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軻刺秦王的故事我們耳熟能詳,在痛恨秦王殘暴不仁的同時,我們也不忘歌頌刺客荊軻的勇敢無畏,但歷史終究由勝利者書寫,我們都知道荊軻刺秦王最終的結果是荊軻失敗被砍成肉泥,但荊軻為什麼失敗卻很少有人知道。
衛國人荊軻在衛國被秦國吞併之後到處流浪,期間還結識了不少英雄好漢,後來有一天,荊軻在燕國遊歷,認識了一個叫田光的隱士。當時燕國正面臨著秦軍的威脅,為了解除燕國面臨的困境,太子丹四處尋找能人異士,希望能暗殺秦王嬴政,而荊軻就是在這個時候被田光引薦給了太子丹。
太子丹將荊軻視為座上賓,每天好酒好肉的招待,但荊軻遲遲不行動,終於燕秦兩國的局勢一觸即發,荊軻刺秦勢在必行。在行動前,荊軻要求太子丹拿出秦國叛將樊於期的頭顱和燕國的地圖,太子丹不忍心下手,最後樊於期選擇用自盡來換取燕國一線生機。就這樣,荊軻一行人正式動身,太子丹、高漸離等人在易水邊為荊軻送別,荊軻也詠誦出了那個千古名句「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荊軻一行人來到秦國後,得到了秦王嬴政的熱情款待,在鹹陽宮裡,雙方交談融洽,秦王見過樊於期的頭顱後要求荊軻獻上燕國的地圖,就在地圖即將完全展開的時候,一把鋒利的匕首突然出現,秦王反應迅速,快速躲避了過去。
一擊不中,荊軻繼續進攻,兩人繞著秦國宮殿的柱子你追我趕,片刻之後,藥師用自己隨身攜帶的藥囊擊落了荊軻手上的劍,秦王趁此機會刺傷了荊軻,之後大批的護衛湧入,荊軻在說完遺言之後就被護衛砍成了肉泥。
後世很多人看了這個故事都有這樣的疑問:為什麼荊軻有那麼好的機會,卻最終沒能成功?原因其實很真實,那就是荊軻本人的劍術並沒有人們所認為的那樣高明。有一次荊軻路過榆次,在當地拜訪了一位劍術超群的勇士蓋聶,還在蓋聶面前高談論闊,結果蓋聶對他怒目而視,荊軻就被嚇得立馬乘車出走。
歷史上對荊軻的評價其實褒貶不一,有人認為他是捨身為國的勇士,也有人認為他是騙吃騙喝的勇士,至今關於荊軻究竟是不是勇士的討論仍然沒有停息,但目前主流教育認為荊軻可以作為正面人物出現,這也是為什麼義務教育中有《荊軻刺秦王》這個篇章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