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滅六國時,韓信張良蕭何項梁項羽範增都在幹嘛,為何不幫六國

2021-01-20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秦始皇滅亡六國、統一天下之戰,是他在解決成蟜謀反、嫪毐叛亂、罷免並逼死呂不韋,獨掌大權之後開始的,在李斯、尉繚等人的輔佐下,從公元前236年開始,到公元前221年為止,差不多用了15年時間,秦國並為此制訂了滅亡六國的順序:先滅韓國與趙國、然後是楚國與魏國,最後是燕國與齊國。

一、公元前230年秦滅韓

韓國是六國中最弱小的國家,而且離秦國也最近,秦國滅亡韓國用了差不多一年時間,從公元前231年到公元前230年為止,首先是韓國南陽郡守投降獻地投降,然後在公元前230年,秦將內史騰率軍攻入韓國都城新鄭,俘虜了韓王安,隨後佔領韓國全境,並將韓地設置為秦國的三川郡,於是韓國滅亡。

秦滅亡六國地圖

這一年,劉邦27歲,正是青壯年時期,劉邦年輕的時候並不喜歡種地,也不從事農業生產,而是四處遊俠,先是準備投靠戰國四公子之一的魏國信陵君,但是信陵君在公元前243年就去世了,於是劉邦就投靠了信陵君的門客張耳,在張耳門下當門客。

這一年,韓信剛剛出生沒多久,也許只有一兩歲,還處於在母親懷中吃奶的年齡。

這一年,張良估計只有20多歲,雖然身為韓國貴族,但是韓國已經衰弱得厲害,張良的家族世代為韓國國相,張良的祖父張開地和父親張平都是韓國國相,父親張平在公元前250年去世,之後張良家族就不再是韓國國相了。

張良一直想匡扶韓國,但是有勁無處使,這個時候的韓國實力只相當於秦國的一個郡,而且秦國的國力還在蒸蒸日上,末代韓王安在公元前238年即位為韓王,8年後韓國就滅亡了,這是大勢所趨,雖然韓王安也做了一些事,比如派韓非出使秦國,希望能延緩秦滅韓,但韓非被殺也沒有阻止秦國滅亡韓國。

劉邦

韓非都能不能做到的事,張良當然也做不到,這個時候的張良也許連韓國正式的官職都沒有,只能眼睜睜地看著秦國滅亡韓國,而無能為力。

這一年,蕭何28歲,雖然他後來當上了秦朝沛縣縣令的主吏掾,差不多就是一個小秘書,但在秦統一六國前,蕭何在幹什麼沒有人知道,他的家世也沒有人知道,沛縣在當時屬於楚國,也許蕭何是楚國一個普通的基層小吏,但這也是猜測。

這一年,項梁還在楚國,他的父親是楚國大將軍項燕,項梁的出生年不詳,作為大將軍的兒子,也許項梁在楚國任職呢,這個時候秦國是把楚國當成第二階段滅亡的國家,秦與楚暫時沒有發生大的戰爭,倒也相安無事。

這一年,項羽才3年,還是虛歲,作為項燕的孫子,暫時還在吃奶的年齡。

項羽

這一年,範增已經48歲了,他也是楚國人,雖然範增很有才能,但是當時的範增是閒賦在家的,並沒有什麼門路當官。

二、公元前226年秦滅趙

秦滅趙之戰是從公元前226年到公元前222年,持續了4年時間,秦統一天下,最難打的就是趙國,長平之戰坑殺了趙國45萬大軍,但是趙國仍然存活了下來,到趙國滅亡,這中間有40年的時間,趙國同時還是名將輩出的地方,戰國四大名將被秦和趙瓜分不是沒有道理的。

公元前228年,秦國名將王翦受賄趙國丞相郭開,設計害死了趙國名將李牧,幾個月後,秦軍攻破趙國都城邯鄲,趙國滅亡,但是趙國公子嘉帶著一批人逃到了代地,直到公元前222年,王翦的兒子王賁率軍滅代,俘虜趙國公子嘉,趙國才徹底滅亡。

韓信

這一年,劉邦已經31歲,由於在張耳門下當門客,所以經常往來沛縣與外黃,劉邦除了喜歡結交英雄豪傑之外,就是與一幫朋友喝酒吹牛,作為外黃縣令張耳的門客,在當時的天下,基本上沒有劉邦的用武之地,或者還不到時候。

這一年,韓信才6歲,作為一個小孩子,韓信平常的生活就是在父母的教導下學習和讀書。

這一年,張良估計25歲左右,韓國滅亡後,張良很有可能參與了公元226年發生在韓國舊都新鄭的韓國貴族反秦事件,結果被秦國殘酷鎮壓,然後張良就開始流浪天涯的生活,被秦國通緝,而韓國貴族在新鄭的叛亂,導致韓王安被殺。

這一年,蕭何32歲了,不知道他在做什麼,也許閒賦在家,也許在楚國當個小吏吧。

這一年,項梁仍然在楚國當官,項羽7歲了,正是上學的好年紀,作為楚國貴族,項羽當然能接受良好的教育。

張良

這一年,範增52歲了,還是閒賦在家,無所事事。

三、公元前225年秦滅魏

公元前225年,秦軍用聲東擊西之計,誘使魏國將40萬主力放在河北防守秦軍,然後王賁率領秦軍突然包圍了魏國都城大梁,然後引黃河之水灌溉大梁城,隨後城破,魏王假被殺,魏國滅亡。

這一年,劉邦32歲了,魏國一滅亡,張耳也當不成縣令了,也被秦國通緝,於是劉邦就只能逃回家鄉沛縣,在那裡待著。

這一年,韓信7歲了,還是個小孩子。張良26歲左右,還在繼續逃亡生涯。蕭何33歲,範增53歲,都是閒賦在家。項梁、項羽仍然待在楚國,開始要應對來自秦國的軍事進攻了。

蕭何

四、公元前223年秦滅楚

秦滅楚之戰持續兩年,從公元前225年開始,到公元前223年結果,第一次秦始皇指派年輕的將領李信率領20萬大軍攻打楚國,但被楚國大將項燕打得大敗,於是秦始皇請出王翦率領60萬大軍攻打楚國,王翦用一年時間消磨了楚軍鬥志,才打敗項燕,滅亡了楚國。

這一年,劉邦35歲了,還是無所事事,在家鄉到處混。韓信9歲了,還在讀書識字。張良28歲左右,繼續逃亡中,蕭何35歲,範增55歲,還待在家中無所事事地過著普通生活。

改變最大的要算項梁與項羽了,由於項燕戰死,楚國被滅亡,所以項梁與項羽也開始逃亡了,他們逃到了楚國的最東邊,隱姓埋名。

五、公元前222年秦滅燕

荊軻刺秦王之後,秦王嬴政就想要滅亡燕國了,公元前226年秦將王翦率軍攻破了燕國都城薊城,也就是今北京城西南一帶,但是燕王喜和太子丹都逃到了遙遠的遼東,在秦軍的追擊之下,燕王喜殺太子丹向秦國求和,這個時候的燕國也只剩下殘餘勢力了,秦軍未再進一步追擊,只到4年後才徹底滅亡燕王喜。

範增

六、公元前221年秦滅齊

齊國被滅是六國中最容易的,齊國在戰國晚年基本上啥也沒做,反而還跟秦國結盟,在秦滅其他五國時,齊國就這麼看著,到最後,秦軍滅亡了其他五國,齊王建才感到恐慌,於是把軍隊主力布置在西部國境上,而秦將王賁則率軍從北邊的燕國進入齊國,齊國迅速崩潰,秦軍直接攻佔了齊國都城,俘虜了齊王建,齊國滅亡。

齊國滅亡後,秦國就統一了天下,這一年是公元前221年,這一年,劉邦36年,隨後不久就成秦國沛縣泗水亭長,相當於村治保主任,繼續與他的一幫朋友混日子,直到直到秦始皇去世一年後,劉邦才出來發起反秦戰爭。

這一年,韓信才11歲,仍然還是個孩子,不過從韓信佩戴刀劍,同時又熟讀兵法來看,韓信的家族可能是沒落的貴族,在當時平民百姓可沒有受教育的權力和能力,同時也不會啥也不做戴著把劍到處晃悠。

項梁

這一年張良30歲左右,自從韓國滅亡之後,張良一直在逃亡,儘管他家是韓國貴族,但一直東躲西藏,同時利用家中僅有的一點錢財準備策劃刺殺秦始皇,這一段時間張良的主要任務就是物色大力士,同時盯著秦始皇的行蹤,終於在3年之後,張良找到一個大力士,同時製作了一百多斤重的大鐵錘在博浪沙進行了一次刺殺行為,但並沒有成功,從此張良繼續逃亡,直到他遇到劉邦。

這一年蕭何37歲,當秦國統一天下後,蕭何當上了沛縣縣令的主吏掾,差不多就是一個秘書,同時蕭何結識了當泗水亭長的劉邦,在秦始皇去世之後,跟隨劉邦參與反秦戰爭。

這一年範增已經57歲,直到秦末天下大亂時, 範增才感覺到自己展示才能的機會來了,於是走出自己的家,投靠了楚地反秦義軍首領項梁,隨後就成為項家軍的智囊,但是後來項羽中了陳平的反間計,不再信任範增,於是範增辭官回家,還沒到家就在路上生毒瘡發作而死,活了74歲。

秦始皇

這一年項梁帶著項羽以及楚國滅亡後倖存的項氏族人一起逃到了吳中,同時在當地招兵買馬,暗中發展勢力,同時項梁一直帶著項羽,教項羽讀書寫字,練習武藝,但項羽啥也不願意學,只想學兵法,於是項梁就教項羽兵法,這為後來項羽的崛起創造了條件,但在秦國統一六國之初,項梁和項羽只能繼續逃亡,16年後才開始起兵反秦。

劉邦、韓信、張良、蕭何、項梁、項羽、範增這些在反秦或者楚漢戰爭中大出風頭的人物,在秦滅六國期間,不是年幼,就是沒有能力影響大局,秦滅六國的內在原因是秦國一家獨大,外面原因就是統一的趨勢越來越明顯,不是這些人能夠影響的,只要秦始皇在世,這些人都不可能影響當時的局勢,秦始皇去世之後,這些人才開始冒出來,影響了當時的歷史。

相關焦點

  • 劉邦大封開國功臣,張良排名62,韓信第21,為何蕭何位列第1?
    伴隨著陳勝吳廣的起義,天下諸侯並起,最終摧毀了曾經不可一世的秦帝國,推翻秦帝國雖是各路諸侯,但有兩個卻是諸侯中最給力的代表。 他們分別是項羽和劉邦。 項羽,西楚霸王,一代人傑,滅秦首功,曾有數次可以成為秦始皇般的人物,可是他都拒絕了,或許在他的眼中,皇帝遠沒有霸王更適合自己。
  • 張良VS範增,誰才是秦末第一謀士
    範增,居巢(今安徽巢湖市居巢區亞父鄉)人,後來項羽尊他為「亞父」並不是因為他是亞父鄉人。所謂尊號「亞父」其實是尊敬他老人家而給的一個稱號,俗稱乾爹,地位僅次於父親。範增出道時,年已七十,差不多是項羽加上他父親的歲數。所以叫他乾爹是項羽抬舉他,按輩份項羽應該叫他幹爺爺一點都不過分。
  • 六國在秦末掀起了復國運動,為何到了漢朝就偃旗息鼓了
    秦始皇去世後沒多久,被他滅的關東六國就掀起了轟轟烈烈復國運動。不到一年,楚、齊、燕、趙、韓、魏全都復國了,秦國也在項羽、劉邦等勢力的打擊下土崩瓦解,秦朝的統一僅僅維持了14年。繼之而起漢朝繼承了秦朝大部分制度,卻延續了三百餘年。這是一個有意思的對比,六國人為何如此仇恨秦國,卻又能坦然接受漢朝的統治呢?
  • 劉邦為什麼不殺蕭何張良陳平而殺韓信?
    劉邦即位後在洛陽開慶功宴,宴席上,他總結了自己戰勝項羽、奪取天下的原因:「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方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所以取天下者也。項羽有一範增而不能用,此所以為我擒也。」
  • 劉邦大封開國功臣,蕭何排名第1,韓信第21,張良為何排第62位
    一個好漢三個幫,劉邦在成功打下天下後,開始對兄弟論功封賞,根據《漢書》記載,劉邦一生對143位有功之臣進行了分封,無論功勞大小几乎是人人都分到了一杯羹。漢興自秦二世元年之秋,楚陳之歲,初以沛公總帥雄俊,三年然後西滅秦,立漢王之號,五年東克項羽,即皇帝位。八載而天下乃平,始論功而定封。訖十二年,侯者百四十有三人。
  • 六國被滅後,後人都向秦復仇,秦滅亡後秦人怎麼不向漢復仇?
    俗話說:「治亂世,用重典」,六國剛剛統一,很多地方的百姓對秦還沒有歸屬感,所以秦始皇制定了嚴苛的刑法。也因此,六國王室貴族都妄圖復闢故國,其中以楚國舊貴族實力最為強大。當年在六國間也流傳著這麼一句話:「楚雖三戶,亡秦必楚。」而其他小諸侯國貴族雖然沒有楚國這麼霸氣,但也總是冷不丁給秦始皇搞個暗殺。比如韓國貴族張良。
  • 秦國滅掉六國後,秦始皇是怎麼處置六國國君的?你可能永遠想不到
    韓國沒頂住壓力,成了六國當中第一個投降的。看《秦始皇本紀》的記載,韓王應該是在沒有經過激烈抵抗的情況下投降的,所以待遇應該是比較好的。這一點我們也可以從秦滅後韓國後來復國看得出來,漢初三傑之張良就是韓國大族,韓信、韓王信他們都和韓國有剪不斷的關係。韓王信是韓襄王姬倉庶孫,可見秦始皇對韓國的王族沒有大動幹戈。
  • 劉邦出身低微,性情流氓,為何漢初三傑會甘心追隨?
    首先,所謂劉邦身上的種種不尋常,或許唬得了旁人,但唬不了他們。因為其中的部分傑作,正是他們為劉邦創造的。 其次,劉邦並不是什麼謙謙君子,滿嘴跑火車、一點都不務實,這點人格魅力能入了累世貴胄張良、全世界戰五渣的韓信二人的法眼?
  • 假如秦沒有滅六國,周王朝會不會一直傳承千年?
    還別說,真有可能!  第一,很多人可能會說假如秦沒有統一天下,那麼現在的中國就像歐洲那樣,分裂成一個個小的國家了。其實不然,中國和歐洲那邊還是有很大區別的,因為在春秋戰國時期,雖然咱們的周王朝已經逐漸敗落,且周天子也早已經威嚴不再,可大家還是認可這個宗主國的。也就是說,當時群雄並起,但大家都在周天子那掛著一個諸侯的名字呢!
  • 秦始皇迫害六國貴族,二世而亡;劉邦反其道而行,換來400年江山
    秦每破諸侯,所得諸侯美人鍾鼓,以充之。除了過度勞民,秦始皇還壓迫六國貴族,使得帝國矛盾進一步激化。秦國每滅一個諸侯國,就將當地的王侯、貴族、富豪移到鹹陽,將其妻妾、女兒充入宮中。各地諸侯、富豪12萬戶,約60萬人(一戶5人)囚禁於鹹陽城中,16年後這些人都不見了。
  • 項羽為何稱王不稱帝?格局註定了他的選擇,性格決定了他只能稱王
    滅秦以後,國讎家恨全都報了,而他在故鄉西楚這塊地方,又重建楚國,在他看來算是對楚國最大的貢獻了。 所謂思想有多遠,我們就能走多遠,項羽的人生格局註定他的選擇。這不僅僅是項羽的悲劇,也是人性的悲劇。在當時,因為受人格格局的影響,除了項羽以外,還有英布和韓信就典型了。
  • 韓信功高蓋主,被誅,張良深知飛鳥盡良弓藏的道理,及時隱退
    張良一無政績二無實權,為何能得到這麼高的評價?而且,劉邦稱帝後,為了收攏權力,除掉了很多人。「三傑」之中的韓信身死道消,蕭何自汙落譽逃過一劫。但張良似乎沒有受到任何影響,幫助劉邦一統天下之後就「隱退修道」,更是留下了「千古謀聖」的美譽。
  • 最終「滅六國」徹底實現華夏統一,是漢武帝完成的,而不是秦始皇
    秦始皇滅六國統一華夏,是我們學歷史都需要熟知的常識。但是秦朝國祚短暫,秦始皇去世短短幾年後,龐大的秦帝國就被重生復闢的六國力量推翻。很明顯,所謂的「六國」根本沒有被消滅。「六國」(齊楚燕韓趙魏)的復闢和分裂力量,生命力極為頑強,實際成為了華夏統一進程的對抗者和顛覆者。
  • 秦滅六國的先後順序
    微信搜索「中式大美生活」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建立秦朝。秦,原本是偏居西部的一個小國,它是如何滅六國而一統天下的?而同一時期,六國或自身衰敗,或在和秦的對抗中衰弱。首先,分晉之後的韓趙魏。韓,本就是三晉中最弱的一方,到韓桓惠王時,就已臣服於秦國。趙國,一度是與秦相抗衡的強國。但趙武靈王死後,新的君主棄良將、聽讒言,不敗也怪。
  • 項羽與範增分道揚鑣的原因,不是中了劉邦陣營的反間計那麼簡單
    見楚使,即詳驚曰:「吾以為亞父使,乃項王使!」復持去,更以惡草具進楚使。楚使歸,具以報項王。項王果大疑亞父。楚使在漢營最為直接的感受就是:範增很受劉邦歡迎!因為使者親眼所見所聞,如果範增與項羽各派人前來漢營,範增所派之人更受歡迎!楚使見此情形只能原本奏明項羽,項羽聽聞此結果顯然是不舒服的,那麼是不是項羽就如此輕信了呢?項羽的反應是「大疑」!
  • 張良為啥被後世稱為智謀的典範?歷史上的謀士很多,但智者很稀有
    面對起初鐵了心要除掉劉邦的範增,張良利用自己與項伯的交情,幫助劉邦在項羽面前爭取到了更正面的印象;鴻門宴上,當範增、項莊咄咄逼人、形勢騎虎難下時,張良及時召進看似魯莽、卻吻合項羽脾性的樊噲,巧妙化解了危機,幫助劉邦度過了人生中的最大難關。第三,仗義施才,為劉邦爭取漢中地。項羽分封諸侯時,原本只是分給劉邦巴、蜀兩地。
  • 劉邦分封功臣時,韓信21名,張良62名,為何排名如此靠後呢?
    在擊敗項羽,建立西漢後,劉邦表示:「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吾不如張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不斷供給軍糧,吾不如蕭何;率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位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由此,劉邦能夠建立西漢王朝,蕭何、張良、韓信這三位功臣,無疑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基於此,在很多人看來,劉邦在分封功臣的時候,這三位功臣都應該具有靠前的排名。
  • 秦滅六國的過程中,為何滅楚之戰最為艱難?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秦王嬴政繼位的時候,秦國的國力已經到了遠邁山東六國的存在。以至於,秦國發動的滅六國之戰,僅用了十年的時間。在歷史上的秦滅六國之中,諸如燕、韓、齊等國的覆滅,可以說是不費吹灰之力。但在山東六國中,卻有這樣一個不存在,為了滅掉這個諸侯國,秦國甚至為此動用了全國的兵力,進行徵討,這個諸侯國便是南方的楚國。當時,在秦滅六國之戰中,楚國可以說是秦軍最為難啃的一塊骨頭。
  • 蕭何功臣第一,張良應該功臣第幾?張良無論第幾,都只能黯然退場
    功臣裡面,排名第一的應該是韓信。蕭何僅被封侯,而韓信則被封王。再往後,也輪不到蕭何,而是彭越、英布這兩個狠角色。那麼,蕭何應該排第幾?就實際功勳而論,蕭何連前五都進不了。因為還有呂澤,這傢伙在劉邦入關之前,直接帶出了一支隊伍,還是沛豐起義的原始股東。蕭何只能與張良、曹參、樊噲、灌嬰這些人比拼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