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天下大亂,都說時勢造英雄,所謂英雄,並不僅僅就是指上馬打仗的名將,還有智計百出的謀士,讓我們來盤點一下三國時期排在前十的謀士。
第十:陳宮
陳宮是最早輔佐曹操的謀士,在他的幫助下,曹操將起義鬧事的黃巾軍轉化成自己的兵馬,拿下了兗州一帶。曹操的創業成功,最早由一半的功勞歸他。但因為曹操殺兗州名士,其中有陳宮的好友,於是他背叛曹操投靠呂布。只可惜呂布在與曹操對敵時,不聽他的建議,戰敗被殺,曹操不計前嫌請他回來,但他選擇死亡。
第九:徐庶
「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這個俗語流傳至今,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曹操看重徐庶的才華,用他母親逼迫他去曹魏做事。在孝道的壓迫下,徐庶去了曹操那,從此再也不獻出一個計謀。作為幾乎和司馬懿同等待遇的謀士,臨走前又和劉備推薦諸葛亮,這足以證明他的厲害。
第八:荀攸
曹操身邊謀士眾多,要想脫穎而出,需要非常大的本事,而荀攸則在他的智囊團中被稱作「謀主」。活捉呂布,設計殺顏良、文丑,荀攸的計謀非常多,據說他生前還提出了奇策十二計。
第七:魯肅
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將魯肅塑造為一個不善言語的老實人,但在真實歷史上,魯肅是東吳有名的外交家,將關羽說得沒法反駁。蜀漢和東吳能結盟,主要還是靠魯肅作為維繫人,這才粉碎了曹操南下的野心。
第六:賈詡
身為三國時期有名的謀士,賈詡還有個綽號叫「毒士」,他多次換主公,卻能獲得曹操信任,安然無恙活到七十多歲,足以證明他的聰慧。
第五:諸葛亮
雖然《三國演義》中將諸葛亮塑造成「多智近妖」的形象,但歷史上的諸葛亮,既是蜀漢的外交家,也是蜀漢的內政負責人。他提出的「隆中對」,以及三分天下的構想,還有木牛流馬的發明,都足以讓他永垂史冊。
第四:龐統
龐統作為能和諸葛亮並列的謀士,他擅長奇策,計謀頻出,葭蔭一戰,他提出上中下三計。
第三:荀彧
曹操稱荀彧為他的「張良」,足以證明荀彧的王佐之才。他向曹操推薦了戲志才、郭嘉、荀攸等謀士,幫助曹操統一北方。
第二:周瑜
《三國演義》中將周瑜塑造成一個嫉賢妒能,最終將自己氣死的謀士,然而在真實的歷史上,周瑜非常有才華,精通音律,指揮作戰。他在諸葛亮之前,提出了「二分天下」的構想,甚至赤壁之戰是他坐鎮指揮的。
第一:郭嘉
歷史上稱郭嘉是「才策謀略,世之奇士」,他曾經跟曹操提出劉備會是心腹大患,但曹操不信。直到劉備入川蜀,曹操才悔不聽他的話。郭嘉在看到孫策行動大大咧咧,不注意個人安全時,預言他會死於刺客,最後應驗了。郭嘉看人的眼光,整個三國時期,沒有一個人能超越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