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以為三國第一謀士非郭嘉不可,雖然他英年早逝。諸君好,我是「筆者」,非常開心和大家探討這個話題。謀士者,食客也,飢之則附飽之則颺,有的不僅辦不了事兒,還一直添亂,像那位蔣幹就是。郭嘉則不然。郭嘉一開始是跟著袁紹混的,住了幾十天後,感覺袁紹這個人多端寡要,好謀無決,於是發出想要和他一起共事,「定霸王之業,難矣」。於是不聽辛評、郭圖的勸說,決然而去。
曹操知道郭嘉這個小夥子的時候,郭嘉已經隱居讀書6年了,似乎和那位高臥隆中的諸葛亮何其相似。荀彧就是伯樂,對曹操忠心耿耿那是沒說的,雖然後來受了曹操的一番羞辱死掉了,但是絲毫不能掩蓋他薦賢舉能的事實。
荀彧之前本來給曹操推薦了一位戲志才,曹操非常器重,可惜死得早,以致於曹操遇到大事都沒有可以商量的人。於是就對荀彧說,你們潁川那麼多奇人,看看誰能像戲志才一樣。等到曹操見到荀彧推薦的郭嘉,一番暢談之後,對這位27歲的小夥子讚賞有加,高興地說「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郭嘉也興高採烈地逢人便講「真吾主也,」真可謂風雲際會。
郭嘉和曹操性情相近,都是屬於那種「體任自然、不拘小節、放蕩不羈」的性情,郭嘉也認為曹操知人善任,多謀善斷,是屬於做大事的人,跟著這樣的人混才有意義。
郭嘉和曹操知識結構相仿多有互補,總是考慮問題能夠高屋建瓴,水銀瀉地,所以出奇制勝。曹操任命郭嘉為軍師祭酒,就是謀士的頭兒。
呂布轅門射戟救了劉備,劉備趁機擴大軍事力量,被呂布一通窮追猛打攆到曹操那裡,曹操垂詢郭嘉看看這事兒該怎麼辦,郭嘉認為,「您舉義兵,當以誠信取天下;而今劉備在困難時來投奔,應該收留並且幫助他,這樣才會有更多的人歸附您,也就是天下歸心。
郭嘉預料到孫策會被暗殺,因為他的性格「輕而無備」後來果然被刺客所殺;官渡之戰後,袁紹之子袁熙、袁尚逃往烏桓,並且追隨他們的還有十多萬百姓。曹操聽從郭嘉計策,令全軍回師撤退,曹操說,無須我們出兵,公孫康必定送二袁的首級而來。後來,曹操果然將二袁首級送來,人們百思不得其解,曹操解釋說「如果攻擊公孫康,公孫康畏懼,必定和二袁齊心抵抗,如果退兵,多方勢力必定相互圖謀,可不戰而定也。」
這些正是郭嘉的遺策,郭嘉生前曾任封洧陽亭侯,死後追封貞侯。哀哉奉孝、惜哉奉孝、痛哉奉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