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終「滅六國」徹底實現華夏統一,是漢武帝完成的,而不是秦始皇

2020-12-24 陶慕劍地球觀察

秦始皇滅六國統一華夏,是我們學歷史都需要熟知的常識。但是秦朝國祚短暫,秦始皇去世短短幾年後,龐大的秦帝國就被重生復闢的六國力量推翻。

很明顯,所謂的「六國」根本沒有被消滅。「六國」(齊楚燕韓趙魏)的復闢和分裂力量,生命力極為頑強,實際成為了華夏統一進程的對抗者和顛覆者。也就是說,只有從根源上消滅六國的復闢力量,才能談得上華夏的真正統一。這不僅包括版圖形式,也包括古代國民的國族認同。

秦始皇的統一,一度遭到破壞

從戰國後期開始,隨著秦國統一進程的展開,先後被滅亡的六國就已經埋下了試圖復闢的力量。這些復闢力量,不僅包括了殘餘的六國王族、貴族和將領,也包括了原先六國統治下的普通百姓。嚴格地講,這種「復闢力量」不在於武力,而是六國遺民的國家認同。

像齊國的百姓,歷史上曾先後被燕國、秦國和項羽徵服,但依然認為自己是齊國人,這就為後來的齊國多次重生奠定了基礎。「田橫五百壯士」的故事雖然悽美,但卻是齊國人頑固追求復闢齊國的心態使然。

那麼,六國的復闢力量是什麼時候才真正消亡,讓古代中國真正實現華夏統一的認同呢?

秦始皇肯定沒有做到,西楚霸王項羽更是一個逆流,漢高祖劉邦是不是做到了呢?從歷史事實看,劉邦只做到了三分之二。

秦朝滅亡時,項羽進行了逆歷史潮流的「大分封」,基本上重新恢復了戰國時的六國,而且還多分封了漢王、河南王、雍王、塞王、九江王、殷王等十二個王。項羽的分封,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六國復闢的希望,但也加劇了華夏局勢的混亂。

六國復闢力量,並非對「一家一姓」的忠誠

但是,項羽也有少許積極作用,那就是打破了六國舊王族獨佔王位的企圖,好幾個出身底層的將領也成為了王,從而貫徹了陳勝吳廣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精神。

當劉邦消滅項羽後,又先後剷除了多數異姓王,這些異姓王不僅有齊國、趙國、韓國的舊王族,也有韓信、彭越、英布、陳豨等漢軍將帥。項羽和劉邦的這些舉動,很大程度上打亂了六國王族的傳承,嚴重削弱了六國復闢力量的舊有認同。

對於六國復闢力量而言,王位的法統是非常重要的,是復闢一個諸侯國的號召核心。最優先的當然是六國舊諸侯王的直系後代,其次是六國王族的旁系後代。例如楚國復闢時的楚懷王,韓國復闢時的韓王成和韓王信,趙國復闢時的趙王歇,魏國復闢時的魏王咎和魏王豹,都是舊楚王、舊韓王、舊趙王、舊魏王的直系子孫,基本都是公子身份。另一方面,齊國復闢時的田儋、田榮、田橫則只是舊齊王的旁系親屬。

但是,六國的王族法統被打亂後,六國復闢力量很難再依託這些舊王族,退而轉為依靠楚漢的封王,比如曾當上齊王和楚王的韓信,還有燕王陳豨、梁王彭越、趙王張耳等人。韓信多次被人鼓動反漢自立,其實就是舊六國復闢力量開始轉換形式的一個體現。

但是,當漢朝的異姓王多數被剷除後,各地諸侯王都變成了劉氏子孫,六國復闢力量是否會消失呢?恰恰相反!這些舊的「六國認同」又開始寄託於這些劉氏子孫身上。最終的產物,就是漢景帝時代的「七國之亂」,幾乎重現了秦末的分裂傾向。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六國復闢力量並不在乎對「一家一姓」的忠誠,只要符合某些地方豪強的利益,諸侯姓什麼都可以。我們從齊國的君主變遷,就能深刻體會到這一點:從西周到春秋的齊國君主是姜姓,戰國時則換成了田姓,楚漢爭霸時曾由韓信充當,進入西漢時期又變成了劉姓。即使身為皇家同族,齊王系的幾個諸侯(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卬、膠東王劉雄渠)依然是參與「七國之亂」的重要成員。

終結舊有分封體系的,是漢武帝的推恩令

可以說,不徹底對六國復闢力量進行「釜底抽薪」,就不能消除某些地方勢力的分裂傾向,漢朝同樣也無法完成華夏真正的統一,尤其是國族意識的大一統。

事實上,最終打破舊有的割地分封思想,完成華夏民族國族意識的大一統,這個任務是漢武帝真正完成的。漢武帝的做法就是「推恩令」。

「推恩令」在表面上,似乎是分割了各地諸侯的王權,將諸侯國逐步「碎片化」,並且剝奪了諸侯們的多數軍政權力,僅保留經濟權,從漢武帝以後,地方諸侯又進一步演變成被架空的虛職,而不再是地方領主。此舉基本破除了各地百姓對諸侯的依附關係,也讓普通人失去了「忠於諸侯」的法理基礎,讓「忠於朝廷和皇帝」成為普通百姓的最終選擇。

在這種歷史潮流推動下,六國復闢力量最終成為了「無源之水」,無人再去懷念這些「冢中枯骨」。某些地方豪強即使對中央不滿,也無法再打出「復國口號」,揭竿而起的理由也只能另闢蹊徑。

由此可見,華夏統一不是一蹴而就的,秦始皇消滅六國也只是其中的一個關鍵階段,而不是全部。國家真正的統一,可以說花費了好幾代人的努力,涉及領域更是廣泛得多。

事實上,中國的這種讓地方諸侯「非領主化」措施,是一個偉大的創新。在歐洲、日本等地,在上千年時間裡都試圖進行類似改革,但在地方諸侯和領主(歐洲的公爵、侯爵等等,日本的大名等等)的強力對抗下,但直到近代才勉強成功,甚至到了當代仍保留大量封建殘餘。

秦始皇和漢武帝做出的歷史功績,在世界歷史上都是極為超前的。這也能解答一個問題:為何中國能夠實現大一統,而歐洲卻四分五裂?(作者:陶慕劍)

相關焦點

  • 商鞅變法強秦,秦始皇嬴政統一六國,誰對秦國統一天下的貢獻最大
    ,無論是出於習慣的力量還是效忠的觀念,統一所有諸侯國都是中國歷史上最難的一次統一天下之戰,沒有之一,而這次最難的統一之戰是秦始皇嬴政完成的。秦國歷史上從秦孝公開始,經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最後到秦始皇嬴政,經歷了七代人不懈的努力,才最終在秦始皇嬴政手中統一天下,可見統一天下有多難,雖然最終在秦始皇手中統一,但是,若不是秦始皇的英明領導、正確的戰略戰術、合理的政治謀略,秦國能在十年內統一天下嗎?
  • 夏商周都是大一統的國度,為何說秦始皇第一次統一了華夏
    我們華夏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在漫漫的歷史長河裡,有一位歷史人物彪炳千秋,幾千年裡無出其右者,他就是秦始皇。他的歷史功績就是統一了中國,建立了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自封為始皇帝。在秦帝國以前,我們華夏大地也有過大一統,分別是夏商周三朝,但後人卻單獨把秦始皇列為華夏大一統第一人,這是什麼原因呢?
  • 《大秦賦》滅六國怎麼沒有蒙恬?秦始皇:朕要的不是六國,是天下
    秦始皇嬴政奮六世之餘烈,終於統一天下,秦始皇所要的「天下」,並非只有「六國」,在南方,尚有百越之地,在北方,尚有強敵匈奴。嬴政建立秦朝的過程中,蒙氏和王氏兩族名將輩出,居功至偉。在《史記》中,司馬遷認為王氏一族的代表人物是王翦,而蒙氏一族代表人物不是蒙驁或蒙武,而是蒙恬。
  • 統一六國的秦始皇,只是摘桃子?這話秦始皇肯定不愛聽
    這話秦始皇肯定不愛聽。作為統一了六國,使天下歸一,又築長城守護九州大地的千古一帝,怎能被人說成是摘桃子呢!雖說秦始皇能統一六國,離不開先人一代代的努力打下的基礎。但是在他13歲登基之時,諸侯國雖表面上臣服,但從未停止反抗。天下未定,徵服和吞併是兩個概念,華夏大地上各個土地還各有各姓。
  • 秦始皇滅掉的六國是現在的哪些地方?
    那些實力強勁的諸侯國在局部地區實現了統一,完成了土地大兼併。並且也由此產生了「五強選手」:東方的齊國、南方的楚國和越國、西部的秦國、以及中原地區的晉國。公元前453年,以「趙魏韓三國分晉」為分水嶺,中國進入戰國時期。緊接著到了戰國中期,楚國吞併了越國,秦齊楚燕韓趙魏七雄局面形成,史稱戰國七雄。
  • 秦始皇真的是暴君嗎?我們真的了解秦始皇嗎?
    可是現在慢慢地好像不太一樣了,通過對歷史的進一步挖掘和研究分析,很多歷史細節漸漸浮出水面,讓我們更加全面的認識了這位統一六國的始皇帝。從而使很多人開始對秦始皇的評價更加的客觀和公正了,甚至於很多人都覺得秦始皇不僅僅是一位統一六國擁有雄才偉略的皇帝,還是一位難得的英明皇帝。那麼為什麼秦始皇可以一掃六合?
  • 秦始皇滅六國後,六國妃子下場如何?看完讓人淚目
    秦始皇滅六國後,接管了六國的土地和百姓,俘虜了六國的國王,摧毀了六國王室和他們的宗廟,那麼六國國王后宮中的妃子,秦始皇是怎麼處置的呢?銅雀臺?阿房宮?秦始皇滅六國後,「認為鹹陽人多,先王之宮廷小」,於是下定決心要建造配得上皇帝的宮殿,目的是「以彰得意」。阿房宮只不過是秦始皇宮廷規劃中的一個前殿罷了,一直到秦始皇去世,阿房宮都沒有建好。那麼六國的妃子都處置在何處呢?
  • 秦始皇雄才偉略統一六國,為何在他死後天下大亂?
    秦始皇縱橫捭闔,統一六國,這不是一般人能達到的高度,雖然秦國是累積了六世的資源,但是還是需要一個有魄力之人去整合這些資源。秦始皇在世之時,手上頗多良將,蒙恬、趙佗等人皆能徵慣戰,李斯、姚賈等個個能言善辯,再加上秦始皇自己的威勢與才幹,他在世之時,沒有一個人敢挑戰他的底線。
  • 秦滅六國,秦始皇統一了不少後宮佳麗,為何不選擇一個立後?
    第一,秦始皇是有後宮的秦始皇的後宮應該是伴隨著滅六國而來。在古代女人是一種資源,尤其是美女更是稀有資源。儘管這種說法欠妥,但確確實實存在。古代戰爭的目的要麼是攻佔領土,奪取城池;要麼是推翻現有統治,進行改朝換代;要麼是大國爭霸,統治者玩弄權力的遊戲;要麼是掠奪資源,進行財富擴充。
  • 秦國滅亡時,為何曾經統一六國的百萬雄師沒有出現?他們去哪了
    所有罵秦始皇是暴君的人,因為你根本就不懂歷史的真相,秦始皇乃中華民族第一英雄,沒有秦始皇就沒有今天的中國版圖,你要明白當年七國紛爭啊,秦始皇為了統一華夏老秦人死了何止上百萬,24代秦軍,24代秦軍的將領和秦王,為了統一天下而不懈的努力。
  • 秦國是怎麼統一六國?這六國君是怎樣的下場呢?歷史誤會秦始皇了
    眾所周知,秦王嬴政最終消滅六國後,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秦朝,積累了璀璨的歷史功績。秦始皇是怎麼一步步滅掉六國的呢,而這六國的王又是什麼下場呢?公元前238年,秦王嬴政終於剷除了尾大不掉的丞相呂不韋,開始真正掌握國家的大權。他在李斯、蒙恬等人的協助下,推行「遠交近攻」之策,分化瓦解其餘六國的攻守同盟。
  • 秦始皇滅六國後,被他俘虜的這六國君主,都遭到怎樣地對待?
    人類歷史上,亡國的君主大多數下場十分悽慘,尤其是在國家被人通過武力所推翻的情況下,那麼,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六國的君主,都遭遇了什麼樣的對待呢?圖片: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劇照一、格局情況其實,早在秦始皇成為秦國的國王以前,秦國吞併六國的大格局就已經形成。
  • 秦始皇統一六國,嬴政手下的九大功臣誰排第一?
    秦王嬴政最終能夠統一六國,除了自身的雄才偉略之外,自然也離不開手下一眾馬仔們的不懈努力,根據史書記載,祖龍手下文臣如雨,猛將如雲,其中最出彩的共有九人,這九位可以算得上是秦國最傑出的頂級人才。他們分別是:王翦、王賁、王離、章邯、蒙武、蒙恬、蒙毅、李信、李斯,八個武將,一個謀臣,作為以統一為主題的秦國,武將的作用很突出,滅國之戰更是令人讀之熱血沸騰。
  • 秦始皇滅六國的順序是怎樣的?哪國最難打?哪國又最難滅?
    雖然,秦始皇統一六國,是「奮六世餘烈」的結果。 但是,六世中起決定作用是秦昭襄王趙稷。 這位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國君之一,在繼位第41年任命了一位新丞相——範雎。 這一年(前266年),距秦始皇統一六國,還有45年。
  • 秦國滅掉六國後,秦始皇是怎麼處置六國國君的?你可能永遠想不到
    秦始皇是我國歷史上最為著名的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但也正是因為他是一位開創者,所以面臨的問題和麻煩更為複雜,他死後的名聲也毀譽參半。公元前221年被他統一的秦國,卻在公元前207年就被滅亡。因此很多人批評他治國無方,尤其是太過於殘忍。
  • 秦始皇開啟滅六國之戰:先打最強,「一箭三雕」,高明!
    秦始皇二十二歲親政,用一年多時間迅速處置內亂獨攬大權後,就正式開啟了他圖謀已久的滅六國大戰。那麼,這位剛即位的年輕君王,會先拿誰開刀呢? 根據秦國「遠交近攻」的策略,當時可供秦始皇選擇的首戰目標應是韓、魏、趙、楚四國。韓、魏最弱;楚國較強;趙國則是六國中最強,是他一統天下的最大障礙。
  • 華夏守護者-秦皇嬴政
    秦皇嬴政,大秦帝國開創者,華夏守護者。統一六國;南平百越,北擊匈奴;建立皇帝制度;修建萬裡長城。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派蒙氏兄弟帶領最精銳的30萬長城軍團北擊匈奴,守衛中國北大門。又派60萬大軍鎮守百越鎮守南中國大門。
  • 秦始皇統一六國前,六國之間的文字差異大,他們之間如何交流
    簡化漢字是中國文字改革的重要任務之一,古代漢字也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秦朝統一六國時,秦始皇推行「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六國之間的文字差異大,他們之間怎麼交流?文字體系秦國文字沿襲於周朝,在諸侯割據混戰時期,秦襄公曾親自帶兵幫助周平王東遷。
  • 秦始皇滅六國是現在的哪些地方?
    公元前230年,秦王嬴政掃平六合的戰爭拉開帷幕,至公元前221年,用近十年的時間,先後滅掉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國,至此,「戰國七雄」局面結束,秦國成為天下唯一的霸主。在滅六國戰爭前,秦國的疆域並不大,商鞅變法之後,秦國將都城遷到鹹陽,當時的疆域包括今陝西大部、山西西南一小部分、河南西部部分區域以及甘肅東南部、四川部分區域。
  • 秦始皇統一天下真的全因為運氣好嗎?
    秦始皇統一六國只是摘桃子?那麼問題來了,為何齊楚燕韓趙魏六國國君都沒能摘到桃子而只有秦始皇摘到了?秦滅六國用了十年時間,如果說滅掉一兩個國家都是僥倖的結果,那麼十年之間滅掉六大諸侯國,「僥倖」根本解釋不通。