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漢末三國的人物中,不少人不算謀士,或者不僅僅是謀士。郭嘉為軍祭酒(即軍師祭酒,避諱司馬師,去掉師字),主要職責便是為曹操的軍事行動出謀劃策。
荀彧、諸葛亮、周瑜、陸遜,他們算不上謀士,荀彧是曹操的文官系統之長,周瑜、陸遜是東吳的軍事長官(倆人更偏重軍事職責),諸葛亮則文武一手抓,四人不做排名。
第十名:田豐
田豐是河北大族,歷來支持袁紹。他的主要謀劃有勸袁紹迎立天子,建議袁紹同曹操打消耗戰。迎立天子可以讓袁紹位於輿論制高點,這是一則妙招。
當時曹操兵弱,袁紹兵強,著急的一方該是曹操,袁紹打消耗戰才是上策,結果他不聽田豐勸阻,執意急攻,反而被曹操抓住機會,反敗為勝。
第九名:陳宮
陳宮在演義中留下濃重一筆,歷史上的事跡倒不多,令人印象最深的便是同呂布一起赴死。正是陳宮的穿針引線,曹操才有了第一塊根據地——兗州。
曹操殺邊讓,引起陳宮不滿。陳宮聯合兗州世家、張邈,引進呂布,將曹操在兗州的勢力壓縮的僅剩三座城池,差點造成曹操版的「成也陳宮,敗也陳宮」。陳宮有點類似範增,空腹才智,卻不被人採用。
第八名:沮授
沮授提出了河北版《隆中對》,提袁紹拿出前期戰略。官渡之戰的時候,荀彧分析袁紹帳下眾多謀臣,指出田豐、許攸、逢紀、審配等人,卻沒提沮授的缺點。要知道,沮授一直充當監軍一職,袁紹絕對的親信。
我們不看沮授建議了什麼,看看袁紹沒有接受什麼。沮授有兩個建議未被採納,一個人「奉天子以令不臣」,另一個便是不要分封諸子督鎮各州。袁氏覆滅的原因中,有一條便是袁氏勢力分散,被曹操逐一擊破,起源便是袁紹另諸子督鎮四州。
第七名:程昱
簡單形容程昱,便是看人準,行事狠。他一眼識破王度虛實,聯合大族果斷誅殺王度,保住家鄉。他預測公孫瓚必定不是袁紹對手,也不願意投靠劉岱,直到曹操入主兗州。
陳宮帶呂布攻略兗州,荀彧、夏侯惇保住鄄城,程昱主動遊說範縣、東阿,保住兗州最後的三城,提曹操留下反攻的資本。不過,他本人在戰略方面的貢獻很少,更多的是識別人心。
第六名龐統
龐統被稱為鳳雛,演義中稱「臥龍鳳雛,倆人得一可安天下」。 他雖負才名,但一直不被重用,哪怕劉備在一開始也沒注意到他,不過還好,鳳雛終究是鳳雛。
龐統最大的閃光點便是葭萌關上中下三計,幫助劉備奪取益州。龐統活躍歷史舞臺的時間不短,但前期一直在打醬油,因此他的「計謀」也不是很多,他本人也是「十大」裡唯一一個死於沙場的謀士。
第五名:賈詡
賈詡可算是「一言亂三國」,善於亂中設局。他勸李傕,郭汜率軍回長安,在於看出東漢朝廷中樞疲弱不堪的真面目,當然,目的不過是自保罷了。
賈詡看出張繡卻謀主的弱點,主動投靠,成為張繡勢力的二號人物。他輔佐張繡讓曹操持續第二次大虧(第一次是陳宮反叛,第二次損失更嚴重)。後期投靠曹操,在西徵馬超的時候,離間馬超、韓遂,為曹操立下大功。
第四名:法正
法正的人品是最為令人詬病的,但不得不承認他確實是個極為優秀的謀臣。他為劉備一步步謀劃,使得劉備奪取益州變得極為容易。若沒法正,劉備也許可以拿下益州,卻要付出極大的代價,甚至被孫權、曹操謀奪契機。
攻佔益州後,法正又為勸說劉備攻打漢中。他認為拿下漢中,可進可退。退可作為益州的北方屏障,進可以作為奪取雍涼的牆頭堡,而這一舉措也為諸葛亮北伐奠定基礎。
第三名:郭嘉
郭嘉的排名可高可低,一會兒在做解釋。他的謀劃有「賭」的成分。曹操東徵呂布,久攻不下,心中厭煩地想退兵。郭嘉勸說,再堅持下,馬上就拿下來了。果然攻佔徐州。
曹操想解決北方的袁紹,又擔心江東孫策偷襲後方。郭嘉說,不用擔心,孫策活不久了。孫策被人刺殺。曹操想徵烏桓,怕劉表自荊州偷襲。又是郭嘉勸說,別擔心,劉表那老小子不敢。
正因為結局都像郭嘉所說的一樣,顯得他預言的厲害,不過其中多少帶有「賭」的性子,區別在於郭嘉贏了。
第二名:魯肅
魯肅投奔孫權後,提出榻上策,為孫權明確戰略目標。但過了7、8年,孫權連第一步的黃祖都沒拿下,魯肅認識到孫權的缺點:自保有餘,進取不足。因此,他變更戰略——聯劉抗曹。
赤壁之戰後,劉備佔據荊州,孫權勢力眾多大臣希望攻打劉備,奪取荊州。獨有魯肅勸諫孫權放棄荊州,同劉備交好。最後孫權同意了。曹操聽說孫劉沒有因荊州問題打起來,手中的筆都震驚地掉到地上。
三國鼎立,實際上便是二弱對一強。沒有前期魯肅的堅持,曹操便會尋找劉孫翻臉的契機,發動第二次「赤壁之戰」。而這種事情,只有大格局的人才能看出來,才能做出來。
第一名:荀攸
荀攸才是曹操的謀主,而非演義中的郭嘉。荀攸的成名戰是在官渡,幾乎曹軍所以的行動,背後都有荀攸的影子。
官渡之戰前期,袁紹兵圍白馬。荀攸建議曹操聲東擊西,迫使袁紹分兵。袁紹大將顏良便死於這一戰。曹操勢力弱,荀攸便提議盯著袁紹糧草,獻計徐晃第一次燒毀袁紹糧草。許攸投降,曹操猶豫不決,不知是否該相信他。荀攸勸曹操接納許攸,並制定偷襲烏巢的計劃,使曹操在官渡之戰中反敗為勝。
河北尚未統一,曹操想南下荊州,消滅劉表。荀攸則勸說先消滅二袁,劉表不足為慮。果然,直到曹操一統北方,劉表讓龜縮荊州,毫無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