言語遊說樊於期,最終將樊於期逼死。
第三個人就是高漸離了,因為荊軻經常跟高漸離混跡在一起,兩個人很快就成了好朋友,高漸離也把荊軻當成自己的知音,在荊軻刺秦失敗之後高漸離不止一次的刺殺嬴政想要為自己的好友報仇,但是最終卻都失敗了,最終他自己也被嬴政處死。
相比較「害人不淺」的荊軻,張良的刺秦計劃就要簡單的多,張良是韓國王室的後代,在父親被秦軍殺害之後,張良就立志報仇,為此他散盡家財找到了一位壯士,並且為他打造了一把大鐵錘要在秦始皇嬴政出巡的路上伏擊他,壯士確實砸爛了嬴政的車駕,但是嬴政當時卻並沒有坐在那輛車上,最終刺秦計劃失敗了。
在張良計劃失敗之後面對全國的大力搜捕,張良居然躲了起來並且在十年之後滅掉了秦國,輔佐劉邦建立了漢朝,要說張良並不比荊軻的計劃高明多少,但是卻獲得了奇效,荊軻在燕國費心籌謀了那麼久,卻連秦始皇的衣角都沒摸到,他的水平真的值得懷疑。
至於後世強行為他解釋的不願意再看天下黎民受苦,所以才在大殿上放過了嬴政,都是為他辯解而想出的說辭,如果他真的有那樣的大志向就不會答應太子丹刺秦的要求,更不會用樊於期的性命為籌碼接近秦王,所以荊軻刺秦失敗的原因,跟荊軻的剛愎自用有很大的關係。
跟荊軻交過手的蓋聶就看不起荊軻,覺得荊軻太過懦弱,沒有一個作為刺客最基本的勇氣,雖然他最終踏上了刺秦的道路,但是心中的猶豫卻從來沒有停止,苦心籌劃這麼多年害了三個人,最終效果還不如張良策劃一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